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中有重要影响的古典主义作曲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复古者”。他的作品风格厚重,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冲突,虽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作品里却又充满了古典主义的色彩。钢琴作品是他所有创作的起点,也是他创作的精髓。本文就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入手,通过对前三首小品的创作特点及演奏要领的进一步研究分析得出其特有的创作特色,挖掘其作品中暗藏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晚期钢琴小品;间奏曲;艺术特征;演奏分析
引言
勃拉姆斯的音乐是十九世纪西方音乐的珍贵遗产,对整个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对德意志的传统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情感,深深热爱着德国的古典传统音乐,但同时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勃拉姆斯的音乐也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的特点,可以说,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的“复古者”。
在1892年—1893年,老年的勃拉姆斯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对生活的感悟也多了起来,在这一年期间勃拉姆斯创作了Op.116—Op.119,一共二十首钢琴小品。从曲谱看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所创作的作品情感丰富、主题对比鲜明。勃拉姆斯虽身处浪漫主义时期,内心却尊崇着古典音乐,这就使得身处浪漫主义的勃拉姆斯找到了古典与浪漫的平衡,对所创作的作品的情感绝不是毫无节制的宣泄——在严谨的古典主义中宣泄浪漫主义的情感。
文章以作品的创作背景为出发点,就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旋律和织体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最后从演奏者的角度出发,探讨这部作品所独有的演奏特点,使演奏者能更加领会这部作品的艺术内涵。
一、创作背景与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勃拉姆斯作为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的音乐家,其将古典与浪漫糅为一体的创作风格和手法颇受音乐家的推崇,因此一些评论家认为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的重要作用几乎可以等同于同样是出生德国的巴赫与贝多芬。他认真的研究巴赫、亨德尔的作品,同时还拜读了大量德国与意大利作曲家的早期作品。正是由于对这些古典大师的崇拜,使得勃拉姆斯的作品本身既体现了古典主义的风格特点,还具备了较为强烈的浪漫主义特点。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总共分为三个时期:乐观积极的早期创作、日趋成熟的中期创作以及深情内敛的晚期创作。Op.118创作于1893年,该作品属于勃拉姆斯创作的晚期创作,他退却早期作品的乐观,晚年时期的他创作手法更为成熟和细腻,音乐表达的情感也更为深刻,传达出晚年隐忍、内省的心理状态。在这一时期。勃拉姆斯经历了好朋友的离去,情感的创伤。Op.118真实反映出这一时期勃拉姆斯自身忧郁的情感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限回忆。
(二)作品分析
《OP.118》的创作特征集中体现在曲式结构、和声、旋律这几个方面,因此在下文中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从曲式结构来看。《OP.118》这部作品中,六首的采用的都是三段体结构,即ABA。勃拉姆斯对这种传统曲式结构的娴熟运用表现了他对古典主义的尊崇,在严谨的古典主义框架里充分利用音乐情绪的变化,使作品就算结构简单朴实也能够表现足够的浪漫性和艺术性。
其次,从和声方面来看。和声是音乐色彩及音乐形象的重要体现,作品创作于1893年,当时的音乐氛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而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的“古典者”,和声的运用大量依靠传统的三、六和弦以及八度的和声效果,在融入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同时,也汲取了浪漫主义风格对和声应用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最直接的就是减七和弦的运用,给作品增添了色彩。
最后,从旋律与织体方面看。Op.118总给人一种厚重感,它的旋律绝不是单一的线条,而是多个线条重叠在一起,使得音响效果更加饱满。他善于运用多重旋律,大多数以二重和三重的形式出现,而且他将旋律置于不同的音区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二、演奏分析——以前三首为例
