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美学:为何与何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何为论文,身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16)02-0070-08 舒斯特曼于1999年夏季号的《美学与艺术评论》杂志发表《身体美学:一个学科提议》,收入他2000年再版的《实用主义美学》中。该著中译本于2002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身体美学在国内美学界可谓家喻户晓,舒斯特曼把中国称为身体美学的第二故乡。在身体美学研究中,我们喜欢抨击历史上对于身体的压抑与否定,对历史上肯定与褒扬身体的话语较为忽略;就舒斯特曼美学思想而言,我们往往专注于身体美学,对于身体美学与实用主义哲学的关系,以及身体美学对于变动美学理论框架的推动作用,也比较忽略。笔者拟对此加以讨论,希望对我们的美学研究有所裨益。 舒斯特曼创造了“身体美学”(somaesthetrics)这样一个术语,用来表示他发明的一个新的哲学学科,旨在以纠正这个问题:在鲍姆嘉通创立的美学学科中,身体主题令人震惊地缺席。舒斯特曼认为,鲍姆嘉通因宗教动机把身体和心灵加以分割,将身体预设为邪恶、色欲、淫乱、放荡的肉体,排斥在作为感性科学的美学学科之外。身体美学的任务,就是要终结美学学科这种忽略身体的传统。① 舒斯特曼讲的是实情,这个思路也为我们所沿袭。但美学涉及思想史和艺术史等诸多领域,其内容远比鲍姆嘉通以来的美学学科史驳杂多样。由于理论逻辑自身总是趋向于抽象化和简约化,这样的情况很难避免:历史在理论思辨中丧失了自身的复杂性。当我们强调一个方面时,另一个方面则被忽略了,即使所言属实,也可能只是说出了部分而不是全部情况。实际上对身体的忽略和压抑,只是历史的一个侧面;历史的另一个侧面是,对身体的肯定和褒扬,古已有之,并一直在不屈不挠地生长,为身体主题出席美学学科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里有必要对“身体”概念加以界定。身体美学视野里的“身体”所指为何?舒斯特曼指出: 身体美学可以暂时定义为,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和创造性的自我塑造的场所,需要对其经验和使用作评判和改善的研究。因此,身体美学致力于相关的知识、话语、实践,以建构一个旨在关怀或改善身体的学科。② 舒斯特曼在这里简明地阐述了身体概念的内涵:(1)身体美学所说的身体,乃是特指人的身体;(2)身体是审美感觉的器官;(3)身体可以对自身包括外形进行创造性的自我塑造。我们还需要做如下补充:(4)身体自身也是审美欣赏的重要对象;(5)对身体自身的创造性自我塑造是必需的;(6)身体自身自我塑造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美的。 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理解来审视历史上的身体话语。西方文化源头有“两希文化”即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之说,希伯来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圣经》对于西方文化影响既深且巨,身体话语是《圣经》的重要内容。《圣经·创世纪》记述,在创造世界之初,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为什么上帝创造世界时,做的第一件事是创造了光?《圣经》紧接着记述,上帝看见光是好的,将光明与黑暗、白天与黑夜区别开来。这就是第一天。 光需要通过眼睛来看,在身体的所有感觉器官中,唯有眼睛是用来感受光的。《马太福音》写道:“眼睛好比身体的灯。如果你的眼睛好,全身就光明。如果你的眼睛坏,全身就黑暗。”③这里明确讲到了眼睛作为身体感觉器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美学的观点来看,眼睛也是身体最重要的审美感觉器官,无论对于色彩的辨别,对形状的感知,还是对于美与丑的判断,都是通过眼睛。《圣经》对于眼睛的肯定,就是对于身体审美感觉器官的肯定。 国内学界流行西方文化身心二分、主客二分之说。这种严格意义上的二分不仅在实际生活其实并不存在,就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很难贯彻到底。《圣经》的记述明显包含了这样的意思,身体和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身体的所有感觉器官中,和精神层面最近的就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些能够打动我们的,不仅是美丽的眼睛,更是清纯的眼睛,欢乐的眼睛,忧郁的眼睛。眼睛值得特别地加以肯定。 类似观点,中西相通。顾恺之就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强调画好眼睛才是人物画的关键所在。其实何止眼睛,身心一体,整个身体都是精神组成部分,和人的内心世界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国内《甄嬛传》、《步步惊心》等宫斗剧热播之际,网上晒出清代嫔妃照片,并与扮演者一一对照,结果发现历史上的真实嫔妃,形容枯槁,眼神呆滞,其形貌和电视剧的扮演者不可同日而语。惊叹之余,其实不难理解其中原因,封建专制后宫的一夫多妻制必然导致制度性腐败,那里充满阴谋血腥,如临深渊,人人自危,伴君如伴虎。这种精神状态必然会在这些嫔妃的身体特别是面容上有所体现。《圣经》中强调眼睛对于身体的重要意义,并非偶然。 那么,《圣经》对身体外形又是持什么态度呢?《创世纪》记载,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换言之,人的身体外形就是和上帝相似的形象,这样的身体当然是美丽和高贵的。