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探_市场经济论文

建立中国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探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建立中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政府论文,市场经济体制论文,主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实现‘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时期,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这是我国进一步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军号角,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已把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之上、又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的决心。但是,作为执政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又是同中国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在今后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与政府的改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理论上进一步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体化,明确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以中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形式的命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理论探讨。

一、中国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

1.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是作为市场体系的一个内在构成要素,而不是独立于市场体系之外的东西,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在于市场体系自身包含着反市场的力量——政府,这是一种“异化”,市场要有效地运行,不能没有政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选择“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模式,其理由主要有: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状况。二元结构原是发展经济结构主义学派用以分析和研究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论和方式,用这个理论解剖我国目前的状况,可以看到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滞后的传统经济与先进的现代化经济同时并存的现象。在中国的今天,城乡之间、工农之间、条块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轻重工业之间、大中型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等经济、技术、文化发展上呈现显著的二元结构现象,自发的市场机制会加速这种不平衡性,使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要消除或缓解这种现象,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

中国现有的市场状况,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是不完全的。商品化的发展程度比较低,市场体系很不完善,生产要素市场还缺乏很好的组织,市场信息既不够灵敏又不够准确,市场价格还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难以成为评估和选择投资项目的依据,使其对经济资源的导向失真。

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人均只有620美元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880美元。相应地,人均储蓄水平就比较低,由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也比较差。而经济现代化需要有大量的资金积累,在市场的资本形成能力有限情况下,目前,我国居民拥有储蓄6万亿人民币,就需要政府的力量来动员资金,加速转化为投资能力。

国民经济基础设施部门的发展,对一国经济迅速成长起着社会先行资本的关键作用,如邮电、通讯、交通、能源、教育等,而这些部门都需要在短期内投入大量资本,却不能在短期内盈利,私人既不愿意投资,也无能力问津,这就需要政府担当这些投资。

经济发展过程要不断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完善,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靠市场的力量推进,而中国则缺乏这一条件,要实现较低水平产业结构向高水平跃进,需要政府的计划协调和政策的倾斜。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往往造成外部不经济,如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质量的降低,往往需要政府力量的干预。

中国由于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的过程存在着不确定性,这容易使国外投资者的援助者产生顾虑。由政府出面制定含有生产指标和投资项目的发展计划,可以减少国外投资者和援助者的思想顾虑,有利于吸引与扩大国外援助和投资。

中国80%的人口住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一些地方较早经受了市场化的冲击和洗礼,但从农村多数地区和人口来说,农业生产的较大自然性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特点,使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很难完全、迅速市场化,农产品的市场均衡很难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几乎总是处于弱者地位。即使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民也是受到政府政策保护的。中国则更应该如此,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稳定、长期地增长。

市场经济中的剧烈竞争,不仅会出现地区与地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差距,还会出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普遍化和严重化,既不符合人道主义的原则,也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虽然不能对弱者和强者之搞平均主义,但也应当让弱者有着基本的生存条件。为此,社会就应实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收入协调政策。而只有政府才能担当调节的重任。

为了实现全国稳定和均衡发展,客观上要求对某些经济集团和阶层的过度膨胀进行限制,实行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利的公平分配和制衡。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限制和制衡力量。

市场竞争越剧烈,越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去约束和规范竞争者行为和市场秩序。现代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法制经济,而法制制度的建设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执政党和政府。

我国周边地区的国家的实践证明,经济后发达的国家往往需要强政府的作用和影响,因为“强政府”有对经济的“发动功能”和对社会的“减压功能”。

综上所述,一个高效的、富有权威的、强有力的政府,是推进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并使国内市场经济成功地进入世界市场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保证。但这高效的、富有权威的、强有力的政府,只是解决“市场失灵”的产物,决不是取代市场的产物,决不是要与过去一样,直接替代市场去参与微观经济活动全过程,而要从微观经济活动中坚决解脱出来并有效地转移到宏观社会经济方面来,使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各归其位,使其不应有的职能得以转变,而使应有职能得到强化。

2.理论诠释——西方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建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启迪。

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人们一般认为,市场本身能有效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并引导微观经济主体朝向有利于社会的方面发展;资本主义政府则采取一种放任主义的态度,其主要职责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一系列弊端,如失业、贫富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更加严重,特别是1929~1933年的大经济危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凯恩斯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实行政府干预,特别是通过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市场经济运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导学派,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干预主义政策。

