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追赶视角下的企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一个多案例研究_商业模式设计论文

技术追赶视角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个多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视角论文,商业模式论文,案例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阿里巴巴、海尔、华为、吉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后发企业正在迅速崛起,进入快速追赶阶段,并呈现出“中国情境”的特殊性(江诗松等,2011)。不同于早期西方发达国家后进企业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后发企业,中国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面临着特殊的情境:一方面,“中国情境”特殊的转型经济、多样化技术体制、多层次市场空间,使中国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突显出“中国式”特色;另一方面,借力于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中国后发企业嵌入全球化价值网络(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Chesbrough & Schwartz,2007),获得了与先发国家企业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机会。那么,中国后发企业到底是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和新兴技术实现这种“中国特色”的技术追赶?

      关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研究很少关注这一问题。以往关于后发者的研究主要强调后发者的战略定位,强调后发者以劣势克服和优势开发为战略重点(Hobday,1995;Chesbrough & Schwartz,2007);关于技术追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工业技术上,从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阐述技术追赶的过程(Perez & Soete,1988;Lee & Lim,2001)。近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商业模式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Amit & Zott,2001;Lumpkin & Dess,2004;Zott & Amit,2007;Rapp et al.,2008),并与企业战略匹配共同作用于绩效(Zott & Amit,2008)。商业模式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通过将技术进行商业化,从而创造经济价值(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而技术追赶作为衡量后发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维度(Park & Lee,2006),商业模式是如何作用的却很少被提及。Wu等(2010)从破坏式创新的视角提出了中国后发企业通过破坏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快速追赶,但缺少对追赶机制的深入讨论,也忽略了追赶结果。

      为了更好回答中国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技术追赶的问题,我们将这些理论视角进行整合,一方面解释中国后发企业是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技术追赶;另一方面探究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的作用机制。

      二、理论基础

      (一)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追赶

      后发企业既不是后进企业也不是新创企业,而是以追赶为目标的模仿者和快速学习者(Mathews & Cho,1999)。它们在面对技术和市场双重劣势的时候,试图通过自身的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在出口市场中赢得竞争(Hobday,1995)。

      早期的后发企业追赶主要发生在韩国、新加坡、台湾等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因此研究情境主要以这些国家和地区为背景,技术追赶的内容也以制造业的工业技术追赶为主(Hobday,1995;Mathews,2002)。实际上,广义的技术是指个人和组织通过学习和知识的实际操作来拓展人类的努力,是知识,产品,流程,工具,以及用以生产货品或提供服务的系统(Bruton & White,2011)。关于技术追赶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这些情境,更不能只关注工业技术。而作为新兴的后发大国,中国所处的追赶情境与韩国、新加坡、台湾等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境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国内市场需求庞大,具有多梯度、多样性等特征,是一个“开放”的国内市场和“开放”的创新时代。中国市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程度大大超过了当年处于技术追赶过程中的其他国家。

      关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研究都离不开讨论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甚至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过程看成是技术能力的提升(Lee & Lim,2001)。Kim(1980)通过韩国轿车、电子、半导体等行业的工业化进程,研究了技术追赶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模式,并总结了从技术获取到消化吸收再到创新的阶段特征。在他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产业层面技术能力的积累过程,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分析不够深入。而吴晓波等(2009)关于杭氧近30年技术追赶过程的跟踪则是从企业层面总结了技术获取到消化吸收再到创新的阶段特征。大部分的时候,后发企业所处的创新环境并不好,但他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来达到经济上的发展。

      (二)商业模式设计与主题

      Amit和Zott(2001)在回顾价值链、熊彼特创新、资源观、战略网络和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欧美59家电子商务企业展开案例研究,提出了4类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创造来源:效率(Efficiency)、互补(Complementarities)、锁定(Lock-in)和新颖(Novelty)。这4类价值创造来源的界定不仅为后来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商业模式设计”这个概念构建的雏形。基于电子商务的价值创造源泉分析框架,Zott和Amit(2007)聚焦于跨组织边界的商业活动构建了“商业模式设计”(Business Model Design)概念并开发了商业模式设计测量量表。商业模式设计的测量是以架构理论为基础,架构理论能够考虑整体的结构、形态和设计元素(Miles et al.,1978)。

