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经历、生活背景不同,因而在情感表达方式、思想接受方式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越来越多,使其人生观、价值观更趋多元化,他们往往用批判、审视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1.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存在的,它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目前高校中,教育者习惯于正面的显性教育来教育学生。所谓显性教育,即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对象均是“暴露”的,其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常采用的方式为“灌输”教育,它希望在短期内马上起作用,以便使学生立即接受教育者观点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主要形式有:政治形势报告会、课堂教育(“两课”)、大众教育传媒(报纸、刊物、黑板报、影视作品等)、教职工的言行等。而隐性教育则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是隐藏的,其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它追求长期的教育效果,学生在不自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观点的教育模式。其主要形式有: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教职工的言行、大众教育传媒等。
显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有时效果不太明显,这时就需要隐性教育来补充,使之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隐性教育也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隐性教育由于时效长,不会“立竿见影”,因而,它可作为显性教育的补充,使得政治思想教育形式更丰富、更完善,效果更有效、更持久。有时,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显性教育中包含隐性教育的目的、效果,隐性教育中有显性的东西,所以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它们一并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完整体系,两者存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1)共同点
①教育目标相同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作为思想的政治教育的两种形式,其教育目标是相同的,即是为了教育学生,使其达到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教育的载体相同
教育的载体有主观载体和客观载体。主观载体有:教职工的言行、校园文化氛围;客观载体有:教职工本身、校园环境、大众传媒(书、刊等)、互联网等。不管是何种载体,当被赋予不同形式的教育时,就成为该教育的载体。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给学生宣讲形势,教师上讲的内容是正面的、显性的,其教育目的也是明确的,这就是显性教育,教师则被认为是显性教育的载体。但教师上课其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无形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同素养的教师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说,此时的“教师”也是隐形教育的载体,所以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载体是相同的,是很难分清的。
(2)不同点
①教育方式不同
显性教育一般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直接面对面的,它目标明确,时效性强,即在短期内向学生灌输教育者的观点,以期达到迅速教育学生的目的。而隐性教育,则是采取“迂回”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一般是间接接触的,教育者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深藏在各类活动及载体中,如你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科技活动,演讲赛辩论赛,听精彩的报告时,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这种“氛围”的熏陶,提高各种素养。
②教育效果不同
显性教育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主阵地,但由于青年大学生特有的心理规律,即思维活跃,感触敏锐,自尊心强,独立性强,处在怀疑、否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的阶段,此时教育者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这一显性教育方式,一般情况下还是有效的,但如果使用方式不当,学生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正面教育的效果就要打折,甚至起反作用。而隐性教育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做到入耳、入眼、入脑,因而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它的教育效果是长期的。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心理放松了,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教育者适时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学生乐意接受;活动中还可受到爱护花草、保护环境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等方面的教育,所以通过这种“旁敲侧击”循序渐进的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其教育效果是显性教育所难以达到的。所以隐性教育就其长期来讲比显性教育大,而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隐性教育的形式或忽视附在显性教育内涵里的隐性教育的功效。因此,探讨隐性教育的作用并提升隐性教育的地位,加强隐性教育的建设则是必然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2.隐性教育的作用
隐性教育的功效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的载体就是含隐性教育功能的思想观念的物质化和外在的物质承载体,如:计算机网络、校园环境(建筑、树木),大众传媒(书籍、报刊、影视)、教职工言行等。因而隐性教育的作用也是通过以上载体发挥出来的,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Internet隐性育人
网络具有隐蔽性、开放性、互动性和随意性的特点,使其成为高校隐性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计算机网络一般是指Internet—因特网(包括了数字化、多媒体)联成统一的信息空间,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计算机网络体系,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提供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为全球用户服务,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以往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与思维习惯,并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变革与发展进程。据预测到2003年全球经常使用网络者将达3.5亿人。在中国,1997年网民为64万,1999年为400万,到2001年则达到3370万,2002年7月更达到了4580万[1]。
高校是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主要场所。各高校都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普遍建立了与互联网相沟通的校园网,由于互联网所特有的隐蔽性、开放性、及时性、自由性、互动性和随意性,使它是有了比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魅力,又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因而互联网最先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大学生上网越来越普及,据调查,1999年武汉大学生上网大约为50%[2],2000年上海某校大学生上网率更是高达96%[3]。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利剑”,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其正面效应为: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有助于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且提供了与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一种新的“交互性”教育空间。它激发了大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思路,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负面效应为: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泛滥成灾,尤其是垃圾信息对大学生道德影响较大,大学生可以从色情网站上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使道德观念弱化,道德行为失范,甚至引发犯罪。如在网上恶作剧、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与传播散布黄色图片与信息等。长久的上网还会患上“网络孤独症”使这部分大学生性格孤僻,感情冷漠,导致心理失衡,逐步丧失现实社会的交往能力,不利于他们承担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使信息全球化进程加快,对思想政治工作来讲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忧的是,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开放性的特点,输出其政治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和生产方式,而大学生辨别力差,接受信息也愈来愈个性化,隐蔽化,其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其次,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辩,甚至一些黄毒信息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喜的是互联网的发展也同时为思想政治工作隐性教育提供了绝好的载体,这一载体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拓宽和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渠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充分利用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定型之机,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隐蔽性、互动性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真实的思想状态,及时地加以引导和帮助,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Internet对思想政治工作来讲可达到隐性育人的作用。