最初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上帝创造的伊甸园中,赤身裸体,并不感到羞愧。亚当和夏娃隐藏自己裸露的身体,引起上帝警觉,这是他们受到蛇的诱惑的结果。如果不是撒旦作祟,按照上帝的意图,这样美好的身体本来不需要人为地加以遮蔽。这些记述对身体外形的肯定是很明确的。《圣经·哥多林前书》记载:“上帝照着自己的意思给种子一个形体;他使各种各样的种子有适当的形体。各种动物的肉体也各不相同:人有人体,兽有兽体,鸟有鸟体,鱼有鱼体。还有天上的形体,地上的形体。天上的形体有一种美,地上的形体有另一种美。”④这里更明确地赞扬了与灵魂相对的人的身体,在天地万物中有自己独特的一种美。 《圣经》的身体话语,明确肯定了作为身体内在审美感官的眼睛和作为身体外在感性形象的形体,都是高贵和美好的,理所当然是值得描摹和歌颂的。这构成了西方艺术史上描绘和喜爱身体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裸体艺术成为代表西方造型艺术成就的重要代表。仅就基督教题材的艺术作品而论,如米开朗基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他取材于《圣经》题材的著名雕塑《大卫》,以及拉菲尔的代表作《椅中圣母》等,都描绘了身强力壮如英雄般的英俊男人,年轻貌美的圣母,无不洋溢着对感性身体的肯定和热爱。十字架上受难的基督,教会雕塑通常选择的是裸体而不是穿衣的基督形象。在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安格尔《大宫女》、热罗姆《后宫的浴池》等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描绘了全身赤裸的身体尤其是女性的美丽身体,正面赞颂身体的话语发展得更为丰满和成熟。 身体话语的历史发展,直接关系到哲学基本观念。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于连在《不可能的裸体:中国艺术与西方美学》中,阐述了西方造型艺术为什么热衷于身体,揭示了西方裸体艺术的哲学基石。于连指出,裸体是西方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裸体艺术遍及整个欧洲,涵盖雕塑、绘画、摄影等诸多领域,从古希腊至今绵延不断。原因在于,从西方哲学观念来看,存在只有在裸露状态下才能被把握,裸体包含了灵魂,意味着本质。人体可以除去非本质的东西成为裸体。裸体意味着移除所有附加之物,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还原。⑤这种观念延伸到艺术领域,欧洲艺术院校中描绘裸体,意在展示真理,揭露本质,因为真理无须掩饰,身体应当赤裸,⑥裸体艺术是必要的。 那么,裸体的美又来自何处呢?于连的观点植根于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亚里士多德指出,摹仿是人的本能,人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而来,“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其原因在于求知不仅对于哲学家是快乐的事情,对于一般人亦然,只是一般人求知的能力比较薄弱罢了。我们看见那些图像之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⑦审美快感源自认识,享受审美愉悦的过程本质上是认识过程。于连认为,裸体的美并非来自人们常常谈论的形式的和谐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恰当比例,在其本体论意义上,美即本质的显露,裸体的美即来源于此。⑧ 本质赖“形”得以固定。这涉及西方哲学中“形”的观念。“形”(form)在汉语中可译为“形式,外形”等,其作用是作为模型(model)而存在,后者在汉语中可译为“模型、典范”等,在英文中的基本含义是指用以制作某物但小于实物的模型。自古希腊以来,“形”这个概念在西方就有数学化、几何化的自然科学背景。西方人认为形(form)是稳定和确定的,是可以摹仿的,发展出了人体解剖学,为裸体艺术奠定了坚实基础。身体既能被认识,必能被传达。于连引述普罗提诺(Plotinus)等人的观点,认为身体有一个确定的“形”,传达这个“形”的美成为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⑨西方哲学的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强有力地支撑了西方裸体艺术的发展,推动了西方人对身体的认识得以丰富,对身体的喜爱之情得以发展,最终孕育了身体美学。 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哲学对“形”有着独特理解。在以“气”论为支撑的中国哲学看来,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流动的,是生命自我实现的一个短暂过程,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在西方,“形”的稳定支撑了古希腊的思想与科学,也支撑了西方文化中永恒的裸体。在中国,“形”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具有不稳定和暂时性,不存在类似西方的“形”或本质的东西。⑩中国美学传统重神轻形,庄子认为“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庄子·至乐》;老子认为“大象无形”(《老子·第41章》)。中国哲学崇尚有无相生,虚实相成,变动不居。 艺术缘何而起呢?中国美学认为,不是因为“形”,而是因为“气”。“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在《诗品·序》中如是说。西方哲学是“形”论,中国哲学是“气”论,西方美学持摹仿说,中国美学持物感说,西方医学有解剖学,中国医学有经络说。