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指的是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生物时能快速、有效地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应积极创设有益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的作用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并且还需我们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
因此,我认为要上好一节生物课,创设情境是关键。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的活跃,使学生们情绪高昂、热情高涨;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能快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二、浅谈三类情境的创设在初中生物中的运用
1.创设故事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介绍。俗话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纪,都爱听故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发展史上都存在着众多的趣闻轶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善于将故事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思考,创造故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将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一堂课的开始,不仅能够很好地引入新课而且也易于学生吸收新知。例如,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这节课时,我们知道食物是从最开始的口腔进入到最后的肛门排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可以采用“西瓜子历险记”这么一个故事,以拟人化的语言描述“西瓜子”经历消化道的“旅程”,体现出消化道各器官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作用,再借西瓜子的“眼睛”观察到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与最终产物。其中还专门介绍了会厌软骨的作用和阑尾的位置。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能使学生快速将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上,使整节课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蕴含了情趣。
(2)创设故事情境应注意的问题。创设故事情境时,要尽量把生物课程的要求嵌合到故事之中,实现故事情节和生物知识的完美契合,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去发现学习生物的乐趣。如果我们只把故事当作一个引子,然后把生物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孩子,使得故事和知识脱节,那也就失去了开展的价值了。
2.创设实验情境
(1)创设实验情境介绍。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更不如一做”,做了实验以后,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更到位、更透彻,记得更牢。恰当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把当前实验中所反映的事物和自己已有经验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例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最常见的硬币为切入点,开展“钱币上的细菌和真菌”这样的实验活动,让同学们进行课外实验并以小报告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在巩固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学习生物的热情。
(2)创设实验情境应注意的问题。在创设实验情境时,要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做到胸有全局。不要心中无数,实验中手忙脚乱,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茫茫然。二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变化过程细节,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粗心大意看热闹。这样才能使实验本身开展顺利,达到预期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介绍。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地探究创新。
(2)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一定要防止演变成“猜谜式”的情境(偏离教学的情境),即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没有切入教学的主题而是一味地兜圈子、猜谜语,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了学生的学习。 其次,也要防止设置“假问题”的情境,即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总之,“创设情境”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创设情境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这样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掌握本质、领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论文作者:李瑞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5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故事论文; 知识论文; 生物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