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媒体与受众_媒介策略论文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媒体与受众_媒介策略论文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宣传:媒介与受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平洋战争论文,美国论文,受众论文,媒介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政府建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国内外宣传的官方机构——战争信息署(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①并在中国设立分部,负责战时的对华宣传、情报收集和对日心理战任务。为了鼓舞中国人的士气和促进中美关系,战争信息署借助新闻报刊、非新闻类出版物、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针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发起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中国民众当中产生了重要反响。

      以往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美国战时对华政策的学者,多将军事、外交和经济问题放在首位,常常忽视了美国政府曾经针对中国民众开展的大规模战时宣传活动。而在美国对外宣传史领域,有关太平洋战争时期战争信息署的宣传活动探讨得亦不够充分,大部分成果研究宣传与美国国内政治文化的关系,②少量著作关注美国对德、法等欧洲国家的宣传,③或是海外宣传的手段和策略。④具体到战时美国的对华宣传,既有成果更是匮乏。其中,罗伯特·李·毕舍普(Robert Lee Bishop)在博士论文中描述了美国在华宣传的主要政策和项目,⑤马修·D.约翰逊(Matthew D.Johnson)的论文进一步研究了战争信息署在华宣传活动,及其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与相互猜忌,⑥而贾钦涵的文章对战争信息署的宣传政策和对中共的态度做出了解析。⑦可是,这些现有成果都没有深入探讨战争信息署的驻华办事处——美国新闻处(简称美新处)——是如何在具体的宣传项目中执行宣传政策的,它利用了哪些媒体,采取何种策略,各种媒介针对的受众有何区别等等,这些都是本文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战争信息署中国项目的启动

      日本突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建立一个协调一致的官方宣传机构已变得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总统效仿一战时期公共信息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的先例,建立战争信息署,并在全世界发动了一场反法西斯的宣传大战。

      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友,中国亦处于宣传战的中心。1942年12月,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针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展开了各式各样的宣传项目,并先后于重庆、昆明、桂林、南平、永安、成都、西安和贵阳八大城市设立美国新闻处,其活动范围基本覆盖国统区的全部和沦陷区的大部分,甚至包括部分东南亚地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战争信息署驻华办事处都在远东区独占鳌头,足以见得美国政府对在华宣传的重视。⑧

      作为辅助战争的有力武器,美国新闻处肩负着执行宣传战和心理战的双重使命。它既要“向中国的沦陷区和解放区提供信息服务和鼓舞士气”,还要“利用传单、报纸和其他手段针对敌人进行心理战”。⑨与此同时,美新处还兼具促进美国对华政策的功效。用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的话来说,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采取共同行动,有效地进行战争”;二是“承认并扶植中国成为一个大国”。⑩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美国政府不仅与中国结成军事同盟、提供经济援助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利用大量的在华宣传活动从文化心理的层面推动对华政策。对战争信息署的宣传家而言,在战时中国充分发挥美国宣传的话语力量,不仅可以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还能够长远地利用美国的现代化理念重塑中国人的思想,推动中国走上美国设计的大国路线。

      为了实现美国对华外交和对华宣传的双重目标,美新处在麦克拉肯·费舍尔(F.MacCracken Fisher)主任的带领下,动用各种新老媒体发起战争宣传。其中,报纸、杂志、宣传册和书籍这些传统媒介主要针对的是国统区受教育阶层和上层人士,包括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学生等社会精英;而海报、照片、幻灯片、电影这些新兴媒介针对的主要是国统区的普通市民和农民,他们当中绝大部分都不识字;广播的适用范围最为广泛,它同时服务于对华宣传和对日心理战,其受众既包括沦陷区的中国民众和日本军队,也包括国统区的中国人和外国盟友。针对不同的中国受众,美新处精心设计了各种宣传项目。

      二、新闻报刊

      给中国本地报社和杂志社投稿,把中文刊物转化为美国宣传的喉舌,是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最早采取的行动,宣传效果也最为显著。一战期间,公共信息委员会的驻华办事处就曾给本地的中文报刊供稿,宣传威尔逊政府的外交政策。(11)战争信息署沿用了这一办法,并在稿件的数量和质量上远胜前者。

      根据美国发来的越洋电报、驼峰运输的宣传材料以及广播监听新闻,美新处主要编辑了两份油印的时事新闻材料,在中国流通。一是英文的《新闻通讯》(News Bulletin),每日一刊,另一个是中文的《新闻资料通讯》,一周两刊。二者都要经过中央新闻社的新闻审查,然后分发到各地的中文报社。(12)至于那些时效性不强的新闻,美新处将它们汇集在每周一期的《中文新闻通讯》上,供报社、杂志编辑、政府机构、墙报和其他拥有翻印设施的机构重印,“在整个国统区里广泛流通”。此外,针对中国12个战区的报社,美新处还会定期通过邮寄、无线电或电报的方式发给它们“独家报道”。据中国本地报刊所言,这些“独家报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极受欢迎。(13)

      除了新闻之外,重庆美新处内设翻译部(又称中文部),负责翻译具有宣传效应的英文文章,投给当地报社和杂志社。仅在1943年9月,翻译部就将122篇译文投给131家本地和省级报社以及15家杂志社。随后,重庆美新处收到700份刊登了这些文章的报纸样本,而这一数目估计仅占“全部刊登战争信息署文章报纸数的三分之一”,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14)此外,重庆之外的地方办事处也都拥有自己的新闻部和翻译部,根据情况在各地分发新闻材料。

      据战争信息署内部人士估计,战时从华盛顿总部发到重庆的宣传材料当中,只有10%最终出现在国统区的刊物上。(15)这一方面与中国办事处人手不足,只能翻译收到材料当中的一小部分有关,另一方面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新闻检查以及中文报社和杂志社最终的新闻筛选相关。负责新闻检查的中央宣传部表示,在发表“任何来自外国出版机构的材料时”必须“考虑中国自身的立场”,严重限制了美新处材料的内容。(16)但是,随着美新处在华机构的迅速扩展和人员的增长,特别是在外部信息更为匮乏、中央监控力度薄弱的地方办事处,本地报刊使用美新处材料的比例相对更高。