中国缺乏裸体艺术所必需的知识背景和逻辑前提。一般而言,中国造型艺术并不在意身体是否合乎比例,并且身体通常被衣服所遮盖,衣褶的刻画是中国人体绘画和雕塑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中国造型艺术中描绘的身体,并不富于性的美感和吸引力。 于连得出结论,裸体从未进入中国,是因为两个平行而又相反的文化建构,“裸体的存在揭示和浓缩了西方文化的选择,同样,裸体的缺席也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特征。”(11)和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于连不是从伦理道德的视角,而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视角,揭示了西方文化中司空见惯的裸体,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能的。中国美学关注内在活力,认为神高于形,强调“传神”、“神韵”,高度重视“君形者”(《淮南子·说山训》)的作用。美国学者高居翰(James Cahill)指出: 中国画家从来不把理论上很美或很高贵的人体,当作一种全人类,或是本来就包含了人文价值的象征,跟希腊以及后来的画家不同。举个例子,除了春宫画,佛教的地狱图,以及少数非要赤身露体的题材之外,中国人从来不画裸体的人物。……中国人认为唯有儒家修身养性的功夫才值得佩服和效法,因此年纪愈大愈受尊重,智力优于活力,进退合宜远胜于坦率流露感情;对人体之美缺乏兴趣。……山水画占据了绝对性的优势……(12) 这里涉及这样几个问题。高居翰认为:(1)在西方画家看来,身体在理论上是很美或很高贵的,包含了重要人文价值,然而中国画家不这样看;(2)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身体的压抑,并非都是来自伦理视角。其实于连和高居翰所说,仅仅是历史的一个侧面,适用于主流和正统的中国传统艺术,历史还存在另一个侧面。中国历史上非正统非主流的思想家那里,已经包含了身体美学的某些重要思想资源。李渔的《闲情偶寄》中,对于女性身体的美学思考就占有突出位置。 李渔是戏曲家,戏曲是表演艺术。在当时男权主义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条件下,男性观众对于女性演员身体的赏玩,在戏曲表演中居于中心位置。这促使李渔高度关注女性身体,提出了关于女性身体审美欣赏和自我塑造的诸多原则。李渔认为,“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惟白最难,”(13)女人要肌肤光滑,身体细嫩,选女人要“上看头,下看脚”,“选足一事,但求窄小……其用维何?欲瘦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弱无骨,愈亲愈耐抚摸,此用之在夜者也……与之同榻者,抚及金莲,令人不忍释手,觉倚红偎翠之乐,未有过于此者”(14)。 妇女美容术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长期积累的重要成果。现代都市妇女清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化妆,香水成为妇女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但这并非现代妇女专利。《闲情偶寄》包含了妇女美容术的许多重要内容。李渔认为,女人无论美丑,修饰打扮均必不可少。他论述了妇女化妆、发型、熏香、首饰、穿衣、鞋袜等诸多具体甚至是琐屑的美容问题,其中一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价值。 李渔用“名花美女,气味相投,有国色者,必有天香”来强调熏香的重要性,(15)女人穿衣,应达到“妇人之体,宜窄不宜宽……妇人之腰,宜细不宜粗”的审美效果,(16)女鞋的制作原则是衬托女足小而瘦,“鞋用高低,使小者愈小、瘦者愈瘦……足之大者,往往以此藏拙”(17),这与当今世界范围内流行的高跟鞋几乎如出一辙。李渔强调身体美的精神因素,强调“媚态”的重要性,认为“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选貌选姿,总不如选态一着为要。”(18) 李渔的这些观点,一方面,作为中国古代妇女身体创造性的自我塑造,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又仅仅是把女人当作美丽的性奴隶,这种露骨的男权中心主义,在李渔关于女人小脚近于陶醉般的赏玩中表露无遗。如果说,中国历史上主流正统话语对身体的压抑,构成了国内学界遭遇身体美学后迅速反弹的现实基础,那么,民间边缘话语中对于身体的热衷与痴迷,包括方洵《香莲品藻》,以及《金瓶梅》等情色文学中的身体话语,又为身体美学在中国的接受,准备了丰沃的土壤。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从属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对于实用主义来说,生活的目的不仅处于哲学的核心,而且处于所有认识的核心。”(19)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就认为,“哲学的首要目的是实现一种幸福生活。”(20)舒斯特曼由此转向美学,认为“实用主义的本来方向就是生活艺术……将审美价值落实于生活经验连贯的丰富性之中。”(21)他明确写道,“实用主义美学始于杜威”(22),“我不得不用杜威更为纯朴、乐观和民主的实用主义替换阿多诺严厉、忧郁和傲慢的精英马克思主义”(23)。 当今美学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传统的艺术哲学走向日常生活。