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间供给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研究述评论文

·人力资源·

劳动时间供给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研究述评 *

吴传琦 张 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北京 100070)

摘要: 劳动供给是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因素,劳动时间是劳动供给的微观体现,劳动时间供给影响到劳动力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健康发展。梳理近30年国内外有关劳动时间供给的研究发现:劳动时间受到宏微观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阶段、性别差异、职业差异、工资水平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是主要研究领域。从近些年的研究来看,对于工时制度、过度劳动以及工作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居多,针对特定群体或行业职业工作者劳动时间的研究居多,这恰恰体现了劳动时间的群体异质性。

关键词: 劳动供给;劳动时间;异质性;影响因素

一、引言

劳动供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从宏观层面讲,劳动年龄人口数是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劳动供给的主要因素,劳动年龄人口中的就业人员比率即劳动参与率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劳动供给;从微观层面讲,劳动力个人的工作时间便是劳动供给的直接体现。因此,劳动时间供给不仅直接影响到劳动力自身健康全面发展,还影响到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供给状况。

与国际经验一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然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就业劳动力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6.1小时,在全球36个国家官方调查平均周工作时间中仍相当于排名第三(如图1所示)。进一步分性别来看,我国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周工作时间在全球相当于分别排在第五位和第一位。从图1中还可分析得出劳动力个人劳动时间供给与经济发展程度大致呈现反向关系,即经济越发达,劳动时间越短;从横向对比来看,我国劳动力劳动时间供给在全球仍然属于较高水平。

图1 全球部分国家平均周工作时间排序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2017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2016年OECD数据官方网站整理所得。

若只针对我国进行纵向对比,我国劳动力平均周工作时长仍然超出制度规定的平均每周40小时,并且近15年来未得到较好缓解,这一点在图2中可以得到全面直观的了解

Drug dose-response curve was fitted with Hill Eq 2.

总体来看,2003-2016年我国劳动力平均周工作时间一直处于法定劳动时间之上,期间有小幅周期性波动,但每周工作时间时长基本维持在45-47小时之间,近15年平均周工作时长超出规定时间11.5%-19.5%。此外,从我国各大微观调查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中也可看出,在整个经济社会当中,过长的工作时间及其劳动力群体异质性特征依然存在

不论是宏观统计数据还是微观调查数据,结合国际国内对比,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我国总体劳动力平均工作时间偏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事实上,我国不同群体的劳动时间亦存在异质性,不同强度的劳动时间对于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等劳动力群体均会产生异质性影响。例如,近些年来,医生、高校教师、知识工作者、金融机构年轻白领、建筑设计师等劳动力群体的过度劳动问题严重,这不仅对劳动力个人健康水平造成了极大冲击,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损失亦不言而喻,因此,不同职业、行业、性别、年龄等的劳动时间供给特征不同,劳动时间供给给不同人群带来的效应也不同。这不禁引人深思:我国劳动力的工作时长处于较高水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劳动力工作时间偏长?背后的原因如何解释?是现在的社会发展阶段造成的吗?劳动时间供给的群体差异到底如何?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发现,农民群众在休息时间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可以减少农村劳动者的疾病,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在这一前提下,农村医疗支出可以得到进一步降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对社会财富的间接创造。因此,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十分显著的[4]。

图2 中国劳动力2003-2016年平均周工作时间

数据来源:根据2003-2017年人社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② 赖德胜, 孟大虎, 李长安, 王琦. 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迈向高收入国家进程中的工作时间[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二、劳动时间供给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国内外关于劳动时间供给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对于各类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由于劳动时间供给影响到劳动力市场健康运行和劳动力个人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展开持续深入的研究。若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可针对某一影响因素与劳动时间进行线性或非线性关系探讨,或针对典型劳动力群体的劳动时间供给进行深入剖析,探讨部门或行业异质性,还可以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最新发现,从全新角度对劳动时间进行理论和实证探索。劳动时间过长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所造成的,因此,针对我国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异质性,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国情,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启示:

