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形势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渗透论文,新疆论文,意识形态论文,对策论文,反分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3-0099-05
一、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由来已久
1.分裂主义的本质是破坏国家统一
新疆民族分裂活动可上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思潮先后传入我国新疆,一小撮分裂分子编造出了所谓“东突”理论,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东突”理论鼓噪所有操突厥语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叫嚣要反对突厥族以外的一切民族,消灭异教徒。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开始把舆论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先后在喀什和伊宁建立过分裂政权,遭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对,分裂政权很快垮台。时至今日,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从没有停止过。[1]
20世纪末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推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战略,他们把新疆作为主攻目标,公开支持和操纵针对新疆的分裂破坏活动。同时国际“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活动猖獗,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十分活跃,对我构成直接威胁。同时国内改革开放也进入关键时期,地区差距增大,收入悬殊、社会矛盾凸现,民族分裂分子打着维护本民族利益的幌子,挑拨民族关系,借机制造事端,从事分裂破坏活动。
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稳定工作,相继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1996年中央7号文件明确提出“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科学论断,对维护新疆稳定作出重要部署。1997年3月中央决定在新疆重点地区开展集中整治、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专项斗争,要求打防结合、标本兼治,促进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成为新疆反分裂维护稳定工作的强大武器。1996年中央下发7号文件后,自治区党委针对严峻的对敌斗争形势,提出“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方针,集中力量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宗教极端势力为首分子和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取得了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胜利。[2]
进入新世纪,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不断加剧,呈现出逐步升级的态势。以“东突”恐怖组织为首的“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日益猖獗,有组织的暴力恐怖活动接连发生,暴力倾向和武装对抗趋势明显,新疆的反分裂斗争进入了一个尖锐、激烈和复杂的时期。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后的“8·4”、“8·10”、“8·12”案件再一次暴露了分裂势力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形象、分裂国家的政治意图,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正是新疆分裂势力进行恐怖暴力活动的新罪证。
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各族群众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必须把新疆的反分裂斗争放在历史发展和国际大背景中思考。这是一场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斗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分裂中国的图谋进行斗争的继续。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不是针对哪个民族,也不是针对哪一种宗教,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根本利益。不管分裂势力怎样粉饰自己,其目的是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分裂国家,目标直指国家政权。因而我们反复强调,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和主权展开的政治斗争,根本没有调和的余地。[2]
2.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长期以来,新疆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为了实现分裂国家的罪恶目的,形成了一个文煽武斗、文武兼施两条线作战的基本策略。一方面与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勾连捆绑在一起,实施“打砸抢”、爆炸暗杀等暴力恐怖破坏活动。另一方面,在思想领域这一看不见的战线,对我进行“文攻”、“文煽”,炮制民族分裂的所谓思想体系,攻击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向教育、历史文化、影视、出版、网络、宣传等领域全面渗透,无孔不入,对我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有代表性的事件,如20世纪40年代初老牌分裂主义分子穆罕默德·伊敏在境外出版了《东突厥斯坦历史》一书。这是一部在新疆鼓吹和移植“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的代表作,汇集了历史上分裂主义的政治观、民族观、宗教观之大成,并将其条理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由此形成分裂主义的思想体系,成为分裂势力的“思想和精神支柱”。1986年至1989年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干部吐尔贡·阿勒玛斯公开出版了《维吾尔人》、《匈奴简史》、《维吾尔古代文学史》三本书。“三本书”站在“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立场上,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以歪曲、杜撰和篡改历史的手法,散布了诸多破坏祖国统一、损害民族团结的错误观点,搞乱了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尤其使一些对历史情况知之甚少、涉世不深的青年人深受其害。“三本书”的公开出版和发行,突出地反映了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严峻性和紧迫性。[3](P307-313)
进入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呈现出升级的态势,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分裂舆论宣传甚嚣尘上,持续升温,久禁不止。手段渠道也是多样化:一是利用广播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发动舆论宣传、传播分裂思想。二是利用期刊、文学作品和文艺演出借题讽喻发挥,宣泄不满情绪,传播分裂思想。三是非法印刷出版反动书刊、投寄张贴反动传单、标语,制造分裂舆论,利用录像带、光盘等煽动宗教狂热,鼓吹“圣战”。四是以民间文化活动为媒体,引诱部分群众接受反动宣传,与我争夺基层群众。
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境外民族分裂分子通过互联网等通讯手段,蛊惑人心、煽动指挥的典型事例。以热比娅为首的“世维会”等境外“三股势力”歪曲韶关“6·26”事件事实真相,声称维吾尔员工遭到“迫害”,污蔑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煽动一些人“要勇敢一些”、“要闹出点大事”。7月1日“世维会”专门开会策划,通过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煽动民族情绪,挑起民族仇视,号召在乌鲁木齐聚集,游行闹事。7月4日晚,境内部分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帖,鼓动7月5日在乌鲁木齐人民广场、南门等地进行游行示威。“7·5”事件真相大白天下之后,“世维会”居然还在世界舆论面前造谣惑众,混淆视听,结果漏洞百出,谎言终究被人们识破。2009年9月自治区人大有关会议已审议并通过了《自治区信息化促进条例》地方性法规,立法禁止利用网络煽动民族分裂等七种行为。