从这个意义讲,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实际上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杜威美学思想的梳理,舒斯特曼尖锐指出,传统美学的误区在于,将艺术等同于精英主义的高级艺术,封闭在博物馆、剧院与音乐厅,远离日常生活,这样做的结果,普通公众一方面远离和害怕在高级艺术中寻求满足,另一方面又否认在低级艺术中寻求快感的合法性,结果是对艺术感到绝望,日常生活也变得沉闷、乏味和无趣,因此艺术应该拆除那道神圣的分界线,进入日常生活领域并发挥更好的指导、示范和推动作用。(24)沿着这样的思路,实用主义美学进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由杜威或舒斯特曼提出,而是来自英国学者费瑟斯通。费瑟斯通认为,随着西方步入富裕社会,不断出现的日常消费中心,如百货商店和商业广场,商品交易会和海滨胜地,各式各样的商品展示,媒体、设计、时尚、广告到处蔓延,这一切所带来的“梦幻世界”般的巨大幻觉效应,意味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走向,导致“艺术与日常生活的某些界限坍塌,艺术作为一种商品受到特殊保护的地位被侵蚀……促使人们将注意力投向日用品,并将其当作艺术来看待”(25)。 在费瑟斯通之前,鲍德里亚已经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在1970年出版的《消费社会:神话与结构》一书中,针对富裕之后的消费社会里人“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这一基本特征,(26)鲍德里亚指出,“就商业选择而言,从杂货店到高档时装店,两个必备条件是商业活力与美学感觉。……这些商店的诱惑一览无余,连一个橱窗的屏障都没有,步行闲逛其中,会产生前所未有的舒适惬意之感”(27)“艺术、闲暇与日常生活合而为一”(28)。费瑟斯通承认,“在鲍德里亚著作中,我们发现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现实向影像转变的强调。”(29) 这些论述包含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基本思想,就是当代西方消费社会中,艺术、生活与闲暇边界消融,合而为一,日用品乃至日常生活本身日渐成为艺术作品。日常生活审美化具体化为生活方式审美化。费瑟斯通提出了“生活方式”这个重要概念,梳理了19世纪以来王尔德、波德莱尔、福柯、舒斯特曼等人的生活实践与理论探索,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具有悠久历史,“生活方式”概念包括了服饰、家具、室内陈设、行为举止和个人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断言这些东西19世纪以来已成为重要主题。(30) 随着当代消费社会的到来和视觉文化转型的发生,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位置。费瑟斯通引述了布迪厄的看法,反复论述身体的外形、姿态、身体的维护技巧、美容化妆等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重要意义。身体审美是当代日常生活审美的核心内容,在各种影像艺术、商业推销和宣传活动中,女性的身体都是聚焦点。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神话与结构》中更是将身体视为最美的消费品,把身体置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中心,认为身体“比其他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特别是无处不在的女性身体”(31)。舒斯特曼直接“提议一个以身体为中心的学科”即身体美学。(32) 根据舒斯特曼自述,身体美学还只是一个缺乏勇气和自信的羞怯提议,是一种摸索性的尝试,关于身体美学的内容和版图,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想,还处于一种含糊不清的状态。(33)和这种理论上的不确定性相联系,加之历史上关于身体的各种话语彼此冲突,散漫芜杂,围绕身体美学编织相关资料,清理逻辑线索,规划学科蓝图,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推进。 尽管如此,身体美学仍将推动改变传统美学格局。德国是美学学科的故乡,黑格尔式的美学理论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走出德国古典美学已经势在必行。柏林特尖锐批评传统美学“绝大多数人只关注艺术,忽略了自然”(34),提出了艺术美学和环境美学两种模式,认为环境美学作为一种参与和介入的美学,不能在封闭的空间进行,需要突破艺术作品的边框和博物馆的界限。学界已经意识到,艺术只是人们审美活动中虽然重要但是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同样重要而且范围远为广阔。同时,真实的审美活动比理论研究复杂得多,日常生活中的相当一部分如广场舞、电子游戏、电视广告、服饰时尚、美容美体、室内装潢等,很难在艺术还是非艺术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 由于身体在消费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居于中心位置,身体美学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身体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环境美学汇合在一起,将促使美学研究这种狭隘格局发生改变,美学因此进入更为广阔的日常生活并扮演某种引领作用。