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融入到传统制造业中,如何更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设备维保管理工作当中,已经成为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铸造生产线为例子,对信息技术在设备维保方面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设备维保;铸造生产
引言
设备是制造企业的根本,如何高效地对设备进行维保管理,已成为企业设备管理的一项非常的重要工作。设备维保管理是设备管理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关系到设备完好,更是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关键。
目前企业设备的维保管理工作存在着规章制度不完善、维保手段落后等问题,以致于设备维修保障力不足。
一、常见故障分析
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常规使用性故障,工作人员没有完全按照操作规定操作或者操作流程环节较多,各环节衔接不充分。二、是设备老化磨损性故障:当一些设备,特别是耗材长时间使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和磨损状况,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更换,就会造成设备故障,从而无法正常运行。
二、信息技术在设备维修方面的应用
1、建立信息化维修档案
铸造设备具有流程、材料相同,产品也一致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将故障分为因材料造成的故障和因流程造成的故障,并将各类故障统计汇总,提取关键特征,统一存放在故障数据库,以便后期分析、使用。
例如故障统计需要的数据项:维修时间、维修间隔,混砂批次、混砂数量,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故障点的次数、频率、故障原因、电控元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维修成本、材料成本、时间成本、维修流程、维修人员等。
2、故障诊断
①预测性诊断:通过对设备的运行时间,操作流程、生产原材料的梳理,根据设备的运行特征值,预测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大概维修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以便部门及时作出维修规划。
例如铸造生产线故障诊断:混砂机的搅拌叶片和刮刀是易损件,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应对其进行调整或更换,否则就会出现混砂不均匀、混好的型砂里有干砂等型砂质量问题,严重影响铸件产品质量。传统的做法是:经常安排工作人员经常钻入混砂机内查搅拌叶片和刮刀的磨损情况,而后决定是否对其调整,但因各人的经验水平不同,经常出现吴判。且因混砂机内空间狭小,光线差,且脏,没有人愿下去。通过建立数据库后,我们只要对数据统计分析,得到相关数据,即当混砂到 4000~5000 槽时就需对搅拌叶片和刮刀进行调整;当混砂达到 30000~35000 槽时就应对搅拌叶片和刮刀进行更换;解决了调整或更换搅拌叶片和刮刀需要经常的按排人员进入混砂机内查看搅拌叶片和刮刀磨损情况的问题,同时也极大地减少了误判的机率。
②故障定位:当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根据故障的表现出来的特征,结合和故障数据库中的特征值,分析出可能出现故障的地方,通过排查可以精准定位故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铸造迪砂线出现故障时,传统的做法是:安排有经验的相关人员到现场查看,依据经验来判断故障点。迪砂主机电控元器件较多,易出现一个故障点引起多点反应,因各人经验水平不同,判断问题的准确度也不同,故判断故障点的速度较慢且误差率较高,影响生产进度。通过建立数据库后,我们只要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得到相关数据,就可能较准确地找出故障点,提高维修速度。
三、故障维修方案
发生故障后,制定维修方案需要涉及维修人员、维修时间、维修材料,维修流程、维修成本等多方面工作,传统维修方式大多通过经验给出维修方案无法做到精确性和科学性,通过信息技术将上述要素进行分析,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不同要素的权重,最终形成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佳维修方案,通过数字可以确保维修方案的科学性。
例如铸造生产线故障维修方案设计中对迪砂主机成型室侧板、耐磨底板、浇注带耐磨板等费用高、维修时间较长、维修难度较大的零部件出现故障需要更换,在制定维修方案时,传统的做法是:根据维修经验确定维修方案。通过建立数据库后,我们把制定维修方案需要涉及维修人员、维修时间、维修材料,维修流程、维修成本等内容输入到数据库,根据不同情况设定不同要素权数,通过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最终形成符合实际维修方案。
维修过程中常见问题种类并不是繁多,但是如果维修不及时,则有可能造成设备损坏周期延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制定应对各种情况的应急方案非常有必要,提前对维修步骤进行练习,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的改正,避免问题扩大化,减少经济损失。定期的进行故障维修演练、是保证面对故障时能够快速精准找到问题所在的保证,因此有关领导必须将故障维修演练计划定入制度,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还需要及时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并将其运用在实际的故障分析之中,以期能够快速高效的发现问题。此外,对于一部分先进的生产设备,无法用传统的故障甄别手段来进行,只能通过电子技术。
四、设备优化方案
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在使用近1年来,各方反映系统使用简易,系统运行可靠,其便捷、灵活、迅速等特点逐渐被了解和接受。同时,我们征集到一些需求和建议,对系统功能进行了一些改进和调整,比如增加了配件数据库功能,便于对一些常见问题提供远程解决方案。在不断的实践应用中,将会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实用性。此外,还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实行责任制管理制度,将整个铸铁车间分成各个工段,且每个工段有具体的负责人。将工作人员的工资与设备维修信息化挂钩,对于消极怠工的技术人员要进行处罚。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维修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利用能力,可以对设备状况进行预测诊断,做好设备维护与保养工作,防患于未然;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准确定位故障,设计合理的维修方案,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质量、最省的价钱修复好设备,能有效提高设备使用率,使设备始终处于最好的应用状态,为生产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洪婧, 寇广孝, 荣曼生,等. 信息技术在高校设备维修管理中的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v.32;No.231(12):260-264.
[2]赵铭玲, 马郁. 高校设备在我国信息技术维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电脑迷, 2018, No.103(8):107.
[3]周晓辉, 王维红. 信息技术在设备维修方面的应用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 2017(10):2-3.
论文作者:马剑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8
标签:故障论文; 设备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刮刀论文; 方案论文; 叶片论文; 时间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