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医院 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对引起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提高护理业务水平、建立职业认同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社会支持等措施可预防或减轻护士职业倦怠。
【关键词】护士;职业倦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294-03
职业倦怠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情感耗竭的综合征。护士这一群体被认为是最易感染工作倦怠综合征的人群[1]。护士职业倦怠会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出现情绪低落、缺勤、频发差错事故,甚至于离开工作岗位等现象的发生[2]。本文就当前护士所面临的职业倦怠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干预对策。
1.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1.1 护理人力少、工作压力大
目前,国内医院呈现着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短缺,要频繁的上夜班,大部分护士常感到超负荷上班,苦不堪言;医患关系的紧张;医学不断发展,不断地有新理念新仪器新药物引入医院、优质护理模式病房的建立、患者对医疗法规认知度的提高等等一系列要求,使护士的工作量急剧增加。高强度的工作,高水准的要求,使护士承担着来自各方面的工作压力。
1.2 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目前,国内临床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护士从事大量非护理性工作,这一现象在中型及以下城市的医院更为多见。有研究表明,急诊护士的情感枯竭相对较高,去人格化倾向较低,资历较浅的急诊护士则个人成就感较低[3]。儿科护士由于要面对大量患儿家属的要求而很易发生工作倦怠感[4]。精神科护士则由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多数难以解决而容易发生工作倦怠感[5]。ICU由于各种噪音,以及受家属焦虑情绪氛围职业倦怠程度更高[6]。等等。
1.3 工作薪酬低
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挑战性和应激性强,然而目前医院护理服务费标准过低,没有真正体现护士价值,护士收入也与同行业的其他人员有明显差距,工资待遇往往处于医院低层[7]。部分医院领导感觉护士工作仅仅局限于打针发药,因而许多待遇制度极少考虑到护士,令护士们感到收入和付出极不平衡。
1.4 社会地位低
传统的权利机构将护士置于组织的低层,医生在法律上享受着决定患者治疗以及照顾的权利,而护士被认为是医生医嘱的执行者[8]。错了有份,对了无功,护士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尊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个人成就感。对护士的职业心态调查[9]显示,56%的护士认为压力大,身心疲乏。
1.5 晋升、教育、职业发展机会少
不少医院领导人对护理专业工作的认知性不足,重医疗,轻护理。重使用,轻培养。护士缺少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医院给予护理高级职称的比例极少,大多数护理人员,到退休时很难评上高级职称。相当多的地区由于职称晋升制度的改革,有些护士即使取得相应职称的资格,也不能享有聘用的待遇。
1.6 管理不当
因为临床护理工作的烦杂,常常使护士长等管理者忽视对护士业务上的指导和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基层管理者,护士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当护士长和护士具有不同的观点、认识、价值观或行为时,冲突就有可能发生[10]。部分管理者只关心工作本身,强化其职业态度。这种方法挫伤了护士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11]。
1.7 其他
1.7.1年龄因素 孙雅博,王金玲,张建梅[12]等的研究表明,轻度工作倦怠以1~5年护龄组护士居多,中度倦怠以11~15年、16~20年护龄组护士居多,高度倦怠以6~10年护龄组护士居多。
1.7.2心理特质因素 有研究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韧性、心理资本、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13-16]。
1.7.3共情能力因素 马贵军[17]的研究表明护士共情能力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共情能力高的护士职业倦怠的程度较低。
2.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2.1 提高护理业务水平
利用晨会集体学习,鼓励个人自学,老师示范操作,护士长随机提问等形式。对少数基础理论不扎实,主动学习能力差的护士进行针对性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年组织1~2次有奖励的知识竞赛和操作比武,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他们的三基以及专科水平,跟上医院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的需要,从而减轻职业压力造成的倦怠。
2.2 建立职业认同感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职业认同感。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专题报告会、宣传栏、演示会等多种形式,倡导“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弘扬白求恩精神、南丁格尔精神,努力营造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
2.3 自我调适
2.3.1学会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工作有一理性的认识,对工作目标的期望切合实际。
2.3.2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压力时,可暂时避开压力环境,让自己冷静下来。
2.3.3学会积极适应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及时调整心态,学会换一种角度看压力。
2.3.4学会合理减压,自我调节。充分的休息、规律的运动、减轻职业倦怠感。
2.3.5提高自身的坚韧度,目前国外对护士坚韧度方面干预研究比较多见,有关研究表明[18]提高自身的坚韧度可提高应对职业倦怠的水平。
2.4 社会支持
2.4.1重视护士人力、财力投入
2.4.1.1增加护士编制,健全后勤系统,完善护工制度。这有利于直接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进而减少职业倦怠问题。
