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兴起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动态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格局论文,经济体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完稿日期〕2006年12月8日
〔中图分类号〕F11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07)3期 0056—11
当前,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中一大突出特点当属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壮大。过去被称为“第三世界”的群体正在加速发展,有可能逐渐重现历史上的辉煌。按美元汇率计算,2005年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26.7%,[1] 如以购买力平价衡量,2005年它们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的一半多。[2] 发展中经济体崛起将成不可遏止的历史趋势。
一、发展中国家的壮大已成历史潮流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引人瞩目。各国都在加快国内经济改革,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国民福利逐步改善。发展中经济体正在逐步走向复兴。据OECD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根据购买力平价推算,从11世纪直到1820年,当今的发展中经济体产值曾占世界总量的80%左右。但这一优势地位在欧洲技术革命之后完全丧失,到20世纪初,它们的份额已跌至40%。如今,它们正在整体复兴(见图1)。事实上,发展中经济体呈现潮涌式的发展始于上世纪末,在本世纪初汇成整体壮大的潮流。
图1 新兴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Jan 19th 2006
(一)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整体性
整体性壮大是发展中国家这一轮经济增长浪潮的标志性特征。所谓整体性是指这一轮浪潮涉及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覆盖了亚洲、拉美及非洲的大多数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复兴势头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经济学主流刊物也曾捕捉到这一现象。1994年,《经济学家》曾专题研究了新兴市场经济指标,[3] 把它作为“世界经济力量对比中出现的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快速变化”的标志。但这一大好形势被1994年底爆发的墨西哥经济危机,及后几年席卷东亚、俄罗斯、巴西、土耳其、阿根廷及委内瑞拉等国的多米诺式的金融危机所葬送。危机过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迅速复苏。2002年,摩根斯坦利新兴市场股价指数因金融危机损失近60%,仅为5千亿美元,而到2006年年初,这一指数飚升到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
与过去相比,发展中经济体近几年的整体经济增长更快并且更加均衡。《经济学家》每周跟踪的32个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已连续三年保持较快增长,过去三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6%,而发达国家仅为2.4%。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自200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整体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4.8%,远超发达国家2.0%的年均增长率。
高盛公司于2003年10月发表的全球经济第99期论文《与BRICs一起梦想—展望2050》中首次提出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4国的首个字母组成的新词BRICs,也称为“金砖四国”。该文对这四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做了极具前瞻性的描述及预测。认为到2050年,这四国将全部进入世界经济前六强。该公司在2005年底的第134期报告中又指出,近年来上述4国的经济发展比最初的预测更好,4国能比2003年的预测更快地实现其“梦想”。报告还预测了另一组与BRICs类似的发展中国家的前景,并将这组国家称为N-11,这些国家包括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土耳其和越南。这11国与G7和BRICs一起将在2050年共同构成世界前22大经济体。其中,墨西哥和韩国有能力成为全球与BRICs同样重要的国家。
(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高速增长
IMF《世界经济展望》近年来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整体年均经济增长率达6.2%,远超过发达国家2.5%的增长率水平(见表1)。尽管这一强劲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东亚和南亚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但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的非洲经济整体增长率也超过4.2%的全球平均增长率。
其中,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势头最为强劲,2000年以来的年均增速高达7.7%。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强劲增长的拉动效应。2006年9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将该地区的增长率从4月份的预测值上调了0.5个百分点,2006年—2007年预计将高达8.25%。
非洲经济体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的年均增长率达4.4%,其中2005年高达5.4%。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正经历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该地区2006年的经济增速预计将达5.4%,这已是连续三年超过5%。由于尼日利亚石油生产的恢复、安哥拉和赤道几内亚新油田的投产,2007年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达6.3%。
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失去的十年”之后,拉美经济体已逐步摆脱破坏性高通胀的阴影,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得以增强,经济形势逐步向好。该地区大多数经济体经济已步出2001年—2002年的金融危机,经济复苏快速有力,经济增长率在2004年高达5.6%,为2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5年增长4%,2006年增长率预计将达3.75%。从该地区国家已经完成和预期即将进行的总统和国会选举结果看,各国的政局可望走向稳定,这将有利于经济改革进程,使当前的经济扩张势头得以持续。
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指出,自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日趋收敛。发展中国家整体的高速增长将使其与发达国家增速差距进一步拉大。据IMF预测,今后5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8%,而发达国家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7%。照此发展速度,20年后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将占全球GDP的50.7%,[4] 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占三分之二。
(三)国际收支持续盈余,外汇储备显著增加
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呈现截然不同的走势,前者逆差不断扩大,后者盈余不断增加。从整体上看,发达国家从1999开始转向经常项目逆差,到2005年逆差已从1148亿美元扩大到4863亿美元;而发展中经济体从1999年转向经常项目盈余,到2005年盈余已从316亿美元增加到5147亿美元。IMF预计,2006年和2007年,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将进一步扩大到5711亿美元和6552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盈余将分别增加到6668亿美元和7204亿美元。
资料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Sep.2006.
