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工业化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化特征的判断_重工业论文

江苏省工业化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化特征的判断_重工业论文

江苏省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及工业结构变动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变动论文,阶段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明确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确保发展政策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图对江苏省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及近期变动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江苏工业化阶段能准确判定,找出问题。

一、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及对我省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在对工业化的发展研究上,通常人们把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的初期阶段,起飞的中期阶段和成熟的后期阶段。本文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后,结合众多工业化判定标准优点和内容,综合出以下几条判断工业化阶段的具体指标取值,如表一。

表1 工业化阶段评价指标体系

初期 中期后期

人均GDP 600美元以下 600-3000美元 3000-10000美元

农业劳动力比重 50%以上30%左右

20%以下

制造业占GDP比重

10%以下20%左右

40%以上

机械工业占制造业比重

10%以下20%左右

40%以上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

5%以下 10%左右

30%以上

城市化水平 20%以下50%左右

70%以上

根据表1标准,对江苏省进行了工业化发展所处阶段判断分析,对把握江苏产业尤其是工业结构转换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人均GDP。这是反映工业化阶段的直观指标。一般地说,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1995年,我省人均GDP按当年价格计算为7299元人民币,以当年美元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折算,约为879美元。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以第一产业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分布作为指标取值,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一指标呈下降趋势。改革以来,江苏省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速度显著加快,第一产业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从1979年的69.7%下降至1995年的42.9%。

——制造业占总产出的比重。在现有的统计年鉴中无法直接得到有关制造业的数据,这是根据统计年鉴中乡及乡以上总产出减去矿产采选业和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行业产业,推算1995年乡及乡以上制造业占GNP的比重为31%。

——机械工业占制造业比重。机械工业是支撑重工业发展的重要行业。按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口径计算,1995年江苏省机械工业占制造业比重为23.2%。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在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江苏省贸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迅速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年提高。按国际贸易的标准分类统计,1995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额的91.67%,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占19.17%。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进程是相辅相承的。近十多年来,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再加上农村工业化的兴起,1995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达到29%。

将上述六项指标值放入中期区间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人均GDP水平879美元,处于中期阶段11.6%位置上;农业劳动力比重取值位于中期区间的23.7%点上;制造业占GNP比重则超过区间范围的中值,占整个区间范围的70%;机械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位于中期区间的44%刻度上;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所处刻度值为56.68%;城市化水平则在中期区间18%的位置上。综上刻度值,可判断出江苏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的32%水平上(算术平均)。

二、“八五”时期江苏省工业结构变动的特点

从工业化过程的一般规律看,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工业结构发生全面转变之际。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八五”期间,江苏省工业结构变动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工业结构中重工业仍显不足。

工业结构的变动呈现的是以轻工业发展为中心向重工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但改革至今的近二十年间,江苏的重工业无论从投资规模还是产出水平看与轻工业相差无几,没有呈现明显的产业高级化的趋势。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以前错误的“赶超”思想,不顾生产力水平,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严重滞后于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所以改革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对轻工业发展进行补课;从资源条件看,江苏省属资源小省,缺乏发展重工业所需的金属矿产资源条件,相反具备发展轻纺业的条件;从投资主体看,在改革中兴起的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及“三资”企业,具有“从事”投资小、见效快的轻纺工业和一般加工业的偏好。

从表2可以看出,1990年以前,轻工业的产出水平明显高于重工业,而从1992年起,轻工业与重工业呈持平状态,工业化中期应该出现的重工业化并没有表现出来,这说明江苏省的重工业水平与工业化阶段不相匹配,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2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乡及乡以上)

198519901992199319941995

轻工业53.054.650.947.249.650.4

重工业47.045.449.152.850.449.6

2.工业企业规模经济需进一步改善。

第三次工业普查报告结果显示,大中型企业仍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1995年,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数为2329家,占总数的5%,其工业总产值占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5%。与“七五”末相比,大中型企业数量和产值比重分别提高了3.6%和3%,显然其规模经济产出并没有多大提高,反而似有下降趋势。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多表现出企业数占少量的大中型企业在总产出中占绝对优势的特征,与此相比,江苏企业的规模结构显得“大的不大,小的不小”。重复设立大企业,只会浪费资源,且过度竞争导致效率低下,不利于经济正常运行。因此,认真研究企业的适度规模,调整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规模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3.从所有制结构分析,非国有工业发展较快,尤以乡镇企业为代表。

江苏这十几年的成功,很大部分是因为大量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兴起,填补了国有工业所未涉及而发展较差的行业,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从表3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1985年至1995年的十年间,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下降了20个百分点,非国有工业则从58.9%上升至79%,其中乡镇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从1985年的37%升至1995年的59.9%,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成为江苏省工业经济重点增长点,也是非国有工业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

