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论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群众论文,论述论文,根本利益论文,试论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在广东视察工作时,发表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而作出的精辟论断,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同时也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新要求。
江泽民在宁夏、甘肃考察时又强调,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统一体现在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本文试就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谈点个人的理解。
一
“利益”一词,字典上诠释为“好处”。而所谓好处,必须涉及两个不同的方面,即“给予”和“得到”两方,一方给予好处,另一方得到好处,或者说只有一方给予好处,另一方才能得到好处。无所谓给予,便无所谓得到。这是从字面上来理解利益一词的含义。
从利益生发的角度来理解,则利益是社会主体的利益。社会客体是给予的一方,社会主体是得到的一方。然而,社会客体不会主动地给予社会主体以利益,它是被动地给予,它能给予社会主体的利益,要靠社会主体主动去索取。社会主体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其动力就在于能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或者说只有改造社会客体,社会主体才能从社会客体那里得到利益。社会主体的利益源自于社会实践。很明显,实现利益是社会实践的结果,与实践结果相对应的,是实践的动机。实践动机是对利益的需求,通过实践实现利益只是满足了这种需求。可见,利益首先是表现为一种需求。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利益理解为需求。通过实践去获取利益,满足需求,是社会主体永恒的要求。社会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体的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然而,仅从利益的字面含义来理解人民群众利益的含义,还是不全面的。人民群众利益,不仅有它的字面含义,而且有它的政治含义,它是一个政治化了的社会概念。人民群众是一个社会群体,这个概念在我们党的文献中,有时称人民,有时则称群众。人民群众利益,也可称人民利益或群众利益。人民,是指社会居民中的多数,也就是所谓群众。现实社会中的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指创造历史并推动历史进步的社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中的所有成员。由人民这个概念的政治性,决定了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1](P757)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集团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以及其他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我国现阶段人民这个概念的含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宽泛,这是党的统战政策的伟大成果。江泽民所称的中国最广大的人民,就是现阶段人民这个概念的含义。从人民这个概念的政治性和历史性可以看出,创造历史,并推动历史进步而不是阻挠历史进步,是人民这个概念的本质含义。我们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应从人民这个概念的本质含义来理解。
从人民这个概念的本质含义来理解,我认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人民群众对创造历史的需求和对历史进步的期盼。这也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于人民群众本身内含着创造历史并推动历史进步,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
人民群众的需求,包括生存的需求、发展的需求和享受的需求。生存的需求是低层次的,但又是必需的,是基础的基础。人类自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力求生存(即产生生存的需求),为了生存而去进行创造历史的活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P32)满足生存需求的活动,既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活动,是历史的起点,也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只要人类不消亡,历史不终结,满足生存需求的活动将无限地进行下去。发展的需求,是生存需求的发展。满足生存需求的活动开始后,人们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进行。在漫长的满足生存需求的活动过程中,人们的谋生手段不断改进,谋生能力不断提高,也就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力的提高以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为标志,新的生产工具的变革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的生存需求定位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这就产生发展的需求。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已经得到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P32)
人民群众的需求,首先是生存的需求,然后是发展的需求,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产生享受的需求。或者说,人民群众的需求,首先是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在基本满足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后,便生产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然而,从自发地创造历史到自觉地创造历史,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自发地创造历史阶段,主要是生存的需求,尽管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发展起来。在自觉地创造历史阶段,尽管生存的需求须臾不可离开,然而主要是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从自发地推动历史进步到自觉地推动历史进步,经历了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可以说,在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之前的一切阶级,尽管它们对推动历史进步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只是自发地推动历史进步。只有无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在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自觉地推动历史进步。当人民群众自觉地创造历史的时候,就产生对发展需求的期盼;当人民群众自觉地推动历史进步的时候,就产生对历史进步需求的期盼。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再局限于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对享受的需求日益迫切,不仅要求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巩固和发展既得利益,而且还有对未来利益的期盼和追求。在现代社会,生存的需求、发展的需求、享受的需求,是三位一体的,既是需求的三个层次,又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生存,是发展中的生存,享受中的生存;发展,是生存中的发展,享受中的发展;享受,是生存中的享受,发展中的享受。现代社会,人们不仅将需求提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对未来利益的期盼也有着更高的定位。我们党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对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
综上所述,我们明显地看出,人民群众的利益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上升性。所谓历史性,是指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在不同历史阶段是不同的。所谓上升性,是指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是不断提高的。正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上升性,导致了社会的进步,导致了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历史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
我们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组织领导人民群众,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从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二是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应当说,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是以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惟一宗旨。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P1094-1095)毛泽东在这里强调我们党的出发点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强调党的干部要把向人民负责与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统一起来,或者说向人民负责就是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毛泽东还提出了党的工作标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P1096)几十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我们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应当说,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是依靠人民群众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认识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我们党始终把自己的力量建立在人民群众力量的基础上。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4](P139)毛泽东还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3](P1096)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打败了国民党蒋介石,创建了新中国;建国以后,我们党和政府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克服了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所在。当然,党的工作也有过失误,失误的原因就在于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也有过对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不理解,没有认识到这是代表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理解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需要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在根本利益问题上达成共识,即在什么是根本利益问题上认识一致。如果这个认识问题不解决,即令党和政府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也不予理解和支持,或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得不到反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不同层面或不同角度审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