      经过一年多的开拓,战争信息署的新闻材料逐渐成为战时国统区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之一。据中文部部长刘尊棋报告,在1944年2月前使用美新处稿件的杂志社已超过103家。(17)到战争后期,接受美新处新闻稿件的报社数量攀升至450家,其间接读者每月有四百万。(18)这一数字在战时中国已是相当可观。与同时期英国和俄国提供的材料相比,战争信息署的材料“主导着本地报纸的翻译栏目”,其优势让盟国的其他驻华宣传机构望尘莫及。(19)

      除了向本地中文报纸和杂志社投稿之外,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还独立出版了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新闻刊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文摘》(American Digest)和《联合画报》(United Pictorial)。

      《美国文摘》是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最早出版的英文新闻刊物,专门收录美国的报刊文章和新闻。其材料来源包括《新闻周刊》(Newsweek)、《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等几家美国的主流报刊,此外还有战争信息署撰写的文章和广播稿等。(20)在内容上,美新处往往挑选那些可以鼓舞士气、展现美国社会积极面的文章。

      最初,《美国文摘》的受众主要是在华美国人,如外交官、军人和传教士等。这些人阅读过后,常常“将他们的刊物赠送给中国朋友”,让一些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机会阅览。(21)后来为了扩大受众,《美国文摘》增设中文版,其流通范围包括“19个中国省份以及在中国和印度的中国军队以及美国军队”。(22)到战争的最后一年,发行量突破17 000份。(23)美新处官员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认为,以美国的标准来衡量“这等于是没有发行量”,但在中国已经很不错了,因为它“可能是国统区唯一一份不受中国国民党新闻检查的杂志”。(24)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文摘》的订阅者不局限于美国机构和个人,还包括中文报社和杂志社,比如《文萃》。(25)这些中文报纸杂志的转载,进一步拓展了《美国文摘》在中国读者群中的影响。

      此外,战争信息署还暗中出资创办了一份在战时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商业画报——《联合画报》。1942年9月25日,出于反法西斯宣传的需要,中英美三方的宣传机构共同商定,在重庆创立《联合画报》,由资深新闻编辑舒宗侨担任负责人。1943年1月,《联合画报》变成美国战争信息署独资掌控的宣传工具,由月刊改为周刊,增加篇幅,扩大发行。表面上,画报由舒宗侨等中国编辑主持出版;但实际上,无论是图片的选择还是文字说明,最终都要经过美新处领导的“严格监控”。(26)也就是说,《联合画报》穿着中国本土画报的外衣,实则执行着美国的宣传任务,极具隐蔽性。

      与《美国文摘》不同,作为一份“独立经营、对外销售”的商业画报,《联合画报》形式多样、主题鲜活,内容强调“新闻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一切取材从中国读者的角度出发,把读者的需要放在首位”。(27)另一方面,《联合画报》还拥有其他中文报刊无法比拟的优势——国际传真图片。1942年12月15日,中美之间开放纽约与重庆的无线电传真后,《联合画报》在战争信息署雄厚资金的支持下,成为第一家使用传真照片的中文报刊。罗斯福总统为中美开放传真而写的信件原稿,就刊登在《联合画报》上。(28)此后不久,美新处建立了独立的传真系统,借助它和战争信息署的全球网络,海外战场上的最新照片成为《联合画报》吸引读者的杀手锏。

      在这种情况下,《联合画报》销量甚好,有时发行第一天就已售罄。(29)它每份价格8美分,发行量约25 000份,销量甚至超过当时中国最畅销的杂志《西风》(发行量约10 000份),销路远至新疆。(30)但是,战争信息署并不满足于此。为了发掘更多的读者,它不惜重金在《大公报》、《中央日报》等各大报纸上刊登广告,为画报做宣传。(31)自1943年6月12日起,《联合画报》社还利用其旧图板,出版印刷《中美图画壁报》,专门赠送给民教馆、学校和工厂,供它们张贴在公共场所,吸引大量中国民众前来观看。

      《联合画报》还作为心理战的“纸弹”,被大量空投到沦陷区,让广大敌后地区的中国民众和日本士兵了解最新的盟国消息。据主编舒宗侨回忆,沦陷区的“群众如饥似渴地盼望从画报上看到反映战争实况的新闻图片。画报传到穷乡僻壤或前方阵地时,你抢我夺,往往把画报看成碎片”。1944年,为了订购到《联合画报》,“有个读者一次就汇了多达23年的订报费”。(32)可见《联合画报》的受欢迎程度。

      三、非新闻类出版物

      美国将新闻用于对华宣传,优势体现在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以及具有隐蔽性。但是,它也存在着内容简短、深度不够、无法影响不识字的普通民众的缺陷。为了弥补中国开战以来的“信息真空”,让更多的中国民众——特别是沦陷区的民众——接触到西方出版物,战争信息署发行了各种非新闻类的出版物,主要包括杂志、宣传册、书籍和海报。(33)战争初期,因为运输和纸张问题,此类出版物在远东地区发行量比较小,直到1944年下半年以后才出现大规模的分发行动。(34)此时,盟国的胜利对远东民众来说“更加清晰可见”,战争信息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推销美国这台“战争机器”,或是对抗日本的“共荣圈”宣传,而是向远东的民众“展示出一幅画面,显示出美国的民主如何运作,美国的士兵如何战斗和行动,美国的国家如何为了战争组织自我,以及美国人对战后世界的考虑与美国维持和平和安全的责任”。(35)这才是战争信息署在挑选出版物时的主要考量。

