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环境成本核算内容与方法研究——基于2008~2012年数据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核算论文,环境论文,我国论文,方法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过去的30年,我国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却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基础之上的。这种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随着2014年我国最新《环保法》的出台与实施,我国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研究环境成本的重要性。因此将环境成本逐渐内部化,实现完全成本核算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国外环境成本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比蒙斯,1971)、《污染的会计问题》(马林,1973)这两篇著作的出版为标志,研究学者开始关注环境成本。Turner Paul(1999)指出,GDP中不包含自然资源的价值量,所以无法正确衡量国家经济状况。到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统计署向世界各国推荐了旨在将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作为绿色国民经济的指导性文件,SEEA在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考虑到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核算,并在2003年进一步作了规范,形成《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2003》,其核算内容包括对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和环境降级成本核算。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环境成本问题。雷明(1999)对中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并以1995年为例,进行了详尽的核算分析。徐玖平(2006)从环境管理的要求出发,按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动因,从物质流转和能源消耗的角度将环境成本分为资源耗减成本、资源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袁广达(2014)从区域工业企业角度出发,设计了我国工业企业生态环境成本补偿标准。过孝民、於方(2009)归纳总结了环境污染成本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对推动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价值评估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环境成本问题时,集中在企业环境成本和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所涉及的环境成本,从行业角度研究环境成本的学者较少。本文从行业角度出发,基于2008~2012年数据,运用恢复费用法、机会成本法、治理成本法等方法,从行业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环境治理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这四方面进行分析核算,最终构建工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二、工业环境成本核算 本文定义的工业环境成本是指工业企业在其生产经营中,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下降,从而产生资源耗减、环境降级成本并由此增加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支出。前者可称为环境损耗成本,后者可称为环境控制成本,从而形成前因后果关系,但三者共同构成工业环境总成本。 (一)资源耗减成本核算 对工业资源耗减成本研究无外乎围绕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森林资源这四种资源。其中渔业资源耗减是由于人类过度捕鱼造成的,与工业关联性较小。森林资源耗减的原因诸多,如:人口增加、政府发展农业开发土地的政策和森林火灾损失,当然还有生产木产品、造纸等工业造成的耗减。但工业造成的森林耗减值为多少,国内外研究成果甚少。本文主要核算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矿产能源和水资源耗减成本,运用恢复费用法进行环境成本估算。 雷明(2000)在《1995中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矩阵及绿色GDP估计》中得出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理论和实际恢复费用。基于理论和实际结合考虑,本文采用平均值,即按煤炭65.16万元/万吨,石油525.19万元/万吨,天然气2475.25万元/万吨来计算,同时考虑到通胀因素加以调整①。根据我国《能源统计年鉴》工业能源消耗量资料,本文测算出我国2008~2012年工业能源消耗成本,见表1。 同样,在计算水资源耗减成本时,目前运用最多的是Turner Paul(1999)等人的研究成果,即水资源耗用实际补偿费用为0.13元/立方米,理论补偿费用为0.14元/立方米。