表3 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变化情况

按资产总额计算(%)按工业总产值计算(%)

19851995 19851995

国有工业 48.232.9 41.121.0

非国有工业51.867.1 58.979.0

乡镇工业 35.641.6 37.059.9

4.工业区域结构差距呈扩大之势。

地区发展不平衡已成为改革过程中一个让人重视的问题,江苏省的发展也不例外。从表4中看,苏南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快于苏中、苏北地区,由于工业基础和工业经济结构的差异,近十年来,苏南地区的产值比重明显高于苏中、苏北,1995年占据了“半壁江山”,且这种差距是逐年扩大的。苏南与苏中、苏北的差距,从1985年的8个百分点(苏中)和30个百分点(苏北),上升到1995年的17个百分点(苏中)和36个百分点(苏北)。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制约了全省的工业化进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4 苏南、苏中、苏北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及占全省比重对比

十年平均 占全省的比重(%)

增长(%)198519901995

苏南地区 22.8 46.046.051.0

苏中地区 20.5 38.036.034.0

苏北地区 20.5 16.018.015.0

三、加快结构调整,促进我省工业化的发展

1.加强对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重工业化是工业化必经的过程,而重工业的发展前提是具备良好的基础工业(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道),否则会出现所谓的“瓶颈”,阻碍重工业的良性发展。从江苏现有的情况看,要发展重工业,只有先打好基础。首先,继续重视对能源、原材料(特别是替代品)的技术、资金投入,可采取吸引多投资主体介入的方式,也可与原材料产地进行联合生产,还可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节约投入;其次,针对江苏的情况,加强对苏中、苏北地区的公(铁)路建设,让交通改变这些地区不利的区位条件,使物资充分流动起来,最重要的是能够让人员和信息在其间方便的流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调整产(工)业组织结构的重点是调整企业规模结构,打破“大的不大,小的不小”的局面,实现资源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的集中,让优势企业真正获得规模经济。江苏现有的大中型企业虽然占产值的43.5%,但仍存在着缺乏规模经济的现象,关键就在于规模不足。改变这种情况,第一,制定和完善产业组织政策,明确各行业发展的适度规模,要防止垄断,但现阶段更要限制过度竞争。坚决地“关、停、并、转”一批属重复建设的低规模企业。第二,政府要帮助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让发展好、效益高的企业能自主地对弱势企业实施兼并、控股、参股等,使资源流向收益高的部门,形成一批有活力的大集团。第三,引导小企业向专业化、小批量市场发展,满足日益增加的差别化消费需求;同时,鼓励大企业协助小企业发展,使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卫星协作厂,共同承担风险与收益。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国有企业发展领域。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当时的确对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随着进一步发展,这种“统包”的模式大大损伤国有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在确立了市场经济模式以后,国有企业面临着非国有企业激烈的竞争,改革国企成为当务之急。其一,要让国企成为市场的主体,而不是政府的附庸,摆脱过重的福利负担,与非国有企业进行平等条件下的竞争;其二,调整国企的涉足领域,逐步退出一般性行业。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情看,国企主要适合非竞争性行业(如公共事业)或适度竞争行业(如邮电、金融)。这样,既保全了国家对这些行业的管理,又使国有企业发挥其优势。

4.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已为人们熟知的定义,但真正落实还需各方努力。江苏省是资源弱省,发展重化工业的自然禀赋条件不够,好在江苏省同时又是全国几个科技研究机构、人才相对集中地区之一,要想发展经济,只有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本省的人才优势。首先,在“科教兴省”的战略指导下,重视对科技的投入,特别R&D的投入,开发新技术。其次,要鼓励江苏省的高等院校、科研所积极从事实用技术转化的研究,使科技真正产业化,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

5.正视其它非国有所有制企业在经济发展的作用,给予适当的支持。

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江苏省工业经济重要部分。这些企业的兴起,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让农村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为工业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此不能视而不见,相反应认真对待。为了保持非国有经济的活力,必须解决它们现有的问题。比如,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较低,企业人员素质不高以及在融资、兼并等中出现的不平等待遇问题。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在观念上把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大家都是市场的主体;在培训企业员工和技术支持上,政府可以从间接引导科研机构与之合作入手,利用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现有的经济实力,互惠互利,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员工技能;大集团不一定非要国有不可,只要非国有企业有发展潜力,就应该给予其兼并、联营的资格。

标签:;  ;  ;  ;  ;  

江苏省工业化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化特征的判断_重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