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学影响_群体行为论文

论高等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学影响_群体行为论文

从社会学视角审视高等教育过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社会学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08-0016-03

教育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人口中受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就越高,但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还无法容纳全体受过教育人员的国家,则意味着教育过度,即对教育的需求并非直接来自经济的需要,甚至可能违反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带来一定的社会后果。高等教育过度属于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一、高等教育过度对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带来的后果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典型的社会问题不仅是其产生的原因具有社会性,而且其所带来的结果或影响更具社会性。换言之,产生问题的决定性原因具有社会性,或者只要问题产生的后果涉及他人并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在笔者看来,教育过度给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带来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致社会阶层间流动的异化。在我国,封闭的户籍制度是限制城乡流动的壁垒,是阻滞社会实现正常阶层流动的一道人为篱笆。因此,我国社会阶层地位较低的子弟往往通过就学来改变自己的阶层地位。“高考”可以说是乡村子弟跳出“农门”,跻身上层社会,实现向上流动的唯一途径。为此,“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呼声十分强烈,大部分家长尽自己最大努力使其子女“上大学”。但是,因为高等教育过度,影响了他们的社会流动。(1)最近几年,在高校中有一种“热门专业”明码标价的现象,许多社会阶层低下的学生由于经济实力的原因无法参与这种貌似公平合理的竞争,他们不得不理性地选择那些收费有特殊政策的“冷门专业”。然而,现实中,冷门与热门专业的就业形势是不一样的,所拥有的权力和经济资本也是不同的。当选择“冷门专业”的学生就业时,由于专业的原因被迫成为教育过度的牺牲品,处于知识失业的状态。因而,跳“农门”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愿望就无法实现,这不但不能改善社会中的不平等状况,而且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导致社会阶层流动的异化,以及社会的不良运行。(2)教育过度导致社会成员对于更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使得教育投资加大,这对于处于社会分层中较低位置的社会成员来说,是无力投资的,从而造成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减少了这部分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我国现在70%的农民子弟只拥有30%的大学生,就是鲜明的例证。(3)虽然像教育这样重要的后致性因素对个人地位的获得和社会流动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教育过度,导致知识主体在求职过程中更多地求助于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先赋因素),而不是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自致因素)。再加上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和政策的安排有意无意地形成的漏洞或偏向,使得那些拥有先赋性因素,特别集聚了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阶层的子女更有利于向上流动,而处于经济社会位置较低阶层的子女,要进入较高阶层,其门槛明显增高。这对因教育过度而又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知识劳动者的向上流动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社会公正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挑战。(4)高等教育过度还导致了社会不公正传承性概率的加大。劣势群体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于一种不利位置,如今又因教育过度失去了通过接受教育改变社会地位的这一途径,从而使得他的下一代改变命运的机会较以前更为减少。

2.直接导致“新失业群体”的出现。“新失业群体”概念是新近才出现的,在此我们把新失业群体定义为“因教育过度导致在文凭竞争中失败,处于相同的社会地位,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大学毕业生,最终成为知识失业者的这一非正式群体”。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由于具有高学历的人数增多,各个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原本需要大专学历的工作却用本科学历的毕业生,需要本科学历的工作却用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毕业生为了能获得工作也只好屈身俯就,更甚者失业,形成“新失业群体”。虽说老失业群体(“40”“50”现象)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社会的一个大问题,但之所以未引发全局性的社会危机,在于我们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失业者被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不成问题。但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人员相比,新失业群体缺乏生活经历,缺少系统的就业经历,也没有国家的“低保”,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失业群体还是劣势群体。对这一群体而言,其间的不公平、不平等以及受到的歧视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对那些花费巨资供子女上大学的农村家庭是雪上加霜,对城市只有退休金和下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若新失业群体长期游离于社会就业群体,会使他们边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不会更成熟,而且会钝化自身的生存嗅觉,最终成为无根的浮萍,愧对自己的青春。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失业意味着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起始阶段遭受挫折;意味着“壮志”与“未酬”的巨大反差,这对他们的心理和人生旅程乃至人格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老龄化社会日益逼近的情况下,“新失业群体”的出现是个很不好的消息:如果社会中的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失业队伍不断扩大,从宏观上看,将会导致社会均衡的断裂;从微观上看,是家庭失业补偿的断裂。更何况,新失业群体得不到制度性的安置,对社会安定将是很大的挑战。

3.导致性别之间就业的不平等。由于高等教育过度,使得高学历劳动者增多。为此,许多女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面临着不平等的待遇,许多用人单位限制招女生名额或根本不招,而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有更多的被雇佣的机会。产生这种不平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歧视往往是居于某种强势位置、具有某种优越感的社会成员对相反者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就大学毕业生就业而言,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在这种供求关系中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他们有足够优势对毕业生进行挑剔,这是导致男女就业不公的根本原因,且这种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1)就业机会不均等。用人单位或公开以性别为由拒绝聘用女生,或明确规定大大低于男生的录用比例。(2)就业竞争不公平。用人单位在选聘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3)限制对某些专业女生的录用。(4)在聘用中附加条件,如合同期内不能结婚或生育,否则合同自动终止等。这种积淀已久的就业歧视不但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股逆流。