(一)第一首
第一首《间奏曲》F-大调--a小调—a小调,Allegro non assai,ma molto appassionato(不太快的快板,同时富有激情)。
图1 谱例1在演奏这一段的时候,音色需要深沉浓厚,不可肆意呐喊,左手的八分音符琶音与右手的八度,要一种排山倒海的滂沱气势贯穿始终。左手八分音符指尖需坚实有力,推动着主题放声歌唱,右手八度需具备爆发力,手掌撑住不可塌陷,腰杆挺直,力量从大臂和腰肩处爆破而来。在情感表达方面需要从内心深处发出情感,酝酿好情绪,切不可出现情绪轻飘与浮躁的问题。左手的琶音不可敷衍的一带而过,第5到第7小节的演奏中,左手的演奏需要和右手的中声部之间相互呼应,以推波助澜的方式进一步推动整个旋律。勃拉姆斯所处时代的钢琴小区有一个特点就是低音区浑厚,因此演奏的时候需要在注意左右手平衡的基础上,加强左手根音的弹奏,达到整体音色的均衡与饱满。以第17小节到第20小节为例,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中,由左右的减七分解和弦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右手的八度旋律有起有伏,气息悠长。不可因为拘束于节线而造成迟钝机械的分句。
这首作品是间奏曲的三段式结构,每一段都有着一定的重复,在学习演奏的时候需要对这些重复部分进行技巧性地处理。第一遍弹奏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中声部旋律的强调,第二遍重复的部分则需要加强右手八度旋律的演奏。左右手各有一段连绵起伏且一气呵成的八分音琶音,在第31小节的E音的演奏中,要演奏出沉痛与悲叹的叹息,随后的第32小节与第33小节的两个八分音符上行,为表达一种不知所措和迷茫的情感,这时音量要逐渐减弱。八度结束后的A音,音色圆润低沉,给人感觉似乎是突破了迷途,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从第37小节到最后,左手从触键很深很强的琶音渐渐转向最后的触键力度弱的和弦,音响力度的变化很大,这时对手指力量的控制上的要求较强,要求手指完全通过指尖来控制力量进行演奏。终止的三大和弦作为第二首的前奏,起着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在对这三大和弦进行演奏的时候切不可有停顿之感,要尽量做到连贯流畅。
图2谱例2二)第二首
第二首《间奏曲》A大调,Andante teneramente(温柔的行板)。三部曲式结构:ABA。
这首乐曲在温柔的(teneramente)情绪中开始,整个曲调呈现出优美亲切的特征,似乎具备着能够使人精神焕发的力量。这首乐曲在创作技巧上更是非常的独特巧妙,从乐曲的第35小节开始,勃拉姆斯采用了主题倒置的手法来进行创作,在第49小节(B部)、第57小节以及第65小节都出现了卡农式的对唱,这些都体现了勃拉姆斯成熟的创作技艺。这首美妙的旋律可以让人感受到勃拉姆斯性格中温柔浪漫的一部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现实不遂人意,娓娓道来的优美旋律中间还夹杂了一丝丝的黯然,作为一个演奏者,演奏的重点不是用手指将每个音节演奏出来,而是用耳朵用手指用心等共同将乐曲的情感表达出来。从作品的起始部分一直到第16小节,演奏都要紧凑不松散,在张弛有度中将细腻的感情抒发出来,这四句中渐强处是张,句尾A-#G是弛。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第6小节和第14小节的A音是乐句的一个小高潮,表达的是对美好的向往,因此在演奏的时候注意和弦音色不可生硬,下键需缓慢。第3第4句的处理和前两句不同,第3和第4句除了需要借助弱音踏板控制手上音色,还要加强和声的变化。从第16小节到第24小节,进入了第5句和第6句,这两句是递进关系,第5句到第6句中的整体音量都逐渐趋向饱满。从第25小节往后,演奏者的右手小指部分从#G-A-B-#B-#C-D,直到最后的一个高潮A,整体音量逐渐增加,音色也越发饱满。从第30小节开始,左手的低声部重复了四次右手开头的C-B-D的动机,在丰富的影响色彩中逐渐将情绪平缓了下来,第34和第35小节中出现的两次#G-A-F,音色非常的温柔,宛如陷入了一场美梦中。在演奏38小节到48小节时,需要在突出高声部的同时处理好音程之间的关系,音程逐渐由两度转向为四度,情绪上逐渐激动起来,紧接两度音程再变为了六度,所营造出来的情绪更加的紧张与不安起来。在对B段进行演奏时,需要对音色部分多加琢磨。正如前文所说,在第49小节到46小节之间,勃拉姆斯采用的是卡农的写作技法,左手部分要注意三连音在音色与时值上的连贯均匀,右手的中声部的旋律需要紧紧跟随高声部,注意音乐的流动性,同时可以稍微对中声部的旋律进行加强,从而丰富整个音乐层次。第57小节到64小节的速度为更慢,因此在这段音乐的演奏中,需要在确保音乐流畅连贯不拖拉的基础上放慢速度,营造出一种神圣安宁的氛围。在第64小节之后,节奏渐快,提升到原来的速度,整个乐曲的情绪部分也激动起来了,旋律 在中声部连续了四小节之后逐渐转向高声部,从而将整个乐曲的情绪推到了高潮部分。在第73小节到75小节中,在弹奏三次的叹息和三组琶音的同时,也要慢慢将情绪松缓平静下来。总体来说,在演奏这部分乐曲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勃拉姆斯所运用的hemiola的创作手法,使得整个音乐的走向性更加明确。
图3谱例3(三)第三首
第三首《叙事曲》G大调,Allegro energico (有力的快板)。三部曲式结构:ABA。
