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能力分析&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容量分析——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白银市论文,甘肃省论文,为例论文,容量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转移的理论分析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中,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寓于经济发展的运动中,弄清二者的内在涵义是研究有关问题的必要前提。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量的扩大,不平等状况的缩小和消灭绝对贫困,也包括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社会结构、公众观念和国家制度等诸方面的变化过程,[①a]其最常用的衡量指标是人均国民收入或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而通常意义上的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变化,它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前提。研究产业结构一般使用的指标有两类:一是各产业间的就业人数及所占比例、各产业的资本额及所占比例;二是各产业所创国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此可见,我们研究一个地区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就业、转移状况,是因为它能准确地反映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对总结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与规律、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产业经济学中,配第——克拉克定理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换一种说法,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相对越小,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把国民生产总值引入产业经济研究,通过对世界上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统计资料的分析,也已证明了这一规律。他们分析得出的三个结论是:产业间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的比值,在大多数国家的第一次产业中都低于1,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中都大于1;这说明,大多数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均处于减少的趋势,第二次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普遍上升,但劳动力相对比重变化不大;这说明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第二次产业不可能大量吸收劳动力。第三次产业的上述比值一般呈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这说明第三次产业具有对劳动力的强吸附性,因而有“劳动力的大蓄水池”之称。

劳动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移呢?这是因为:(1)第一次产业的产品是农产品,大多构成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收入弹性较小。例如,假定人们的收入增加10%,那么用于购买食品的开支可能只增加5%甚至更小。低的收入弹性影响价格,加上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的困难,使农产品在市场上难于摆脱低价格、低附加值的处境,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必然会减少。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加上农业低收入弹性和土地有限性的作用,必然要从农业中释放出劳动力,转入其它产业。(2)同理,工业品的收入弹性较高,技术进步迅速,成本下降潜力大,在市场中容易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加上投资的不断增长扩大了工业市场,因而工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处于上升趋势。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排斥着劳动力,工业部门行业的增加和行业量的扩大又吸收劳动力,其结果是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变化不大,但近年来也开始有了下降趋势。(3)第三次产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服务”的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大。而第三次产业许多行业的劳动力与资本较容易进入,不易形成垄断。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相对比重都保持着上升势头,比重达到50%以上,被称为“经济服务化”现象。[①b](4)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就业意识发生改变,第三产业劳动者不与自然或原料打交道了,工作环境较好,包括着一切报酬优厚和受社会重视的工作职务,越来越成为人们向往的热门行业。这也成为劳动力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动因。

二、白银市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转移情况及特点

白银市建市以来,1986—1993年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比重情况见表1:

表1 白银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白银市1986—1993年统计年鉴和三产普查的有关数字计算。

根据表1所反映的情况,1986年以来,白银市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总体趋降,而劳动力比重看不出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先下降而后有所回升,总体水平不变,劳动力比重则趋于下降;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均呈稳定上升。这与前文所述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基本相符,但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的特点又反映了城市特殊的工业化过程。

与一般城市不同,白银市的兴起与矿产资源的开发一向有着深远的渊源,早在明朝洪武年间,该地区就有了一定规模的金银开采活动。建国初期,建起了以铜矿采、选、冶配套的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后来成为国家生产铜、铅、锌、铝、稀土等产品为主的重要有色金属基地,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这就决定了它的发展与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其工业化过程与城市化过程是同时起步的。另一方面,农业基础则相对薄弱,造成了城乡经济断层明显,产业间相互支持服务和联系极为欠缺,“二元”结构突出。

因此,白银市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不大,而增加值比重下降,说明农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1992年,全市第一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14个地州市中仅位居11位;[②b]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始终保持相当大的比重,体现了白银工矿城市的基本特征,即产业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状态,劳动力比重下降可能是技术进步或企业进行优化组合的结果;第三产业的两项指标均上升无疑是地区经济正处于发展中的最好注释,但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到1992年,全市第三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于全省第6位,[③b]属中等水平。而且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来源为第二产业。

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白银市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基本与之相一致,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约高出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又相应低了6~7个百分点。1992年,全国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分别为58.5%、21.7%和19.8%。[④b]这除反映出白银市以工矿业为支柱产业的特点之外,也说明它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尚不成熟,落后于国内大多数地区。同样,到1992年为止,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仅占全省三产从业人员数182.74万人的5.2%,而其全部社会劳动者人数占全省总人数的5.8%。[⑤b]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也有差距。

