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脾虚证;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3-ZYM
在我国中医学中,脾胃的研究中多以虚症为主,实证研究较少。且对肠道菌群数量庞大,构成极为复杂。大肠内寄居50多个种属的细菌,而且人体人粪便湿重的40%以上是细菌[1]。因此,本文以病例随机对照展开,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的变化,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对象,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脾虚证组和脾胃湿热证组。脾虚证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1-86)岁,平均(38.25±8.53)岁;病程(1-8年),平均(4.7±1.5)年。脾胃湿热证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2-61)岁,平均(37.54±6.31)岁;病程(1-5年),平均(3.6±1.5)年。两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2)能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有关护理工作。(3)病情平稳,未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4)年龄为18-50岁患者。(5)志愿接受本研究计划观察条件者。(6)症状发作时大便频次增多,且伴有大便性状异常。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或病历资料不全者。(2)近1个月未使用抗生素。(3)2个月内未使用微生态活菌制剂等药物。(3)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精神异常者。(2)不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患者。
1.3方法
取观察对象新鲜粪便2-5g作为检验标本,再半小时内去送检。在匀浆瓶放去0.5g粪便,用连续稀释法进行连续稀释,根据不同细菌的不同正常值,选择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培养。将标本置于有氧条件下,放置恒温箱37℃孵化培育24小时后查看检测结果。厌氧菌材料放入厌氧箱37℃孵化培育72小时,查看观测结果[2]。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肠道需氧菌测定结果和肠道厌氧菌测定结果。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 )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肠道需氧菌测定结果指标比较
两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多于脾虚证组(P<0.05),脾虚证组酵母菌多于脾胃湿热证组。详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两组肠道需氧菌测定结果指标比较(LogN/g湿便, )
组别 例数 肠杆菌 肠球菌 酵母菌 脾虚证 25 8.39±0.12 6.45±0.34 4.67±0.22 脾胃湿热证 25 9.36±0.24 7.56±0.25 4.09±0.27 t / 3.953 4.392 4.392 p / <0.05 <0.05 <0.05 2.2 两组肠道厌氧菌测定结果指标比较
两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虚证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多于脾虚证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肠道厌氧菌测定结果指标比较(LogN/g湿便, )
组别 例数 双歧杆菌 乳杆菌 拟杆菌 消化球菌 脾虚证 25 7.22±0.62 5.39±0.94 7.49±1.62 5.09±0.15 脾胃湿热证 25 8.39±0.11 6.39±0.78 9.33±1.12 5.39±0.65 t / 4.863 5.942 4.964 5.321 p /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人体肠道在不断的运动,食物也在不断的消化和吸收,肠道菌群是动态变化的,就是在这种运动的环境中进行细菌的繁殖和排除[3]。以此达到平衡。本研究中,两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多于脾虚证组(P<0.05),脾虚证组酵母菌多于脾胃湿热证组。由此看出,肠道菌群的细菌总数的组成和比值在一定幅度内变数,保持对机体的有益作用。脾胃湿热证主证[4]:(1)脘腹胀闷。(2)口渴少饮。(3)食少纳呆。(4)大便溏而不爽。(5)舌质红。(6)舌苔黄腻。次症:(1)肢体困重。(2)身热不扬或汗出不解。(3)腹胀满。(4)恶心欲呕。(5)身目发黄,色鲜明。(6)脉濡数。本研究中,两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虚证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多于脾虚证组(P<0.05),由此看出,不同的症候呈现不同的菌群失调的趋势,脾胃湿热证以需氧菌增加为主。
综上所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改善需氧菌和厌氧菌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问题,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静, 陆瑾, 孙建华,等. “调神健脾”配穴针刺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和睡眠质量: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针灸, 2017, 37(1):9-13.
[2]陈雪娥, 王承党. 奥替溴铵和匹维溴铵治疗84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J]. 中华消化杂志, 2016, 36(5):343-346.
[3]方健松, 马媛萍, 潘锋,等. 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及实验研究评述[J]. 辽宁中医杂志, 2016(10):2226-2228.
[4]覃立锋, 王晶晶, 王细斌,等. 匹维溴铵联合香远合剂口服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 山东医药, 2016, 56(3):58-59.
论文作者:黄晓波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脾胃论文; 湿热论文; 杆菌论文; 综合征论文; 肠道论文; 脾虚论文; 球菌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