早在上世纪后半叶,有国外学者就对劳动力的工资和时间供给进行研究(Knop,1959)。1976年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提到时间分配的重要性,并且提出时间安排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即是工作时间的安排和非工作时间的利用(Becker,1976)。五年之后,《家庭论》的出版从微观角度阐述了工作时间和家务时间分配的重要性(Becker,1981)。贝克尔的时间经济理论为之后的大量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学界由此陆续开始了对劳动时间的探讨与研究。

三、劳动时间供给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研究

国内外有关劳动时间供给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劳动时间供给有诸多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也促成了劳动时间供给的异质性研究。劳动时间受多重因素作用,图3展示了其影响因素分类及影响机制。结合文献梳理和图3的影响机制可以看出,宏微观因素均会影响到劳动时间供给。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总体研究趋势体现为宏观研究较少、微观研究较多,理论研究在前、实证研究在后,有关宏观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偏重于理论研究和模型构建,而有关微观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偏重于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有关劳动时间供给宏微观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而转变为其异质性研究。

图3 劳动时间供给影响因素分类及影响机制

宏观层面,国家经济形势、社会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等都会对劳动时间供给产生一定影响(Hart,1987;Marimon & Zilibotti,1999;Berg, Appelbaum & Kalleberg,2004;孟续铎、杨河清,2012)。例如发达国家劳动力工作时间要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而国际劳工组织在调节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的正常工作时间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整体调查结果令人担忧(Messenger, Lee & Mccann,2007);另外,国家工作时间制度的调节是影响工作时间分配的重要因素(Rubery, Smith & Fagan,1998)。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有关劳动时间供给宏观层面研究具有研究不充分、方法较单一两大不足之处:第一,从宏观层面研究劳动时间供给的文章并不算多且不够充分,大多是从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等角度切入研究,缺乏对劳动时间供给具体影响因素的探究;第二,研究方法方面,由于缺少丰富性和层次性的宏观数据,宏观层面的研究大多以理论研究和宏观统计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研究方法为主,缺乏对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和探索。宏观层面的研究特点决定了这不仅是目前有关劳动时间供给研究的薄弱点,同时也是研究出发点和创新点。

微观层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等会对劳动时间产生影响。从文献来看,国内外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劳动时间供给的微观影响因素方面,根据微观影响因素将不同人群进行分类研究成为近些年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热点,由此带动劳动时间供给的异质性研究。

个人因素方面,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户籍制度是劳动时间供给相关研究中的重点。随着年龄增长,劳动力的工作时间呈现“反L”型变化(薛东前、刘溪、周会粉,2013)。受教育程度基本与劳动时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劳动时间反过来也会激励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赖德胜、孟大虎、李长安、王琦,2014)。限制劳动力工作的时间会导致福利降低,特别是在低技能劳动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Davoine & Mankart,2017)。户籍将劳动力群体分为城镇劳动力群体和农民工劳动力群体,而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对其劳动时间的研究颇多。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程名望、史清华、潘烜,2012;郭凤鸣、张世伟,2018;郭凤鸣、柏丛明,2018;李君甫、许多,2018),且有近一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均工作时间超出规定1~2小时(石丹淅、赖柳华,2014)。因此,应重点关注低薪低能农民工的过度劳动问题,规范市场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以保持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水平(罗俊峰、童玉芬,2016;魏珊、宋晓阳,2017)。

不同流动相对树莓酮分子质子化和色谱分离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常用流动相有乙腈-水和甲醇-水。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时,质谱的信号较低,色谱峰出现拖尾现象;以甲醇-水作为流动相,质谱的信号明显提高,峰形对称。因此本研究选择甲醇-水作为流动相。

由于监察机关的取证行为是由调查人员做出,因此检察机关和法院根据《刑事诉讼法》可以要求调查人员对自己取证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证明,如果现有证据不能证明证据是以合法方法收集的,法院可以通知相关人员或其他人员出庭。相关人员需要对证据收集作证并说明情况,也需要回答控辩双方的提问,接受质证。概言之,即使取证行为是合法的,但如果没有录音录像等证据证明办案人员合法取证,则不能使审判人员排除非法取证的可能性,根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该证据不得作为定案根据。所以,重要取证过程中的录音录像在一定程度上为监察机关自身提供了保护。