      架构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组织的元素在多大程度上被一个单一的主题编排和连接起来(Miller,1996),商业模式可以通过它的设计主题进行描绘,设计主题不仅能够捕获焦点企业与外界利益相关者的交易行为,而且能够描汇企业商业模式的整体形态,使商业模式更易被概念化的表达和测量(Zott & Amit,2008)。商业模式的设计元素是交易的内容、结构和治理(Zott & Amit,2007),创新和效率影响创业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价值创造,因此在Miller(1996)的研究中,他将创新和效率作为将商业模式各要素编排和连接起来的主题。尽管商业模式设计可以通过其他价值创造主题进行描绘,例如锁定型设计(尝试保持住利益相关者)和互补型设计(强调产品、活动、资源和技术的绑定),但Zott和Amit(2007)也遵循了Miller(1996)的研究,选择聚焦于效率和新颖主题的商业模式设计来进行理论的建立和检验。

      (三)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

      权变理论通过分析企业内每一个独立的部分,对比变量与变量之间以及他们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来了解企业的行为(Meyer et al.,1993)。权变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企业战略与架构之间的联系(Galbraith,1977;Miles et al.,1978;Mintzberg,1979),并验证了它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聚焦于企业战略、架构和绩效之间的动态匹配和因果关系(Amburgey & Dacin,1994),并且扩展到不同类型的战略和结构之间的研究(Nadler & Tushman,1997;Yin & Zajac,2004)。Zott和Amit(2008)基于权变理论,通过实证不仅得到了商业模式设计与产品市场战略的匹配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而且进一步验证了商业模式与战略之间是不同的,以及商业模式并不是由企业战略所决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商业模式比企业战略更为普遍,但只有将战略和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才能从新的商业模式中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Teece,2010)。

      商业模式是将技术特征作为潜在投入,同时通过客户和市场将其转换为经济产出的框架(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新的商业模式取代旧的商业模式往往充分利用了技术和组织创新(Shirky,2008),同时企业通过商业模式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促使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和提升来满足(Hart & Christensen,2002)。尽管如此,在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过程中,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战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构念,且两者是相互独立存在(如表1所示)。

      (四)商业模式与技术追赶

      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Teece,2010),不仅对发达国家企业如此,对后发企业也是一样。后发企业以追赶为战略目标,通过外部资源整合与内部化,以追赶方式进入新行业(Mathews & Cho,1999)。技术追赶作为后发企业成长过程中绩效产出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商业模式对其产生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被提及。但近年来,随着后发大国中国的不断崛起,商业模式在中国后发企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例如,Wu和Ma等(2010)基于二次创新的视角,从企业层面对后发企业如何通过破坏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快速追赶进行了探索。王振和史占中(2005)从产业层面,通过台湾地区的IC产业发展,对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追赶进行了研究,发现技术发展与追赶同其商业模式密切相关。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方法选择

      本文是探讨后发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及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的作用机制,选择多案例对比研究的方法(Eisenhardt,1989),具体有如下4个理由。首先,现有的理论很难解释后发企业如何在起步阶段创造竞争优势,或是后发企业如何在只拥有极少资源的情况下克服拥有丰富资源的先发企业的优势(Mathews,2006)。本文采用多案例对比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实现对其内在机理和影响机制的把握,从而进行理论的建立和拓展(Yin,2009)。其次,作为一种经验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能够很好地解释“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Yin,2009),有利于清晰展现商业模式设计及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作用的机制和全过程。再次,多案例对比的研究设计允许不同主题的商业模式设计与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从而更好地识别因果关系和匹配关系。最后,多案例的研究构建能够进行反复验证从而增加探索性案例研究的有效性。

      (二)案例选择

      研究的案例企业选定在现代服务业,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1)近年来,各国服务业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相当高的产业形态(张汉林,2002);(2)在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呈现迅速发展和追赶态势;(3)吴晓波和姚明明等(2014)在对中国创业板自成立至2011年的上市企业调研过程中发现,在众多追赶的后发企业中,现代服务业是技术追赶发生最多、最快的行业。通过分析典型行业的技术追赶过程,能够更详细和准确地了解这一过程(Lee & Lim,2001)。

      Eisenhardt(1989)指出,多案例研究中最合适的案例数量为4~8个,而Yin(2009)指出合适的案例数量是6~10个。因此,根据研究问题和所涉及的理论领域,本文选择6家企业进行多案例分析。样本的描述性信息如表2所示。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标准:

