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德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道德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以往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结果。单纯追求物质增长,只讲经济利益,不讲社会信用,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环境严重破坏、生态严重失衡,使人类陷入了危机之中。人类要告别不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必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中国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无一不与道德问题有关。没有道德的介入,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为继的。“道德体系与规范是社会整合的基础。”[1]要切实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道德建设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整合,需要重视加强道德人、道德观、道德律和道德力等方面的研究。
一、道德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必然归宿。作为高级理性动物,人有诸多的实际需要和价值追求,不仅是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而且也是道德人。“人类是惟一的道德物种。”[2]道德人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只能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后形成的产物。我们不能只从经济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视资源、环境的价值,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更不能只从经济的层面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实行“等价交换”。那种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社会只能是畸形的社会,而人也不可能成为自觉的、有道德的人。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讲道德,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培养和造就亿万有道德的人,积极寻求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我们要在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不影响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前提下,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没有高素质的有道德的人是不可能的,很难想像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能够协调和处理好当今社会复杂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关系,推进和实现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人是具有道德责任的人。不仅有仁者爱人、同情弱者的恻隐之心,而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还应有为民造福、为国富强而尽心尽责的实际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义务对象进入了道德关怀的范围,人们所要承担的道德责任也越来越多了,不仅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还要对地球和子孙后代负责。现实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以往那些只顾生产、不顾环境的愚蠢行为,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环境问题并非单纯的科学与技术所能解决的,中国环境问题的真正解决有赖于人的道德责任的提升和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道德人是具有道德行为的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道德人在现实生活中要从善如流,扬善贬恶,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作出不同程度的自我牺牲。但要看到,人与自然冲突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人与人紧张的关系。“‘我’破坏环境不仅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且间接伤害他者的利益;‘我’尊重生态的权利,实际上就是在尊重他者的生存权利。”[3]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人不仅是协调和处理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实践者,而且是协调和建立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的开拓者。
道德人是具有道德境界的人。“道德境界,指的是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觉悟,以及根据这种理解和觉悟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心理态度。”[4]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从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道德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现实生活中的人只有经过传统美德的弘扬,美好心灵的打造,道德潜能的开发,道德信念的坚定,道德境界的升华,才能成为适应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
二、道德观: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深层视域
我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发展中国家,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道德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道德观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要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关系的新变化,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道德观。“如果新的发展研究不能深入到人们的思想最深处,深入到人们所设法永久保持的但常常又是虚弱的社会的最深处,那么,对于这种研究以及由这种研究所要求的总体调整的思考将会是肤浅的,并且是很难达到目的的。”[5]建立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必须着眼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正确反映和处理道德与社会经济、道德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多元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道德的追求是一种价值追求,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彻底改变以往与小农意识相联系的平均主义价值观,清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的“大锅饭”。要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充分调动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要坚持兼顾公平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的公平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之间同享资源的公平性,追求发展机会的均等,在拉开个人收入差距时,又要注意收入差距的合理性,通过社会再分配调节国民收入,防止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代际平等是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关系的道德准则,强调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需要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要给后人享有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其次,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改变传统的重义轻利、重理轻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观。在现实生活中,既要提倡爱岗敬业、建功立业,又要承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合理性;既要讲赚钱,又要讲奉献;既讲公益性,又讲功利性;努力体现和实现以义导利,义利兼顾,义利统一。具体来说,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商品,而且也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化产品。要坚持质量第一、服务至上,同时又要讲成本,讲效益。合理合法地赚钱,不等于“一切向钱看”。即使是私营企业主,只要是勤劳致富,勤劳先富;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合理销售,合理分配;正当所得,正当消费,仍不失为有道德。赚钱以后,如果用来扶贫帮困、修桥铺路、兴办教育、发展公益事业,更可以看做是推进文明的道德行为。但那些在生产经营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行为;在个人生活中,铺张浪费、灯红酒绿、穷奢极欲、只顾自己个人享受的行为,则都不是道德的行为。那种只想别人为自己服务,不想自己为别人做事,不劳而获、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行为方式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和灾难。