      美新处在中国分发的杂志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战争信息署出版部创办的杂志,如《美国》(U.S.A.)、《照片评论》(Photo Review)和《胜利》(Victory)。这些英文杂志制作精良,图文并茂,针对美国国内和国外受众统一选文编写,“不包括特别的宣传内容”,主要展现美国社会光鲜亮丽的一面。(36)第二种是美国国内刊行的主流杂志,如《生活》(Life)、《时代》(Times)、《新闻周刊》(Newsweek)、《纽约客》等。(37)美新处有专门的打字员将微缩胶卷上翻拍的杂志文章打印出来,放在自己的图书馆里,供中国民众阅览。(38)此外,还有少量从美国运输到重庆的纸板杂志,由地方办事处免费赠送给当地的学校、图书馆、报社、商业机构和政府机构,进行公开传阅。(39)这一类杂志在编写时面对的是美国公众,时而不乏贬评时政的文章,反倒显得真实可信,更容易被中国民众接受。

      与英文杂志相比,战争信息署编撰的彩色宣传册内容更加简单直白,且大部分译成了中文,对中国民众更有吸引力。这些宣传册的主题具有普遍适用性,如《这就是美国》、《美国的儿童》、《民主同盟国家》、《租借法案的故事》等等,旨在向中国大众介绍美国社会及其战争工作。在1944年9月制定的出版计划中,战争信息署预备最少在中国分发二十万本中文宣传册、三万本英文宣传册以及1000本法语宣传册。(40)他们将宣传册运到地方办事处,或免费分发,或置于学校、图书馆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区域,或放在书店免费传阅,形式各异。(41)

      书籍是战争信息署海外分发的另一种重要出版物,旨在让其他民族熟悉美国文化的“目的、理念和影响”。(42)战时中国的中文阅读公众有几百万,外文读者在一百万左右,这些中国社会精英是书籍项目的重点目标。(43)通过它们,美国要向中国展现出三方面内容:美国参战的理由、美国对和平以及战后世界的规划、近年来美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44)

      为了扩大这批书籍的影响力,美新处不仅向中国各大城市的公共机构免费发放,还与本地出版社达成协议,印刷质量一般但相对便宜的英文书,供更多中国读者购买。与此同时,它还将精心挑选的英文书籍译成中文,通过补贴出版商、提供纸张、资助造纸厂等办法压低价格,出版了一批低价的中译本,如李普曼的《美国外交政策》、威尔基的《天下一家》和马歇尔将军的《美国陆军报告》等。(45)时至1945年,随着供应物资吨位的逐步提升,战争信息署开始每月一次向中国大批量地运送书籍和期刊,当中大部分是美国公共机构捐献或购买的,很多都是1940年后出版的新书,对中国知识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46)可以说,美新处发起图书项目虽是出于宣传目的,亦为中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不小贡献。

      除此以外,针对中国大量不识字的普通民众,战争信息署还开启了海报宣传项目。美新处的海报由专人设计,以图画为主,辅以简略的口号,被张贴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农村地区,非常醒目。一般情况下,海报的主题都简单易懂,如“V字海报”的目的是鼓舞中国人的士气,说明盟国胜利在望;用罗斯福总统头像做成的海报,是为了扩大美国领导人在中国民间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而最常见的以美国新式轰炸机为背景的海报,则旨在证明美国强大的武器研发和生产能力。(47)

      为了给中国民众提供固定的阅读场所,战争信息署还在每个中国办事处设立小型图书馆,规模不大,却功能齐全。中国人在图书馆内不仅可以免费阅览最新的报刊和书籍,购买战争信息署的出版物,还可以参观图片展台,索取宣传册和新闻传单。(48)美新处俨然将其图书馆打造成了一个个综合性的信息集散地。重庆办事处的图书馆平均每天接待访客约284人,昆明办事处的阅览室略小,每天也要接待一二百人。下午和晚上常常人满为患。(49)无怪乎中文报纸热情地称其为“沙漠中的绿洲”,装满了“知识的搜寻者”。(50)

      四、图片和幻灯影片

      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之外,图片、幻灯影片、电影和广播这些视听媒体也是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使用的重要宣传媒介。它们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较低,从政府官员到乡野村夫,都是宣传对象。其中,图片新闻和图片展可谓最受欢迎的宣传方式,“特别是在报纸稀缺的地区,照片在传达战争信息、盟国行动和美国生活方面成功地发挥了巨大作用”。(51)美新处一方面接收来自海外站点和英国信息部(British Ministry of Information)发来的海量图片,另一方面可以获得美军在中国本地活动的一手照片,因此它不但能够把这些新闻照片用于本地宣传,还能发往全世界的战争信息署海外办事处,让其他地区的民众了解亚洲的战争进程。

      利用这些照片,美新处不仅创办了《联合画报》,还给各大报社供稿,鼓励它们创办画报副刊。浙江的《温州日报》、甘肃的《陇西晨报》、成都的《田家画报》和广东的《新世界画报》等都利用美新处的照片创办了画报。(52)《建国日报》等报社还用这些照片举办了图片展。(53)而《贵阳日报》则不惜耗资10000元在贵阳市中心修建了一个巨型公告栏,专门张贴美新处的照片并配有说明文字,“每天有数千人站在公告栏前观看”。(54)这些本地报社的自发行动充分说明,在战时图片资源、特别是国际时事图片极为稀缺的情况下,美新处提供的免费照片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息来源,他们非常乐意帮助美新处扩散新闻图片,无形中扩大了美国宣传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美新处还为各个机构主办的墙报供应图片,并将照片和模版免费提供给中美英三国的政府机构和军队,以及当地的教育机构和商业组织,并在这些地方定点展出。位于南平的东南办事处曾与福建三民主义青年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美新处的照片张贴在青年俱乐部里。在他们看来,“青年团代表着中国政府中最优秀的部分,我们应该与之密切合作以影响其成员和领袖,并向他们展示美国正在做些什么”。(55)赠送之余的照片,则被美新处张贴在大街小巷的公告栏上。