      (1)为了保证行业一致性,本文案例选择的6家企业分别是来自于现代服务业6个不同细分领域的典型企业,既减少了大行业背景的差异性,又不缺乏各领域样本企业的代表性。

      (2)为了保证代表性,同时降低技术、制度、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选择浙江省企业。浙江省的民营经济走在全国前列。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把技术追赶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

      (3)为了达到多重验证效果,本文在选择案例企业时考虑到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追赶表现的多样化,兼顾了不同技术追赶绩效的企业。

      (4)为了提高案例研究信息的可信度和充裕度,本文的案例企业在选择时还考虑了信息的可获得性和企业代表性。

      

      

      (三)变量测度

      在变量的测度过程中,一方面对所收集的数据做初步分析,另一方面尽量应用现有文献中与数据最匹配的衡量方法,得到结构化、编码化的数据信息。为了更好地将现有文献中的变量测量方法与数据分析结果结合起来,从而为区分不同的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以及衡量技术追赶绩效提供可靠依据,本文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所测度变量的特征表达,如表3所示。

      本文遵循Miller(1996),Zott和Amit(2007)的研究,选择聚焦于效率和新颖主题的商业模式设计来进行理论的建立和检验。为了表述的方便,下文中以效率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设计将通过“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来表达,以新颖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设计将通过“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来表达。商业模式设计的几种主题都不是互相排斥的,在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里都可能同时存在着几种设计主题(Zott & Amit,2008)。为了案例研究的典型性,本文选择的样本是以其中一种设计主题为主导的企业。采取上述方法,我们将应用案例研究中提供的定性数据,分析确定每一家企业主导的商业模式设计主题。

      按照创新来源的不同,可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自主研发战略和技术引进战略(Veugelers & Cassiman,1999)。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具有互补性(Veugelers & Cassiman,1999),企业不可能只单纯地进行自主研发或技术引进。同样,为了案例研究的典型性,本文选择的样本是以其中一种技术创新战略为主导的企业。我们也将通过定性数据确定案例企业的主导战略。

      企业有好的创新绩效并不代表其与外资领先企业的差距就缩小。外资领先企业的技术水平若以更快的速度提高,那么不仅后发企业与之差距可能越来越大,而且还有可能挤压本土企业的市场空间,从而削弱本土企业技术升级的支撑(陈晓玲,2013)。因此,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我们不仅考虑了企业本身情况,还特别注意与外资领先企业的对比。衡量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新产品产值占销售总额的比重、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创新产品的成功率(Arundel & Kabla,1998;Brouwer & Kleinknecht,1999;Hagedoorn & Cloodt,2003;许冠南,2008;彭新敏,2009)。

      (四)数据收集

      为提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本文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标准:

      (1)使用多来源数据进行“三角验证”(Miles & Huberman,1994)。针对本文的样本企业,一方面以实地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收集一手资料,访谈对象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技术人员和企业利益相关者。访谈结束后,还通过电话、邮件、QQ或再次会面等方式,补充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核对和整理。由于研究内容涉及对企业自身发展的评价,如技术追赶绩效等,因此访谈者在回答过程中容易掺杂个人情感因素。为了避免访谈因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和回溯性释义(Retrospective Sensemaking)带来的偏差(Eisenhardt & Graebner,2007),我们仅将访谈作为一部分数据来源;另一方面通过二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来获得数据。案例企业资料来源如表4所示。

      (2)建立案例研究资料库进行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将一手调研获得的企业内部材料、访谈录音、调研笔录以及整理的相关表格与材料,和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的二手资料整理成案例研究资料库。

      (五)数据分析方法

      为了更好地分析每一家案例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及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并对比不同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的作用机制,本文分别通过案例内分析和案例间分析来完成,并将分析过程分为数据缩减、数据陈列、下结论及验证3个阶段(Eisenhardt,1989;Gersick,1994;Miles & Huberman,1994)。

      

      首先,通过数据缩减和数据陈列对每个案例进行案例内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材料和理论预设,按照已确定的编码方案对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追赶绩效进行归档编码。其次,通过案例间分析对比6个企业的各个变量并进行归纳总结,识别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商业模式设计及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的作用机制并进行验证。在探究商业模式设计对技术追赶绩效的作用机制时,我们归纳了6家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追赶绩效的特征,总结其相似和不同之处,进行不断比较,以澄清2个变量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在探究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的作用机制时,通过比较类别进行分析。将6个案例按照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追赶战略的匹配属性进行分类,从而发现群内的相似性和组间的差异性。根据本文对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变量衡量,6个企业分布于4类不同的匹配中。最后,通过案例内分析和案例间分析结果提出若干研究命题。