此外,表1还反映了白银市劳动力在三次产业转移中的特点:

1.劳动力结构总体上的落后性。由于更早的资料难于找到,仅就1986年以来的情况看,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由92.2%下降到86.7%,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由7.8%上升为13.3%,上升了5.5个百分点,就业人口由5.00万增加到10.26万,转移的速度和规模还是相当迅速的,但由于白银市第三产业比重基数较小,加上就业总人口的增长较快,从总体上看,其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仍维持原貌,落后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2.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的滞后性。据西蒙·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的研究,工业化初期,劳动力结构的转变总是滞后于GNP结构的转变,到了工业化后期,这种趋势才会发生逆转。白银市的数字也体现了这种滞后性,但问题在于其滞后的程度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为此,我们借用结构偏差系数进行衡量。结构偏差系数的公式可概括为:

某产业的结构偏差系数=(某产业增加值比重/同期劳动力比重)-100%

白银市第三产业结构偏差系数1986年为44.13%(或0.44,下同),1987年迅速缩小,甚至出现了劳动力比重超过了增加值比重,排除年份异常的因素,1987、1988年左右正是我国经济炙手可“热”时期,城乡经济分外活跃,白银市这种数字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而此后受治理整顿的经济大环境影响,许多已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出现回流,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系数逐年扩大,其中较高的年份如1990年达49.1%,1992年达44.7%。这种劳动力比重变化带来的滞后状况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当。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日、英、法等,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十分接近,偏差系数都在10%以内,这也是产业结构演进的结果,白银市与之相比显然差得太远。

3.第三产业劳动力转变过程的波动性。1986—1987年左右,白银市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增长迅速,由7.8%猛增至12.6%,而同期增加值比重上升并不大。因此结构偏差系数下降迅速。1988年开始,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有所下降,由12.6%降至1990年的11.1%,但增加值比重呈稳定上升,因而结构偏差系数上升至最大,1991年以来,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又逐年上升,增加值比重也同步上升,因而结构偏差系数维持原状。这表明白银市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大致经历了“合理→波动→合理”的过程,在不平稳的状态中发展,总的趋势仍是乐观的。但由于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所反映的产业结构处于落后状况,第一产业绝大部分的劳动力仅创造了较少的国民生产总值,而第二产业情况正相反,第三产业则在总量结构中份额太小,因此尚有待于长足的发展。

三、加速第三产业发展,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

由于白银市的长期规划尚未确定,因而对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具体预测难以进行,但我们可以比照国际上的一些典型,对白银市未来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提出战略性思考。先看美、英等国在劳动力分布状况上的发展趋势:

表2 主要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结构 单位:%

资料来源:转引自孙文生、靳光华《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研究》,载《人口研究》1993年4期。

表中反映的数字也是我们前文提到的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具体例证,它揭示了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位次变动规律,即“一、二、三”→“二、一、三”→“三、二、一”,白银市目前显然处于最初阶段。与三次产业所创造的产值状况相比,是不相称而且滞后的。大量劳动力滞留于第一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

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高于第二产业,这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转移不同于发达国家早期的大批劳动力由农业转入工业的过程,而以第三产业直接从第一产业吸收容纳大量劳动力为特征。

表3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产业结构表

资料来源:同表2。

白银市199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80美元左右,[①c]相当于表中发展中国家第一组的水平,但与之相比第三产业劳动力结构明显偏低。鉴于白银市的特殊区情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具可比性,因而目前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有效地防止城市的发展因矿源的枯竭而衰落,增强城市的生存适应能力,才能就地容纳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通过劳动力结构优化带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振兴地区经济。

为此,可考虑采取以下战略性对策:

1.从实际出发,全方位转移。白银市地辖三县两区,内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白银区的发展明显优于其它县区,农业目前还是制约经济的主要因素。1992年,全市粮食亩产112.7公斤,仅高于定西地区,居全省倒数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7.95元,比全省平均数少61.52元。[①d]在此情况下,只有选择全方位转移战略,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下降的前提下,使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乡镇企业转移和农业内部分流同时进行,发展为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为工业生产服务的配套产业,为城乡居民生活和精神需要服务的产业。