      一般情况下,单张照片用于报纸和画报,反映最近的时事热点;而精心布置的展览则用于展现长期的宣传主题。美新处会不定期在中国的重要城市举办大型图片展。展出照片的内容与战争主题紧密相扣,包括前线的战争动态、海军登陆,空袭效果、珠峰航线、美国的人和事、盟国的状况等,此外还有一些特别事件,如开罗会议的召开和史迪威公路的开通。重庆办事处将这些照片分类,固定在卡片上,再配上说明文字,发往中国各地展出,每月大约有一万五千到两万张。(56)

      为了吸引足够的观众,每次举办大型展览前,美新处都会做足准备工作。1944年在筹备一次成都图片展时,美新处不仅提前在十家日报上刊登广告,还用海报、道路条幅以及71个固定展板进行宣传,并在开幕式当天,款待来自各大报社的记者们。(57)而在城市之外,美新处将图片巡展小组派往郊区或沿着高速公路或水路深入乡村,1943年4月这样的巡展小组超过80个。(58)

      由于准备充分、内容新鲜,美新处的图片展常常人满为患。一般情况下,大型展览的观众在一万五千到三万人左右。1945年1月举办的一次展览吸引了九万人之多,当月中国分部举办展览的参观总人数超过一百万。(59)这些数字虽然包括重复观展人数,但在战时已是相当惊人。图片展的观众几乎囊括了中国的各个阶层,它通过真实的图片,直观地向中国民众展现了一幅世界大战的全景图。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载体,展览在战时美新处的利用下发挥了巨大的功效。通过挑选照片、撰写说明文字以及布置展台,美新处将图片展变成一种有明确思想主题和导向性的文化载体,向中国民众展示着美国的自由和民主、世界战场上的各种进展以及中国士兵的新面貌。中国人对美新处的图片展产生如此之大的兴趣,一方面体现出他们对这种新兴媒介的喜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对战争进程和外部世界的兴趣,以及对美国思想和文化一定程度的认同。

      幻灯影片(60)是战争信息署在中国大规模使用的另一种视听媒体,而且是“唯一一个主要为中国设计使用的项目”。(61)与战时流通的35毫米电影相比,幻灯影片具有体积小、便携的优势,因此在交通不便、运输困难的战时中国,幻灯影片的适用范围比电影更加广泛。

      早在1942年夏,战争信息署的前身信息协调办公室(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formation)和英国信息部以及中央宣传部合作,在重庆组织了一个“联合国(家)幻灯电影图片社(United Nations Film Strip Library)”,(62)利用从盟国征集到的照片,制成幻灯影片,在中国各地播出,为盟国做宣传。1943年它更名为“联合国(家)影闻宣传处”,负责人为美新处资深职员温福立(Gerald F.Winfield)。(63)影闻宣传处播放的幻灯影片主要来自纽约和伦敦,还有一少部分利用本地照片在中国制作而成。战争信息署每月为它拨款84 000元,其驻华办事处承担着分发和播放幻灯影片的重任。(64)

      但是,仅依靠美新处是不够的。为了扩大幻灯影片的影响面,影闻宣传处必须与中国本地的各种组织合作。比如,它与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合作,在大量军事院校和训练中心设立放映站,并帮助政治部制作自己的训练影片和培训幻灯影片制作人员。(65)它主动和国立卫生研究所、国家卫生部的中央研究院和训练研究院建立联系,准备在全国的卫生站设置放映点。(66)它与中国战争生产委员会、中央宣传部协商,在大型工厂里建立放映站,在中国工人中间“散发鼓舞人心的”和“具有教育性意义”的材料。(67)它在大学里设置放映站,还向成都地区的一些大学教授提供放映机,安排他们在自己家里举行放映会,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68)它还在中国新年期间举行特别放映会,播放包括蒋介石和8名中国政治领袖以及英美驻华大使讲话的中文幻灯影片——《新年献词》。(69)可见,为了获得最大的影响力,美新处充分调动了本地的人脉资源,并挖空心思在各种场合做推销。

      在中美英三国的支持下,幻灯影片项目进展迅猛。据战争信息署估计,当时在中国使用的幻灯放映机约有350台,平均每月幻灯影片的观众在15 000 000左右,数量相当可观。(70)美新处的目标与影闻宣传处是一致的,即促进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战场是世界战场的一部分,中国人的命运与盟国紧密相连。因此,以联合国(家)影闻宣传处这个盟国组织的名义进行宣传,要比一个美国的宣传机构直接出面,效果更加显著,也更容易为中国人接受。

      五、电影与广播

      电影是同盟国和轴心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宣传方式,它借助翻译和字幕跨越了语言上的障碍,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各国图景。与新闻和图片项目在中国毫无基础不同,美国电影早已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作为传播美国文化的载体,好莱坞电影已经得到中国大城市居民、特别是年青一代的认同和追捧。凭借这一优势,战争信息署的电影项目很快就打开了中国市场。

      战争信息署在中国播放的电影主要分为三种:特制的宣传片、新闻短片和具有一定宣传意义的商业电影。特制的宣传片以展现盟国军队风采、美国民主社会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主,其中在中国发行量比较大的如《伞兵部队》、《农民亨利·布朗》、《火力》、《战斗报告》和《民主进行时》等。另一种是战争信息署专门为中国民众制作的影片,主要反映中国的抗战努力及对世界的贡献,如《蒋介石夫人》和《今日中国内情》。与新闻一样,所有在华上映的美新处影片也要经过中国官方的审查。

      美新处的电影在中国很受欢迎,但是囿于商业影院数目有限,1943年全年在影院观看战争信息署影片的观众总数只有七八十万。(71)为了扩大影响面,美新处尝试各种办法进行非商业放映。地方办事处都要定期免费播放选定的片子。美新处会提前在当地报纸上刊登广告,吸引观众。(72)有时办事处还会利用举办晚宴播放电影,或邀请社会名流前来观影。在重庆办事处,每周至少要播放一部故事片、一部新闻影片和一部短片。受邀嘉宾和访客常常将美新处举办的电影放映会变成“社交场合”,希望在那里认识到“身份体面”的新朋友,因而常常人满为患。(73)

