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综合实力论文,社会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与祖国大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但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经济规模与对外贸易总额排名均在世界前20名之内。不同的是,台湾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3000美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低落,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经济增长进入中速发展阶段,台湾逐渐由新兴工业化社会迈向发达社会。祖国大陆还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产业结构维持在低水平,人均GNP还很低,但祖国大陆正处在经济起飞阶段,加速推动经济改革,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祖国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就总体经济规模与绝对量看,祖国大陆经济综合实力较台湾强得多,但相对地域与人口规模及人均收入水平,台湾远在大陆之上。这里就两岸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一、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规模比较
台湾经济起飞阶段始于60年代初,祖国大陆始于80年代初,相差2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经验表明,经济高速增长的惯性可使其经济在长达20—30年期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台湾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近30年,年平均增长率超过8%;祖国大陆已有16年的高速增长,至少也应有约15年的高速增长期。
从两岸经济增长发展阶段看,台湾经济增长的黄金岁月是1963—1973年的1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90年代后,经济发展进入中速增长期,1990年到1996年平均为6.3%。祖国大陆经济增长率一直比较高;进入80年代后发展十分迅速。1953年至1977年,祖国大陆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6%左右;1978年至1990年为9%左右;1991年到1995年平均为11%左右[①],1996年达9.8%。到下个世纪初,祖国大陆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远高于台湾。据祖国大陆有关部门预测,1996—2000年,祖国大陆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9%,2001—2010年平均增长7%;台“经建会”预测,未来10年(1997—2006年),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6.5%。就此而言,台湾与祖国大陆经济总体实力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GNP或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规模与实力的最重要经济指标之一。祖国大陆经济规模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十分迅速,1990年GNP规模为3649亿美元,1995年增为6952亿美元,5年增加了1000多亿美元,世界排名从第10位上升为第8位(曾一度居第7位),1996年达到8336亿美元(GDP),显示90年代以来,祖国大陆为世界十大“经济强国”之一。台湾GNP规模增加也十分迅速,从1985年的631亿美元增到1990年的1641亿美元,1995年为2646亿美元,10年增加4.2倍,后五年也增加了1000多亿美元,在世界上的排名已上升至第19位,1996年为2751亿美元,显示台湾经济规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
就两岸GNP规模增加趋势比较观察,祖国大陆经济规模与台湾相比,优势在80年代中期后不断扩大。80年代中期,台湾与祖国大陆的GNP相差大约为1倍。近年来祖国大陆经济高速增长,GNP规模迅速扩大,台湾则因经济维持中速增长而与祖国大陆GNP的总量差距进一步扩大。1994年,祖国大陆GNP达到6497亿美元,是台湾2446亿美元的2.7倍;1996年祖国大陆GNP则为台湾的3倍。
但是由于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大陆统计的GNP总量偏低,因而对中国大陆GNP有不同的估计与测算。国际上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中国大陆国民生产总值规模较官方公布数大得多,可能虽有其宣扬中国“威胁论”的目的,但至少可以说明,中国实际的GNP规模应较公布数字为大。以1992年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中国GNP为18560亿美元,比用传统的汇率计算的4300亿美元大4.3倍,使中国大陆经济规模由世界排名第10位上升为第3位;同时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为26000亿美元。美国华人学者郑竹园教授估计同年中国大陆GNP总值为9720亿美元,约为台湾的5倍[②]。
未来两岸经济规模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据祖国大陆预计,到2000年,祖国大陆的GNP将达到9300亿美元,2010年达到19200亿美元,将居世界第4位。据台湾学者推测,到2005年,祖国大陆的GNP将达26500亿美元,将是台湾GNP6900的3.84倍。更有人预测,到2021年,祖国大陆的GNP为68556亿美元,将是台湾的5.8倍。