2.解决劳动力转移中的教育问题。如果说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自发性产物,那么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普遍地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则可极大地促进这种转移,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而同等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超越就业人口增长的幅度越大,劳动力增加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就越高。这个劳动力资源数量开发的基本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经济过程。因此,提高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广泛开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正规教育、短期培训相结合,开拓教育培训渠道,解决劳动者知识技能水平跟不上市场经济所提供的发展机会问题,是实现劳动力结构优化的根本保证。

3.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这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着“各方出力,共同受益”的原则,除政府逐年增加对本市影响较大的基础行业的投入之外,对一般的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密集、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可实行继续放开的政策,调动个体、私营企业积极性;对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筹资方式,同时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开辟生产就业门路,兴办社会急需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知识服务业,有关部门则在资金、场地原材料、税收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还可吸引外资、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各部门的资金、设备、土地、技术信息、劳力等进入到第三产业中来。

四、白银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容量分析

就业人口容量是经济人口容量的一种,可以理解为一定的经济水平条件下,区域生产资料所容纳的劳动力数量。当然,这一数量与区域的经济过程是协调一致的。某一产业或行业的就业人口容量,就是在目前科技水平下,在各种比例关系不变的条件下,由该产业或行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所决定的劳动力数量。这还只是一种静态分析,由于理论和统计材料的欠缺,要想在一定的目标前提下,确定各产业所应达到的理想人口数,即目标适度人口,目前还难以做到。但我们可根据现有的一些数据,对白银市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就业容量问题做出初步分析,为劳动力结构的合理调整及发展哪些第三产业行业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表4 白银市第三产业各行业固定资产及从业人员情况

资料来源:白银市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及有关数据计算。

说明:*①/③=⑤ ②/④=⑥

*数字包括全市企、事业单位及个体户。

*(1)农、林、牧、渔服务业

(2)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4)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5)金融、保险业

(6)房地产业

(7)社会服务业

(8)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9)教育、文艺和广播影视业

(10)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1)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12)其它行业

1992年,白银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为5,334,720千元,比第三产业的1,269,261千元高得多,从业人数136,347人,人均占有固定资产为39.126千元,几乎是第三产业的13.294千元的3倍,也就是说,如果在技术水平和有关比例关系不变的条件下,白银市每增加一个劳动力就业,工业上的投资约是第三产业的3倍,即在同等的投资下,第三产业能容纳3倍于工业的劳动力就业,这与我们文章开头阐述的理论相符。

表4还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差异,通过比较可归纳出以下几条:

1.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少的行业主要有:(4)、(1)、(7)、(12)。它意味着发展此类行业所需投资较少、见效较快。

2.到1992年已有较多从业人员的行业有:(4)、(9)、(11)、(3)、(7)等。它们在白银市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而从业者较少的行业有:(6)、(10)、(12)、(1)等。说明这些行业在白银市发展规模较小。

3.1992年从业人员增加较多,即劳动力进入较多的行业有:(4)、(7)、(11)、(12)、(8)等,它们是白银市的热门行业。劳动力进入较少的行业有:(9)、(3)、(10)、(6)等,它们可能属于较难经营或收入相对较少的行业。

4.1992年固定资产增加较多的行业有:(3)、(11)、(6)、(9)等。它们或与投资者关系密切,或为与全地区有关的公用事业。

5.指标⑤比指标⑥大得多的行业有:(3)、(5)、(1)、(7)等。它说明在这些行业中,1992年,用在每个新增劳动力上的投资远大于其人均占有固定资产数额,尚有“多余”容量。

综合以上各条可得出的结论是:

从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劳动力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白银市需要加强的行业门类是:(1)农、林、牧、渔服务业和(10)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因为前者具有投资少、就业容量大、为社会所急需的特点,但基础薄弱,有待发展;后者则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目前发展有一定难度,但前途广阔,需要外力扶持。另一方面,需要控制规模的行业门类是:(11)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它的逐年膨胀,占用资金和劳动力的过多,不利于提高机构运作效率和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而(4)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7)社会服务业以及(12)其它行业的共同特点是就业容量大、发展方式灵活多样,目前是白银市第三产业的主力军,需要继续放开,保持发展势头。(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5)金融、保险业近期内有一定的就业容量,较具优势和潜力,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加快发展。

注释:

①aM·P·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

①b有关理论参见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4月。

②b③b④b参见1993年甘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⑤b根据白银市及甘肃省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有关数字计算。

①c根据1993年甘肃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①d根据1993年甘肃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标签:;  ;  ;  ;  ;  ;  ;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能力分析&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