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差异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我国各地区间对外贸易差异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间论文,对外贸易论文,差异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约20年间,我国实行了高度的统制贸易政策。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进口替代以建立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调剂余缺。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直到1978年,全部的进出口额也仅为355亿美元。当时进出口虽集中在主要港口所在的上海、辽宁、广东等省市,但处于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外贸经营权完全集中于中央政府,所以这种格局并不反映真正意义上的外贸地区差异。

从1978年以后,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贸易战略也由坚定内向型转为一般内向型,并开始向一般外向型转变。表现为对进口实施有限的保护,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生活资料,活跃了本国市场;降低了人民币汇率,放松了对进口的直接控制,并采取对出口的奖励措施;积极推进外贸体制改革,由国家统制对外贸易转变为赋予地方和企业以更大的对外贸易自主权。更进一步,这种外贸战略已发生区域性质变,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已完成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替代型的转变。尤其是广东、福建两省,利用毗邻港、澳、台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出现了“两头在外”的对外贸易发展新格局。最后,由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逐步向中西部扩展,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发展进出口贸易,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大大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使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同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2 对外贸易和外资在各地区的差异

考虑到外贸易和外资在各个地区的巨大差异同时存在,试对二者的关联进行统计分析:

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T=A[*]FI+B

对FI依次取值进行3次回归分析,发现回归分析的F值(依次为463.60、651.08和890.84)都很大,显著水平均为.0000。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得到T的显著性水平也均为.0000,说明各地区进出口额与外商投资企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即回归方程是显著的。三次回归分析的R[2]分别为0.94304、0.95877和0.96953,表明地区进出口额T的(地区间)变异中有94.304%、95.877%和96.953%是由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金和注册资金中的外方部分的(地区间)变异引起。分析表明,各地区的对外贸易恰与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的外资高度相关,而在一般研究中,资本因流动性大,经常不被充分注意。

外资通过“三来一补”等方式,本身即表明有强烈的进出口倾向;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劳动力乃至旧有工业基础(原有工业基础与出口在机构上不一致),它们对中国对外贸易在各地区间的差异却只能解释很少部分。主要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资金尤其是直接与国际市场相关联的外资的重要性远超过其它要素禀赋因素,后者虽在长期和静态前提下最终形成外贸地区格局,但在外资动态利益而非静态利益的指导下,在短期内,并不能对外贸地区格局发生有力影响。

3 未来趋势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差异的变动特征的估计,既是一个实证的问题,又是一个规范的问题。作为制约外贸长期发展的一个方面,外贸的地区差异在未来的变化理应引起更多的重视。我国的外贸地区差异在未来的变化趋势,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制约下(尤其是受目前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现状的贸易地区格局对我国外贸继续发展的制约;基于外向型经济的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在东部的影响与产业结构在东部领先的相关东部产业(包括出口导向的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资金流向的变化和它的瓶颈限制削弱后地区其它要素禀赋作用的增强;中部外贸的崛起;以及沿边贸易的继续发展。

首先注意到一点,我国对外贸易的地区差异是与外向型经济的产业结构、集中反映这种产业结构的出口结构密切相关。外贸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出口结构在外贸发达的东部和外贸水平低下的中西部雷同,即停留于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水平,并在这类产品的出口上展开竞争而造成的。

尹翔硕(注:尹翔硕:《中国出口制成品结构与制造业生产结构差异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4期。)关于我国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符的分析,已显示了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反应滞后,这也暗示了我国的出口结构面临升级的趋势,因为这两者在长期内应当是一致的。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偏离部分,正显示了出口结构转变的产业基础。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趋势是出口结构升级的基本背景。由表1-1可见,我国产业结构所处的阶段及其升级的必要性(其中相似系数越接近1,表明两者的相似程度越大)。

对于外贸的结构升级来说,几个基本的因素是:①出口扩张难度的增加。这已为我国近年来出口增长速度尤其是一般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的降低所证实。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增长明显放慢;受国内需求等因素的制约,进口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324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出口总额1838亿美元,增长下降1.5%。②保持国内产业的余地减小,这在我国面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更是明显。③外贸条件的恶化。人民币的不贬值给中国的出口产业带来了更严峻的考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外贸的结构调整成为产业调整的必然要求。许钢和高世辑(注:许钢、高世楫:《开放环境下的比较利益——中国的相对竞争力战略》,《国际贸易》,1998年第2期。)对我国外贸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曾做过详实的论证,对这种调整和升级的前景表示乐观,并提出了方向性的方案。

资料来源:1987~1992年世界银行报告和中国有关年份统计年鉴(注:周民良:《再工业化: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管理世界》,1995年第4期。)

这种外贸结构的调整显然应该从作为我国外贸主体、外贸发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开始。以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广东为例,1995年轻纺产品的出口比重已达70%,而以此类产品为代表的低需求弹性、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增长空间有限,且面临出口效益的下降。而经济发展对外贸增长的要求是近乎强制的。有研究表明,外贸的增长必须超前于经济的增长(见表1-2)。根据一般的研究结果,我国的出口结构将转向资本更为密集的机电、化工制品和汽车这样的产品。统计表明,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自从1995年跃居各类产品的首位后,1996年更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31.9%,达到482.1亿美元。从出口结构升级的产业基础看,东部在前述几种产品的生产上增长迅速(见表1-3)。据最新统计资料,1998年我国进出口商品进一步优化,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增长14.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7.3%;进口增长7.6%,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40.5%。

总的趋势是,由于东部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发展接近成熟阶段,而它在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已面临制约,这样从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方面促使东部的产业结构包括出口的产业结构升级;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异化将改变地区在出口上的过度竞争和区际贸易的萎缩趋势,使外贸的地区格局发生大的调整。其结果可能是,在多年经济发展和持续的高储蓄率的基础上国内投资规模的扩大和资本供应状况的改善,使东部逐渐走向资本相对密集的、外向型的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出口结构,同时减轻对劳动密集型指向的外资的依赖(包括在外贸方面);中西部地区则利用东部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业的转移(包括原有该类出口导向产业的转移和因东部产业升级而更多流向中西部的外资的该类出口导向产业),在资金瓶颈的制约弱化的情况下,使至今很大程度还是潜在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各个要素的重要性开始达到相对的平衡,外贸地区分工的可能空间增大,在更全面反映地区要素禀赋的影响的情况下,前面所说长期、均衡和相对静态条件下的外贸地区格局将初步形成。它的基本特点是,密集使用资本和技术的、较为密集使用劳动力的产品的出口为主的东部,密集使用劳动力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中西部,它们在对外贸易上的分工程度提高,而外贸发展水平的差异则减少(反映于外贸额和经济的外向程度的差异减小)。近年来,中国在安排大型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时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倾斜政策,有意识地通过大中型项目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已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安排了一大批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建、环保等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型项目。1998年,中央财政增加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用于中西部地区的达到62%,用于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百分之31.2,高出东部14.9个百分点。当然,由于范围的广大和东部、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上述地区格局的完全实现会经历较长的过程,而目前东、中西部地区内部主要因区位差异在外贸发展中发生差距的扩大也是其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标签:;  ;  ;  ;  ;  ;  

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差异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