      不仅如此,战争信息署的电影项目还得到中美军方的积极配合。中国陆军司令部的领导人非常支持这个项目,一些战争信息署制作的影片,如《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被发往所有中国军队的指挥团队进行放映。(74)美国陆军为中国军队设立的训练营也主动要求播放新闻短片。(75)在华的美国陆军还常常为美新处提供一些便利,如运输电影器材、供应汽油和发电机等,以推动电影项目的开展。(76)

      美新处还常常把电影胶片出借给学校、工人培训中心、工厂和医院,巡回放映。(77)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单单在大学校园里播放电影,还在白天的时候“面向学校里的男生和女生、官员和民众进行演讲”。中国的观众对“中美之间的问题、中美关系以及美国人的生活十分关切和感兴趣”,他们想了解更多关于美国和国际事务的知识,而美新处的员工则“尽其所能地回答他们”。(78)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美国人和中国青年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改变中国大学生对美国以及中国自身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战争信息署的电影项目还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来到延安,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欢迎。1944年,美籍日裔宣传员有吉辛治(Koji Ariyoshi)作为美军观察团的一员,带着一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和一些宣传材料来到抗日根据地延安,在当地为美国做宣传。据他回忆,当时他邀请了延安英语学校的学生、“日本工农学校”的学生、“朝鲜独立同盟”和其他组织成员一同观看战争信息署电影。他还把电影设备和发电机放在牛车和骡子的背上,跟着十八集团军的摄影组“走村访乡”,为当地农民播放电影,吸引了大批观众。(79)

      在美新处的员工看来,电影在中国的宣传效果非常好,因为“在中美之间建立坚不可摧的友谊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民众展示画面”。通过放映电影,美新处可以“和各种人建立联系,特别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和普通的农民”,向他们展现“一幅我们伟大盟友——美国——正在帮助中国”,在国内和国际战场上“对抗敌人的英勇行为和事迹的清晰画面”。(80)因此,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美国电影,还有战争信息署试图向他们展现和推销的“美国梦”。但是,放映电影需要电力,只有国统区的大城市才能满足这一要求。即便是拥有放映站点的地区,也存在着战时影片供给不足的问题。再加上语言和文化习俗上的差异,中国民众对美国电影的理解常常出现偏差,甚至根本不知道电影里播放的科学技术有何用处,因此电影项目的实际宣传功效可能并不能达到美新处职员的期望。

      广播的影响面就比电影广泛得多。作为唯一一种不受国民党检查的宣传媒介,广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成本低、覆盖面广的优点。战争信息署在欧洲宣传的主要方式就是海外广播。但是在相对落后的中国,广播的影响力要弱于其他媒介,因为中国人拥有的收音机数量太少,听众有限。

      位于旧金山的“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国际广播电台是战争信息署对华广播的输出载体。作为美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联邦政府经营和掌控的广播电台,“美国之音”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的外交政策服务。在国务院看来,海外广播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教育性质,它能让中国人从广播中了解美国文化和社会制度体系等”。(81)而宣传机构的作用就体现在,它们“赋予事实新闻播报‘以政治意义’”,把广播这种媒介变成了“政治战”的武器。(82)

      1942年6月,战争信息署接管“美国之音”后,每天对华广播的时间增加至8小时。它的目标首先是“影响中国的沦陷区”,但同时“不能在任何方面减少”向国统区传递的信息。(83)对国统区的中国听众而言,这些广播节目的主要目的是输出美国价值观和民主制度;对于沦陷区的中国人来说,它的作用在于鼓舞士气、传递信息;而对在中国的日本平民和军队来说,美国的广播就是穿着信息“外衣”的心理战“武器”,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84)

      战争信息署对华广播的形式,主要以新闻和访谈类节目为主。依据广播稿的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报道战争前线近况,“以新闻报道、评论或亲眼见证的形式写成”;第二种全面展现美国人的生活;第三种是关于在美华人的节目,介绍华裔美国人或是采访来自中国的访问者;第四类是“对欧洲生活某些方面的讨论”,向中国人提供欧洲国家的背景信息;最后一种是有关中国的节目,他们从美国人的角度评论中国的时事政治以及战争进程,让国人了解美国人对他们的看法。(85)这些节目大多用英语、普通话和一些地方方言(上海话、厦门话、广东话)滚动播出。(86)

      广播项目的运作与中国分部负责的其他项目不同,需要战争信息署旧金山分部和中国分部的密切配合。旧金山分部负责广播节目的选材、制作和播出,中国分部负责接收和录制,并通过本地的广播网络和新闻媒体把节目中的信息散发出去。战时一共有四家大型的中文广播电台和美新处达成协议,转播旧金山的广播节目,包括重庆的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广播电台、成都广播电台以及昆明广播电台。(87)

      然而,拥有收音机、能够收听“美国之音”节目的中国人依然只是少数。据战争信息署的技术人员估计,在中日战争刚开始时,中国大约有一百万台收音机,大部分聚集在上海和南京等沿海城市。但是随着战争的推进,收音机的维修部件和材料供应大量缩减,那些战前的收音机可能“有半数都不能用了”。(88)特别是上海和南京这些大城市沦陷后,开始受到日本人严格的无线电管制,已不能公开收听短波广播。

      可是沦陷区内依然隐藏着不少秘密听众。这些人部分没有登记自己的收音机,部分将短波收音机“伪装”成了中波收音机,或是对收音机进行了“改装”。1943年,在美新处采访的403名从沦陷区遣返的美国人中,有95%的人曾“秘密使用收音机定期收听被禁止的短波广播”。据一名来自中国北方的美国人反映,当地的工厂、供电厂和其他拥有广播的地方白天播放音乐和“经过日本人检查的新闻”,一到晚上,就都开始收听“来自重庆和国统区的广播节目”。(89)美新处为了鼓励敌后民众收听旧金山广播,甚至把中文节目时间表印成传单,空投到日占区。(90)