笔者采用两者平均值,即水资源平均补偿费用为0.135元/立方米,并考虑通胀率加以调整。 (二)环境降级成本核算 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废弃物的排放超过环境容量而使生态资源质量下降所造成的损失的货币表现,也可称为污染损失成本或环境退化成本,包括水源、空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造成的损失。 1.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成本 从工业成本核算角度来讲,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和造成的工业用水额外治理成本三部分。 (1)水污染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污灌造成的减产损失和质量不合格损失。本文借用於方等(2009)研究得出的计算农作物损失的模型来进行测算,公式为: 在应用上式进行环境成本估算时,由于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与生活废水相似,故用γ来估算工业水污染对农业经济造成的损失(表2)。可从《物价年鉴》得到。为假定污灌区各农作物种植比例与各省区作物种植比例相等前提下,将各作物的种植比例与污灌面积相乘。各作物的种植比例根据全国污灌区调查结果,1995年清污混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35%,纯污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04%。各作物种植面积和从《农村统计年鉴》得来。参考了於方等人通过田间试验得出的结果。 (2)水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失。水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失主要由早逝引起的健康损失、疾病治疗费及误工费三部分组成。参考大多学者研究思路,本文将五种癌症(胃癌、肝癌、食管癌、结肠癌、膀胱癌)、三种介水性传染病(肝炎、痢疾、霍乱)选为水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终端。 据研究,25%的胃癌、肝癌、食道癌、膀胱癌、结肠癌过早死亡是由水污染引起的,故本文将健康损失分为癌症过早死亡损失和痢疾、肝炎过早死亡损失。对早逝引起的健康损失,则采用YPLL潜在寿命损失年②,并应用修正人力资本法对水污染人体健康损害进行经济价值评价,具体公式使用胥卫平(2007)的研究公式,在此基础上乘以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比例来估算工业水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失。具体如下: 根据现有统计资料,计算时选取痢疾、肝炎、胃癌、肝癌、食管癌、结肠癌、膀胱癌,选取肝炎、胃癌、食管癌、膀胱癌。 (3)工业用水预处理成本。在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中,工业用水预处理成本③也是比较重要的成本。由于目前我国并未披露劣Ⅳ类水质工业用水量,本文根据《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报告2004》中劣Ⅳ类水质工业用水额外治理成本462.6亿元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全国平均工业用水额外治理成本4.75元/这两项指标,间接估算出2004年劣Ⅳ类水质工业用水占工业用水量的8.02%,以此比值乘以2008~2012各年工业用水量来估算每年劣Ⅳ类水质工业用水量,再考虑通胀率得出全国平均工业用水单位额外治理成本,最后得到工业用水额外治理成本(表4)。 2.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 现有学者在研究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时,主要从人体健康损失、农业经济损失、材料经济损失等几方面来核算。但国内外对大气污染方面的剂量—反应研究并不成熟,对这部分损失也只是粗略估算。如果研究工业污染对大气造成的损失就更复杂。但是,先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工业废气排放中污染物如、烟尘为全国同类污染物总排放量的90%以上,故本文假设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完全是工业造成的,可以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报告2004》中相关数据,作出我国大气污染造成损失的合理估算。据查,2004年我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为2198.0亿元,占当年地方合计GDP的1.31%。假定以后各年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成本占GDP比重大体不变,将其与各年GDP相乘,以此估算2008~2012年每年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见表5。事实上,这也符合我国近年来经济越发展污染越严重的现状,尽管各年严重程度会有差别,但基本趋势并没有改变,这种估算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3.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成本 这部分成本主要是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损失。 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中部分占用的是耕地,本文采用机会成本法,从年鉴中得到各年主要粮食平均单位产值。