      四、案例分析与主要发现

      (一)案例内分析与主要发现

      我们首先对各个案例所收集的数据做初步整理,然后分别对每个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追赶绩效进行详细的描述分析得到结构化、编码化的数据信息,用于下一步骤案例间变量关系的解构和重构。

      1.商业模式设计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现代服务业企业存在效率和新颖两种主题的商业模式设计,并且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会对商业模式设计进行调整。案例企业中,B服装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是以效率主题为主导,A监控企业、C化工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是以新颖主题为主导,而D物流企业、E电梯企业、F通信企业在企业的不同阶段分别以不同主题的商业模式设计为主导(如表5所示)。同时,在对每个企业各阶段商业模式设计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如表5所示),企业商业模式设计是企业根据自身现状和外部环境形成的。虽然不同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设计时所考虑的因素和形成过程都不太相同,但并没有受到战略的影响。

      2.技术创新战略

      案例企业中,A监控企业、F通信企业是以自主研发的战略为主导,B服装企业、C化工企业、E电梯企业是以技术引进的战略为主导,而D物流企业在不同阶段分别以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为主导(如表6所示)。

      3.技术追赶绩效

      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其追赶的结果直接通过追赶绩效反映出来。在不同的追赶阶段,其追赶的绩效结果也是不同的(如表7所示)。

      (二)案例间分析与主要发现

      

      在对每个案例数据描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成立专家小组针对各案例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追赶绩效进行评判和编码(Yan & Gray,1994),专家小组由2名学界专家和1名业界专家组成,在遇到不一致的情况时,经过协商确定最终结果。我们将商业模式设计的效果与技术追赶绩效从低到高依次为:差—较差—中—较好—好,差代表在行业内处于落后水平,较差代表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代表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当,较好代表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好代表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中3家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较大程度上的改变,我们根据商业模式设计的阶段性特点对企业进行阶段的划分。如表8所示。

      

      

      

      1.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区分

      通过分析E电梯企业和F通信企业的发展过程,并对比以上6个案例企业中以技术引进战略为主导的企业/发展阶段,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构念,二者相互独立,商业模式并不是受技术创新战略内生决定的;另一方面为探索和发现商业模式设计对技术追赶的影响以及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提供基本前提和可靠依据。

      E电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以技术引进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战略,但其商业模式设计于2006年经历了从新颖型到效率型的转变。而F通信企业尽管历史较短,在始终坚持自主研发战略下,商业模式设计经历了从新颖型(2007-2009)到效率型(2009-2011)再到新颖型(2011-2013)的转变,而技术追赶绩效也随着商业模式设计的变化而变化(如表7所示)。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不变的情况下,商业模式设计不仅有可能进行调整,而且还会引起技术追赶绩效的变化。同时,尽管案例企业/发展阶段中的B服装企业、C化工企业、D物流企业(1997-2001)、E电梯企业都是以技术引进战略为主导,但是商业模式设计的不同却带来了技术追赶结果的不同。相同或相似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它们在商业模式设计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从而它们的技术追赶绩效也不同。

      

      2.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追赶绩效

      通过6个案例企业的横向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一类主题的商业模式设计,对提高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传统的技术追赶,注重技术跟踪和技术吸收(Lee & Lim,2001;Mathews,2002;Park & Lee,2006),忽视了商业模式的作用。但随着全球价值网络的形成,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资源的重新配置(吴晓波,姚明明等,2014),后发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商业模式设计将后发优势更好的发挥,同时克服后发劣势(Wu,et al.,2010),实现了比国际领先企业更快地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从而实现技术追赶。