      至于没有沦陷的中国西南地区,收音机持有率相对更低。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原有的10 000台收音机中“有50%~60%”都无法继续使用。(91)这说明在国统区那些原本工业化程度低、没有电力供应的村镇,绝大部分人是无法收听旧金山广播的。难怪当时在战争信息署华盛顿总部工作的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曾自嘲地说,美日之间面向中国展开的“言辞之战,实际上只是在广播电台双方的工作人员间展开而已”。(92)

      但是,也不能单纯依据收音机的数量武断地评价战争信息署广播项目的效果。在战时中国,每台收音机的听众平均有10人左右,这些人把信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出去,就能让更多的人知晓。而且沦陷区的报社往往通过监听广播来发布新闻,通过报刊的转述,更多的中国读者可以接收到旧金山广播的信息。(93)为了弥补硬件设备的不足,美新处各大办事处还使用“公共广播”和“室外扩音器”来扩大“美国之音”的受众。重庆办事处在它的办公室门口和茶馆里安装了两个扩音器,并在《美国文摘》上刊登转播旧金山广播的节目表。(94)总之,虽然受客观条件所限,广播这种新兴媒体不能在中国发挥出最大的宣传威力,但是美新处通过各种补救措施,尽可能地扩大了旧金山广播在中国的影响力。

      太平洋战争期间,战争信息署主要利用新闻报刊、非新闻类出版物、图片展、幻灯影片、电影和广播等媒介从事对华宣传。凭借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传播优势,美新处的宣传项目在中国迅速推行,并获得中国民众的积极响应。值得注意的是,在战时中国混乱不堪的情况下,美新处如何能在短短两三年内启动如此多样的宣传项目,并产生不容忽视的宣传效果?其原因可能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美国作为中国的战时盟友,甚至是中国的“救星”和“恩主”,拥有对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说,二战时期是美国深刻介入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的一个高峰,其程度已经引起蒋介石政权的强烈不满和猜忌。作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的行动远远超出国民党的掌控范围,特别是在偏远地带和沦陷区,这就为美新处的宣传活动留下充分的空间。

      其次,与同时期在中国打响宣传战的盟友和敌人相比,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先进的通讯技术,是美新处夺得在华话语权的必要条件。美新处不仅在国统区的几个重要城市构建了宣传网络,拥有从驼峰航线输送过来的设备和资源补给,并且依靠战争信息署总部以及大量海外办事处,占有世界各地第一手的新闻资源。此外,无线电传真技术在信息传播上的突破性应用也为美新处提供便利,增添了赢得这场宣传战的筹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美国的对华宣传活动满足了中国民众的信息需求以及心理需要,得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积极配合。同在沦陷区,日伪也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奴化教育,但其效果却差强人意。因为日本人和日伪的宣传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受到当地民众的强烈抵制。而美国则是中国的政治盟友和军事盟友,其对华宣传活动得到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许可与帮助。战时中国仿若一个信息的荒岛,在切断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情况下,在国民党宣传已无人信服的情况下,美国提供的相对客观且全面的信息迅速填补了真空,得到大部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信任。美新处的职员大多为本地雇佣的中国员工,基层的许多宣传活动实际上由中国民众自发参与组织,这就使得美国的对华宣传更具隐蔽性。总之,在各种有利因素的促使下,二战时期战争信息署的中国项目创造了美国政府对华宣传的高潮。

      ①关于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一词译法的解释,参见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宣传:起源、政策与机制》,《世界历史》,2014年第4期,第85页脚注1。

      ②代表作如Alla M.Winkler,The Politics of Propaganda: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1942-1945,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 Clayton R.Koppes and Gregory D.Black,Hollywood Goes to War:How Politics,Profits,and Propaganda Shaped World War Ⅱ Movies,Berkele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Holly Cowan Shulman,The Voice of America:Propaganda and Democracy,1941-1945,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0。

      ③参见Holly Cowan Shulman,The Voice of America:Propaganda and Democracy,1941-1945; Clayton D.Laurie,The Propaganda Warriors:America's Crusade Against Nazi Germany,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6。

      ④参见Charles Alexander Holmes Thomson,Overseas Information Serv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1948。

      ⑤Robert Lee Bishop's dissertation,The Overseas Branch of 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66.

      ⑥Matthew D.Johnson,"Propaganda and Sovereignty in Wartime China:Morale Oper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Warfare under 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Modern Asian Studies,45,2(2011):303-344.

      ⑦贾钦涵:《战时情报局与美国对华政策(1942-1945)》,《抗日战争研究》,2015年第2期。

      ⑧"OWI in the Far East," undated,Far East Division,OWI-History Folder,Box 5,Entry 6H,Record Group 208:Records of 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以下简写RG 208),National Archive Ⅱ,College Park,Maryland,U.S.(以下简写NACP).

      ⑨"OWI in the Far East," undated.

      ⑩Cordell Hull,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Vol.2,New York:Macmillan CO.,1948,p.1583.

      (11)Erez Manela,The Wilsonian Moment: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100-101.

      (12)Chungking,"China Report,June 15-July 15,1943," Overseas Operations Branch,OWI Monthly Progress Report(June 15-July 15,1943)Folder,Box 5,UD 587,RG 208,NACP.

      (13)Walter S.Robertson(Minister-Counselor of Economic Affairs)to Secretary of State,"Minutes of Meeting of Representatives of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gencies in Chungking,July 10,1945," Meeting of Representatives of US Agencies Folder,Box 227,Entry 366A,RG208,NACP.

      (14)"China Report,Oct.15-Nov.15,1943," Overseas Operations Branch,OWI—Monthly Progress Report(Oct.15-Nov.15,1943)Folder,Box 5,UD 587,RG 208,NACP.

      (15)David Nelson Rowe,"OWI's Far Eastern Outposts:Some Proposals,"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l.7,No 1(Spring,1943):94.

      (16)"China,August 22,1944," China:Reports of OWI Australian,1943-45 Folder,Box 1,Entry 6I,RG 208,NACP.