在这种保护与建立模式下,校园文化常常体现在校徽、校旗、校歌等校园文化载体上,并且常常伴有相关的校园文化纪录片、舞台剧等艺术文化作品的创作。同时学校还有可能不定期的举办相关的校园文化的艺术文化作品创作比赛,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意在使其主动学习相关校园文化。

家庭因素方面,家庭分工、家庭冲突和婚姻状况明显影响到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供给。由家庭分工导致的劳动时间的性别差异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工作时间的性别平等化或家庭内部比较优势化是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之一(Rubery et al,1998)。一般来说,男性劳动时间要多于女性,而女性的家务时间要多于男性,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分工和责任分配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女性被劳动力市场所低估的一种表现,相反,性别工资的不平等有一部分原因是由工作时间的不平等而引致的(Sirianni & Negrey,2000;杨菊华,2014;赖德胜、孟大虎、王琦,2015 ;Söderqvist,2015)。此外,家庭劳动收入影响到夫妻间的工作时间配置,而女性在工作家庭冲突方面更易受影响(刘娜、Bruin,2015;金家飞、刘崇瑞、李文勇、Fosh,2014)。婚姻状况不仅影响劳动力的时间安排,而且对家务劳动的性别差异具有一定强化作用(朱依娜、卢阳旭,2014)。

工作因素方面,工资和劳工合同能够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供给。雇主在与员工劳工合同协商过程中,增加了对员工劳动时间的控制(Berg, Appelbaum & Kalleberg,2004)。工资作为平衡就业与失业的杠杆,对工作时间有着多方面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有学者根据贝克尔的理论基础,重新探讨了工资率与工作时间的正相关关系(李显方,1994),而工资率的上升却不可能一味地带来工作时间的增加,当工资达到一定水平时,劳动者会在劳动与闲暇中做出选择,这也是劳动力个人供给曲线所阐述的原理(Mankiw,1998),而贝克尔从家庭角度对收入和工作时间关系的解释则对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进行了改进(肖永青、王稼琼、吕晓峰,2012)。后来的实证分析发现,工资提升对于中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时间有着明显的激励作用,而与高收入群体的劳动时间则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沈煜、丁守海,2017;王素娟、雷婷婷,2017)。值得一提的是,职业差异是劳动时间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教育行业的工作时间明显偏长,不同教学层次的教师劳动时间均超出了我国《劳动法》规定的法定劳动时间,并且相关研究发现,职称越高,劳动时间越长,科研工作时间和教学工作时间在不同教师群体当中也体现了异质性(沈红、谷志远、刘茜,2011;王丹、杨河清,2012;刘贝妮,2015;童星,2017);无独有偶,医疗卫生行业尤其是临床医生的劳动时间也相对偏长,医生的过度劳动问题值得关注(张寒冰、李俊峰、李建涛,2016);餐饮饭店业员工的过度劳动问题也影响到其工作和身心健康(王素娟、孔海燕,2014);此外,工作环境、职业晋升、管理效率等也会对劳动力工作时间产生一定影响(孟续铎、王欣,2015)。

通过对劳动供给微观层面的研究不难发现,此类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研究内容方面,偏重于对劳动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和深入;第二,研究范畴方面,偏重于对不同劳动力群体的研究,也就是前文所提及的群体异质性研究;第三,研究方法方面,偏重于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计量方法较丰富。此类研究亦具有局限性,比如数据挖掘不够深入,特别是关于某一影响因素对于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有待使用计量方法进行更加具体的研究。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对于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机制研究和行业“挤出效应”值得思考。

目前来看,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劳动时间超出了制度规定供给时间,并且体现出不同群体的异质性。从现有文献来看,文章大多将这一现象归因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部分行业工资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也会造成劳动时间供给的提升,劳动力为了赚取更多工资收入而努力投入工作,这也引发了频繁加班、过度劳动等经济社会问题,在某些特定劳动力群体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再度审视工时制度等问题值得持续关注。

