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离我们还有多远——对长治市国有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治市论文,商业银行论文,管理体制论文,离我们论文,国有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改革的目标与现实的矛盾距离有多大
《商业银行法》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产物,对于指导和约束国有专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与实施,并不意味着国有专业银行就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了,离真正的商业银行还有很远的距离,还必须从内部经营管理体制上进行一次改革,彻底铲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阻碍银行经营与发展的障碍。这样,才能使国有专业银行真正成为商业银行。我们提出问题,调查的主要依据是:
(一)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目前国有专业银行的现状是连年亏损。以长治市为例,工、农、中、建四家国有专业银行,1993年亏损1337万元,1994年亏损6843万元,1995年亏损14956万元,1996年上半年亏损额为5775万元,亏损额年平均增加5290万元。农业银行1990年以来的六年间,四年亏损、二年盈利,亏损额累计达到7531万元。这与商业银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矛盾的。(二)商业银行经营的资产要具有安全性,而目前国有专业银行的现状是信贷资产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大。以长治市为例,工、农、中、建四家国有专业银行,1995年底不良贷款为207898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8.95%,其中“双呆”贷款占11.42%。
(三)商业银行经营的资金要有充分有效的流动性,而目前银行的资金周转速度越来越慢。以长治市为例,工、农、中、建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全部贷款周转速度,1995年为0.87次,周转一次为414天。如此低的周转速度,如何能达到资金的流动性和利润最大化呢?
(四)商业银行要求具有充足的资本金,而目前国有专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比例很低。以长治市为例,1995年底,工、农、中、建四家专业银行的贷款余额达718005万元,比1985年增加539719万元,平均增长14.95%。工、农、建三家国有专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1996年6月末分别为-2808万元、-260万元、-7208万元,主要是历年亏损挂帐抵销了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金等。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金融机构甚至出现了支付困难。
(五)商业银行要求要有科学、严密的管理,而目前国有专业银行的现状是经济案件时有发生,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以长治市为例,1995年,共立案查处2000元以上经济案件5起,1996年以来,发生经济案件3起,有章不循和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经济案件时有发生,给银行资产和职工生命带来了严重损失,而商业银行经营是以安全性为原则的,否则就会象巴林银行一样,一夜之间破产倒闭。
(六)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是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而目前国有专业银行的现状是分散型、粗放型。经营不讲核算,费用开支没有节制,筹资成本过高,应收利息年年增加。以长治市为例,工、农、中、建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平均百元存款费用率年高达1.78%,1995年底,欠息额达72783万元,不良贷款比例高达28.95%,超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中要求不良贷款低于15%的13.95个百分点。经营方式的粗放,造成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进程的缓慢。上述问题的存在,并非是转轨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经营体制给我们带来的苦果,当然还有诸如企业效益低下行政干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因此,要想使国有专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必须从改革其内部经营管理体制入手,方能把我国的银行业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现行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患了什么病症
(一)组织结构僵化。我国的国有银行采取的是总分行制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既没有总行又设有分支机构,并以总行为中心,在国内外设立若干分支机构,形成统一的业务经营系统和网络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曾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暴露出的弊端和不适应性都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首先是法人权和经营权的问题。总分制有个很大特点,就是银行的数量少,但每个银行的规模都很大,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情下分交机构十分庞大。就现状而言,多数分支机构只从事管理,不从事经营,即“三级管理、一级经营”。各银行总行作为金融企业法人,除此之外的所有分支机构都不具备法人资格,只在总行授权范围内依法开展业务。这种组织结构带来的问题是基层分支机构的法人权与经营权得不到统一,造成责、权、利的严重错位。基层分支机构经营自主权很小,而经营任务却很大。对于刚性较大的存款任务,就不惜一切代价,不顾成本,以发放纪念品、提取现金甚至违规提高利率等手段来完成任务,造成业务管理费用的大幅度超支。而对于弹性较大的收贷收息任务和利润指标,则是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能完多少完多少,经营上没有积极性、主动性。虽然上级行也曾采取过将这些指标与个人的工资挂起钩来等考核办法,但到年底,受安定团结、人情面子等因素的影响,将扣下的工资又都全额发放。至于利润指标,实现利润上缴,造成亏损挂帐,这就使基层行人员对经营成果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不下大力气增加收入,导致基层分支机构的亏损面、亏损额逐年加大。其次是管理层次、环节多,造成法人管理鞭长莫及。我国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都扩展到县乡一级,庞大的分支机构点多、面广,而法人权又集中在总行一家手里,省、市分行实际起的只是个传递作用,责任心都不很大,造成总行力不从心,无暇顾及成千上万的分支机构经营问题,形成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比例不协调,管理费用大、经营成果缺乏有效的实现机制而难以解决。
