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论文_吉米兰.吐尔逊

新疆巴州第一人民医院 841000

【摘 要】目的:探究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诊患者88例,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44例为1组,对照组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实验组的护理方式为护理风险管理,将两组患者安全管理中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方法实施,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护理差错率及患者投诉率明显较低,而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且实验组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沟通能力评分均明显较高,差异均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不但可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同时有利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患者;安全管理;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202-01

为探究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本研究选择88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诊患者88例,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44例为1组,其中对照组由28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组成,最大年龄为86岁,最小年龄为15岁,平均年龄为(45.3±2.8)岁,车祸伤18例,殴打伤14例,意外坠落伤12例;实验组由27例男性患者和17例女性患者组成,最大年龄为85岁,最小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为(45.5±2.6)岁,车祸伤17例,殴打伤14例,意外坠落伤13例,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一般资料用统计学软件进行验证,结果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中数据对比性较强。

1.2 方法

对照组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即基础护理、监测心血管、纠正水电解质等。实验组的护理方式为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3 观察指标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患者的投诉率;对两组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主要包括操作规范、书写规范、沟通能力及护理态度评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对比,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项,护理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和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对比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和处理,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0.05作为判定标准,计数和计量数据用X2和t进行验证。

2 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对比

经过统计,实验组44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了护理差错,发生率为2.27%,而对照组44例患者中发生护理差错的例数为8例,发生率为18.18%,护理差错发生率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44例患者中2例患者投诉,投诉率为4.55%,而对照组44例患者中投诉的例数为11例,发生率为25.00%,护理投诉率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经对比,实验组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书写规范、沟通能力及护理态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评分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中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的例数分别为35例、8例、1例,护理满意度为97.73%;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的例数分别为16例、13例、15例,护理满意度为97.7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患者在医院就诊中由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造成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其特点为不确定、高风险、复杂性等[1]。急诊科的职能较为重要,面对的患者一般均为发病急、病情重而复杂,因此,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为护理埋下了较多的风险性,极易发生投诉和医疗纠纷。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3.1 制度建设

将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根据急诊室的特点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士长将风险管理方法制定出来,并要与患者相沟通,争取患者的意见,保证患者的知情权,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分析可能存在的突发事件,将应急方案制定出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3.2 风险管理意识的强化

通过培训的方式提升急诊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其培训的内容包括正确应用急救设备和药品,急救技巧和操作的培训等[2]。定期举行例会,将经验和工作心得进行交流,总结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对急救操作流程进行完善和修订。同时要组织护理人员对各类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以便可以面对医疗事故时有法可循。

3.3 加强护理文件的记录

护理人员在患者的抢救及治疗过程中,或者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监测时,都要以护理文件的方式进行记录,要确保其规范化,护理文件要客观、及时和准确,尤其是对三无人员要高度重视,妥善保管留观病历,对病例进行定期审查[3]。

3.4 有效管理抢救设备和药物

对抢救设备和药物进行强化管理,其管理尽量指派专人进行专项管理,保养和清洁工作要做好,同时应用等相关记录要做好,设备的应用情况要每日进行清点和检查,若发现有异常情况出现要马上上报,将障碍及时排除[4]。

综上所述,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不但可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同时有利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杜云真.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4(32):69-70.

[2] 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3):223-224.

[3] 龙莉.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分析[J].医药前沿,2015(15):270-271.

[4] 蒋萍.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2):11-12.

论文作者:吉米兰.吐尔逊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论文_吉米兰.吐尔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