四、结论与启示

① 杨河清, 张琪. 劳动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劳动时间供给是劳动力个人供给的直接体现。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时间供给的长短不仅直接影响到劳动力身心健康水平、生活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感,也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活动,因此劳动时间供给就自然而然成为度量劳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在现代社会,劳动时间供给的直接表现方式是劳动时间,也可以称作工作时间,它是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者为了履行劳动义务、获得劳动报酬而进行的改变自然物形态或性质的时间,简称工时(卡尔·马克思,1867)。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职工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但由于近些年违规加班和加班工资补偿不正规等现象出现,折射出我国法律对工作时间认定标准的缺失以及相关理论的滞后(沈同仙,2011),因此,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各学科领域,对于劳动时间供给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国家发展层面,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减轻劳动力供给的压力,因此,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科学技术创新,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必要条件;劳动供给对应劳动需求,作为人口大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因此,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避免由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带来的严重加班和过度劳动现象;面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年龄人口短缺和人口老龄化逐步到来的今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延迟退休制度,逐步实行或试点弹性工时制度,保持合理的劳动供给是值得持续关注的。企业个人层面,在科技进步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到来的今天,高素质人才是现阶段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要素之一,劳动力应努力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升,企业应在人力资源配置当中根据劳动者素质进行岗位匹配设置,而对于低技能劳动力工作者而言,企业应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使得劳动力能够扬长避短、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劳动力自身优势,促使劳动力市场健康全面发展。

“社会人假设”是基于社会学、管理学及行为科学的研究提出的。”社会人假设”认为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个群体的一员存在的,是有所归属的“社会人”,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还有获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感的动机需求。

注释:

劳动时间是劳动供给的微观体现,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进步,也直接影响劳动力自身全面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近30年有关劳动时间供给的研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横向对比来看,我国劳动力劳动时间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纵向对比来看,近15年我国劳动力平均周工作时长超出法定规定时长11.5%-19.5%,大部分劳动力群体的劳动时间超出了规定时长;第二,从近些年的研究来看,对于工时制度、过度劳动以及工作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居多,针对特定群体或行业职业工作者劳动时间的研究居多,这恰恰体现了劳动时间的群体异质性;第三,从文献研究及相关结论来看,劳动时间受到宏微观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阶段、性别差异、职业差异、工资水平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是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由劳动时间过长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基于此,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不同群体的劳动时间异质性值得深入探究。理论意义方面,对于劳动时间供给的研究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制度保障,对于丰富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意义;现实意义方面,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劳动者自身身心健康水平和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也为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行提供政策支持。本文以劳动时间供给为研究重点,对现有文献和数据进行梳理和评述,探讨我国劳动时间供给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原始AlexNet模型输入为固定的224×224×3,GoogLeNet模型输入为固定的299×299×3,该原始模型和本文提出的模型在相同的CompCars数据集中431类车型数据中训练。然后分别在不同输入的尺寸数据下测试各个训练模型的效果,如图7,图8,图9,图10,图11所示。

③ 国家统计局. 2017中国劳动统计年鉴[R]. 北京:国家统计局,2018.

④ 根据OECD官方网站数据库2016年数据整理所得.

⑤ 数据整理自中国历年人社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⑥ 数据对比结果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GS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CLDS).

⑦ 国务院令第146号.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S].1995.

叙事语体是以人为本的,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展开事件活动,注重时间线性;而描写语体则是以物为本,描述场景中的各种事物状态,注重空间性状的凸显性。在叙事语体当中,动词的功能必须强化,而在描写语体中,动词的功能则表现出弱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 Knop W. Working time and wage agreement[J]. Zentralblatt Fur Arbeitsmedizin Und Arbeitsschutz, 1959, 9(9):236.

[2] Hart R A. Working time and employment[J]. Economic Journal, 1987, 98(391):534.

[3] Jill Rubery, Mark Smith, Colette Fagan. National Working-Time Regimes and Equal Opportunities[J]. Feminist Economics, 1998, 4(1):71-101.

[4] Marimon R, Zilibotti F. Employment and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Restricting Working Time[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 44(7):1291-1326.

[5] Carmen Sirianni, Cynthia Negrey. Working Time as Gendered Time[J]. Feminist Economics, 2000, 6(1):59-76.

[6] Berg P, Appelbaum E, Kalleberg A L. Contesting Ti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mployee Control of Working Time[J]. Industrial &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4, 57(3):331-349.