      (17)Fisher to Taylor,"103 copies of Chinese Magazines containing articles distributed by OWI China Division," March 27,1944,Chungking:Outpost Bureau Reports Folder,Box 134,Entry 362,RG 208,NACP.

      (18)Robert Lee Bishop,The Overseas Branch of 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p.283.

      (19)"China,August 22,1944."

      (20)John B.Foster,Chungking,"Report on the American Digest," Dec.1943,Chungking:Outpost Bureau Reports Folder,Box 134,En try 362,RG 208,NACP.

      (21)"China,August 22,1944."

      (22)"China Report,Aug 15-Sept.15,1943," Overseas Operations Branch,OWI-Monthly Progress Report(Aug 15-Sept.15,1943)Folder,Box 5,UD 587; John B.Foster,Chungking,"Report on the American Digest," Dec.1943.

      (23)Robert Lee Bishop,The Overseas Branch of War Information,pp.280-281; Memo,"Statement on OWI Propaganda Against Japan,1944-1945," May 21,1945,Intelligencer Folder,Box 444,Entry 378,RG 208,NACP.

      (24)Robert Lee Bishop,The Overseas Branch of War Information,pp.280-281.

      (25)Charlotte Sachs,"China Report,Nov.15-Dec.15,1943," 12/13/43,Outpost:Chungking Folder,Box l,Entry 6I,RG 208,NACP.

      (26)"China Report,Nov.1944," Outpost:Chungking Folder,Box 1,Entry 6J,RG 208,NACP.

      (27)舒宗侨:《1942-1949年〈联合画报〉的光辉历程》,http://www.fotocn.org/shuzongqiao/article-134(2013年10月1日查阅)。

      (28)舒宗侨:《1942-1949年〈联合画报〉的光辉历程》。

      (29)Chungking,"China Report,June 15-July 15,1943".

      (30)"OWI in the Far East," undated; Elizabeth Jorzick,"China Report,March 15-April 15,1944," Outpost:Chungking Folder,Box1,Entry 6J,RG 208,NACP; Elizabeth Jorzick,"China Report,Jun 15-July 15,1944," 7/12/44,Outpost:Chungking Folder,Box 1,Entry 6J,RG 208,NACP.

      (31)Charlotte Sachs,"China Report,Jan 15-Feb.15,1944," 2/12/44,Outpost:Chungking,Folder,Box 1,Entry 6J,RG 208,NACP.

      (32)舒宗侨:《1942-1949年〈联合画报〉的光辉历程》。

      (33)Memo,Bureau of Overseas Publications,"Publications Plan for China," Sept 14,1944,Publications Bureau 1942-1944(Overseas Branch)Folder,Box 5,Entry 6B,RG 208,NACP.

      (34)Memo,Bureau of Overseas Publications,"Draft Overall Publications Plan for Far East(Excluding Japan)," Sept.19,1944,Publications Bureau 1942-1944(Overseas Branch)Folder,Box 5,Entry 6B,RG 208,NACP.

      (35)Memo,Bureau of Overseas Publications,"Draft Overall Publications Plan for Far East(Excluding Japan)".

      (36)"Design and Paper," Number 20,Bureau of Publications Documentary Material:Art Section Folder,Box 4,Entry 6B,RG 208,NACP.

      (37)"OWI in the Far East," undated.

      (38)"Report from Chungking on American Digest," Sept 8,1943,Chungking:Outpost Bureau Reports folder,Box 134,Entry 362,RG208,NACP.

      (39)"Kunming Outpost,Monthly Report,Jan 1945," Outpost:Chungking Folder,Box 1,Entry 6J,RG 208,NACP.

      (40)Memo,Bureau of Overseas Publications,"Draft Overall Publications Plan for Far East(Excluding Japan)."

      (41)Memo,Bureau of Overseas Publications,"Publications Plan for China," Sept.14,1944.

      (42)Justin Hart,Empire of Ideas:The Origins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Foreign Polic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87.

      (43)Memo,Bureau of Overseas Publications,"Publications Plan for China," Sept.14,1944.

      (44)Memo,Bureau of Overseas Publications,"Publications Plan for China," Sept.14,1944.

      (45)Memo,Bureau of Overseas Publications,"Publications Plan for China," Sept.14,1944.

      (46)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第224页。

      (47)参见Box 1-12,Entry 462A,RG 208,NACP.

      (48)"China:Library," OBR Jan Chungking,Box 4,RG 59,NACP.

      (49)"China Report,February 1945," Outpost:Chungking Folder,Box 1,Entry 6J,RG 208,NACP.

      (50)《沙漠中的绿洲》,《早报》,昆明,1943年12月8日,材料译自Memo by Jim Burke in Kunming to Mr.Neil D.Brown dated Dec.13,1943,Chungking:Outpost Bureau Reports Folder,Box 134,Entry 362,RG 208,NACP.

      (51)"OWI in the Far East," undated.

      (52)"China Report,Sept.1-30,1944," Overseas Operations Branch,OWI-Monthly Progress Report(Sept 1-30,1944)Folder,Box6,UD 587,RG 208,NACP; Wei Shou-Chung "Monthly Report of Photographic Department operations in China:Jan 1944," Chungking:Outpost Bureau Reports Folder,Box 134,Entry 362,RG 208,NACP;《重庆时期大后方的摄影宣传》,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O&dname=MKERK41&xpos=51(2014年2月10日查阅)

      (53)Charlotte Sachs,"China Report,Dec.15-Jan 15,1944," 1/12/44,Outpost:Chungking Folder,Box 1,Entry 6J,RG 208,NACP.

      (54)"Monthly Report of Photographic Department Operations in China:Jan.1944."

      (55)Southeast China Branch,Nanping,John Caldwell,"Monthly Report:May,1944," Chungking:Outpost Bureau Reports Folder,Box 134,Entry 362,RG 208,NACP.

