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个体化功能锻炼对下肢骨折患者VTE的影响论文_郭艳,丁勇,赵艾

围手术期个体化功能锻炼对下肢骨折患者VTE的影响论文_郭艳,丁勇,赵艾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 陕西 西安 710038

【摘要】目的 探讨自制个体化围手术期功能锻炼量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为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参考。方法 前瞻性研究分析206例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其中胫腓骨骨折66例,股骨骨折117例,多发骨折伴下肢骨折23例。男性155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41.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照个体化围手术期功能锻炼量表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按照常规的传统方法指导进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共发生静脉血栓19例,总体发生率约9.1%,观察组6例,发生率5.8%,对照组13例,发生率12.6%(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满意度评价为非常满意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32.0% VS 69.9%,P=0.002)。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易形成静脉血栓,该个体化围手术期功能锻炼量表在显著降低DVT发生率的同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功能锻炼;下肢骨折;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43-0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二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引起的危害范围广而严重,主要是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定义: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由于静脉阻塞和深静脉瓣膜功能受损,导致长期的静脉高压和肢体静脉回流障碍所引起的肿胀、疼痛、皮肤色素沉着,甚至皮肤难愈性溃疡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DVT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壁受损、静脉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因素[1]。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临床可表现为无明显症状或肢体肿胀、疼痛,肌肉牵拉痛等。目前国内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病率高,但不同部位创伤DVT发生率差异显著[1],国外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生率为5%~58%不等[2-3]。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逐年增高,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随着《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的发布及普及,我国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整体而言,VTE防治的疗效仍差异较大。为了提高广大护理人员防治DVT的水平,我们设计了以下临床研究方法,为预防下肢骨折患者DVT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

自2014年1月至2105年1月,我科共收治206例下肢骨折患者,其中胫腓骨骨折66例,股骨骨折117例,多发骨折伴下肢骨折23例。男155例,女51例,平均年龄41.4岁。伤后平均就诊时间为18.5小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根据性别、年龄、受伤部位、就诊时间等一般情况4个因素分层进行配对设计:性别(男、女)、年龄(≥40岁、<40岁)、受伤部位(大腿、小腿及足踝、复合伤)、就诊时间(≥10h、<10 h)。然后在每层中再将病例随机分配至不同组别,最后得到观察组、对照组各103例。

2.2护理方法

2.2.1 常规护理

两组予以相同的常规基础护理、心理支持、健康宣教及评估、饮食护理、体位护理、观察患肢血运、保护下肢静脉、机械预防、药物预防、手法推拿预防等[4-6]。两组均由经过统一功能锻炼指导方法培训的责任护士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护理组长评价其掌握为标准。

对照组入院当天责任护士指导患者下肢功能锻炼方法,包括踝泵运动、股四头肌舒缩、抬臀运动[4-6]。护理组长在次日早查房时检查患者是否完全掌握功能锻炼方法,指导直至患者掌握。责任护士每日口头督促、提醒1次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晚班护理组长查房时口头询问患者当日功能锻炼情况。

2.2.2术后功能锻炼方法

术后功能锻炼方法:术后1日,可以练习深呼吸并开始做小腿及踝关节活动。术后2日,进行健侧肢体的屈伸练习,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收缩放松时间均为5秒,每组20-30次,每日2-3组。拔除引流管后,协助患者床上坐起,摇起床头30°-60°,每日2次。术后3日,进行患肢练习,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患肢屈曲练习。患者仰卧位,缓缓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动,使髋屈曲,足尖保持向前,屈曲角度不宜过大(<90°),以免引起髋部疼痛。保持髋部屈曲5秒后回到原位,放松5秒,每组20次,每日2-3组。术后4日,加强患肢训练。患者用双手支撑床坐起,屈曲健肢,伸直患肢,移动躯体至床边。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借助助行器免负重站立。术后5日,继续患肢训练和器械练习。督促患者在助行器协助下进行免负重或部分负重站立位练习,指导患者在助行器的协助下练习行走(负重程度及时机需参考医师治疗意见):患者双手撑住助行器,先迈健肢,身体稍向前倾,将助行器推向前方,用手撑住助行器,将患肢移至健肢旁;重复该动作,使患者向前行走,逐步增加步行距离。术后6日到出院,继续患肢训练、器械和步行训练。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应用间接充气压力泵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它可间断充气,对踝部、小腿和大腿产生20、30、45mmHg的压力,使下肢血流速度增加240%,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另外,两组均在术后第二天应用CPM机,根据患者适应性调整起始角度。每天2次,每次1h,从小角度(0°至30°)开始,逐步增加活动度(每日增加10°)直至病人的最大承受程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12):1013-7

[2] Geerts WH,Code KI,Jay RM,et a1.A prospective stud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major trauma.N Engl J Med,1994,331:1601.1606

论文作者:郭艳,丁勇,赵艾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  ;  ;  ;  ;  ;  ;  ;  

围手术期个体化功能锻炼对下肢骨折患者VTE的影响论文_郭艳,丁勇,赵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