由于祖国大陆人口众多而台湾人口少,使得两岸人均GNP相差甚大。80年代中期以来,祖国大陆人均GNP一直在400多美元徘徊,1995年为435美元,在世界上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1996年首次突破600美元,为686美元。台湾的人均GNP增长则很快,1992年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计10470美元),1996年为12872美元,在世界上属较高收入水平(自1992年起,台湾人均GNP一直居世界排名第25位),比祖国大陆高出17.8倍。
不过,海内外不少学者一般认为中国大陆的人均GNP远不只400多美元的水平,也不相信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人均GNP一直保持在400美元左右的同一水准,因而外界对中国大陆的人均GNP也有不同的估计。美国哈佛大学珀金教授认为中国大陆实际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左右,与台湾相比落后25年时间;按钢、水泥、化肥、棉布、每日人均吸收热量和医生数目考核评估,中国大陆90年代初的拥有量只相当于“四小龙”70年代初的水平[③]。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调查分析,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生活水平相差一个世代,即25年时间。若按目前速度发展,28年之后即到2020年,中国大陆即可达到台湾当前的生活水平。1996年《亚洲周刊》(香港)公布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大陆人均GDP为2660美元,台湾为13235美元,两岸相差4倍。
就发展趋势而言,祖国大陆的人均GNP不会增长太快,但会与台湾的差距持续缩小。据台湾学者预测,两岸的人均GNP的差距将从1995年的约25倍缩小到2005年的15倍。
二、基础与支柱工业比较
基础产业与支柱工业是经济实力最重要的反映。就两岸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而言,台湾交通、通讯产业较为发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但能源工业则相对单一,只有电力工业较为完整与发达。相比之下,祖国大陆的基础产业不够发达,交通、通讯相对落后,电力供应不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下面仅就两岸最重要的电力工业进行比较。
台湾电力工业比较发达,特别是核能发电已有20多历史,在亚洲曾处于领先地位。但电力工业原料来源与规模远不能与祖国大陆相比。到1995年底,祖国大陆已建成百万千瓦级大型电厂40座,最大的火电机组为60万千瓦,最大的水电机组为32万千瓦,发电装机总容量达2.1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④];而台湾的发电装机容量为2189.8万千瓦,只有大陆的8.6%;大陆年发电量突破1万亿度,台湾1995年发电量为1203亿度,只有大陆的12%。就发电结构而言,祖国大陆以火力与水力发电为主,核能发电发展较晚,但前景看好;而台湾则以火力、核能与水力并重,较为均衡。不过,台湾核能发电在环保运动的影响下发展受到制约;火力发电的原料煤炭完全受进口限制,对台湾电力工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因素。
两岸一般工业技术发展水平与规模相较,台湾在总体上落后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产业结构优于大陆,传统产业衰落,技术与资本密集产业占居重要地位。大陆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水准相对较高,支柱工业范围较广(狭义的支柱工业包括机械、电子、石油化学和汽车制造等,广义的还包括了钢铁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等)。台湾工业部门比较单一,规模小,技术水准普遍偏低,许多工业还是空白。就台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而言,传统产业或民生工业如成衣、家具、木竹制品等相对衰退,而重化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半导体、化学制品、机械、通讯业等发展迅速。1991年到1996年,台湾重化及技术密集产业产值比重由1190.4亿美元增为1618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6.33%,占制造业的产值由66.3%上升为73.5%。
下面就两岸工业领域较具代表性的石油化学工业(乙烯为代表)、资讯电子工业、钢铁工业、机电工业与纺织工业进行比较。
(一)石油化学工业。这是一个关联性甚高、涉及面广的产业。以石油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上游的轻油裂解能力产品乙烯而言,台湾原是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乙烯产能地区,近年来由于设备老化及新建工程受挫已从亚洲的领先地位逐渐落后于祖国大陆与韩国。到1994年,祖国大陆乙烯产能368万吨,全球占有率为4.44%,居世界第5位;台湾乙烯年产能101.5万吨,全球占有率为1.23%,居世界第17位[⑤]。近年来,台湾乙烯年产量均为80多万吨(1995年为84.7万吨)。台塑集团“六轻”乙烯工程预计1998年第一期工程投产,每年可增加乙烯45万吨,但仍赶不上迅速发展的祖国大陆。1996年,祖国大陆乙烯产量达到350万吨。
近10年来,祖国大陆大力引进数套庞大的大型乙烯产能装置,现有10多个乙烯生产工厂,引进数套年产能30万吨的乙烯生产设备。祖国大陆石化工业已由自力更生阶段发展到引进外国成套设备与技术的阶段,由小规模生产发展到大规模生产乙烯和塑料、化纤、橡胶等三大合成材料阶段。祖国大陆石化工业正在迅速发展,预计到2000年前,将原油的年精炼能力扩大到2亿吨,乙烯的年产能量扩大到500万吨左右,将台湾远远抛在后面。特别是台湾石化工业原料不足,目前自给率在50%左右,每年需从岛外进口大量石化原料。国际市场的变化对台湾石化工业的影响巨大。为此,台湾仍积极发展石化工业,提高石化原料自给率,预计到2001年前后,石化原料自给率达到70%,产值达到840亿美元[⑥],仍是台湾重要的支柱产业。
总体而言,祖国大陆石化原料供应相对充足,产能扩大,但缺乏自有技术。台湾石化产能已落后于大陆,基本原料供不应求,下游竞争力不强,但有较为完整的上中下游生产体系,具有较佳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配销网络。
