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十几年来,全世界的经济水平突飞猛进,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全球整体环境下大大的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国也开始了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在现阶段的条件之下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情况十分良好。由于超高层建筑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其巨大,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算的,所以高层建筑应当做好建筑防护地震的相关设计,而且还应该更加严格进行监督检查,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引言
在建筑领域中,建筑结构设计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与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建筑工程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娱乐、出行等的重要载体,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若发生地震灾害,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安全。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平衡性被打破,地震发生越发频繁,为保障人们安全,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成为重点,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地震灾害明显增多,为建筑结构带来较大破坏,危害了人们人身财产安全。多年来,地震的发生,严重损伤了建筑物,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使几十万人失去了宝贵生命、健康身体,甚至于,为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创伤。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城乡标志性建筑,人口密集度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一旦发生地震,带来的损失将难以估量。对此,加强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几次大地震的发生,人们已经意识,地震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然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却仍然无法准确判断地震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以便人们做好防护工作。对此,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地震到来时,尽量拖延建筑物倒塌时间,为人们提供充裕的逃生时间,已经成为建筑工程建设重点。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加入,有效保障了建筑工程的稳定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寿命。当地震发生时,若建筑工程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能够有效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另外,在建筑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建筑工程的主要用途、所处地理位置等,以此进行抗震设计,能够有效保障建筑抗震能力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另外,在抗震设计中,应考虑建筑工程的实用性、抗震等级的实现性,为保障建筑结构稳定、建筑整体安全奠定基础,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总之,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地震设计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建筑结构构件应具备以下功能
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保障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刚度与稳定性。并且,在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应严格遵守以下原则:强剪弱弯,强节点弱、强柱弱梁。在工程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应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建筑中可能存在的薄弱部位,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如:增加厚度、配筋等,提高薄弱环节的强度,提高建筑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2尽量多的设置抗震防线
一般情况下,抗震结构良好的工程多是由延性良好的数个分体系构成,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由延性框架、剪力墙构成。根据实际情况可知,当某地区发生大型地震后,多会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发生数起余震,为建筑工程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在建筑工程设计中,为预防地震以及余震带来的灾害,应尽量多的设置抗震防线,以此一层防线倒塌,第二层防线仍坚守,第二层防线倒塌,还有第三层防线保护人们的安全。相反,若仅设置一层防线,相关人员能够保障防线坚守完地震灾害,却很难保障其能够有效预防多次余震的危害,长时间余震,极易导致房屋倒塌,带来不必要的灾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合理设置建筑结构构件间的关系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构件的强弱关系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性,设计人员必须合理处理不同构件间的关系,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性,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在建筑构件设计中,合计人员应保障,在统一楼层中,若主要耗能的构件屈服,其他抗震侧构件仍然具备较高弹性,以此保障工程屈服维持较长时间,为人们逃生提供安全保障。总之,在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科学对待建筑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若构件不科学或整体性欠佳,应及时改正,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
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提高抗震性能的具体措施
3.1严格规范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
首先要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在建筑施工之前,对于建筑设计超高或者高宽比不符合标准的应予严格的把控,对于高度接近限高或者高宽比接近不合标准,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应该在其底部增加一层竖向构件,一般情况下采用的竖向构件采用混凝土柱或者混凝土墙等。其次在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时候,采用的计算方法应该使用经过主管部门认定的符合建筑力学模型的方法,对于计算结果,应该满足建筑物的实际要求和基本规定。
3.2严格规范建筑物的平面规则
首先对于建筑物平面规则性应该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日常实际的建设中,经常会出现建筑物平面极其不规则现象,例如建筑物凹口过大或者突出过于明显等,针对这种建筑物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通常采取的补救措施为:1)采用弹性或者刚性模型,在凹口附近凸起的部分采用弹性较好的楼板,在其他部位采取刚性较好的楼板。2)当建筑物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时建议整体都采用弹性较好的楼板,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工程计算量也能使工程计算更为准确。
3.3谨慎选择建筑物抗震结构
谨慎的选择建筑物的抗震结构也是提高建筑物有效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选择强度和刚度都较高的建筑主体结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建筑物结构变形的概率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同时建筑设计人员也要对建筑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对结构中的重点部位和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要进行相应的加固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防止安全问题出现。
3.4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布局
在建筑物的防震设计中,应该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布局,采用以位移为基点的结构设计尽量减少地震灾害的灾害能量,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效果。在建筑物建筑施工时尽量选择在坚硬的地方建造地基,尽量避开地震的活跃范围,减少同地震余震产生共振,从而减低地震带来的破坏。
3.5抗震防线优化设计
对于抗震建筑而言,单一防护体系或是存在防线缺陷的建筑都难以发挥实际的抗震效果,因此应在结构设计时进行多级抗震防线优化设计,强化分体系之间的作用效果。例如可在建筑结构中设置独立于建筑本身的抗震墙,如果建筑遇到地震濒临崩溃,抗震墙可以发挥一定的缓冲作用,既能延长建筑瓦解时间,又能减轻建筑瓦解程度,还可以在建筑外侧设计木质楼梯或其他形式的建筑结构,作为特殊逃生通道,加快地震来临前的人员疏散,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逃生机遇。
结语
在提倡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要做好自我保护,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加强建筑抗震防线,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效果,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借助建筑行业的技术革新推动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尚诚,魏京佐.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8(28):99.
[2]孔凡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智能城市,2018,4(6):28-29.
[3]余珍.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8(7):33-34.
论文作者:林莎1,王芳芳2,刘刚3,张卫芳4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8
标签:建筑物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防线论文; 构件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