第三是在内部职能部门设置上的行政化,沉重的费用也是导致亏损逐年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机构设置庞杂。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专业银行的机构设置不是按效益原则和经济区划来设置,而是追求“小而全”、“大而全”,按行政区划设置。基层分支机构点多、面广、分散、规模过小,业务量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在全市设有442个机构,其中,县支行或办事处56个,而亏损机构就达到37个,占县支行办事处的67%。以工商银行长治市支行为例,1990年共有机构120个,人员1622人,实现利润3290万元,而到了1995年,机构数达到141个,人员达到2739人(包括临时工和代办员),而实现利润却成为亏损10556万元。虽然造成亏损的因素很多,如保值贴补、物价上涨等,但经营达不到规模也是重要因素。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地理位置、交通通讯条件的差异,各机构网点的业务量相差悬殊。据对建设银行调查,全行18个行处,共有储蓄网点83个,其中,储蓄专柜28个,储蓄所44个、联办储蓄网点11个。在储蓄所和储蓄专柜中,储蓄存款余额在500万元以下的有48个。到1996年4月底,全市工行存、贷款最高的支行分别达19591万元和9441万元,而最低的支行分别仅有4172万元和3171万元,而占用人员和人均费用却相差无几,这不能不说我们在机构摆布上追求了一种外延式、扩展式的网点布局。造成国有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轨的过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过多、庞杂的机构和富余人员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包袱。
(三)资金管理粗放。商业银行经营要实现利润最大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管理好其经营的主体——资金的吞吐运用。而目前的现状是国有专业银行的资金管理非常粗放。表现在吸收资金成本大。
以工商银行长治市支行为例,1995年全市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362171万元,其中定期存款为250556万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69.17%,按比例计算,定期存款多于活期存款45096.5万元,定期存款的利息支出为24503.9万元,而活期存款的利息支出仅有4071.3万元。再从存款付息率来看,1995年全市工商银行的各项存款付息率为10.08%,这个数字高于全省9.39%平均水平的0.69个百分点,多支付利息2499万元。从百元资金费用率看,工行为1.45%、农行为2.09%、建行为1.69%、中行最高为3.05%,再加上部分机构不惜以发放纪念品、给回扣等行为变相提高利率,加大存款的成本,导致银行筹资成本逐年呈上涨趋势,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2、贷款收息率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计委点菜、财政算帐、银行出钱”的资金运用机制,银行仅仅作为财政的出纳部门,不讲资金的经营和核算,形成了相当大的资金包袱,甚至造成损失,导致资金的收息率极低。从实收利息占应收利息的比重看,工、农、中、建分别为65.83%、62.68%、46.64%、29.31%。以建设银行为例,仅山西化肥厂基建贷款挂帐利息就达到41454万元,1996年6月末全市建设银行系统亏损达到1069万元。
造成信贷资金收息率低、经营效益差的原因从银行内部看,主要有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混合经营,“点贷”增多,银行不能按照真正的商业银行去经营。银行不能完全按照信贷原则去放款,大量的安定团结、解忧排难等所谓的政策性贷款不得不放,形成长期风险。如工商银行长治市支行,1995年淮海、惠丰两大军工企业政策性贷款8536万元,粮棉赊销停息挂帐贷款536万元,仅此两项贷款9072万元,一年就影响该行收入1100万元。还有近二年的保值贴息占压该行资金10244万元,使该行多支付利息1152万元,两项相加影响该行经营效益2252万元。其次是目前实行的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金体制仍不科学,不能使各级经营机构的资金自求平衡,造成有的行资金多,但无规模,有的行资金少,但规模指标又上不去,不利于各级机构加强经营管理和核算,难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第三是贷款程序运作不力。贷户申请贷款时,不是先找信贷人员搞贷前调查,而是先找行长讲好,然后再由信贷人员办个手续,走走形式。贷前审查不严,贷中检查不够,贷后监督不力。大量的人情贷款、无效益贷款充斥其中。而且各银行在信贷资金的运用上,只注重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却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和经营效益,重放轻收,重贷轻管,不注重集约经营,使信贷资产质量日趋恶化。
(四)财务管理松驰。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财务管理比较松驰,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和行为约束,导致业务管理费用上升过快,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成果。
业务管理费的高速增长,除了业务扩大的正常原因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
1、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加大了管理费用开支。1990—1995年6年间,工行长治支行机构增加了7个,而每设一个机构就要修建或租赁办公场所,配置办公设施,支出取暖、钞票运送等费用,仅增加机构这一项,业务管理费就绝对增加近2000万元。现在金融部门增设机构80%以上是租赁房子,房租费支出逐年上升。据调查,工商银行在各项费用支出中租赁费增长幅度最大,较1990年增长了41倍。建行仅储蓄网点房租费一年支付73万元。
2、工资福利增加较多,劳动力成本提高,相应加大了经费开支。从表五可以看出,95年较90年,工行长治支行人员增加达1117人(包括临时工、代办员),相应职工工资增长达10倍,职工福利费达9倍,安全防范费达26倍,办公费达5倍,租赁费高达40多倍。据对农业银行调查,职工月均工资额1990年为103.79元,1993年为290.34元,1995年增加到874.62元,主要是受物价上涨等影响,造成各项费用开支增大。