      案例企业中,D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不仅“自建车队”、“为内外部企业提供运输服务”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后来者拥有更多信息和资源的优势,而且“‘一站式平台的第四方物流’克服了国外以政府为主导的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的劣势,为物流相关的信息交易和支付等模块化信息技术的追赶提供支撑”。F通信企业的主要技术骨干都是来自于思科,“从一开始,思科就是我们的终级追赶目标,虽然我们的技术骨干有多年思科工作经历,但是这个行业更新太快,国内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想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赶超几乎不可能。而商业模式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非常好的途径”。例如,独特的市场开发路线克服了思科等国际巨头市场抢先占有,从而快速带来新销售的增加。值得关注的是,有3家企业(A监控企业、E电梯企业、F通信企业)都进行了服务化的商业模式创新,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对快速技术追赶起到关键作用。例如,E电梯企业受访的中层管理者说到,“合资这么多年,母公司的输入(技术)一直是我们公司(技术)的重要来源。虽然是希望通过合资实现更好的技术追赶,但却总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中循环”。“服务化的商业模式创新让我们不仅在维保技术方面全面领先,并实现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且成为母公司全球新梯销售订单和产量最大的子公司”。就算是追赶绩效平平的B服装企业也认为“利用高科技、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对我们追赶是很有帮助的”。

      (1)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追赶绩效。

      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对技术追赶绩效的促进作用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交易有效性等特征发挥后发优势和克服后发劣势实现。一方面,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是减少企业与所有交易参与者之间的交易成本(Williamson,1975),有助于后发企业克服交易成本较高和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客户对先发企业的锁定等劣势(Cho et al.,1998);另一方面,高效的商业模式能够提高交易过程中各环节的效率(Zott & Amit,2007;Zott & Amit,2008),从而发挥后发企业搭便车、信息溢出等优势(Cho et al.,1998)。

      案例企业中,E电梯企业(2006-2013)通过功能强大的客服中心和REM-X系统,成为与客户沟通的重要纽带并预先准确地发现异常征兆,缩短修复时间。技术故障和客户信息的及时掌握,不仅提高了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而且促进了新产品的销售。D物流企业(1997-2001)通过组建自备车队,扩展内部运输企业功能为外部企业提供运输配送服务,降低了客户的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实现了物流技术的积累和探索发展。B服装企业是采用连锁经营模式对各加盟店进行统一管理,虽然通过了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但并没有有效地在整条价值链上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有时候我们会先看哪种面料和款式更受欢迎,再进行生产”。相比于D物流企业和E电梯企业,尽管F通信企业(2009-2011)实施了较好的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但却出现了技术追赶绩效不理想的情况。结合理论基础,我们猜测可能是由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将在下一步研究中做详细说明。

      (2)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追赶绩效。

      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对技术追赶绩效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探索新的合作伙伴、新的机制和方式等特征发挥后发优势和克服后发劣势实现。一方面,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利用后发企业拥有的较高信息水平,和无在位者的创新惰性(Cho et al.,1998),进行新的价值创造机会的探索实现新的价值获取,并对现有市场内潜在资源的价值进行升级,实现价值增值获取(Zott & Amit,2007);另一方面,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使后发企业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新的合作伙伴(Zott & Amit,2007),克服由于地域因素带来的与世界科学和创新中心的隔离,和由于领先市场用户挑剔带来的市场隔离(Hobday,1995),从而更好发挥后发企业跳过试错阶段的过程和信息溢出的优势(Cho et al.,1998)。

      案例企业中,A监控企业不仅提供了定制化的产品,而且通过“技术/产品+定制化服务”的模式紧紧抓住了客户的价值诉求,及时了解行业最前沿的信息和需求,促进了新技术的产生和新产品的开发。D物流企业(2001-2013)在前一阶段物流技术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探索开发了公路港物流模式的“一站式平台”交易中心及时发布货源和车源的消息,形成了一个信息超市;零担快运中心开通了面向全国的城际货运班车;管理与服务中心为入住企业提供行业资讯、教育培训;在客户入驻的全过程中,D物流企业向用户持续提供指南和实用工具,并解决会员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这一系列的摸索过程中,D物流企业不断提高了平台建设能力,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入驻,实施物流业务外包的货主企业从2002年的6000家上升到2009年的2万多家。E电梯企业(1997-2006)以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为主导,从电梯制造商转变为电梯维护商,主要利润来源也从2001年的99%来自于新梯销售转变为2010年的以电梯维保、旧电梯实用性改造和零配件生产为主。同时,在维护改造的过程中,企业的相关技术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创造出更多的发明专利。类似的,F通信企业在最初创业阶段(2007-2009)的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实施效果不错,他们并没有像一般企业那样通过广撒网来挖掘客户,而是寻求有很强市场能力,亟须能提供独特价值的产品来完善产品线与解决方案的企业共同开发市场。从而实现了一年半内就成功研发出新产品并拥有多项专利。而在经历了2009-2011年的发展停滞后,F通信企业迅速转变,从通过提高交易效率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变为通过“技术+产品+服务”的定制模式来更好满足客户价值诉求,又进一步加快了技术追赶步伐。相反,C化工企业搭建制造业服务平台进行虚拟制造,但其缺乏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对终端客户需求的满足也只通过较单一的方式实现,因此在从贸易商向运营商转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跟上行业内领先企业。