(二)资讯或电子工业。两岸在概念上并不一致。台湾资讯工业主要是指半导体与电脑工业,不包括民用电子与消费性电子工业;而祖国大陆称的电子工业一般均包括在内。在资讯或电子工业领域,台湾在硬体技术与生产、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优势在祖国大陆之上。不过,在电子或资讯工业技术开发特别是在软件技术方面,祖国大陆不亚于台湾,甚至超过台湾,只是在产品推广方面不足。
1995年,祖国大陆电子工业(也称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288亿美元。同年,电子产品出口额近170亿美元(首次超过进口),出口产品中技术密集型及整机产品出口比重上升。按“九五”规划,到2000年,大陆电子工业总产值达到840亿美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销售收入达到720亿美元,进入世界前5名;电子产品出口达到350亿美元。其中,到2000年时,祖国大陆电脑工业产值达到200亿美元,出口创汇110亿美元[⑦]。然而,台湾电子、资讯工业产值增长十分迅速,已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1995年,台湾资讯工业(不包括消费性电子工业)总产值为213亿美元(其中硬件、软件产值分别为196.6亿美元与16.4亿美元,前者已居全球第三位),已超过祖国大陆2000年预计的产值;1996年资讯工业产值更达到240多亿美元。由此可见,台湾资讯工业中,硬件发达,软件则相当落后。其中,有多项电脑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均为世界第一位。到1996年,台湾掌上扫描器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95%,主板机占74.2%,鼠标与键盘占60%以上,其他项目如交换式电源供应器、视讯卡、监视器、桌上型扫描器等产品占有率也均超过50%,资讯工业已成为台湾新兴的支柱工业之一。
(三)钢铁工业。钢铁工业与钢铁产量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台湾与祖国大陆均居世界钢产量前20位之内。到1995年,台湾粗钢产量为1160万吨(1996年为1159万吨),居世界第18位,但自给率只有60%,是世界十大进口钢地区之一。台湾的钢铁工业主要掌握在公营的“中国钢铁公司”手中,是唯一能进行转炉与高炉炼钢的企业,技术成熟,产能大,民间技术与设备相对落后。祖国大陆是世界三大钢生产国之一,1996年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祖国大陆大型现代钢铁厂较多,技术在台湾之上,能源与原料供应相对充足,是台湾所不能相比的。祖国大陆1995年钢铁出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计1575万吨,超过进口量的1439万吨。出口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台湾近年大量扩充钢铁产能,从祖国大陆进口增加(该年大陆出口的钢胚一半到了台湾)。
(四)机电工业。此类工业涉及范围甚广,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机电工业在台湾经济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其产值与出口均居第一位。1996年,其出口值为61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3%。但除资讯工业与电子工业外,台湾机电工业生产技术不高,自有技术少,主要依赖美、日技术,也无法生产许多先进与大型机械与设备。相对的,祖国大陆机电工业规模庞大,拥有相当生产技术,许多支柱工业如汽车、机械、电器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1995年,大陆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为438.6亿美元,超过纺织类成为祖国大陆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另外,台湾在工业自动化与高级机器人、微电子、配电设备、发电设备等机电技术与生产等方面也赶不上祖国大陆。
(五)纺织业。纺织业是两岸最大的轻工业之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纺织工业长期以来是台湾最大的轻工业,也是最大的创汇产业,目前仍是全球第五大纺织品出口地区,也是全球第二大人造纤维生产地区。到1996年,台湾纺织品出口值达156.7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3.5%,并赚取120亿美元的外汇。其中纱布是出口主力,占70%。台湾在没有棉花原料的情况下,纱布能有如此的出口能力,显示台湾纺织工业具有相当的技术与实力。改革开放后,祖国大陆纺织业急起直追,其产值与出口创汇能力均已超越台湾。纺织业也已是祖国大陆最大的轻工业部门与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1993年,祖国大陆纺织品工厂有245家,居世界第一位;纺织品生产总值2900亿元人民币,占工业总产值的10%,出口创汇271亿美元,占祖国大陆出口的29.9%,创汇能力仅次于香港,居世界第2位;1995年出口额达380亿美元,是祖国大陆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对总体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两岸对外贸易发展与两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比较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在国际上均具有重要地位,都居世界前15位。两岸对外贸易发展与出口增长实力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1975年,祖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与出口额均超过台湾,但增长速度远低于台湾;1976—1991年,台湾对外贸易总额与出口额均在祖国大陆之上,但增长速度略低于祖国大陆;1992年以后,祖国大陆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台湾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减缓,祖国大陆贸易总额及进出口额均重新超过台湾。该年,祖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与出口额分别超出台湾121.5亿美元与35.2亿美元。祖国大陆还超过新加坡与韩国,成为世界第11大贸易国,台湾则居第14位。1995年台湾对外贸易总额也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1996年达到2173亿美元;祖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899亿美元(1996年),祖国大陆与台湾出口分别世界排名仍为第11位与第14位。在贸易产品结构方面,1995年,祖国大陆工业制成品出口1272.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5.6%;1996年,台湾工业品出口占总出口的96.5%,高于祖国大陆。