再次,要处理好和合与存异的关系。和合是平等、互利、合作关系的价值追求,是文明交往方式的精华。存异是承认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主体选择的多样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利益矛盾在所难免,只能求大同、存小异。“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6]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类是休戚相关的整体,要顾大局,识大体,化解合作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利人又利己,营造双赢格局,促进共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也包括认真吸取外国一切优秀思想成果和道德建设的经验。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强调人人平等,谦恭礼让,强化人文关怀,突出包容、兼容和宽容。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尊重人、关爱人、帮助人。发展市场经济,不能见物不见人,把人沦为物的奴隶。要特别重视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选择,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劳动,尤其是尊重他人的人格。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我们的道德观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质,敢于并善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常变常新。要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观念,加强生态建设,彻底扭转牺牲环境、牺牲资源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倾向,实现资源的高效和永续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道德与社会经济的融合,推动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三、道德律: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范式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不是单一的,需要有多种调控手段,调整和平衡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其中,“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道德规诫。”[7]道德律是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活动的道德调控手段,是稳定社会秩序、协调和处理社会经济关系的“软控制器”,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
道德律是指调整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协调和制约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规范。道德律包括自律和他律两个部分。自律就是自我约束,强调道德践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尊、自重、自警、自强、自立,发扬“慎独”、“慎微”精神。道德自律性是与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相联系的。他律就是社会提供的评价善恶的道德尺度,它能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强调分清是非、扬善贬恶、扶正祛邪,预防和纠正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非道德行为。
道德律作为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调控手段,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道德的约束力主要取决于道德主体的自主选择,强化人们的内心信念,提高人们的高度自觉,其中道德主体的良心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强化道德的约束力不仅依赖于道德主体,而且来自社会和他人。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用是维系利益主体各种经济联系的纽带,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就靠人的信用。道德行为的选择必然要求全社会讲信用求信誉。脆弱的信用关系、低劣的信用状况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说,道德缺失的社会,不讲信用的社会是无法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在道德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以道德律为中心内容的道德范式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道德范式。“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生活的基本格局应该是:以文化伦理为基础,以奉献伦理为主导,以生态伦理为扩展,以文化伦理为升华。”[8]道德建设要坚持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肯定公民正当的物质利益原则;追求社会公平,倡导服务奉献的社会公正原则;重视自然伙伴关系,建立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平衡原则;以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理想的社会进步原则。在此基础上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形成公平竞争、诚实守信、规范有序、协作互利、生态平衡、人际和谐的道德规范。
四、道德力: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作用力共同推动的结果,是道德与社会经济、道德与人口、资源、环境融合的必然选择。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9]社会发展是各种力量发生合力作用的产物。而道德力是推动中国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道德力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一种教化和感化力量。道德力包括道德评判力、道德说服力、道德影响力、道德感召力、道德凝聚力以及道德震撼力。道德力说到底是一种精神力,它是由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整合而成的。重视道德力的打造,发挥道德力的作用,实现道德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整合与超越,对于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就是提供一种生生不息的社会精神资源。
道德力是一种社会平衡力。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涉及众多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需要协调道德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有矛盾、有协调、有平衡,才会有发展。发展市场经济,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甚至面临冲突的情况。如一些人受市场利益驱使,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很容易被金钱物欲左右,以致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平衡力就要发挥作用,调适人们的关系,调整人们的心态,调节人们的行为。道德力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建设力量,是自觉平衡、综合平衡、积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统一。
道德力是人们灵魂深处的一种精神“审判力”。道德评价是扬善贬恶、扶正祛邪的“道德法庭”,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自觉“审判”。人有德则善,家有德则幸,企业有德则兴,国家有德则盛。一个能不断反省自身行为、弘扬社会正气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质量才能树形象,讲信用才能求发展,讲道德才能有长远。那些以为搞市场经济,可以造假冒伪劣产品、搞坑蒙拐骗活动、发巧取豪夺不义之财,都只能是害民害己的缺德行为。
道德力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它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条件。“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既需要满足自然需求而生存,又可能放弃个人需求、个人利益乃至个人生命而利他,认为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合都只能把利己放在首位,都不可能舍己为人,乃是一种狭隘的、也不符合实际的观点。”[10]当代中国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要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个道德力发挥积极作用的环境,一个分清善恶、是非、正邪、荣辱的社会氛围,能够净化人们的灵魂,激活人们的思维,提升人们的境界,协调道德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存共荣,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