传统的美学理论即艺术哲学模式已经过时,美学理论框架将要重组,艺术哲学仍将作为美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两个部分将由日常生活美学和环境美学组成,这将极大地改变美学理论的框架结构,对美学研究的未来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身体美学还将推动美学理论的其他变革,使我们重新思考美从何来。多年来我们习惯于强调人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把人的美感和动物的快感截然对立,割断了进化过程中人来自动物界的历史连续性。实际上,人来自于动物界这个基本事实,决定了人的感性身体是获得美感的来源,这是历史上重要却又往往被遮蔽的一条逻辑线索。在进化过程中,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重要方式。性选择和生存竞争无关,但是它在求偶过程中能够获得异性青睐,因此强有力地改变着物种的外观和行为。雄孔雀长而美丽的尾巴,不利于生存竞争,可能导致雄孔雀成为天敌口中的猎物,但是由于雄孔雀开屏在求偶时发挥的关键作用,雄孔雀的尾巴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保留和发展。达尔文指出: 美感——这种感觉也曾经被宣称为人类专有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记得某些鸟类的雄鸟在雌鸟面前有意地展示自己的羽毛,炫耀鲜艳的色彩,而那些没有美丽羽毛的鸟类就不会这样卖弄风情,那末,当然,我们就不会怀疑雌鸟是欣赏雄鸟的美丽了。其次,因为世界各国的妇女都用这样的羽毛来装饰自己,所以,当然,谁也不会否认这种装饰的华丽了。……关于鸟类的啼声,也可以这样说。交尾期间雄鸟优美的歌声,无疑是雌鸟所喜欢的。假如雌鸟不能赏识雄鸟的鲜艳的色彩、美丽,以及悦耳的声音,那末雄鸟使用这些特性来诱惑雌鸟的一切努力和忙碌就会消失,而这显然是不堪设想的。(35) 达尔文在这里明确地向我们揭示出:(1)动物例如鸟类和我们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美感;(2)美感来自于身体,和性快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或者更直接地说,美感来源于身体的性快感,这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我们的理论盲点与禁区。弗洛伊德说得更为明确: 美导源于性感的范围看来是完全确实的。……“美”和“吸引力”首先要归功于性的对象的原因。(36) 正因如此,裸体艺术才会代表了西方造型艺术的高度成就,中世纪法国的普罗旺斯依然会产生吟唱贵妇人与骑士私通的破晓歌,中国文艺除正宗的“诗言志”(《尚书·尧典》)之外,还是会有“诗缘情”(陆机《文赋》),依然会产生“诗余”的艳词,以及《金瓶梅》、《肉蒲团》、《痴婆子外传》等情色文学。高雅文学讴歌爱情,低俗文学离不开情色。这些问题的相关争论还会继续,但是身体美学已经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思路,美从何来等理论问题的思考应回归身体维度。这将促使我们摆脱已经定型化的美学理论,推进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王朝闻主编的《美学原理》曾经对国内主流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改变这种理论模式的时机已经趋于成熟。 注释: ①Richard Shusterman.Somaesthetics:A Displinary Proposal[J].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7,No.3,(Summer,1999). ②Richard Shusterman.Somaesthetics:A Displinary Proposal[J].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7,No.3,(Summer,1999). ③圣经(修订版)[M].香港:香港圣经公会出版,1995:11. ④圣经(修订版)[M].香港:香港圣经公会出版,1995:328. ⑤ Ois Jullien.The impossible Nude:Chinese Art and Western Aesthetics[M].trans,by Maev de la Guardi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20~22. ⑥ Ois Jullien.The impossible Nude:Chinese Art and Western Aesthetics[M].trans,by Maev de la Guardi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13. ⑦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著.诗学·诗艺[M].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1. ⑧ Ois Jullien.The impossible Nude:Chinese Art and Western Aesthetics[M].trans,by Maev de la Guardi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23. ⑨ Ois Jullien.The impossible Nude:Chinese Art and Western Aesthetics[M].trans,by Maev de la Guardi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33. ⑩ Ois Jullien.The impossible Nude:Chinese Art and Western Aesthetics[M].trans,by Maev de la Guardi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33. (11) Ois Jullien,The impossible Nude:Chinese Art and Western Aesthetics[M].trans,by Maev de la Guardi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31. (12)高居翰.