发展中经济体随着经常项目盈余的不断扩大,外汇储备大幅上升。经历了1994年后的历次金融危机之后,它们为防范风险,增加自身经济安全,减少对IMF融资的依赖,不断扩大外汇储备积累。到2005年,发展中经济体外汇储备已高达2.4万亿美元。特别是中国,2006年外汇储备已超过1万亿美元。发展中经济体庞大的外汇储备显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也为其抵御外部冲击、降低外部风险以及致力于世界经济均衡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发展中经济体间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化
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壮大,促进了相互间的经济依赖,南南经济合作日益加深。历史上,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及相互依赖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加以维系。如今,这种关系还通过相互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断加强和加深。发展中经济体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也丰富了南南合作的内涵。
发展中经济体之间通过贸易联系不断深化合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原材料需求的不断增长,BRICs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及其与三大洲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贸易关系迅速发展。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新兴大国近年来与亚非拉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联系不断加强。中印经济的腾飞刺激了对巴西的铁矿石和俄罗斯的石油等初级产品的需求,极大的促进了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同时,这种贸易联系的加强也有利于中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印对非洲贸易大幅增长,被称为新的“丝绸之路”,它拉动了非洲经济的振兴。非洲开发银行行长唐纳德·卡贝鲁卡指出,过去两三年里,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为非洲GDP的增长贡献了大约两个百分点,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典范。
迅速扩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了发展中经济体间的经济合作。这种南南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南南区域内的投资,其中,亚洲内部直接投资居第一位,2002年—2004年间,年均流量约为480亿美元。拉美内部直接投资居第二位,主要来自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等。在非洲,内部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经济援助。南非是非洲内部直接投资最重要的来源,南非在博茨瓦纳、莱索托、马拉维、刚果(金)和斯维士兰等国的外资流入中所占比重已超过50%。南南直接投资也包括一些区域间投资,如从亚洲流向非洲,或是从拉丁美洲流向亚洲。这些来自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外资,已成为南南合作的新形式及重要内容。
发展中经济体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活动也大大加深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相互依赖,成为深化南南合作的重要因素。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前言中所言,“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跨国公司的出现为南南合作注入了更大的动力,在拉美、非洲和亚洲之间开辟了一条新的投资走廊,成为富有潜力的南南合作的一部分,对加快其经济发展展示了积极的前景。”
二、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兴起的动力与条件
发展中经济体在21世纪初的整体兴起,是在一系列内外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内部动力主要包括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等。外部动力主要来自新兴大市场的推动、BRICs的示范效应等。
(一)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兴起的动力首先来自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史无前例,全球经济相互依存性不断增强。要素的全球流动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这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转移和整合。由此形成的世界生产和分工体系,加强了各国产业间的横向和纵向关联。各国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实现了资源的全球配置,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些新兴经济体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充分抓住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历史机遇。这些新兴经济体积极开放本国市场,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全球竞争,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推进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经历了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从初级产品先后开始向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及高技术产业转移。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经济均衡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实际工资,促进先进技术转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的起飞。如今,多数发展中经济体正积极利用世界经济新一轮扩张提供的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努力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改善自身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在积极分享全球化带来益处的同时,注重规避全球化的风险,以期从全球化中得益。
(二)不断深化自身经济改革
发展中经济体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不断扩大和深化改革,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通过改革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已经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形成共识。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结构改革最早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逐渐普遍化,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卷入了改革的潮流,改革势头越来越强劲。世界银行《2007全球商业环境报告》显示,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期间,全球112个国家共进行了230项改革,这些改革简化了商业法规,加强了产权保护,减轻了税负,增加了信贷获取渠道,减少了进出口成本。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占据了改革国家前10强中的9个席位。中国是改革步伐最快的前10个国家之一。中国政府改革了有关法规,加快了企业登记程序,加强了对投资者保护,并且简化了跨境贸易中的繁琐手续。东欧在改善商业环境方面进步最快,希望加入欧盟的意愿激发了克罗地亚和罗马尼亚的改革。两年前,非洲的改革还落后于其他地区。而在2006年,非洲在各地区改革中排名第三位,三分之二的非洲国家实行了至少一项改革,比2005年多出25%。通过这些改革举措,发展中经济体适应了发展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提升了自身实力。