从西方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市场的缺陷及市场的失灵被认为是政府干预的基本理由,或者用布坎南的话来说:“市场可能失败的论调广泛地被认为是为政府和政府干预作辩护的证据”。(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所作政治报告单订本。)在市场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但市场调节及价格机制发生作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而且市场本身不是万能的,“市场不是理想的,存在着市场失灵”(P·A·Samuelson语)。因此需要由政府来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市场失灵导致宏观总量失衡,市场机制不能控制通货膨胀,因而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正是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的普遍做法。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因为这种机制不能预测未来的经济变化,无法掌握复杂的需求结构,而且它的调节具有短期性。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往往通过制定和实践经济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市场机制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劳动的流动困难,市场垄断对市场机制的破坏以及靠市场调节要付很高的代价。因此,西方资本主义政府干预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2)市场机制不适应于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有效生产。市场机制对于私人物品的生产有效,却不适应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它不能使公共物品的生产达到最优水平。因此,在西方各国,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来组织生产和供应,政府通过征税获得收入,然后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外部效应(Externality)问题。外部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社会为了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应该鼓励那些能够带来正外部效应的生产活动,限制那些带来负外部效应的经济活动,但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因此,西方国家的一种做法是通过制定法规(如特定的排污标准及征收污染费),并明确规定公民的权利而使外部效应内在化。市场机制无法防止垄断。因此,对于自然垄断,西方政府通常采取替代市场来组织公共事业的生产来防止,或者通过价格管制的办法来纠正;对于市场垄断则通过制定反托拉斯法来加以限制。(3)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它能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却不能解决公平问题。市场机制容易导致分配不公,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会不均,特别是解决财产、个人能力和教育程度的收入差距*

。因此,西方各国普遍采用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4)市场机制本身易受破坏,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正常运行以一定的规则及契约关系为前提,如果这些规则被破坏,那么市场机制就会失败。因此,西方国家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经济立法来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由此可见,西方各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为来干预或调节市场机制,既要保证市场运行的外部条件,又要作为这市场机制的补充。这些干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二次大战后二三十年里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繁荣”。然而,人们逐步发现,市场本身是有缺陷的,市场会失灵,政府同样也会失灵;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而且政府失灵将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灾难,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特别是在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以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象更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这就促使人们通过分析非市场的集体决策过程来探讨国家干预失误的原因,如同分析市场失误的原因一样,“把用以调查市场经济之缺陷和过失的方法同样应用于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注《权威人士谈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共中央出版社)1993年6月版。)但是,专家们认为,政府的积极的作用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政府至少具有五大主导性功能:一是宏观经济的制衡功能;二是市场竞争的保护功能;三是整体效益的优化功能;四是经济结构的协调功能;五是公平分配的维护功能。(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家教授语)

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履行经济职能。一方面,政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调节调动经济运行,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政府并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行为具有其局限性,同样也会失灵或失败。因此,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最终建立中国政府主导型的主场经济体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作用限度和局限性问题,确定并履行好政府的新职能,以防止政府失败。

二、中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在当代世界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如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北欧的福利市场经济和美国的自由市场等。但就大多数战后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实行的多数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60年代以后,在全世界形成了经济改革的浪潮,而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最引人注目。各国改革的基本点和大趋势都是扩大市场机制,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缩小政府干预和计划调控的范围。但是,却没有一个国家完全放弃政府干预和计划调控,彻底回到本世纪20年代之前那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即便是特别重视和强调自由竞争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也把社会放在“市场经济”前面。

这说明了强政府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他们都是以强化经济职能作为前提的。新型的中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克服旧体制的弊端,因此,它的构成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自主的企业制度、完整的市场组织和间接的宏观调控机制。

1.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是指经济主体在财产归属上的关系,它是整个经济体制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当前要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郑重宣布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并长期坚持下去。因此,我们必须以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地确定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并辩证地认识它们在中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在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上,要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坚持“三点要求”和“一点灵活”。“三点要求”是: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一点灵活”是:有的地方、有的企业在上述三点要求上,可以有所差别,不是搞一刀切。所有公有资产占优势,不能仅理解为公有资产保持数量上的绝对比重,更重要的是注重公有资产质的提高。对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也不能理解为国有经济数量比重越高越好。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力上,即不在于国有资产在布局上的面面俱到。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改造传统公有制经济本身的实现形式,在其外部关系方面,也应改变全民经济、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这样做,有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尽快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迅速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应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以公有制为主导,以劳动者个人股份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其它所有制为补充共同发展。在这种所有制结构下面,既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又充分尊重和实现广大劳动者的权益,调动和利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多元主体在市场经济运动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繁荣我国经济,推动现代化事业加速实现。

社会主义允许和鼓励各种非公有制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这些多元化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的沟通必须通过市场,必须通过市场经济的运动才能使它们彼此制约,接受调节,从而构成整体性的国民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只要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展开市场竞争,可以说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益补充。