      基于以上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本文提出命题:

      命题1:商业模式设计有助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

      命题1a: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有助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

      命题1b: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有助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

      3.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

      商业模式设计有助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技术升级,通过6个案例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后发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关系,对技术追赶绩效有显著的影响。根据商业模式设计主题和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来源的不同,可以将二者的匹配分为4种:效率型×自主研发、效率型×技术引进、新颖型×自主研发、新颖型×技术引进。不同的匹配关系对技术追赶的影响不同: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只有与技术引进战略呈现良好的匹配,而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两种类型战略的匹配性都较好。企业技术追赶绩效越好,说明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度越高。

      

      图1 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追赶绩效关系

      (1)商业模式设计与自主研发战略的匹配。

      案例结果显示,当企业实施自主研发战略时,新颖型的商业模式设计更有助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高。

      自主研发战略需要企业本身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并建立有效的研发平台(Lee & Om,1994)。此时,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在开创新的市场和寻求更多新合作伙伴的过程中(Zott & Amit,2007),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网罗技术人才,通过市场信息的搜索得到最前沿的技术潜在需求,从而促进技术升级和提高自主研发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用户也有利于企业开拓创新市场,进行新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同时,对于原有市场上的客户,企业通过为客户与合作伙伴提供新的交易激励模式、设计新的交易机制等方式,实现对原有用户和合作伙伴的锁定,进而提高新产品的议价能力(Zott & Amit,2007),促进新产品的销售。

      案例企业中,A监控企业、D物流企业(2001-2013)、F通信企业(2007-2009、2009-2011、2011-2013)都是实施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战略,且几乎没有选择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除了F通信企业,下文将做进一步解释)。由于自主研发意识的主导,企业更愿意去追寻更新的技术、产品和模式。D物流企业的受访者如是说:“虽然国外有类似的平台,但都是以政府服务的形式存在。所以我们需要自己研发符合中国国情的第四方物流平台,希望能够提供更多有中国特色的服务类型和内容,从而为更多的物流企业服务。”而即使企业想要选择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也很难实现良好的追赶绩效。例如,A监控企业始终坚持以自主研发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战略,从最开始安防产品的生产制造商获得成功后,企业发现单纯的增加安防产品的交易效率越来越难,而且不利于新技术的开发。因此,他们选择逐渐转型为面向全球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新颖的方式实现了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结合,促进技术提升的同时新产品也变得更好卖了。

      同时,对F通信企业的3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F通信企业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过程中,由于2009-2011年阶段转换成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企业的技术追赶绩效出现下滑。最初的2007-2009年阶段,F通信企业专注于自主的技术研发,将市场的开拓通过寻求合作伙伴并转换为增值代理商来实现。F通信企业的CEO这样描述那段时间:“我们在前一年半中更像是一个研发小组,长处是技术实力强,对行业也比较熟悉,但是打市场肯定是我们的弱项,如果自己独立去开拓,不可能迅速成长的。”新颖的合作模式使F通信企业能够将企业的技术力量全身心投入研发,并在一年的市场运作后实现了盈利。在实现了初步的成功后,2009-2011期间,F通信企业商业模式设计转变为以效率为主导,锁定了建筑、教育、医疗三大领域并在每一领域确定重点合作伙伴,将技术人员派驻合作企业内,处理技术问题并进行及时信息反馈。虽然“某某产品不仅帮助公司提高沟通效率,还为我们省钱”,但是“技术人员每天都在客户处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导致产品的技术升级不得不放缓”。在意识到这一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后,F通信企业(2011-2013)迅速调整商业模式设计,采用“技术+产品+服务”的定制模式,搭建起研发、市场、销售、产品、客服职责明晰但又联系紧密的组织体系,使技术人员专注研发,培养服务团队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支持,又进一步加快了技术追赶步伐。

      (2)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的匹配。

      案例结果显示,当企业实施技术引进战略时,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都有助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高。