郑易生(1999)统计研究数据表明,每万吨固体废弃物占地面积约为1.31亩。考虑到固体废弃物占地造成的损失是长期的,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社会贴现率为8%,则未来1元损失造成的长期累积损失现值为13.5元,即13.5倍。 固体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可将政府应收取的排污费作为这部分成本。我国每吨固体废弃物征收标准为:粉煤灰30元、尾矿15元、煤矸石5元、其他固体废弃物25元。由于缺少具体废弃物排放数据,本文取20元/吨计算,结果如表6。 (三)环境治理成本 根据前文,“三废”是工业主要的污染物,环境治理主要是对“三废”的治理,其成本可以通过污染治理成本法加以核算。根据《指南》,污染治理成本法核算的环境成本包括两部分,一是环境污染实际治理成本,二是环境污染虚拟治理成本。污染实际治理成本是指目前已经发生的治理成本,虚拟治理成本是指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 1.废水治理成本 废水的实际治理成本可从《环境统计年鉴》中查到。废水虚拟治理成本按如下公式计算: 废水虚拟治理成本=∑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虚拟治理成本 (8) 本文选取重金属、氰化物、COD、石油类、氨氮类这五种年鉴中披露的污染物。各工业废水中污染物的虚拟单位治理成本采用《指南》中研究数据。 2.废气治理成本 废气的实际治理成本也可从《环境统计年鉴》中查到。废气虚拟治理成本按如下公式计算: 废气虚拟治理成本=∑污染物排放量×单位治理成本 (9) 本文选取、烟尘、粉尘和这四种年鉴中披露的污染物。根据於方等人(2009)调查结果,平均单位治理成本为745元/吨,烟尘为120元/吨,粉尘为147.5元/吨,为3030元/吨。 3.固体废弃物治理成本 工业固体废弃物可分为一般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固体废弃物两种类型,其治理成本包括实际治理成本和虚拟治理成本。为便于计算,本文采用《指南》成本划分标准,再将固体废弃物治理成本分为处置治理成本和贮存治理成本。由于实际治理成本未像废气、废水一样在年鉴中披露,为此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工业固体废物实际治理成本=处置废物实际治理成本+贮存废物实际治理成本=处置量×处置单位治理成本+贮存量×贮存单位治理成本 (10) 工业固体废物虚拟治理成本=处置贮存废物的虚拟治理成本+处置排放废物的虚拟治理成本=贮存量×(处置单位治理成本-贮存单位治理成本)+排放量×处置单位治理成本 (11) 根据《指南》提供的数据,处置一般固废为22元/吨,处置危险废物为1500元/吨,贮存一般固废为4.5元/吨,贮存危险废物为15元/吨。据此,计算出工业污染物治理成本,见表7。 (四)环境保护成本 为了使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得到保护,就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部分支出称为环境保护成本。主要包括环保投资项目支出、环保人员工资。 1.环保投资项目支出 该成本具有资本性支出的性质,项目完成后计入环境资产的价值,形成固定资产(如表8)。 2.环保人员工资 由于我国只在《造纸年鉴》中披露了造纸业专职环保人员,本文以我国2009~2013年《造纸年鉴》得到的造纸业专职环保人员数和2009~2013年《基本单位统计年鉴》中得到的造纸业注册单位数,计算出平均每个造纸企业配备的环保人员,然后乘以工业注册单位数来估算工业环保人员数,最后乘以从《劳动年鉴》中得到的工业企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得到该年工业环保人员工资(如表9)。 综合以上各项环境成本可以得出我国2008~2012年工业环境成本,见表10。 从本文最终研究结果可见,我国工业环境成本消耗巨大,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年已达到19753.09亿元,为当年工业总产值的9.90%。这说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以巨大的环境损失为代价的。如果将保护成本和治理成本统称为环境控制成本,把降级成本和资源耗减成本称为环境损耗成本,则这两种成本呈负相关,即控制成本越高,损耗成本越低,显示出我国环境控制成本的控制力度还很不够。如何找到控制成本与损耗成本的平衡点,合理控制环境成本是我国政府今后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①本文采用GDP折算指数反映通货膨胀程度,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对价格水平作宏观测量。GDP折算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通货膨胀率=(本期折算指数-基期折算指数)/基期折算指数×100%。 ②潜在寿命损失年,英文简称YPLL,是指人们由于伤害未能活到该国平均期望寿命而过早死亡,失去为社会服务和生活的时间,用死亡时实际年龄与期望寿命之差,即某原因致使未到预期寿命而死亡所损失的寿命年数来表示。198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次用它衡量人群疾病负担和分病因疾病负担。 ③工业用水预处理成本是指部分对水质有严格要求行业,由于水源水质不能满足自来水厂的水质要求或自备水源提供的水源水质不能满足一般工业生产企业的要求,采用额外安装处理设施或添加药剂等手段以进一步改进水质所支出的额外费用,包括治理设施、能源和药剂消耗等。标签:水污染论文; 环境成本论文; 工业污染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单位成本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项目成本核算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