首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分层次的。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以国家为整体。以国家为整体的人民群众可以划分为不同层面,这种不同层面的划分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在我国,行政区划有如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区、自治州)、县(市、市辖区)、乡(镇)、村、组等区分,各个区划内的人民群众都有自己的利益;各个单位有各个单位的利益,同一层面上不同行政区划间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完全相同的,从而产生矛盾,矛盾运动的结果形成上一层面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村民小组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群体,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相互作用,形成村民小组的根本利益。村民小组间的利益矛盾相互作用,形成本村的根本利益;各村之间的利益矛盾相互作用,形成本乡(镇)的根本利益;各乡(镇)之间的利益矛盾相互作用,形成本县(市、市辖区)的根本利益;各县(市、市辖区)之间的利益矛盾相互作用,形成本市(地区、自治州)的根本利益;各市(地区、自治州)之间的利益矛盾相互作用,形成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根本利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利益矛盾相互作用,形成全国的根本利益。国家划分为多少个级别的行政区划,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便分为多少个层面。从根本利益的不同层面上可以看出,国家利益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相对于国家利益来说,地区利益、单位利益、个人利益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国家在本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群众的工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即使是在阶级社会,无数仁人志士都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生动写照!在当代中国,国家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利益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们更应该奉行国家利益至上,在国家利益问题上,没有等价交换,没有讨价还价,地区利益、单位利益、个人利益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也可以说,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也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然,在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同时,国家也应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乃至人民群众个人利益的关系。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是分轻重缓急的。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一桩桩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社会事务体现出来的,每一种社会事务本身是一个利益矛盾,各种社会事务所体现的利益矛盾相互交错,构成一个利益矛盾系统。在这个矛盾系统中,各种社会事务的利益矛盾总是处于不同的层面,国家对各种社会事务利益矛盾的处理不可能同时进行,同时解决,总是分出轻重缓急,也可以分出轻重缓急。在体现人民群众利益这个问题上,有的社会事务占有重要的位置,有的相对来说轻一点;有些社会事务急需处理,而有些则可以缓一缓。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要分出轻重缓急。从轻重这个角度看,把占有重要位置的社会事务作为重要问题来处理,则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发展经济,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就是代表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缓急这个角度看,处理急需解决的社会事务,则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广大农民负担过重,反映强烈,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合理减轻农民的负担;如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身上的腐败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反对腐败,从严治党;等等。党中央解决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管有些急需解决的社会事务在人民群众利益这个矛盾系统中并不占有重要的位置,但也必须想办法尽快解决。如职工下岗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尽管职工下岗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但已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必须抓紧解决。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至2003年底止消除职工下岗问题,就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或者说真正体现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轻重缓急这个角度看,根本利益与其他利益的区分只有相对的意义。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解决反映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再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多方面的。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又包括政治利益;既包括目前利益和近期利益,又包括长远利益。党和政府要正确地处理这些利益的关系,人民群众也要正确地处理这些利益的关系。经济利益、政治利益,都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经济利益是人民群众经济生活中的根本需求,政治利益是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根本需求。我们党既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又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很好地将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在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中,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摆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人民群众也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作为根本的利益要求。或者说,人民群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关系是比较好处理的。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尤其是处理好人民群众目前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目前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都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目前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国家不能为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而不顾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和近期利益,也不能为了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近期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人民群众本身也是如此。例如,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那就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做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去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环境和节省资源,造福子孙后代,是当代人的神圣职责。因此,在目前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在重视目前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近期利益,更应该着眼长远利益。或者说当代人应有奉献精神,要为后辈子孙创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是更为根本的利益。
只要在根本利益问题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形成共识,那么党和政府就容易与人民群众沟通,党和政府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就容易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支持。
三
社会是各种利益关系的整合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由方方面面的利益有机构成的矛盾体。我们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明确区分出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什么是人民群众的一般利益,从而紧紧抓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人民群众众多的利益关系中,明确分辨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毛泽东的矛盾理论作指导。