      技术引进主要通过技术购买、合资、并购、人才引进、合作开发、公共平台免费信息等形式来进行技术创新(Veugelers & Cassiman,1999)。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实现了焦点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和共享(Zott & Amit,2007),使企业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进行技术的解构和重构,提升自身技术能力,从而实现持续性的追赶(陈晓玲,2013)。而交易效率的提升,使企业对技术的引进进行实时的管理,提高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和成功率。同时,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还增强了技术被引进方对焦点企业的依赖性,从而提高了合作伙伴的转换成本(Amit & Zott,2001),提高技术引进的效率,提升专利和新产品的产出。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通过加强与外部资源的联系,开创新的市场并寻求更多新的合作伙伴(Zott & Amit,2007)。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多的技术来源,帮助企业网罗技术人才,搜索最前沿的技术潜在需求,并通过对信息的甄别,以较低成本获得技术,从而提高自主研发的产出和成功率;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用户也有利于企业开创新市场,提高新产品的销售和价格。同时,对于原有市场上的客户,企业通过为客户与合作伙伴提供新的交易激励模式、设计新的交易机制等方式,实现对原有用户和合作伙伴的锁定,进而提高新产品的议价能力(Zott & Amit,2007),促进新产品的销售。

      案例企业中,共有4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以技术引进为主导。而它们的商业模式设计不管是选择了效率型还是新颖型,都获得了与商业模式设计效益一致的技术追赶绩效。例如,B服装企业和C化工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效益并不是太好,他们的技术追赶绩效在案例企业中也只能算是中等或中等偏下;而D物流企业和E电梯企业都有好的商业模式设计效益,因此他们也取得了好的技术追赶绩效。

      另外,我们还从E电梯企业不同阶段商业模式设计的转换中看到两种类型的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都是匹配的。E电梯企业80%的股份由母公司总部控制,虽然母公司对日常管理参与很少,但技术的来源还是以母公司输入为主,并以自主技术本土化和与大学合作研发为辅。E电梯企业(1997-2006)以新颖型的商业模式设计为主导,从电梯制造商转变为电梯维护商。在一系列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中,专注的进行新业务和新模式的探索,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大增加了高利润的维保在总销售收入中的占比。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E电梯企业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提升了电梯制造和维护的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追赶。例如,2002年在国内推出的无齿轮电梯,最高节能44%,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后,E电梯企业(2006-2013)转变商业模式设计,以效率优先。由于企业没有自主研发的压力,能够快于其它竞争者推出完善的服务系统和强大的客服中心,并建立充足的配件网络,实现与利益相关者充分的信息交流,了解客户需求,提高新产品的成功率。

      基于以上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本文提出命题:

      命题2: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命题2a: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与自主研发战略匹配性较差,对促进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具有削弱型交互作用。

      命题2b: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呈现良好匹配,对促进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具有增强型交互作用。

      命题2c: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自主研发战略呈现良好匹配,对促进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具有增强型交互作用。

      命题2d: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呈现良好匹配,对促进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具有增强型交互作用。

      

      图2 后发企业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追赶绩效

      五、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探索性案例的研究方法,探析了在中国后发背景下商业模式设计及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企业技术追赶的作用机制。选择了6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每个案例内分析和6个案例间分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识别了中国后发企业商业模式设计的类型,并得出了两个概念性模型(图l和图2)和相关命题。本文发现如下3个主要结论。

      首先,现代服务业企业商业模式设计中效率主题和新颖主题扮演了重要角色,且企业会根据所处环境不同、企业追赶阶段不同进行商业模式设计主题的调整。两种主题的商业模式设计不仅具有以往研究总结的特点,而且具有中国后发企业的特殊性。例如:偏重人情而淡化契约使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更注重向熟悉而非陌生的市场(或伙伴)进行拓展;而由于转型经济带来的政策倾向使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有目的性的与部分合作者(政府或国有企业)进行更有效率的交易。

      其次,商业模式视角很好地解释为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后发企业能够实现对资源丰富的先发企业的追赶。传统的技术追赶,注重技术跟踪和技术吸收,忽视了商业模式的作用。如何获取和发挥后发者的优势并克服后发者的劣势是后发企业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Ma et al.,2006;Wu et al.,2006)。本文通过案例间的横向对比不仅发现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都有利于提升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绩效,而且描绘出商业模式设计通过发挥后发企业优势、克服后发企业劣势来实现技术追赶绩效提升的全过程机制:一方面,商业模式设计能够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和克服后发劣势来促进技术投入经济产出比,实现比国际领先企业更快的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从而促进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商业模式设计能够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和克服后发劣势来促进企业创造知识和广泛吸收外部的知识,以比国际领先企业更快地吸收、使用和改进现有技术以及创新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程序,实现比国际领先企业更快地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从而促进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