虽然这一段被命名为《叙事曲》,但在乐曲的风格上,更偏向于狂想曲的风格,充满了激情与活力,且情绪风格对比鲜明,A段部分热情饱满,B段部分则是妩媚动人一些。从A段部分来看,高亢澎湃、热情饱满的情绪这也对演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练习和弦的时候速度较慢,借助掌关节来进行力量支撑,同时演奏每个音的时候,手指的弹奏需要整齐规划,清晰利落,不能遗漏掉任何一个音节,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日常的演奏中加强对右手小指的练习以及对手腕的练习,手腕在演奏和弦的时候需要一直保持稳定的位置,切不可松懈软绵,晃来晃去。另外在对音乐整体的处理方面,需要根据音乐的整体走向来进行演奏,每个旋律的长音要弹足,主次层次间的区分要明显,不可每个和弦都用同样的力度和速度来演奏。乐曲从第10小节到第22小节,情绪变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且层层高涨,伴随着情绪的高涨,其音量也呈现层层递增的情况。乐曲的第21小节到22小节通过切分的节奏将整体情绪推动向前发展。再从B段部分看,B段在音乐形象上和A段有着较大区别,优美又物美,具备较强的维也纳音乐特色。同时连绵起伏的音乐旋律中,缓急错落有致,整体的音量都控制在PP,除了在高声部需要演奏出柔美的线条外,中低声部都需要在保证音色细腻的同时,注重其均匀。具体可以在左手单独联系的时候手指尽可能缓慢的触键,但是不要发出声音。通过这样连续的训练来提升左手的控制力。在第52小节和56小节中,高声部的线条的弹奏要具备一定的表现力,控制好中声部的八分音符和弦。在第67小节和第70小节中,音乐妩媚动人,旋律较为平缓,听起来以为悠远,相当耐人寻味。在第110小节到112小节,是低声部的两次降调,从G-G-降B-降E,营造出一种欲言又止的氛围,第114小节到结束部分的高声部像是轻描淡写的一样勾勒出了一丝淡淡的回忆。在弹奏第三首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乐曲的严禁与紧凑,以求能够达到一气呵成的演奏效果。
结论
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曲家,勃拉姆斯的音乐在继承德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对德国民间音乐和民间舞曲进行了吸收与再创作。相比同时期的浪漫主义大师所创作的作品,具备晦涩和厚重的特征。文章从一个演奏者的角度出发,对勃拉姆斯《OP.118》这部作品的内容及相关演奏方式进行了分析,对演奏者进一步提升演奏能力和演奏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结构、调性、速度、和声,无一例外的表现出他对古典音乐深深的热爱与尊崇。而大量运用赫米奥拉节拍以及独特的旋律特征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大家他身处于浪漫主义时期,完美地将浪漫主义与古典时期糅合在了一起。
参考文献
[1]曾丽华.论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音乐风格特点[J].艺术教育,2015,(05):197-198.
[2]刘晓婧.勃拉姆斯晚期钢琴作品《六首钢琴小品Op.118》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15,(01):8.
[3]崔秀峰.勃拉姆斯晚期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演奏方法——以六首钢琴小品Op.118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4):201-203.
[4]刘叶子.探究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的创作与演奏[D].陕西师范大学,2014.
[5]李梦晴.刍议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Op118的内在联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许丽.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中《间奏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方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7]江松洁.情迷古典的浪漫守望者——从晚期钢琴作品OP.118看勃拉姆斯的音乐特点[J].大众文艺,2010,(04):57-58.
[8]降婷.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OP.118浅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0.
[9]何贝贝.论勃拉姆斯钢琴作品(OP.118)中体现出来的音乐风格[D].南京艺术学院,2009.
[10]蔡师师.从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看其音乐风格与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李沙容(1995-5-)女,云南省玉溪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论文作者:李沙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勃拉姆斯论文; 小节论文; 作品论文; 声部论文; 音乐论文; 浪漫主义论文; 旋律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