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车王镇大杨小学 251912
摘 要: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师与生、生与生“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下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意外,曾给过我们惊喜也给过我们遗憾。每堂课都是一轮新的太阳,都有可能出现意外。它是挑战,也是教育智慧迸发和提升的机遇;它是障碍,也是教学中独特的资源;它需要教师长期蕴积的教育艺术,也需要教师充满创造的智慧。
关键词:意外 精彩 学生个性 飞扬 教师才华 展示 师生关系 平等
正如“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师与生、生与生“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下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反思个人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意外——亮出学生个性飞扬表现的精彩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教学是教师个性与学生个性之间的影响过程,教师一刻也不能忽视个性问题。”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也旨在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获得,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在长度单位关系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与交流,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没有急于把学生的思维转向,导入自己预设的通道——让学生在老师后面跟着走,步步为营,老师到达目的地,学生随之而到;而是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自己验证长度单位关系,给予充分的机会,从而为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让每一个“音符”奏得更响、更亮。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捕捉意外信息提炼学生的不同见解,尤其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要意识到这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好契机。其次,要鼓励自由畅想,善于做到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或把学生的学习引入误区,而是要先倾听学生的想法,再作评价与判断。只有这样尊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深刻认识,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二、意外——亮出教师才华展示体现的精彩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句话说明了“入”要观察、体会、理解、领悟,要深入其内;“出”要在领悟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超乎其外。其实,细细琢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也正是如此。一个好的教师就像一位优秀的作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善于利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表现方式,描写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美景”。在平时教学中,当教学出现学生为难老师、教学思路将要受阻时,我会调整教学“预案”,给学生搭建“验证结果”的平台,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这难道不是描写“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艺术美吗?毋庸置疑,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意外生成的全部内容。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已有的经验为背景,随着课堂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生成。在这种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知识、思考、见解的多向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被自己设计的“预案”所奴役,而要抓住学生即时生成的所思所想,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积极走入“无案”的境界,从而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思考提供更大的空间。对教师而言,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学是推进还是搁浅,是置之不理还是因势利导?这显然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锤炼,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一次次“意外”成为点亮课堂的神奇火种,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精彩纷呈。
三、意外——亮出师生关系平等结果的精彩
叶澜教授又提出:“应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就是说课堂的意外生成要求教师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的意外生成又要求教师不要“惜时如金”,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不断的磕磕绊绊的活动中“拨乱反正”,使探索更具有生命活力。
在平时教学时,要尽量创设和谐民主、平等融畅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睿智、充满情趣的乐园。师生在这样的乐园中平等对话和“验证结果”,心灵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认识得到深化,能力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升华。所以我们教师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去信任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鼓励每位学生,面对学生“出格”的回答能镇定自若、幽默地应对,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自由、民主、安全的心理氛围,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观念的约束,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堂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方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 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 龙文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论文作者:胥永庆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学生论文; 意外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思维论文; 平等论文; 过程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