4.妨碍了教育投资者的继续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变迁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必须继续社会化,而成年人的发展社会化问题较西方更为突出,它不但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转型能否顺利完成。然而,我们有“望子成龙”的文化,我们有让孩子承担改变家族命运的传统。特别是在经济上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往往因缺乏文凭学历与专业技能训练,使他们无力在职业生涯上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竞争,已经无望在自己“这一辈子”彻底改变家庭的经济地位,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指望通过超负荷的教育投资让他们的孩子获得就业竞争力,在社会阶层的流动中“翻身”,而最终却因“教育花费导致贫穷”。这无疑妨碍了家长对自身继续社会化的投入。此外,教育过度导致知识失业,使得教育投资者的价值无法实现,投资没有回报,可谓血本无归,因而无法弥补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影响了家长和知识劳动者自己的继续社会化。当持有更高一级学业证书,而不能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学生和他的家庭所受的打击比来自较高社会阶层的学生和家庭要大得多。因为社会背景较好的家庭的孩子则可以从家人、亲戚等社会网络中得到补偿和帮助,如推迟就业或到国外留学。有研究明示,教育是现代社会主导型社会流动机制中的最重要因素,国家有责任和义务从现在起努力调整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格局,真正做到公平合理,做到教育效果机会均等,以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

二、高等教育过度给社会带来的后果

高等教育过度虽然使国民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其社会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

1.导致智力外流。由于教育过度引起知识失业,这就有了人才浪费,一大批知识失业者为了能够找到工作就把目光转向了国外或其他地区。正是智力外流使我们受到很大的损失:一是降低了教育投资效益。这些外流人才从小学读到大学,甚至读完硕士、博士,国家花费了大量的教育投资进行培养,可是成才了却不能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不利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专门人才若留在国内进行教学、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的科学研究进步,而且会带动、培养出一批技能较高的劳动者,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2.与知识失业、智力外流相互作用,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投资效益低下。教育过度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造成就业状况的恶化,使失业增加;它造成教育投资的低效率和教育资源的浪费,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教育结构的不合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或流到国外,这是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教育成本虽然有一部分是由个人缴付的,但在我国大部分还是由国家支付,高等教育过度耗费了国家大量的物质资源,导致社会教育成本总量的增大,却往往不能通过充分就业创造价值。在资源稀缺的现实前提下,高等教育占用过多社会经济资源,必然导致分配到其他部门的社会经济资源减少,因而社会所创造的总价值就会减少,总收益就会下降。如果把这些资源用于别的地方或部门,可能产生较高的收益。因此,如何按照社会需求调整各类学校的招生规模,避免因教育过度引起的知识失业而带来社会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已经是一项紧迫的课题。

3.导致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众所周知,目前高等教育对于被教育主体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当这种投资被确定难以得到理想的回报时,很自然地就导致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的萎缩,特别是一些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家庭,面对教育投资良好回报的心理预期和知识失业的现实反差,在本来对于子女教育费用承载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很可能放弃教育投资,必然会对整个社会教育形成反刺激,客观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和城市近几年来已经出现的程度不同的辍学现象即是例证,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

4.导致社会不安定。如果说社会的不平等必将造成社会的紧张和冲突,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效果机会不均等肯定不会在中国社会走向稳定的努力中起到积极的作用。(1)知识失业者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步入应该成家立业的年龄阶段,如果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负担又日显沉重,社会的稳定必将经受考验,且随着现阶段“老失业群体”已经达到高峰值,今后所增加的失业人员将会主要来自于知识失业群体,我国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将面临挑战。(2)教育过度引起了知识失业,进而引起学历的高消费,这样人们为了不失业就不断地进行学历攀比,这就对现有的社会阶层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后果,对于有能力支付这种教育投资的群体来说,为自己和子女提供超过一般水平的教育是理性的选择,而对于目前非常贫困无力支付这笔教育投资的人们来说,参与这场代价昂贵的教育投资竞争有可能血本无归,理性的选择是根本不进行高等教育投资,这会导致社会结构的两极对立,显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协调。(3)当我们的社会或国家产生了怀抱文凭的失业大军时,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阻碍教育的正常发展,又可能激化社会矛盾,使社会无法维持应有的动力和秩序,这对国家和个人都会带来重大损失。它使新生的知识分子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欠佳,难以产生成就感,反而引发挫折感。同时,由于教育的大量投入得不到应有的产出而使国民丧失对教育的热忱,其消极影响将是深远的,甚至由此滋生对社会的不满和怨恨情绪,他们可能对艰难的就业环境作出非常反应,最有可能采取反社会行为,如犯罪和吸毒。(4)我们还可以看到,如果知识失业的队伍不断扩大,那么社会贫困的面积也会增大,这就可能会导致人心浮动,进而引起社会的不安定。更何况,“过度教育造就庞大的有文化的失业大军,文化程度越高,破坏行为越激烈,他们会为导致动乱的极端主义运动提供广泛的后备军,这一点已为亚、非、拉欠发达国家国内动乱的现实所验证”。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高等教育过度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本身就是社会变迁和转型所要警惕的。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我国人才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对我国的教育过度现象保持高度的警惕。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知识劳动者的数量肯定会持续增加,层次定会继续攀升,这是趋势。问题在于在这个进程中如何体现社会公正,如何使那些受过高等教育者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不是利益的被剥夺。否则,知识劳动者的不公平感会积累成对社会公正的质疑,会激化社会矛盾,而研究教育过度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也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教育过度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现象,于已于国家都是不利的,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调控。

标签:;  ;  ;  ;  

论高等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学影响_群体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