      (56)Walter S.Robertson(Minister-Counselor of Economic Affairs)to Secretary of State,"Minutes of Meeting of Representatives of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gencies in Chungking,July 10,1945; "OWI in the Far East," undated.

      (57)Everett D.Hawkins to Peters,"Reports on an Extensive Photo Exhibit," Feb.19,1945,Outpost:Chungking Folder,Box 1,Entry 6J,RG 208,NACP; Sutton Christian,"Projecting Democracy to China," Folder 2,Box 1,Sutton Christian Papers,Hoover Archive,Stanford,California,U.S.

      (58)Chungking,"China Report,May 15-June 15,1943," Overseas Operations Branch,OWI Monthly Progress Report(May 15-June15,1943)Folder,Box 1,UD 587,RG 208,NACP.

      (59)"OWI in the Far East," undated.

      (60)幻灯影片(Filmstrip)和幻灯片(slides)有所不同。幻灯片是由一张一张单独的胶片组成,而幻灯影片是能够连续播放的35毫米胶片。

      (61)"China,August 22,1944".

      (62)为避免歧义,括号中的“家”字为本文作者所加。

      (63)《重庆时期大后方的摄影宣传》。

      (64)Charlotte Sachs,"China Report,Dec 15-Jan 15,1944".

      (65)"China Report,Sept.1-30,1944."

      (66)"China Report,Sept 1-30,1944."

      (67)"Donald M.Nelson to President Roosevelt," 20,December,1944,in 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1944,China,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4(以下简写FRUS),p 292; "China Report,Jan 1945," Outpost:Chungking Folder,Box 1,Entry 6J,RG 208,NACP.

      (68)"China Report,Jan 1945."

      (69)"China Report,February 1945";《影闻处编制新年献词》,《中央日报》,重庆,1945年2月12日;《影闻宣传处》,《大公报》,重庆,1945年2月12日。

      (70)"OWI in the Far East," undated.

      (71)"China,August 22,1944."

      (72)《成都美国新闻处展开放映工作》,《电影与播音》,1944年第3卷第7-8期。

      (73)"Report on Trip to London,China,India:November 21,1944-January 19,1945," CBI:H P.Peters report on trip to London,China,India 1945 Folder,Box 1,Entry 6I,RG 208,NACP.

      (74)Walter S.Robertson(Minister-Counselor of Economic Affairs)to Secretary of State,"Minutes of Meeting of Representatives of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gencies in Chungking," July 10,1945.

      (75)Charlotte Sachs,"China Report,Dec 15-Jan 15,1944".

      (76)Theodore Herman(Intelligence Officer),"China Report,Oct 1944," Outpost:Chungking Folder,Box 1,Entry 6J,RG 208,NACP.

      (77)"OWI in the Far East," undated.

      (78)Bradley Connors,"Monthly Outpost Report,China Division:Motion Pictures," 12/10/44,OB Motion Picture Bureau:Oct.-Dec.44 Folder,Box 2,Entry 6B,RG 208,NACP.

      (79)[美]爱丽丝·M·比彻特、爱德华·D·比彻特编,陈秀霞、舒暲译:《有吉辛治回忆录》,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6页。

      (80)Bradley Connors,"Monthly Outpost Report,China Division:Motion Pictures," 12/10/44.

      (81)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Ambassador in China(Gauss),January 29,1942,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1942:China,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iting Office,1942,p.699.

      (82)History,"History of the Radio Program Bureau for the Overseas Branch of the OWI,Radio Program Bureau—1942-44(Overseas Branch)Folder,Box 7,Entry 6B,RG 208,NACP.

      (83)Alice T.Curran to Washington Review Board,"Matter of Broadcasting to China,Scheduled for Discussion Friday,the 22nd," June 20,1945,Area Ⅲ:China Folder,Box 3,Entry 6C,RG 208,NACP.

      (84)"Statement of George Taylor",June 13,1945,Radio Program Bureau,1942-44(Overseas Branch)Folder,Box 7,Entry 6B,RG208,NACP; "OWI in the Far East," undated.

      (85)"OWI in the Far East," undated.

      (86)参见旧金山广播节目表。OWI,OB,San Francisco,March 10,1945,"Shortwave Program Schedule-Pattern 2," Pacific Operation Bureau(San Francisco)Folder,Box 7,Entry 6B,RG 208,NACP.

      (87)Elizabeth Jorzick,"China Report,July 15-August 31,1944," Outpost:Chungking Folder,Box 1,Entry 6J,RG 208,NACP; "China Report,February 1945"; Elizabeth Jorzick,"China Report,April 15-May 15,1944," Outpost:Chungking Folder,Box 1,Entry 6J,RG 208,NACP.

      (88)OWI,Overseas Branch,New York,"Review of Radio Listening In China,1937-1945," June 6,1945,Prepared By Anne Allison,OWI-London,Radio Reaction—China Folder,Box 385,Entry 370,RG 208,NACP; Memo,Harry S.Hudson to Jon K.Fairbank,"OWI Radio Operations in China," January 10,1945,China:Reports of OWI Australian,1943-45 Folder,Box 1,Entry 6I,RG 208,NACP.

      (89)OWI,Overseas Branch,New York,"Review of Radio Listening In China,1937-1945," June 6,1945,Prepared By Anne Allison

      (90)"Plastic Plates-Short Wave Broadcasts-Proofs from the plates," Box 7,Entry 462A,RG 208,NACP.

      (91)OWI,Overseas Branch,New York,"Review of Radio Listening In China,1937-1945," June 6,1945,Prepared By Anne Allison.

      (92)John King Fairbank,Chinabound:A Fifty-Year Memoir,New York:Harper and Row,1982,p.291.

      (93)美新处经常发现沦陷区的报纸采用旧金山广播的内容。OWI,Overseas Branch,New York,"Review of Radio Listening In China,1937-1945," June 6,1945,Prepared By Anne Allison.

      (94)"China Report,Sept.1-30,1944."

标签:;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媒体与受众_媒介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