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恩若干重要论断的理解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50多年前的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最初版本在伦敦瓦伦街上一间不起眼的小印刷 所里悄然问世。人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小薄本文字竟能成为一声响彻全球、经久不息的惊 雷。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一种结构严谨、论说完备的社会 革命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沉重压迫、剥削下 苦苦挣扎的中国人民,当时正在黑暗中摸索自身解放的道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和推动 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产生了以马克思 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 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行动指南,把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实际紧密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经过28年的浴血奋 战,终于夺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接着,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紧密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实行了深刻的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 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这一锐 利的精神武器,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与实际情况紧密相结合,就能变成改造世界、改造 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但是,毋庸讳言,我们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也遭到了一系列重大挫 折与失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重要一条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 著作在理解上、态度上存在着偏差。我以为有几点值得提出来进行探讨。
一、常常把抽象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断,当做对客观现实的具体评估
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按照列宁的界定,就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最多包 括他的亲密合作者和战友恩格斯的思想和论述。其广博丰富的理论内容,大体可以划分为三 个层次:
(一)基础性研究成果,即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普遍客观规律性的揭示 ,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最一般客观规律性的揭示。这是对客观世界的 科学认识。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 而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地证明了的理论。150多年来人类的实践史和认识史证 明,马、恩的这此基础性研究成果,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之 所在。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深厚坚实基础和主体。正是它使马克思赢得了“科学巨匠 ”和19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的声誉。就连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的学术界,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科学地位。
(二)实践指导性原理,即基于对客观规律性的科学认识所提出的关于改造世界、改造社会 的基本主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他们的学说中,突出了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意义,认为 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不是把事物、现实、感性当做人的实践活动,从主观方面 去加以理解,它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改变世界 的社会实践中,他们又强调社会革命对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意义,认为“革命是历史的 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发动机”,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 必然性和必要性,并且只要一有机会就亲自投身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去实践自己的革命理 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革命性之所在。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是“科 学泰斗”,而且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理论,而且同时又 是一种革命学说。
但这并不是说,马、恩就根本否定社会改良的意义。相反,他们是肯定在一定条件下社会 改良的积极意义的。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同于无政府主义者,承认争取改良的 斗争,即承认争取改善劳动者境况的斗争,尽管这种改善仍然不触动统治阶级手中的政权” 。列宁晚年更进一步指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居于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改良甚至是一种 “必要的、合理的”方式,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惟一 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作用,忘记了恰当地和有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1](P2 46)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形式和战略策略,也必须随着时代特征、具体国情 的变化而有所变换、有所丰富、有所发展。
(三)针对具体形势、具体情况所做的分析、判断和所提出的意见。在这方面,他们有大量 精辟深邃的见解,提出了许多已被历史证明为正确的主张。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个人认 识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有过某些不恰当的估计和失误。对此,也应当以科学的态度 来对待,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我们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上。例如,马、恩对 1848年欧洲革命形势的估计和期待就存在失误。1850年马克思进行了初步总结,他写道,“ 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一般可能 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上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 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2](P488)恩格斯在辞世前又更进一 步直截了当地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 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这个经济革命自1848年起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 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初次真正确立了大工业,并且把德国变成了一个真正 第一流的工业国,——这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 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 事情。[3](P597—598)等等。可见,马、恩在对具体形势的分析与估计上,确实有过某些失 误,对此我们也不能回避。
但是,我们通过以上论述想着重指出的是,问题往往在我们常常把他们的上述第一个层次 的抽象理论分析和阐述,即他们的基础性理论研究成果,当作了他们对客观具体现实的具体 评估,即当作他们上述第三个层次的理论内容来看待,并且用教条主义的态度来应用之。以 此作为制定政策、指导实践的直接依据,当然非犯错误不可。在这方面,有些中译文段落也 容易造成这种误解。下面列举《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中几段我国读者熟知并有广泛影 响的重要论断作为例证。
例证一:《资本论》第1卷第24章倒数第2段的著名论断。
郭大力、王亚南译本1953年版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与它们的资 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之点。这个外壳会被破裂。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响起来了。剥夺者被 剥夺。”这个译文时态显然很不统一。1963年版本作了完善,改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 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会被炸开。资本主义私 有制的丧钟响起来了。剥夺者被剥夺了。”(着重号系本文笔者所加)这个译文的时态倒是比 较统一了,但除“这个外壳会被炸开”一句外,其余均可理解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即德语中 的过去完成时。这样理解和翻译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吗?
