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线论文,结构论文,关系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1)02-0047-07
一、我国社会结构的主要变化
从1978年开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有:
(一)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递进
世界产业经济史表明,产业结构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起初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的比重很大,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的比重很小,后来前者逐渐缩小,后者逐渐增大。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很快,并超过第一产业的比重,当第二产业的比重占主体地位,并达到一定高峰后,便缓慢下降,同时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逐渐取代第二产业的主体地位。
1978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8.1%、48.2%和23.7%。到1999年,三者比例分别为17.7%、49.3%、33%。(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
1978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各产业的总的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0.5%、17.3%和12.2%。到1999年,三者比例分别为50.1%、23%和26.9%。(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
这些数据显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向多样发展
1978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几乎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非公有制经济仅占1%。(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学习辅导讲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页。)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方针以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非公经济发展迅速,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转变。到1997年,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升到24%。(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学习辅导讲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页。)目前,在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38%;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62%。(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学习辅导讲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三)城乡二元结构出现松动
1978年以前,我国通过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和城市就业与保障制度,把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形成了典型的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城市和农村、城市人和农村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工人和农民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分别被纳入到不同的制度和体制之中。这种结构限制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扩大了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维系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都得到程度不同的改革。人民公社制度、统购统销制度已经废止,城市就业与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动摇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导致城乡关系出现松动。松动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农民的分化和社会流动,产生了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民工阶层;二是随着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我国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1978年为17.9%,到1999年,已上升到30.9%,提高了13个百分点。(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
(四)阶级、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状况基本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整个社会的转型,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发生急剧分化;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阶层。
我国现阶段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主要有:
1、社会管理者阶层。由各级党、政、群机关干部组成。1999年我国共有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职工1084万人。(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从阶级属性上讲,这是工人阶级内部的一个阶层。从成员构成上看,他们是以社会管理为主的脑力劳动者。这部分人过去包含在知识分子阶层当中,由于实行或参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现已形成一个独立的阶层。
2、军警阶层。由现役军人、武警组成。1990年全军总员额为319.9万人。(注:《人民日报》1995年11月17日第三版。)这个阶层具有过渡性的特点,若干年后多数人又要回复或流转到其它阶级、阶层中去。
3、国有、集体企业工人阶层。这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体阶层。1999年我国共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5826.6万人,(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城镇集体企业职工1519.4万人。(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在国家实行以劳动合同制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制度改革后,打破了企业职工中干部与工人的界限,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变成合同制工人。这样一来,原来的企业干部便从过去的知识分子阶层游离出来,进入国有、集体企业工人阶层。
4、知识分子阶层。由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艺术等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999年我国这些相关行业的职工约有2118万人。(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这个阶层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5、雇佣工人阶层。由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工人组成。1999年我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共有2021.5万人(其中投资者322.4万人),(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和外商投资单位从业人员各为306万人(投资者人数不详)。(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这部分人是受剥削的、不占有所在企业生产资料的、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阶层,是新产生的雇佣劳动者阶层。他们理所应当地属于工人阶级范畴。
6、失业、半失业者阶层。1999年我国城镇共有登记失业者57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1%。(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半失业者,指没有与原企业脱离劳动人事关系的下岗人员。1999年我国国有企业共有下岗职工1174万人。(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学习辅导讲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这个阶层的出现,是实行市场经济所无法避免的。作为一个流动性的社会群体,它将长期存在,党和政府应对这个阶层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7、乡镇企业工人阶层。这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共有12704万人。(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他们的户口虽然在农村,但他们实际上已经从农业和农民阶级中分离出来,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工人阶级阶层。
8、农民工阶层。由涌入城镇的身份上仍是农民但主要从事工人职业的社会劳动者组成。全国约有7000万人左右。(注:《199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农民工与农民的区别主要是从事工人职业,与工人的区别是具有农民身份。农民工处于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化进程之中,在他们身上最鲜明地体现了社会的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9、农业劳动者阶层。由承包集体耕地、以农业劳动为主的农民组成。1999年我国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乡村劳动力共有32911.8万人。(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这个阶层是农民阶级的主体,是农村其它阶层的母体,也是中国最大的一个阶层。