针对敌人的策略,反分裂斗争必须文、武两手抓,两个拳头回击分裂分子。一方面充分利用专政力量。多年来反分裂斗争的实践证明,没有强有力的专政手段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就不可能有新疆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这些年,新疆能够确保全区大局稳定,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保持“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确保了全疆政治和治安大局的稳定。乌鲁木齐“7·5”事件用血的教训证明了对分裂分子抱有幻想是政治上幼稚的表现,对分裂分子的仁慈手软迁就,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另一方面决不可忽视思想领域的较量,思想领域的斗争往往带有根本性。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是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领域,是争夺人心、争夺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严肃政治斗争,它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关系到新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规律和特点,努力增强反对分裂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对夺取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分裂势力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破坏渗透的方法和特点
1.教育战线是分裂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破坏渗透的重点区域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或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现象的反映,是一种完整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任何一个政权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维护。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说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学校教育作为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渠道,一个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地,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潮流是社会发展的政治风向标,这正是学校对分裂势力的吸引力所在。境内外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正是看到学校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其做为渗透与破坏的重点和突破口,把争夺青年学生作为重点对象,明确提出了“知识化、年轻化、武装化、国际化”的活动目标。他们宣称:“必须争取有知识的人,必须在高校中发展力量”。通过这个渠道,将其反动的思想灌输到青年学生的头脑中,达到控制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目的,服务于其分裂国家的总目标。如分裂组织“世维会”现任秘书长多里坤·艾沙及骨干成员艾尔肯·斯迪克两人最具有代表性,他们都曾是新疆某重点高校大学生,艾尔肯·斯迪克在校期间还是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干部,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副主席等职务。在接受了分裂思想的洗脑后,他们先后加入分裂组织,并“成长”为分裂组织的核心人物。
教职员工也是分裂分子对学校进行破坏渗透的对象。从长期反分裂斗争的历史看,“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思想之所以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蔓延,与他们对教师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他们把某些教师作为腐蚀、拉拢的对象,企图在学校安插钉子,与我争夺社会主义讲台。个别教师接受了“三股势力”的反动思想之后,利用课堂讲坛或私下里向学生宣扬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毒害青年学生。在分裂思想的蛊惑下,个别人加入分裂组织,参加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甚至还唆使学生参加,成为分裂分子的帮凶。
2.分裂势力在高校进行渗透破坏的特点和手段
分裂势力把高校作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的重点,手段隐蔽、途径多样,内容繁多。可将其特点概括为全方位、多渠道、多手段,我们要把握分裂势力渗透破坏的特点,善于识破其手段和伎俩,揭露其真实的意图,这样才能掌握高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
民族分裂分子惯用的手段是利用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对学校进行渗透。每个民族的成员都热爱自己的民族,对本民族有一种天然的情感,都希望自己的民族得到发展和繁荣。这种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在学校的师生员工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理性的民族意识是有利于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然而,“三股势力”通过交朋友、认老乡、举行同乡会等活动吸引学生,他们把自己装扮为“民族利益”的捍卫者,维护“正义”、“公平”的代言人,以探讨民族的历史、现状为名,编造各种破坏民族关系的谣言,激发参与活动的师生员工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将民族情感引向庸俗和狭隘,引诱参加活动的本民族不明真相的成员,认可或支持他们的反动言论,从而达到对思想领域渗透的目的。
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是分裂分子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们在学生中间传播宣传宗教极端主义的刊物、录音带、光碟,引诱学生进行宗教活动,拉拢学生到地下经文点学经,煽动宗教狂热和极端宗教情绪,鼓吹圣战,以达到破坏学校教育的目的。伊斯兰世界一些别有用心的国际宗教组织也加强了对新疆的渗透。如伊斯兰世界联盟,在表面上加强与我国联系交流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新疆宗教方面的渗透力度。他们派遣人员,以访问、探亲、旅游为名,到新疆进行活动。他们编辑出版大量经文书刊,利用各种渠道向新疆散发。他们还以提供学习经费为诱饵,煽动新疆青年和知识分子到国外学习经文。
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是分裂分子向教育领域渗透的新手段。他们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几十个传播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的网站,对我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打着“民族”、“宗教”、“人权”、“民主”的幌子,竭力干涉、诽谤和攻击我国的民族宗教等政策,向一些学校的网站发送鼓吹分裂国家的反动文章和视频音像资料。找写手在互联网上撰写散布挑拨民族关系,恶毒攻击党和国家的反动文章和帖子。图谋在各族大学生中制造思想上的混乱,激发民族仇视的心理及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境外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制定实施了电台前移的新策略,他们在新疆周边国家相继建立了一些广播电台,对新疆进行零距离宣传鼓动活动。通过现代传媒工具的开放、快捷和隐蔽的特点,对新疆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进行大肆歪曲和攻击、造谣和污蔑。不仅如此,他们还把电话打到一些教师家里、学生宿舍,进行策反和收集情报等工作。
此外,分裂势力还以学术交流、资助学术研究等名义对学校进行渗透破坏。分裂势力和国际上某些非政府组织和某些学术机构,以资助学术研究,开展调查研究为幌子,收集新疆的资料,用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利用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之机,宣扬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歪曲新疆历史、影射攻击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新疆的现实情况,宣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对参与这种活动的师生进行思想渗透。还有的是利用文艺演出之机,在诗歌、台词、歌词之中加入大量诅咒社会现实,号召“觉醒”、“战斗”和“流血”的内容,对学校师生进行“暗示”、“挑唆”、“蛊惑”和“渗透”。分裂分子还利用救助贫苦学生、资助学生出国留学、到内地旅游等手段,骗取学生的信任和感恩,逐步达到收买的目的。个别缺乏政治鉴别力和警惕性的学生和教职工,接受了他们的“邀请”或“资助”,落入其圈套,最终被分裂分子收买和利用。[4](P97-99)
三、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对策
1.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责任重大