      最后,通过案例的横向与纵向对比,本文发现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能够促进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显著提升,不同的匹配关系对促进技术追赶绩效提升的结果和作用机制都不同。根据商业模式设计主题和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来源的不同,可以将二者的匹配分为4种:效率型×自主研发、效率型×技术引进、新颖型×自主研发、新颖型×技术引进。不同的匹配关系对技术追赶的影响不同: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只有与技术引进战略呈现良好的匹配,而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两种类型战略的匹配性都较好。企业技术追赶绩效越好,说明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度越高。匹配关系对技术追赶的作用机制也是通过发挥后发企业优势、克服后发企业劣势来实现,主要体现如下: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能够使企业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实现信息流动和共享(Zott & Amit,2007),通过进行技术的解构和重构,提升自身技术能力,从而实现持续性的追赶(陈晓玲,2013);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能够使企业不仅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技术来源,并甄别其中最好的,从而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而且使企业在自主研发的过程中最快搜索到技术前沿信息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技术升级和自主研发产品销售。尽管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和自主研发战略本身都有助于技术追赶,但效率型更注重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交易效率的提高,与自主研发专注的进行产品开发冲突,二者相互矛盾,削弱对技术追赶绩效的交互作用。

      (二)理论贡献

      本文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理论贡献。第一是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研究的贡献。一方面,以往技术追赶研究主要关注韩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追赶过程(Kim,1980;Hobday,1995;Lee,2001;Mathews,2002),而对中国的后发情境关注较少。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而真正有技术追赶产生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技术追赶是在特殊的“中国情境“下开展的,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广大本土市场为技术追赶提供了缓冲优势,技术的追赶不仅体现在国际市场上,还体现在本土市场上;另一方面,技术追赶最初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被提出来的(王方瑞,2008),当时的产业只有工业,因此追赶的技术也集中在工业技术上(Kim,1980;Hobday,1995;Lee & Lim,2001;Mathews,2002)。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收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这一世纪技术竞争的主要内容。由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价值链向价值网络的转变使技术创新和技术追赶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本文对这两方面的关注,研究中国情境下包括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内的技术追赶是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重大推进。

      第二是对商业模式研究的贡献。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技术创新和技术学习对技术追赶的影响。事实上,本文中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不仅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也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后发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不仅面临着技术创新的任务,为了实现快速的追赶,还需要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新的价值网络中,商业模式设计能够发挥后发企业的无创新惰性优势(Mathews & Cho,1999),迅速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快速的技术追赶。

      第三是对权变理论的贡献。首先,我们在权变理论提出的企业战略与结构之间的联系(Galbraith,1977;Miles et al.,1978;Mintzberg,1979),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基础上,将商业模式设计看成一种架构(龚丽敏等,2011),研究它与企业战略、技术追赶绩效之间的动态匹配和因果关系;其次,我们将企业战略更具体化,不是关注企业的普通战略,而是与企业发展和技术追赶密切相关的技术创新战略,并按照技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技术来源做为类型分类的标准开展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权变理论。

      (三)实践启示

      本文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方面,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商业模式的重要性,通过商业模式避开技术和市场的劣势(Hobday,1995),发挥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更快速的技术追赶,企业要利用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并进行商业模式与战略、技术创新的动态匹配。F通信企业充分显示了这一点,不匹配的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创新战略有可能影响企业的成长,更不用说实现好的技术追赶绩效。

      (四)研究局限

      本文通过6个探索性案例提出了一个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追赶绩效的模型。但案例本身就具有特殊性,研究结果也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性的命题,只具有一定范围的解释性,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进一步的大样本实证对这些假设命题进行检验。其次,本文所选择的6个案例虽然来自同一行业的不同细分领域,但是为了避免由于外界情境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我们仅选择来自于一个省份的企业,外部有效性(External Validity)受到较大影响。最后,在技术追赶的研究中,情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虽然是在中国后发情境下研究商业模式设计对技术追赶的作用,但并没有细化技术、制度或市场的情境因素,是将来研究中值得深入的地方。

标签:;  ;  ;  

技术追赶视角下的企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一个多案例研究_商业模式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