(2)幽雅环境美化育人
幽雅的环境对人会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可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认识水平,调节和规范自我行为,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养。而相反,脏乱的环境,则会使人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德,并使人精神不振,不思进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环境承担了学校成员的智慧、力量和精神。大学生基本上生活学习在校园内,校园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影响起着不同的作用,尽管校内建筑、树木、花草、广场等都不会讲话,但却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在这里,校园环境主要指硬件设施包括校园建筑、生态系统、艺术景点等。美学理论告诉我们:美育是通过审美形态去感染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感官上得到愉快,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心灵上得到陶冶,并自觉自愿去遵守,有启发人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的作用。因此,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在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思想情操及树立崇高理想等方面,是传统的“灌输”“说教”无法承担的。在优美的环境里,每个人将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激发人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起到了陶冶情操,启迪思想,规范行为,激励上进的作用。
(3)文化氛围熏陶铸人
文化氛围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具有潜在性和深刻性,其对学生隐性熏陶的效果则更持久,因此,文化氛围的营造势在必行。针对青年人爱动的特点,广泛开展文化活动,通过营造文化氛围这一隐性教育的载体去影响人。文化氛围要靠广大师生一起来营造,它可以通过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活动、科研活动、演讲、辩论、讲座等多种形式体现出来。通过引导,培育出校园内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增强识别假恶丑的能力,自觉追求真善美,从而铸就道德高尚、理想崇高的新一代大学生。
3.更新观念,加强建设,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由于隐性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显著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广泛采用,然而,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习惯形式是显性教育形式,则更需要我们首先花大力气去更新观念,提升隐性教育的地位。
(1)更新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革和落实的过程,许多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要“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嘴”不需要学校大投入进行载体建设,其实,这一观念早就过时了,很难设想一方面承认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另一方面又不去切实加强它的载体建设的做法,是称得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务“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其隐性教育不是“隐藏”的,而是要通过载体“暴露”在大家面前的,如花草、树木、建筑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因而观念的更新是尤为重要的。
(2)加强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依靠一系列的载体向相应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载体建设,需要学校在资金上予以投入,因而,很多人担心,高校教育、科研、学科等发展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哪来钱投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呢?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的载体建设,其“载体”绝大部分是可以为教学、科研、实验用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实验仪器、设备、图书馆、校园网络、体育场馆等,至于其他“载体”如文化娱乐场所及设备、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尽管它不属于教学、科研的范畴,但它的建设,本身也是师生员工业余生活的需要,其资金投入也不大,更何况幽雅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吸引人才和人才出成果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所以,关键是要对隐性教育“载体”如何进行“包装”改进,把隐性教育的功能巧妙地融入其中,提升隐性教育的功能并投入适量的专项资金。具体来讲,要加强以下3方面的建设。
①校园网络建设
社会的飞速发展,已到了不是讨论大学生该不该上网的问题,而是如何提供方便、快捷、健康的网络服务的问题,如果校园上网不方便,学生势必到校外“黑网吧”上网,学生在校外网吧打游戏,看黄色网页,夜不归宿等,因此产生了安全问题、犯罪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学校应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引入高性能的硬件设施,增加对思想政治工作软件开发或网站、网页的投入,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使校园网上能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精华。其次,联合电信部门在校园内建正规健康的网吧、网馆,甚至可以把网络连进宿舍,学生在宿舍就能方便、快捷地上网。再次,要研究如何才能使校网页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自愿浏览校园网页规律,如网页设计优美,内容丰富多彩,开展网上辩论、网上调查、网上征文,并针对目前国内热点问题,聘请专家进行在线交流等,采取措施,使其在网络浏览中,入眼、入耳、入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最后制定必要的网络规范,提高技术监控手段,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因势利导,为我所用,通过BBS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并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对网上的不道德行为实行更有效的监督,以尽可能消除网络信息中的暴力、色情、黄毒对青年大学生的诱惑。当然在网上要提供学生提意见的便捷渠道,如校长信箱,学工信箱等,并及时反馈,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绿色通道”。
②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应典雅优美,舒适怡人,建筑布局合理。因此,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规划,只有有了宏伟的蓝图,才能画出精美的画卷。其次,对已有的旧的建筑物等要及时进行维修,对未建的校内建筑如图书馆、体育馆、电教室、实验室等,要设计成具有现代气息的,与校园已有环境相协调统一的风格,使它成为校园新的凝固的艺术。再次,学校要向生态校园发展,要引进常绿树种,四季都有花开,树草要有专人修剪维护,在广场、水池、路边、草地旁可因势修建水榭、亭台、雕塑等艺术作品,校园内的环境,教室内的环境,实验室内的环境及实验仪器设备等要专人负责清扫,做到窗明几净设备完好。最后,公共场所道路边要有整齐划一的自行车棚,整洁如新的垃圾箱和统一完好的路灯。同时,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校园的美化,净化工作,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在整洁幽雅的校园环境中养成文明有序的生活习惯。
③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文化设施是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的主要载体,因而要全力打造它。比如雄伟、典雅又富现代气息的大礼堂、体育馆,室内的灯光、音响等舞美设备应是先进的,其座椅要符合人体生理特征,做到简洁、安全、舒适,体育场馆内的体育器材要完好、整洁、安全。其他还应建有,多功能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文化广场、大学生书屋等。对大学生社团要加大资助力度,投入资金购买必要的乐器、服装、健身器材,成立相应的管弦乐队、舞蹈队、健美中心等。文化氛围营造可通过多种形式,如“名人”讲座、青年学者论坛、辩论赛、综合素质大赛、健美操比赛、“挑战杯”活动、创意大赛、足球比赛、趣味运动会、英语角等社团活动,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的宣传,大学生艺术活动等。大学生听“名人”专家的讲座,在学到丰富的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在道德修养等方面,会潜移默化受“名人”人格魅力的影响,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可以学到创新教育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参加趣味运动会,拔河比赛等,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学生参加健美操比赛,可以提高审美观,陶冶美育情操等。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只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建好隐性教育设施,培养隐性教育的氛围,就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