[7] Messenger J C, Lee S, Mccann D. Working time around the world[J]. Geneva Ilo, 2007, 21(1):149-152.

[8] Söderqvist E. Female to Male Wage, Inequality and Returns to Working Tim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5.

[9] Davoine T, Mankart J. Changes in Education, Wage Inequality and Working Hours Over Tim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7.

[10] 沈同仙.工作时间认定标准探析[J].法学, 2011(05):134-143.

[11] 孟续铎,杨河清. 工作时间的演变模型及当代特征[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85-90.

[12] 薛东前,刘溪,周会粉.中国居民时间的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研究,2013,32(09):1688-1698.

[13] 程名望,史清华,潘烜.工作时间、业余生活与农民工城镇就业——基于上海市1446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05):47-52+111.

[14] 郭凤鸣,张世伟.最低工资提升对低收入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 2018(05):42-56+127.

[15] 郭凤鸣,柏丛明.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32(06):60-72.

[16] 李君甫,许多.农民工的居住方式与过度劳动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8(09):36-45.

[17] 石丹淅,赖柳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4,34(07):103-113.

[18] 罗俊峰,童玉芬. 流动人口工作时间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经验分析[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03):66-75.

[19] 魏珊,宋晓阳.城镇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的分析——基于门槛模型的估计[J].西北人口, 2017,38(04):50-57.

[20] 杨菊华. 时间利用的性别差异——1990~2010年的变动趋势与特点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14(05):3-12.

[21] 赖德胜,孟大虎,王琦. 我国劳动者工作时间特征与政策选择[J]. 中国劳动,2015(02):36-40.

[22] 金家飞,刘崇瑞,李文勇,Patricia Mary Fosh. 工作时间与工作家庭冲突:基于性别差异的研究[J]. 科研管理,2014,35(08):44-50.

[23] 刘娜,Anne de Bruin. 家庭收入变化、夫妻间时间利用与性别平等[J]. 世界经济,2015,38(11):117-143.

[24] 朱依娜,卢阳旭. 性别、家庭与高校教师的时间分配——基于201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时间利用调查[J]. 妇女研究论丛,2014(05):24-32.

[25] 肖永青,王稼琼,吕晓峰.收入—工作时间关系及其经验检验——基于家庭生产函数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2(12):25-28.

[26] 沈煜,丁守海.论工资对劳动供给影响的弱化——基于家庭贫富状况的比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05):74-80.

[27] 王素娟,雷婷婷.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对工作时间的影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05):107-114.

[28] 沈红,谷志远,刘茜. 大学教师工作时间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2(09):55-63.

[29] 王丹,杨河清.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形成机制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01):96-99.

[30] 刘贝妮.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2):56-62.

[31] 童星.初中教师工作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的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02):107-112.

[32] 张寒冰,李俊峰,李建涛.医师工作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23):2743-2744.

[33] 王素娟,孔海燕.饭店业员工过度劳动的实证分析与管理[J].旅游学刊,2014,29(09):92-100.

[34] 孟续铎,王欣.企业员工超时工作成因与劳动时间特征[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36(12):66-74.

[35] 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6] 加里·贝克尔.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 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5.

[37] 加里·贝克尔. 家庭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8] 曼昆. 经济学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Review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Labor Time Supply and Its Heterogeneity

WU Chuanqi ZHANG Qi

(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Abstract :Labor suppl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labor market. Labor time is the micro-reflection of labor supply. Labor time supply affects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itself. Reviewing on the research on labor supply at home and abroad for nearly 30 years,the research finds that: labor time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of macro and micro,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e impact of gender differences, occupational differences, and wage levels on working hours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study. From th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working hours system, excessive labor and working time influencing factors, targeting specific groups or the study of labor hours of professional workers in the industry, which reflects the group heterogeneity of labor time.

Key Words :labor supply; labor time; heterogeneity; 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 F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025(2019)02-19-06

收稿日期: 2019-02-28

作者简介: 吴传琦(1992-),男,山东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 琪(1962-),女,上海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

(责任编辑:肖红梅)

标签:;  ;  ;  ;  ;  

劳动时间供给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研究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