10、农村干部阶层。农村干部就是指村级干部(乡以上干部已划入公务员系列),由村民委员会成员、村党支部成员和村民小组主要负责人组成。全国70多万个行政村里共有村干部400余万人。(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6)》,第46页。)这些干部是不在编、不脱产的干部,本人身份是农民,家里承包有土地。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代表国家利益,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又代表农民利益,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因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11、农村知识分子阶层。由持有农业户口但在乡村从事教育、科技、医药、文化、艺术等脑力劳动为其家庭主要生活来源者组成。这些人主要有农村中小学中的民办教师,乡镇医院中农业户口的医护人员,乡村医生,乡镇农技站、文化站中农民身份的技术人员和文艺工作者等,人数约在500万人左右。(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6)》,第317页。)他们在我国农村社会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阶层。
12、企业家阶层。由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厂长、经理以及“三资”企业的中方厂长、经理组成。这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阶层。
13、个体劳动者阶层。由拥有某种专门技艺或经营能力,使用自有生产资料和家庭劳动力或少量雇工,从事某项专业劳动或自主经营小型企业的城乡个体劳动者组成。这个阶层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都在扩大。1999年,我国共有个体工商户3160.1万户,从业人员6240.9万人。(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
14、私营企业主阶层。由雇工8人以上、占有企业的生产资料的城乡私营企业的所有者组成。私营企业主是雇主,占有雇工的剩余劳动,拥有对企业人财物的支配权、生产经营的决策权和企业内部的分配权。这个阶层是个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国当前的最高收入阶层。1999年,我国共有私营企业150.9万户,投资者322.4万人。(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
15、离退休人员阶层。由离休、退休人员组成。1999年我国共有离休人员175.9万人,退休人员3468.7万人。(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部分。)这是从其它社会阶层中游离出来的一个社会阶层。离退休前,他们分别属于其他有关社会阶层,离退休后,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阶层。
16、无职业者阶层。主要由学前儿童和学生组成,也包括家庭妇女等无职业者。
二、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大影响
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团结本阶级并同一切可能联合的社会力量为了共同目标结成的联盟。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工人阶级内部构成复杂化,使工人阶级实现自身团结统一的问题突出起来
实现工人阶级自身的团结统一,是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前提和条件。工人阶级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在统一战线中起领导和主导的作用,只有自身团结统一,坚强有力,才能团结其他的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过去,我国工人阶级的构成比较单纯,基本以国有、集体企业中的产业工人为主,外加一个知识分子阶层。现在,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经过分化重组,已经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阶层。这些阶层主要有:社会管理者,国有、集体企业工人,雇佣工人,失业、半失业者,知识分子等。除此之外,从农民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乡镇企业工人、农民工两个阶层正在工人阶级的队伍外面徘徊,等待着“收编入列”。所有这些阶层,无论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利益特点方面,还是在价值取向、归属感和认同感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存在差异必然产生矛盾,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矛盾还可能相当尖锐。比如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的冲突,现在已时有所见,工人阶级内部的其它各种矛盾也不断出现。
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工人阶级内部构成的复杂化,使工人阶级实现自身团结统一的问题突出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党和工人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在工人阶级内部加强整合,协调好各阶层的关系,实现整个阶级的团结和统一,已经成为当前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首要任务。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四个没有变”的观念,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没有变,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没有变,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地位没有变,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作用没有变。当前急需做的工作,就是让这“四个没有变”在工人阶级各阶层身上得到应有的体现。比如,对于国有、集体企业工人来说,无论所在企业是转换经营机制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必须保证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维护,要通过建立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来保证他们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对于非公有制企业中的雇佣工人,要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政府和工会要加大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工作力度,对有的企业无视国家法律,只顾赚钱、不顾工人死活的恶劣做法,要进行坚决斗争和严肃处理。对于失业、半失业者,党和政府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紧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努力形成更加有效的帮困机制。
(二)农民阶级的急剧分化,使工农联盟的巩固面临新问题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改革带来的最大的社会分化是农民阶级的分化。而农民的最大分化,就是分化产生出人数众多的、规模越来越大的乡镇企业工人和农民工两大阶层。这两个阶层的人们身份仍是农民,绝大多数保留有承包的土地,但主要从事工人的职业。他们具有兼业性、自发性、候鸟型、边缘型和失范性等诸多特点。
农民工阶层的问题更多一点。他们流动到城市后所从事的大多是城市人不肯干或不屑于干的工作,在城市人眼里被固定为“又穷又脏”和不懂礼貌的“民工形象”,成为城市的“二等公民”。他们对自己的处境和受到的不公正对待怀着深深的不满,甚至滋长出反城市社会的情绪。他们同时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无规范的状态,既失去了原先生活的农村社区文化的约束,又没有被同化进新的社区文化之中,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失范状态”,由此造成计划生育难以控制、治安形势严峻等问题。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必须正视农民阶级急剧分化的新情况。对乡镇企业工人和农民工阶层要尽早“定位”。可以采取诸如“用土地换户口”等方法,放这近两亿的农民进城,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人。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让出土地后可以扩大农业劳动者的人均耕地面积,提高这个农民主体阶层的劳动收入,进一步改善工农关系。近几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下降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要想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的资金和技术集约程度,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是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普遍规律。二是可以有力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通常而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推进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绕过城市化走上工业化的道路。目前,我国工业化率已达50%,而城市化率只有30%多一点。通过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来扩大市场空间,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三是可以壮大工人阶级的力量,提高城市的社会稳定度,化不稳定的因素为稳定的因素。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产生及迅速扩大,使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过去,在大陆范围内的劳动者、爱国者之间不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分析人民内部矛盾时说过,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现在由于私营企业主阶层和雇佣工人阶层的出现,至少在这两个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容否认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就使人民内部矛盾开始蕴含着对抗性的因素,使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私营企业主阶层与社会其他阶层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对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认识不足。私营经济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有效形式,它对于促进生产、搞活流通、扩大就业、繁荣经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这种历史进步性,人们的认识普遍不到位。与此相反,不少人对私营企业主阶层会不会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却深怀忧虑。由于认识问题没解决,以致在实际工作中,有关私营经济的许多政策和规定,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二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高收入、高消费给社会其他阶层的成员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激发了其他阶层强烈的不满情绪。三是在私营企业中,劳资双方在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生产条件、管理方法等方面发生纠纷和矛盾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甚至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