2.4.1.2适当改善护士薪酬和待遇。从心理学角度看,薪酬的激励作用不仅是由于它的货币价值,也是使人们心理上获得承认和满足的一种方式。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薪酬已成为人们在组织和社会中地位的象征,有助于增强自尊并赢得他人的尊重[19],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有一公正合理的平台。
2.4.2多提供晋升、教育、发展的机会 陈先梅、吴庆芳认为,教育和培训能提高护士素质和自我价值及自尊感,更能满足工作的需要[20]。晋升能有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及地位的承认感。科室、医院、相关机构都应当给出护士提升自我的支持平台,让护士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获得认同感。
2.4.3管理者的合理管理
2.4.3.1医院领导要做强做好品牌医院,要在护理人员短缺的形势下,还能吸引大批护士来医院应聘、工作。
2.4.3.2对不同能力、不同年资、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分层次安排使用,使个体在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所长。
2.4.3.3工作安排上,要兼顾强度与量的合理布置,做好平衡,从而减少不良情绪引起的职业倦怠。
2.4.3.4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制度,注意能力高低搭配,促进各层次护士的成长及发展。
2.4.3.5建立绩效机制,对在医院中心、重点工作;科室疑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成员予以及时绩效奖励,避免职业倦怠。
2.4.3.6关心下属的自尊需求,当护士与患者发生冲突时,多一些关怀,少一些训斥,帮助他们保持积极愉快的向上的心情,选择适当的场合给予严厉批评或耐心开导。
2.4.3.7正确处理他们的需求,增加防护知识的培训。改善工作环境及护士休息室的环境,同时也使护士有被尊重、被关爱感。
2.4.3.8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当面对压力时,能从容应对,从而减少或避免倦怠。医院建立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室,以便于及时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
3.小结
综上所述,护士职业倦怠是个体因素与组织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工作倦怠除了给护士个人带来痛苦,还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目前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还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有学者指出各方应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有效加强护士人力资源的保留。因此笔者建议,多关注护士职业倦怠的组织干预,如明确护士的职责、减少角色冲突和模糊,增加护士人力投入,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做到公正公平、增加薪酬和待遇,使护士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投入工作,减轻甚至消除倦怠。
【参考文献】
[1]骆宏.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
[2]柳鸿鹏.我国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
[3]宋双.中文版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广东医学,2010,31.
[4]陈秀利.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现状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
[5]周或.护士工作倦怠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5,11.
[6]代亚丽,新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
[7]张晶.临床护理人员流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
[8]逢冰洁.护理工作应激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
[9]李小妹.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0,35.
[10]丁俭.护理组织中冲突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护理研究,2010,8.
[11]孙明娟.临床护士心理压力原因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8.13.
[12]孙雅博,不同护龄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及工作倦怠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0,10.
[13]李华芳,精神科护士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分析[J]. 护理研究,2015,29.
[14]王珑.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离职意愿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15,30.
[15]李赛梅.急诊科护士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
[16]王婷.临床护士共情能力对职业倦怠感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的调节作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15,15.
[17]马贵君.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共情能力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9,23.
[18] Toscano P,he Personality to Buffer Burnout[J].Nurs Manage,1998,29.
[19]王佳琳.运用双因素理论激发护士工作潜能[J].中国护理管理,2005,5.
[20]陈先梅.护士职业倦怠、离职意愿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
论文作者:权力,申红珍(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护士论文; 倦怠论文; 职业论文; 工作论文; 医院论文; 心理论文; 因素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