回顾反分裂斗争的历史,近年来新疆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教育系统的反分裂斗争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长期以来,新疆坚持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自1983年以来,将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这项活动的持续开展促进了新疆各民族互相信任、理解与支持,促进了学校各族师生的和睦相处,共同进步。针对新疆特殊区情,为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中专学校于1983年恢复了“文革”期间中断的地方性课程,正式开设新疆地方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概论课,并将其列入公共必修课,同时民族团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进入了中小学课堂,大中小学开设的这类地方性课程均有本土教材,且根据社会发展,内容不断更新。同时在教育系统还广泛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五观教育”、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认同教育”、“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等专题教育, 切实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持续发展。2009年12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批准颁布,将于2010年2月1日起实施,这个条例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日常化管理轨道,是我国首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的实施将会促使各级学校的反对分裂、促进团结教育呈现出新特点、新面貌。
今天“7·5”事件的阴霾已经散去,城市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新疆各项事业正平稳发展。“蚍蜉撼树谈何易”,极少数分裂分子及其暴力活动不可能改变新疆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动摇不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根基。但是它给我们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沉痛的,对教育战线的考验是严峻的。仅从乌鲁木齐“7·5”事件来分析,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其中还有极少数来自新疆各类学校的学生。我们不由地要问:为什么参与者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其中还包括个别正在接受教育的在校学生?为什么他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却对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了仇恨?为什么他们穷凶极恶、无视生命,滥杀无辜?为什么他们会对城市赖以生存的商场、饭馆、出租公交车等公共服务设施付之一炬?为什么他们如此肆无忌惮践踏法律尊严、人的尊严?行为受思想的支配,有怎样的思想就有怎样的行动。显然这种暴行正是受分裂主义思想的驱使,正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作怪!这再一次提醒我们,新疆教育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正规地对社会成员意识形态的培养。“7·5”事件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就是“育人”,学校教育担当着一个重大的社会政治责任,就是解决学生“相信谁、跟谁走”的问题。[5]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必然是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反分裂反渗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战略要求;二是保卫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三是促进边疆社会稳定发展改革的思想保障;四是国家社会对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2.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几点对策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复杂和尖锐化的斗争,面对高校反分裂斗争的新形势新问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部门,必须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善于运用全局意识、政治眼光审视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善于识别民族分裂势力在“民族、宗教、人权、民主”等外衣掩盖下、打着各种旗号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活动,并采取有力的防范和打击措施,切实消除民族分裂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影响和侵蚀,构筑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防线。
针对“7·5”事件后师生的思想实际,高校反分裂教育在针对性、实效性上有了更高要求,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深刻揭示分裂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反动本质和危害,以大量事实揭批境内外“三股势力”和热比娅之流的分裂罪行及丑恶嘴脸,揭露其真面目,不断提高师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筑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对各族师生继续进行专题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教育等,提高认识水平,真正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学习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分辨敌友。
加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教育也是当前高校反分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个人对自身公民身份与所属国家隶属关系的认可,遵纪守法是一个现代人公民意识的集中体现。在一个主权国家内,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民族身份,但其公民身份是共同的,也是第一位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要求公民摒弃狭隘的民族意识,热爱国家,把自己的公民身份置于民族身份之上,不能因为所属民族的局部利益而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正确的国家观有利于师生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以祖国兴盛为荣,以祖国利益为重,克服狭隘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讲,新疆高校理论工作者要担当起反分裂教育的使命,需要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鲜明的学术立场关照新疆反分裂斗争的现实, 加强对新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发展演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问题的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回答当代新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困扰人们思想的热点、难点问题,明确导向,正本清源,遵循教育规律,分析不同民族学生心理特质和思维特征,探究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用科学的力量、真理的魅力照亮各族学生成长的道路。
高校反分裂斗争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从教育内容来看,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建立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旋律,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教育方式和渠道来讲,要注重多样化、多渠道,通过学校广播、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体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立体化的宣传教育渠道;利用民族团结月、国庆等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开展专项教育和实践活动,发挥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在反分裂反渗透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学校管理职能,尽最大努力挽救受分裂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对存在严重错误认识且顽固坚持者应以校纪校规论处,触犯法律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总之,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高校反分裂教育,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坚定的信念,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高校各族师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