(三)空间巨大的新兴大市场
新兴大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新兴大市场一词由曾任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杰弗里·加腾在《十大新兴市场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5] 主要服务于美国国家出口战略的制定。这十大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印度、印尼、南非、韩国、波兰和土耳其。这些新兴大市场已成为新兴经济体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群体。
从1992年到2004年,十大新兴大市场最终消费年均增长率达6.6%,GDP年均增长率高达7.96%,进口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2%,远超同期世界进口7.1%的年均增速。2004年十大新兴大市场进出口总额高达3.4万亿美元,其中进口达1.7万亿美元。2005年,新兴大市场总人口达31.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49.1%,GDP总量已达6.7万亿美元,最终消费规模达2.9万亿美元。新兴大市场巨大的市场空间,将极大的促进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
(四)BRICs的示范效应
BRICs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所取得的杰出经济成就,为其他众多的发展中经济体树立了典范。新世纪以来,BRICs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从2000年到2006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2.6%、6.8%、6.4%和9.3%(见图2)。BRICs的发展道路为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图2 BRICs在近几年的杰出经济表现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近年来,入世后的中国,加速改革的印度,复兴中的俄罗斯,走出危机快速复苏的巴西,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得益于石油价格的飙升,俄罗斯经济进入持续增长的第8个年头,这是自苏联解体以来持续增长时间最长的时期。巴西这个拉美最大的经济体2006年预计将达到4%的增速,远高于去年2.3%的增长率。BRICs中当属中印经济的发展最为突出。中印两国没有机械地按照“华盛顿共识”的简单规则行事,而是基于自身的国情,认识到经济增长的复杂性,政府制定并推行了渐进的正确适宜的改革政策,从而避免了可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中印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中国15年来能保持9.6%的平均增长速度,证明其做法是“健康”的,穷国应借鉴中国上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实行国家干预的经验。
三、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壮大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
新兴经济体的整体壮大,将大大推进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进程。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经过长期的消长变化、分化组合,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格局。事实上,于20世纪90年代初因苏东剧变而形成的以惟一超级大国美国为主宰的世界单极格局,在21世纪初已向多极化发展。因滥施单边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并陷入泥潭以及一系列丑闻,美国这个不可一世的世界独超影响力下降,软实力受到严重削弱。欧盟一体化的扩大及深化、亚欧合作及欧拉合作的深入,拉开了世界多极化的序幕,BRICs的快速崛起使世界的多极化进程不可逆转。近年来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壮大则大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
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向多极化发展的动态演变之中。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世界格局是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世界上主要力量对比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的稳定状态。历史上一种世界格局往往存在50年甚至长达100年。只有当旧的力量均衡被一种新的力量均衡所代替,新的世界格局才会出现。历史上世界格局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战争及战后战胜者与战败者按前者要求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自二战以来,虽未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但是从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到冷战结束后的美国独霸格局,说明世界格局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格局的演变将在世界多极力量的动态博弈中实现。这种演变是一种力量的积累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自然转化过程。而21世纪初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兴起将是世界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新兴经济体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力量群体
正在整体崛起中的发展中经济体将成为世界经济中新的力量群体,这将使世界经济的主体更加多元化。这一新的力量群体的出现及其群体利益的强化将显著扩大世界经济的规模,加深世界经济的内涵。世界经济将在更加多元化的主体或群体利益博弈中得以发展。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将使世界经济不再由一个或几个引擎来拉动,世界事务也不再由一个或几个国家来主宰。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壮大已成潮流,中国则是这种潮流的领头羊。
IMF指出,由于发展中经济体增长加速,世界人均GDP每年递增3.2%,超过了1950年—1973年的黄金时代,也超过了工业革命时期。从1870年—1913年,世界人均GDP每年平均仅增长1.3%。这预示着,在新世纪的头10年,世界人均收入增长将可能创造有史以来最快的记录。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兴起将大大改变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它们将不再独自奋斗、无足轻重,而在发挥整体的力量。代表134个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的发言权及影响力将显著增强。它们将有条件地通过集体行动,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兴起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经济的力量对比
新兴经济体的整体兴起将显著地改变世界的力量对比,冲击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历史上形成的世界的中心——外围结构将逐渐走向重构。新兴大国将逐步进入中心,使处在中心的国家数量增加。其他新兴经济体,正不断地向中心国家靠拢,而最不发达国家也将通过自身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改变被边缘化的命运。从长期看,世界经济中心、外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中心——外围国家的关系也将随之变化;发达国家也在适时地调整对外战略,谋求与新兴国家建立“平衡的伙伴关系”。如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建立,第六届亚欧会议召开并通过《亚欧会议未来发展赫尔辛基宣言》,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酝酿中的《中欧新伙伴合作协定》等都是世界力量对比变化的产物。