3、财经纪律执行不严,导致费用“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
4、用人机制落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人员吸收上没有与业务发展及自身效益相结合,致使现有员工的素质难以适应转轨的需要。表现在:(1)职工队伍庞大、素质较低。到1995年底,长治市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共有正式职工4026人,储蓄代办员1698人,临时工627人。在有些机构出现了代办员干活,正式工观望的现象。从入行渠道看,主要是招干录用、子女就业、复员安置、关系户调入等,而从学校分配来的本专科毕业生所占比例很低,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从学历来看,大专以上的726人,中专及高中的2528人,初中以下772人,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8.03%、62.79%和19.18%。(2)岗位摆布不合理。行政管理人员偏多,而基层业务的第一线人员少。长治市四大银行管理人员达915人,业务人员达2926人,两者之比为1∶3.2。(3)机制不活。论资排辈、干部任命、人员不能合理流动,仍占主流,没有真正体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原则。一方面是想要的人才,因没有指标而调不进来,另一方面是想辞退的人员,无法清退,造成用人机制上的严重错位。
5、自我约束和激烈机制不健全。在向商业银行转轨中,虽然各级银行自上而下普遍推行了目标责任制,将存款、收贷收息、利润等经营指标具体量化下达,并与职工的工资、评模、评职称、提拨挂起钩来,但由于执行和落实兑现的力度不大,导致职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银行的活力仍显不足。表现在:(1)实现利润与职工的关心没有联系起来。(2)职工的工资扣分与不扣一样。(3)费用指标按人头下达,并不是“按劳分配”。
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一)实行机构重组与兼并。根据《商业银行法》,按照经济区划设置机构的原则,对商业银行现有机构网点进行调查、重组和兼并。一是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分步撤并一些地处边远,规模较小,经营困难的营业机构,对那些长期亏损的机构,不要盲目地考虑市场占位率的高低,要坚决予以撤并,同城撤并不了的,可以上挂一级撤并。二是同一地方的重复机构要进行合并。同一城市最多只允许有一个管理机构,类似省会所在地的省分行与市分行,专业银行与支行等重复机构,要坚决予以合并。三是严格控制新成立的机构,调整现有机构布局,一定要按照经济区划和经济效益的原则来摆布,注重规模经营,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
(二)银行内部实行职员聘任制。我们建议,全员实行聘任制,打破铁饭碗,增强危机感,调动积极性。(1)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能干加肯干、干出成绩才提干”的干部选聘机制,对行级领导干部由任命制过渡到竞选制,对中层干部由聘任制过渡到组阁制。任期责任目标完成的好坏,作为其是否连任的主要依据,并要受年龄和任届的限制。(2)推行经营目标合同制。全员鉴定合同,完成合同任务,继续留用和提干,完不成的或能力低的,坚决辞退。建立高效、灵活的用人机制,克服“有用的人进不来,无用的人出不去”的弊端。(3)实行绩效工资制。职员的工资与经营成果和个人实绩挂钩,高效多得,少绩少得,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
(三)落实经营自主权。上级行在对下级行要下放经营权,做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落实分支机构的经营权,关键是要处理好总行与分支行的关系,扩大分支机构的核算级别。从宏观上把握力度,着重抓住经营成果、资产负债比例和费用率等关键指标,即可实现上对下的控制。同时也遵循了商业银行的“三性和四自”原则,从而使基层行有责、有权,有利,调动其经营的积极性。
(四)按照市场原则,调剂融通内部资金。实行多级核算,分层经营与负责。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储蓄部门吸收的公众存款,资金运用主要是向客户放款。一吸一放中的利差和周转率,构成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效益呢?我们认为,实行内部资金买卖机制,不失为一条上乘的策略。具体内容是:储蓄部门将自己吸收组织的资金,按内部价格,根据人员、机构和规模、管理费用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核算卖出,信贷部门买入资金加以运用。储蓄机构将卖出资金的收入与向居民支付的利息轧差后形成自己的收益,然后根据效益进行职工分配。信贷部门将贷给企业资金的收入与向储蓄部门支付的交易额轧差后形成的收入,扣除分行其他行政管理费用后形成自己的收益,然后进行再分配。这样,一方面储蓄部门需要有更多的资金卖出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还要降低资金成本,减少付息额,这就使储蓄部门自觉地做到数量和质量并重,并自发调整存款结构,由于卖出的是实有资金,可以纠正存款中弄虚作假、掺水份的弊端。另一方面信贷部门需要有大量的利息收入,同时还必须保证本息的完整收回,方可获得更多的个人收入。这样,就使信贷部门自觉地运用抵押等贷款形式来发放贷款,杜绝人情贷款和风险贷款,将贷款的风险度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使资金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运行。要降低非盈利性金融资产的比重,掌握资金头寸,提高资金的经营效益。
(五)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内部稽查监督机制,加强对各项指标任务完成的审计监督,要建立一套常规的稽查监督体系,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分支机构进行稽核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改,从而保证整个金融业务的健康运行。
(六)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在向商业银行转轨中,要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个有利时机,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资本结构、收入与支出结构,按照效益原则配置人、财、物,提高投入与产出比。要优化职能部门配置。改革现行内部经营管理上的行政化设置,把管理与经营的从业人员头重脚轻问题重新摆布过来,充实基层经营人员。切实改变机关办公作风,精减行政管理人员。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国有银行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企业分支机构论文; 费用管理论文; 经营费用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