由此可见,台湾与祖国大陆在经济起飞时期,出口最大宗均是纺织品。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先后均被机电产品所代替。1992年,资讯产品取代纺织品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产品;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成衣成为大陆最大出口产品,从这一点讲,两岸产品出口结构基本相似,但祖国大陆逐渐赶上,并超过了台湾。
两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祖国大陆已取代台湾在重要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一是在美国市场,两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祖国大陆从落后于台湾发展到超过台湾。1984年台湾与祖国大陆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4.55%与0.94%;到1995年,占有率则分别变为3.90%与6.30%[⑧]。但从对美出口产品结构看,祖国大陆产品则落后于台湾,祖国大陆以劳力密集型产品为主,台湾则以资本和技术密集产品为主。1985年时,台湾对美出口主要产品为家具、鞋类、成衣与资讯产品等;到1994年,台湾出口美国的产品已变为以资讯产品为主,而鞋类、成衣与旅行用品大幅衰退;大陆对美出口主力产品则仍是成衣、旅行用品及玩具等(1993年,祖国大陆统计的出口美国产品主要有鞋类、服装、电器、玩具、箱包、塑胶制品、家具和灯具等)。
二是在日本市场,祖国大陆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一直领先台湾,且差距越来越大。1984年,台湾与祖国大陆产品在日本市场占有率为2.34%与4.36%;到1994年底,分别为3.94%与10%,差距从0.86倍扩大到1.54倍[⑨];到1996年上半年,则分别为4.6%与10.6%。在日本市场,两岸产品出口结构除劳力密集产品发生竞争外,其他出口产品结构冲突不大。台湾对日出口的生鲜、冷冻或冷藏猪肉一直居主导地位;祖国大陆对日出口也一直以原油为主。不过在其他方面竞争仍十分激烈。1985年,台湾出口日本的主要产品为农(渔、牧)产品、电机设备、成衣、鞋类等;到1994年,除农(渔、牧)产品及电机设备仍为主要出口产品外,成衣与鞋业大幅衰退。从1985年到1994年,祖国大陆对日本出口主力产品如成衣、电机设备、鞋类等大幅增长。
四、两岸其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比较
在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方面,祖国大陆优势明显,但因人口因素而平均量偏低。在农业生产方面,祖国大陆是世界重要的粮食生产国、进口国与出口国。大陆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1996年,祖国大陆粮食总产量为4.8亿吨,油料2250万吨。台湾稻谷产量虽有计划地降到130万吨,但仍显过剩。特别是台湾杂粮谷物严重不足,年谷物进口总量超过900万吨。在工业生产方面,祖国大陆在能源、化工、钢铁与部分轻工业产品方面,其产量也居世界前列,生产能力在台湾之上。到1996年,祖国大陆原油年产量达15350万吨,煤炭13.7亿吨,乙烯350万吨,钢1亿吨,发电量11450亿千瓦时,汽车160万辆。祖国大陆的原煤、水泥、布匹产量(1994年)与自行车、电视机等数十种轻工业产品均居世界第1位;钢和发电量均居世界前二位;台湾在轻工业方面也曾有成功的发展,自行车、网球拍、缝纫机、鞋等产品十多种轻工业产品产量与销量均居世界第1位。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力密集型产业外移,部分轻工业生产优势不再,但台湾在资讯电子工业方面却有突出表现,扫描器、监视器、鼠标等多项资讯产品产量与销量居世界第一。
在外汇储备与债务方面,台湾优于祖国大陆。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外援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起了重要作用,使得台湾很少利用外债,目前保持零外债。祖国大陆则在改革开放后,充分利用外资与外债发展经济,目前约有1000多亿美元的外债。同时,台湾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本输出地,居世界资本输出的国家与地区的前10位,而祖国大陆还是一个庞大的利用外资国家。
由于特殊的国际环境,台湾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在过去几十年间发展迅速,并在80年代后逐渐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一度超过1000亿美元(1995年6月为1004亿美元达到最高峰),高居世界第2位,而多年保持在第3位(目前居世界第4位),成为台湾最骄傲的经济发展奇迹之一。但祖国大陆近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顺差与外汇储备增加,并已超越台湾。1992年,祖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已超过台湾,外汇储备接近台湾。到1995年底,祖国大陆外汇储备达736亿美元,超过德国而由世界第4名升为第3名;1996年11月,进一步达到1004.4亿美元,刚好超过台湾历史的最高水平,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综合国力增强。