毛泽东将矛盾区分为根本矛盾(或称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是毛泽东关于矛盾特殊性思想的一些重要范畴。矛盾特殊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要分析“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4](P317)的特殊性。
毛泽东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过程的本质的矛盾,是根本矛盾。根本矛盾规定和影响着事物发展过程中其他矛盾的发展。在毛泽东的论述中,根本矛盾与基本矛盾是同义语。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中,他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为根本矛盾。在《矛盾论》中,他又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为基本矛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又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为基本矛盾。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社会发展过程的本质的矛盾,是根本矛盾。
毛泽东还认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4](P322)毛泽东强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于矛盾斗争和条件的作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不断改变,形成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由此产生的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特别重要的情形。分析矛盾特殊性时,只有找到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才能确定事物的性质,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
根据毛泽东的矛盾理论,人民利益这个矛盾体中,根本利益与其他利益,或称主要利益与次要利益的区分,在于根本利益或主要利益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利益或次要利益。根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不可违背的,谁违背了这个规律,将受到这个规律的惩罚。同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可侵犯的,谁侵犯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受到人民群众的审判!
根据毛泽东的矛盾理论,我们要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从复杂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矛盾中,区分出根本利益、主要利益。也就是说,要抓住主要利益矛盾,解决主要利益矛盾问题。
首先,要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并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作出不懈的努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矛盾必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或者说,社会主要矛盾必然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矛盾,便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事实上,社会主要矛盾总是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如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社会占有,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被人民群众推翻,而代之以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便构成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能违背的,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变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不断创造丰富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党和政府不仅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就是在为解决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不懈的努力。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代表我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集中的体现。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其次,要围绕主要矛盾,抓住解决主要矛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不懈的努力。
社会主要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必然交织着其他一系列利益矛盾,也还会产生出一系列新的利益矛盾。如我们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正如江泽民所说,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主要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强;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的状况人民群众还不满意,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现象仍在蔓延滋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问题较为严重;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地区发展差距还明显存在,城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等等。”[5](P8)这些矛盾和困难,有些是我们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时就存在的,有些则是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正如江泽民所说:“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5](P8)与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交织着一系列其他利益矛盾需要解决,新产生的一系列利益矛盾也需要处理。但是应该看到,这一系列利益矛盾在人民群众利益的矛盾体系中其作用不是平衡的,有些利益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起着相对主要的作用,有些则起着相对次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这一系列利益矛盾。哪些是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联系密切的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哪些是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缓一缓的问题。抓住主要的问题,解决主要的问题,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就能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铺平道路。同时,这也就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然,有些问题容易解决,而有些问题比较难解决,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后滋生的腐败现象,已经危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党和政府也已经采取了有力措施,开展反腐败的斗争,但腐败现象仍在蔓延滋长。但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作出不懈的努力,腐败现象是可以根除的。围绕主要矛盾,解决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解决的问题,这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表现。
再次,要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归根到底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党和政府的作用,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先进的制度和有效的机制,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起来,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进行有效的斗争。诚如刘少奇所说:“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中,应该到处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而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6](P40)依靠人民群众,首先是要相信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实现的。当然,相信是互相的,即党和政府要相信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要相信党和政府。只有人民群众相信党和政府,相信党和政府代表自己的根本利益,党和政府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贯彻和实施。长期以来,我们党和政府是相信人民群众的,人民群众也是相信党和政府的。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因此,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准确地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江泽民还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不要掩饰缺点和失误,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纠正缺点和失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扎扎实实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只要我们遵循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要求,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人民群众就会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党和政府就能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