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地理的回归与表现_地理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的回归与表现_地理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学科的本色回归与彰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色论文,学科论文,地理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回答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要体现如下三个基本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新课程理念下地理学科的本色。

地理课程性质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作为帮助学生感受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用地理的视角去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从而提升生活的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地理教学,必须兼顾义务教育地理学科自然和人文双重性质,并彰显其地理学科本色。

一、地理学习内容的生活本色回归与彰显

著名的捷克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可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忘记。”可原来地理课程结构过分强调了学科本位,人为地割裂了知识间,特别是与生活的联系,让很多学生成为“无用的书生”。

现行的地理教材无论是什么版本都在努力删除以往教材里过难、过深、过偏的知识,加大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突出反映学生生活里经常可以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让地理课程回归其生活化的本色,防止过度的学术化、专业化。彰显地理学科的生活本色,让地理教学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这要求地理教师要立足教材,面向生活,创设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情境,体验学习生活中地理知识的乐趣。例如用“北京的小红早上打电话给美国的姨妈问早上好,而姨妈却说晚上好!”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运动的知识。这样回归、彰显了生活本色的地理教学内容,就体现了“学习生活里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其次,要引导学生用地理学习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有用性,感受到地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增强地理学习生活运用的意识。例如学习了地图的知识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或者是自己的小区平面图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地理学习过程的探究本色回归与彰显

杜威认为:“知识绝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于再考虑,再检验,再证实。”地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是地理学习活动的本色。可有些地理课仍然“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张挂图一本书”,或加入了一些时代特色很浓的多媒体技术,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种进步。但一些教师应试的理念不改,那就是变着法儿地研究怎么“巧妙”地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理念仍侧重于怎么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少了深层次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中的凸显学科探究本色的“活动”素材随处可见。这些活动设置恰当,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的理念。这些包含了“图表制作绘制”“学具制作”“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乡土地理考察”等探究性很强的内容,回归到我们的地理教学中来,以此满足具有创造性构建能力的学生主体要求,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和认识要素,把感知学习和操作融合到一起,这样才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他们积极的思维,有利于激活创造力,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动手,学会动脑。[1]地理教学中彰显地理学科的探究本色,可侧重于从下面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要唤醒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意识,即“乐于探究”。第二,要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探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即“精于探究”。如观察的方法,调查的方法,实地考察的方法等,以及“现象入手——提出假设——实践验证——得出结论”探究的一般程序。第三,要利用好地理教材里随处可见的“活动”资源,让学生紧扣教材,经常探究,即惯于探究利用教材里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信息搜集与处理,问题分析与解决,团队合作与交流的探究素质。

三、地理学习手段的工具本色回归与彰显

“地理不看图,越学越糊涂!”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了地图、地球仪,地理课就失去了很大的意义。地图、地球仪是学好地理的第一工具,是特殊的“地理教科书”,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位置、特征、空间关系等都要利用地图加以显示。离开了地图,学生就无法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也就无法构建鲜活的地理知识。现行的地理教材里包含了由景观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构成的一个“图像系统”,承载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学科本色回归与彰显,要充分重视和运用好地图、地球仪,凸显其工具性一面的本色。地理学习中的这种工具性本色彰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这种工具性,养成翻地理书就翻地图册和“图文对照”的学习习惯;第二,要指导学生学会恰当的读图方法、顺序,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读图能力;第三,在读图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第四,教师还要结合地理教学,长期坚持不懈地培养和巩固学生地理学习离不开读图、绘图、用图的习惯,让地图的工具性得到充分的彰显。

每当我教七年级地理时,在学生人生的第一节地理课上便鼓励学生买地图、地球仪,这好比语文老师要学生买本字典一样。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我就结合地理学习奖励他们那种3至5元小型地图、地球仪。学生把图挂在书房墙壁上,地球仪摆放到书桌上,闲暇时间还可以在地图上做旅行:大洲、大洋任遨游,世界各国免签证;转动地球(仪)从此也不再是难事!这样做就是在潜意识里形成学生对地理学习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的认可。

四、地理思维的本色回归与彰显

地理思维是指根据思维的规律,认识地理事物,把握地理现象,探究地理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认识地理事物内部规律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理性思维。地理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地理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运用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人地关系、环境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核心竞争力![2]

过去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地理思维的培养,取而代之的是用一般思维的方法、模式培养学生,没有凸显学科地理现象和事物、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本色,淡化了地理思维的本质特征。

地理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责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本色。如何在遵循一般思维的方法和规律的同时,彰显地理学科的本色?首先,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地理现象入手,从理清地理现象间的联系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即“执因求果”。地理现象间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普遍联系的。这些联系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弄清楚这些地理现象间的联系,才会发现隐藏在地理万象背后的规律。例如教学《长江》时,教材提到了长江水患集中在中下游的问题,那水患又与什么相联系?教学时引导学生多问一个为什么,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抓住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的地理思维的过程。其次,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即“缘果索因”。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指导学生用这种规律来思考地理事物间相互的变化和联系,并认识、尊重这种规律。

五、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本色回归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列为地理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体现了其应有的地位。地理课程对“好奇心”“兴趣”“审美情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爱护地球环境”等做了具体规定。这使地理饱含了“爱”与“关怀”,“价值观”与“价值判断”的因素,是时代赋予地理教学的使命,也是每个地理教师的职责。[3]

要彰显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科本色,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地理教师要学点心理学,掌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认知规律。其次,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因素,并将其巧妙地结合在教学里进行渗透教育。再次,由于地理学科的开放性、地域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师要很好地结合地理学习中的实践观察、观测、野外考察、调查等具体活动进行生动活泼的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有人说:地理课程的改革,首先是地理教学理念的改变。地理教学要讲“地”,更要懂“理”,这样学的才是地理。没有理念的地理,是缺乏灵魂的课程;没有正确的、科学的课程理念的地理教学,是病态的教学;没有学科本色回归与彰显的地理教学,是暗淡的。只有牢牢把握地理学科性质和理念,并正确地依据这种性质和理念,让地理学科本色回归且得到实实在在的彰显,才是我们追求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鲜活、灵动、有生命”的地理教学。

标签:;  ;  ;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的回归与表现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