力量对比的变化也体现在世界经济微观基础的深刻变化。近年来,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大型跨国公司数目已显著增加。列入世界最大公司排名榜《财富500》的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1990年前后只有19家,到2005年已达47家。2005年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实现营业额1.9万亿美元,雇用员工近600万人。2004年,100强跨国公司中有5家来自发展中经济体。这些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的兴起及其不断壮大,将改变全球竞争和世界经济格局。
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崛起,改变了过去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的现实。全球经济的力量天平正不断向复兴中的发展中经济体倾斜。
(三)发展中经济体将产生积极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
发展中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来自其日益扩大的需求,及其庞大的生产潜力和供给能力,这就对世界构成了所谓积极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如《经济学家》报告所言,“它们将为世界经济提供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推动力”。
世界银行在2006年4月的私营部门发展论坛中专门论述了Chindia[6] 奇迹对世界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预计到2020年,Chindia的实际GDP将达到6.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份额的10.5%。而以购买力平价来衡量,目前Chindia的GDP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Chindia的总人口将占世界总量的40%,自然资源的消费量将占全球的50%,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出口基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消费者和生产商。
发展中经济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出庞大的市场需求,消费需求已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IMF预测,今后10年,还将有10亿新的消费者进入全球市场,这对全球经济增长无疑是一大福音。其中多数来自发展中经济体。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Stephen Roach指出,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潜力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机遇。
发展中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拉动了对世界能源原材料的需求。自2000年以来,发展中经济体占全球能源需求增幅的85%,这使得在可预见的将来,能源原材料价格将持续坚挺,这将带动能源原材料出口国的经济增长,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崛起。
发展中经济体也为世界经济创造了巨大的供给能力。它们总人口达55亿。其大量劳动人口及大量产品进入世界经济体系,提高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潜力,压低了全球通胀率,也导致资本/劳动力比率下降,使发达国家的公司利润创数十年以来的新高。
发展中经济体潮涌式的整体经济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它们的整体壮大将可能改变世界经济周期的运行轨迹,熨平周期波动,使周期扩张期延长,平稳性提高。
(四)发展中经济体的兴起将为多边合作机制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壮大,将为多边合作机制及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形成注入新的活力。2006年7月24日,世界贸易组织的六个关键成员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由于分歧严重,决定中止多哈回合的全球贸易谈判。这个自GATT诞生以来首次以发展为核心的重要多边贸易谈判的失败,既是发达国家内部矛盾难以协调的结果,也是长期被忽视的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强化的结果。日前,WTO总干事拉米、美国新财长鲍尔森及WTO成员国都呼吁重启多哈回合谈判,发展中经济体的积极参与将是不可忽缺的力量。
发展中经济体也将积极参与IMF的改革,这有助于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增强其在国际金融中的主导作用。鉴于发展中经济体整体日益提升的影响力,IMF 2006年9月在新加坡通过了赋予中国、韩国、墨西哥和土耳其四国更多投票权的决议。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尚未有效缓解、世界经济平稳运行仍存较大风险的背景下,发展中经济体的积极参与,为IMF各项改革举措的有效落实并取得成效提供了重要保障。
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实力的增强,将丰富多边合作组织的内涵,有助于推动原有多边合作机制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利于多边合作组织在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政策协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中经济体的强劲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然而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的最终崛起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现在仅仅处于初始阶段。以国际通用的美元汇率方法计算,现在发展中经济体的GDP仅为发达经济体的四分之一多一点,而人均GDP还不到发达经济体的二十分之一。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全面优势垄断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维护不公正公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平添困难与阻力。发展中国家本身发展很不平衡,有的跨入了经济发达行列,而不少发展中国家仍贫穷、落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数目不减反增,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整体壮大的一个制约因素。不过有助于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崛起的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且这些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化解与克服的。从长远看,发展中经济体通过自身努力和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国民经济将实现持续强劲增长,逐步完成从“发展”到“发达”的历史性转变过程。
注释:
[1]根据世界银行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数据库数据以当前美元计算得出。
[2]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06年初估计。
[3]即Emerging Economies Indicators,包括32个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省、泰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埃及、以色列、沙特、南非、捷克、匈牙利、波兰、俄罗斯、土耳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4]同注[1]。
[5]Jeffrey.E.Garton,The Big Ten:The Big Emerging Markets and How They will Change Our Lives,( New York:Basic Books,1997) .
[6]这是2005年印度商务国务部长斋拉姆·拉梅什创造的新英文单词,它是中国和印度两个英文字母合起来的缩写。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巴西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巴西历史论文; 中国崛起论文; 世界格局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体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