隔江山水[M].宋伟航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54. (13)李渔.闲情偶寄[M].单锦珩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09. (14)李渔.闲情偶寄[M].单锦珩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13~114. (15)李渔.闲情偶寄[M].单锦珩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23. (16)李渔.闲情偶寄[M].单锦珩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36. (17)李渔.闲情偶寄[M].单锦珩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37. (18)李渔.闲情偶寄[M].单锦珩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15~116. (19)舒斯特曼.哲学实践:实用主义和哲学生活(中译本序)[M].彭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20)舒斯特曼.哲学实践:实用主义和哲学生活(导言)[M].彭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21)舒斯特曼.哲学实践:实用主义和哲学生活(导言)[M].彭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22)Richard Shusterman.Pragmatist Aesthetics:Living Beauty,Rethinking Art(Preface)[M],.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0:xvi. (23)Richard Shusterman.Pragmatist Aesthetics:Living Beauty,Rethinking Art(Preface)[M].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0:xvii. (24)JRichard Shusterman.Pragmatist Aesthetics:Living Beauty,Rethinking Art(Preface)[M].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0:19~20. (25)Mike Featherstone.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7:24~25. (26)Jean Baudrillard.The Consumer Society:Myths and Structur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8:26. (27)Jean Baudrillard.The Consumer Society:Myths and Structur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8:30. (28)Jean Baudrillard.The Consumer Society:Myths and Structur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8:29. (29)Mike Featherstone,.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7:64. (30)Mike Featherstone.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7:66. (31)Jean Baudrillard.The Consumer Society:Myths and Structur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8:130. (32)Richard Shusterman.Somaesthetics:A Displinary Proposal[J].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7,No.3,(Summer,1999). (33)Richard Shusterman.Somaesthetics:A Displinary Proposal[J].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7,No.3,(Summer,1999). (34)柏林特.环境美学[M].张敏等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 (35)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曹葆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2. (36)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身体美学:为什么和什么?_美学论文
身体美学:为什么和什么?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