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十分需要中国各级政府的协调。

2.自主的企业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自主企业制度是相对于国营企业制度而言的,前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后者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所谓自主企业制度,就是企业完全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必须采取这种企业制度形式。国有企业采取自主企业制度形式,是当前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根本途径。比较国有企业以往的企业制度模式与自主企业制度,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企业的所有制是相同的,即都是以全体劳动者作为所有者,由政府代理企业所有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而它们之间的区别,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资产控制权、企业的经营决策权以及企业的生产管理权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安排状况有所不同。企业的资产控制权是企业或有关经济主体能够自主地运用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资产责任。这一权利尤其要包括对资产的处置权利。在自主企业中,随国有资产制度的改革,企业和有关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将拥有充分的资产控制权,从而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实现资产效率。企业的经营权,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权,它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一切对人、对物、对事的决定权,与之相适应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财和企业兴衰的责任。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有关企业总体状况的对人、对物和对事的决定权,通常被称为企业的高层经营决策权,如股东大会;另一个是有关企业的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的对人、对物、对事的决定权。企业的生产管理权,是指根据企业经营决策的具体要求,安排生产要素的具体组合,确定生产工艺和生产进度,监督生产者的具体工作状况等方面的权利。与之相适应,是必须按照企业经营决策权的要求全面完成生产任务的责任。

3.完整的市场组织。

所谓市场组织,是指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市场秩序和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统称。市场体系是指一个由多种市场有机结合的体系。它所包含的各种市场,可以从交易对象和交易方式这两个角度来区分。按照交易对象区分,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包括三大类市场: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务市场(也称为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又可区分为投资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两类;金融市场又可分为资金市场和证券市场两类。按照交易方式来区分,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可包括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市场规划,是指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必须遵循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它是市场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条件;市场秩序,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规则的约束下的经济活动状态,它是市场活动有序性的表现;市场管理,是指政府的有关部门或机构,依据市场规则,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规范和调控,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所谓完整的市场组织,是指完整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规则、正常的市场秩序与有效的市场管理有机的组合。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织的建立,必须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在继续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同时,发展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第二,加强市场制度和法规建设,坚决打破条条、块块分割,封销和垄断,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同时,要不断提高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善市场管理体制,提高市场管理的效率,并将市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第三,要根据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加快价格改革的步伐;积极推进由国家定价向市场定价的转变过程,尽快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与之相适应的价格管理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第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市场组织建设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步骤地加快市场组织建设。

4.间接的宏观调控机制

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实行政府调控的经济体制,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关键。

一般而言,政府调节的基本出发点是使投资与储蓄相等,或者说使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就出现物价上升,引发通货膨胀;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需求不足,就可能出现经济停滞和失业。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这时会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应采取紧缩的政策,包括增加税收、缩减政府开支、提高银行利率、提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政府则应采取扩张的政策,包括减税、增加政府支出、降低银行利率、降低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等措施;扩张政策一般用来对付经济停滞、失业和社会总需求不足。

政府调控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在合理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切实确保政策意图的实现和贯彻。经济政策和措施是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途径。经济政策和措施作为政府调控的主要表现手段,必须保持连续性,左右摇摆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必然会给市场经济运行带来损失,造成困难。不过,政府调控的政策和措施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或者说灵活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经济政策和措施必然能够作出及时的反应,或者允许微观经济单位作出及时的反应。具体而言,政府调控背景下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主要有:①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确定产业政策,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努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财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③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④收集并整理分析有关当前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信息,为企业决策服务。

第二,政府在充分了解市场运作情况的基础上,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在价格、税收、利率、汇率、发放贷款、确定收入分配、利润用途、补贴发放等方面,政府可通过对制定权和调整权的把握和使用,使经济杠杆发挥调控的作用。

第三,经济计划的编制符合科学的原则。经济计划是用指标、综合平衡的办法把宏观战略决策具体化、系列化、程序化,它是政府调控的基础。政府经济计划的编制必须以国情国力和科学技术进步情况为根据,遵循市场动作规则,确定资源配置重点的合理布局,弥补市场的不足。

从市场经济的这些内在要求出发,我认为,中国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或者说是基本结构)应该大致如下: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形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②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不论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如何,它们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在市场中平等竞争;③竞争性的市场既是它们活动的场所,也是它们的联系方式。通过市场把处于社会分工体系各分支中的企业联系起来,并使其活动彼此协调。④政府作为社会的代表,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乃至道德手段,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调节。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以上四个方面,决不是简单地拼凑起来的“板块”,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具有互动关系的体系,实现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

标签:;  ;  ;  ;  ;  ;  ;  ;  ;  ;  ;  ;  

建立中国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探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