祖国大陆的国际竞争力排名持续提高。瑞士的全球经济论坛与国际管理学院(IMD),依科学技术发展、基本建设与国际化程度等8项指标分析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在发表的《199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台湾在4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由1994年的第18位上升为1995年的第11位,祖国大陆首次进入排名,名列第34位。祖国大陆主要是金融实力、企业管理、基础建设、人力及生活素质等排名较低,在40位至47位之间;台湾排名在10名之内的有4位,即经济实力、政府能力、企业管理与科技实力。
就社会生活发展水平而言,祖国大陆同台湾仍有较大差距,但在缩小之中,祖国大陆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已跃居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1995年,祖国大陆的婴儿死亡率为千分之31.4(台湾为千分之5),孕妇死亡率为万分之61.9,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台湾平均预期寿命则为77岁),均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从消费结构看,祖国大陆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9.6%(1992年);据1995年对35个大中城市居民家庭调查显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占50.4%。台湾的恩格尔系数很低,1995年为26.1%,约为祖国大陆的一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两岸人均日吸收热量比较接近,均在中等水平之列。据联合国公布资料,1995年,祖国大陆每人每天吸收的热量为2703大卡,台湾为3036大卡;两者相差不大,在世界均居中上水平。预计到21世纪初,祖国大陆人民的营养状况、平均寿命、健康水平等生活质量指标,将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祖国大陆人民健康水平的迅速提高,也标志着其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五、两岸经济发展的总体评估
台湾与祖国大陆在经济性质、规模、资源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台湾的综合实力自然不能与祖国大陆相比。但台湾相对独立的环境与较小的区域而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与经济力,显示了台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体。不过,两岸在经济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过程中,仍显示出不同的优势与弱点:
(一)台湾经济资源有限,能源供给依赖性极高,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弱点。祖国大陆资源相对丰富,尽管能源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两岸面临的问题不同。祖国大陆只要加强开发能力,基本可以解决;台湾只能完全依靠进口来满足。1995年,台湾进口燃料煤与原料煤总计达2868万吨;原油进口21040万桶;天然气进口251万吨(33.15亿立方米),能源进口总价值近70亿美元。进口能源占台湾能源总供给的95.8%,自产能源仅占4.2%。这一点充分显示了台湾经济的脆弱性。
(二)人口与农业问题是大陆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始终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台湾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对农业十分重视,但现在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已不占重要地位;而对祖国大陆农业则成为经济起飞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台湾经济发展中,失业问题不重要,失业率很少超过2%;祖国大陆现在失业问题正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三)在生产技术与市场上,台湾与祖国大陆都缺乏产业技术,但祖国大陆自有技术能力优于台湾。台湾产业的重要技术主要来自日本与美国,使得台湾经济的发展对日、美依赖性极高。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市场容量大,不存在市场容量问题;台湾则市场容量有限,国际市场制约着经济发展。
(四)祖国大陆地区发展不平衡严重,台湾则不严重。祖国大陆东西部经济发展与综合实力相较悬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重大,是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台湾也有东西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差别不是很大,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较小。
(五)两岸经济发展短时期内面临不同的问题。台湾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于投资环境的不佳,土地供给的不足与价格的上涨、环境保护运动对投资的影响与初级劳动力不足等。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的问题在于经济制度的转型引起的问题,如国营企业的改造与失业问题、产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不高等,制约着祖国大陆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艾丰:“确定跨世纪发展战略”,《人民日报》,1996年3月3日。
②台湾《联合报》,1993年5月27日。
③陶在朴:“中国大陆能成为经济强国吗?”,《中国时报》,1995年10月10日。
④大陆《经济日报》,1997年1月30日。
⑤邓绿萍:“东亚地区石化业之概况”,《台湾经济金融月刊》,1995年12月。
⑥台湾《工商时报》,1996年3月5日。
⑦大陆《金融时报》,1996年2月7日。
⑧、⑨王思粤:“两岸产品在美、日市场的竞争”,台湾《经济前瞻》,1995年9月号等。
⑩张朝阳:“技术出口中的问题亟待解决”,《人民日报》,1996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