处理好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的矛盾,调整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急需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用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思想来统一认识,在社会结构中,给私营企业主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整个社会要认同、接纳这个新的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也要自觉接受这个社会的约束、规范,自觉承担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的权威的组织机构和各类中介组织,对私营企业主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政治工作。50年代初期,为了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加强统一领导,并责成中央统战部分管这项工作。同时在国务院设立第八办公室,由中央统战部长兼任主任,担负对资本主义企业和资产阶级分子的双重改造任务。今天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我们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基础上,对企业主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但在组织领导的形式上还是有可借鉴之处。第三,对那些超高收入的私营企业主,国家要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进行必要的调节和限制,避免社会出现过大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第四,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依法协调劳资矛盾,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
最近几十年来,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由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科学和技术,正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日益占有着更大的份额,起到更大的作用。如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子计算机工业、光电通讯工业、信息产业等,一直以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速度发展,其成果又被广泛应用于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与管理中。现在,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时代又向我们走来。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主要推动力和新兴的支柱产业。面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党中央高瞻远瞩,在“十五”计划建议中及时提出了信息化战略,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把我国经济发展推进到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就像邓小平同志早就预言的那样:“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江泽民总书记最近也指出,知识分子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局。”现在,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已经同工人、农民一起,构成了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分子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开始是政治上拨乱反正,明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接着又大力扭转“体脑倒挂”现象,使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分子阶层自身分化严重,形成了更加细小的利益群体。比如一部分知识分子“下海”,有些人已成为私营企业主;有的企业对有特殊贡献的知识分子奖励一定数量的企业股权,并参与分配,少数人一夜之间就成为“百万富翁”;同样是高校教师,国家一流学校的教师比普通高校教师的收入多得多;同样是搞科学研究,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比从事应用研究的科学家要清苦得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制定知识分子政策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努力照顾到各个方面的知识分子的利益,不仅要锦上添花,尤其要雪中送炭,把全体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五)大量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客观上给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带来新的变化
我国除共产党外,只有8个民主党派是合法政党。中共中央(89)14号文件规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负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责任,决不允许存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危害国家政权的政治组织,一经发现,应依法取缔。”中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明确规定不能吸收私营企业主参加。对能参加的人,也要强调先进性。而民主党派则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发展成员,强调的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大量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这些社会阶层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要提出自己的政治诉求,寻求参与政治的舞台和渠道。如果对他们的要求不予满足,他们就可能另起炉灶,自发建立新的政治团体甚至自行组党,这种结果必然要破坏国家的安定团结。我们可以采取更为积极一点的态度,在不突破民主党派“三个为主”发展方针的前提下,通过民主党派来满足这些阶层的要求,把他们的要求纳入到现行的政治框架和体制当中来。
(六)“四个多样化”的出现,要求统一战线在处理内部关系时,应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更加重视照顾同盟者利益和在政治上扩大民主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这些多样化的出现,使我国统一战线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即大量表现为具体物质利益的矛盾。当前以下三方面的情况尤为引人瞩目:一是地区发展不协调,地区差距呈扩大的趋势。由于地理的、历史的、政策的和观念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在同向发展中,东部地区发展加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1995年的2.30:1.25:1,扩大到1999年的2.40:1:30:1。(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学习辅导讲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1页。)我国少数民族人口80%在西部地区,全国尚未脱贫的人口大部分也集中在这个地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97年的2.47:1,扩大到1999的年2.65:1。(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学习辅导讲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1页。)1999年,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高出城镇居民10.7个百分点(分别为52.6%和41.9%),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只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初期的水平。(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第6页。)三是因行业和所有制不同等原因导致的个人收入的差距也呈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第三季度对15万户城镇居民的调查,20%高收入户与20%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已达8:1。(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学习辅导讲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页。)
新时期统一战线中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要求统一战线在处理内部关系时应认真贯彻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方面在经济上更加重视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加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还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加强对各阶层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防止两极分化继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在政治上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使各阶级、各阶层在政治上都享有真正的参与权,能够自由而充分地表达各自不同的利益要求,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事”和有效的民主监督,进而实现整个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
收稿日期:2000-12-20
标签:知识分子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统一战线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