中共中央编译局译本1972年版、1975年版、1987年版均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 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 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着重号系本文笔者所加)编译局的译文除“生 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一句外,其 余都译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并且是“就要”发生的事情,即德语中的将来时。这个译文 似乎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一些。但无论是郭大力的译文,还是编译局的译文,都是把这段论述 当作是对客观现实情况的具体评估来理解和翻译的。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一般也都是这 样理解和阐释的。两种译文,前者表达的是已经达到的状况,后者把时限后推了一些,但仍 理解为很快“就要”达到的状况。那么,德语原文究竟是怎样的呢?查得原文,其动词既非 过去时态,也非将来时态,而全是现在时态:
Sie wird gesprengt.Die stunde des kapitalistischen Privateigentums schlgt.Die Expropriateurs werden exproprüert.[4](P803)
据此,我个人理解,马克思在这里并非对客观现实情况作具体评估,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作抽象的理论分析,是对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历史趋势进行揭示。按德语语法,现 在时态除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外,还有一种含意,就是表示一种普遍真理,一种反复进行的 动作,一种规律性的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也曾不容置疑地指出,“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 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但是,“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 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又说,“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 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 件下从事实验的”。其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 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 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 的阁下的事情!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 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这是上述看法的进一步证明。但是,以往我们在研读马、恩著作时,对此没能充分加以理解 、把握和表述,以致在理论思维中造成了某些偏颇。笔者以为,对马克思这段论述按如下思 路理解、翻译似较妥贴,较不易引起误解: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不再能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相容。这个外壳必 将被炸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必将敲响。剥夺者必将被剥夺。
例证二:《共产党宣言》中下面一段阐述(按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版译文)。
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 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 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 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活下去了,就是说,它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了。[5]( P2 63)
查得德语原文是:
Sie ist unfahig zu herrschen,weil sie unfhig ist,ihrem sklaven die Ex istenz sellbst innerhalb seiner Sklaverei zu sichern,weil sie gezwungen ist,ihn in eine Lage herabsinken zu lassen,wo sie ihn ernhren muB,statt von ihm ernhrt zu werden.Die Gesellschaft kann nicht mehr unter ihr leben,d.h.,ihr Leben ist nicht mehr vertraglich mit der Gesellschaft.[6](P473)
也就是说,其中的动词同样也都是现在时态。与例证一同理,笔者以为,马、恩的这段论 述按下述思路理解、翻译似较符合原意:
由此明显可见,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 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资产阶级再不能统治下去,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 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 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活下去,就是说,它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
二、往往把对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目标的论述,当作革命的 直接现实任务
《共产党宣言》有几句备受传颂的名言,这就是所谓的“一句话”和两个“彻底决裂”。 “一句话”,即“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两个“彻 底决裂”,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 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是以往我们在进行所有制改造和 “割私有制尾巴”,“破四旧,立四新”,“横扫牛鬼蛇神”,“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资产 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等时经常援引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对《宣言》的上下文和马、恩前 后的 论述加以研究就不难发现,这是对马、恩观点的曲解。
《宣言》在第2章明确区分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与“最近目的”和“首先必须”采取 的“措施”。在“理论原理”中,马、恩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 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 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 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又说,“共产主义 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 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 底的决裂”。而在“最近目的”和“首先必须”采取的措施中,马、恩论述道,“共产党人 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 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 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对 所有权 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那么,这些“首先必须”采取的措施是些什么呢 ?《宣言》列举了10条(《共产主义原理》列举了12条),如没收地产,没收一切逃亡分子和 叛乱分子的财产,实行金融、交通运输业的国有化等等。但是没有要求消灭私有制,只是要 求“征收高额累进税”,“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等,并且说,这是“最先进的国家” 可以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在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不同的”。[2](P264—265,P271—2 73)
可见,在马、恩看来,理论原理与实际政策,理论纲领与实践纲领,战略目标与战术措施 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 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 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 一般结果”,始终不忘运动的战略大目标。但是,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又是最讲求实际问题, 一 切从实际出发的。马、恩清楚地知道,《宣言》所列举的首先必须采取的10条措施,“在经 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的和没有力量的”,但是他们指出,“在运动进程中它们会越出本身” 。在1888年的《宣言》英文版中,恩格斯又加了一个注:“使进一步向旧的社会制度进攻成 为必要”。马、恩一再强调,这是一个“运动进程”、一个“发展进程”,无产阶级利用自 己的政治统治,只能“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 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那么这个“运动进程”、“发展进程”究竟会有多长呢?它的主要制约因素又是什么,为什 么无产阶级只能“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自己手里 呢?《宣言》没有具体阐明。但是,此前,作为《宣言》的前身,恩格斯于1847年10月底至1 1月起草的问答式共产主义同盟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却作了明确的回答:
第十七个问题: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呢?
答:不,不能,正象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建立公有经济所必要的 程度一样。因此,征象显著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并且只有在废 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
恩格斯在列举无产阶级获得统治地位后必然要采取的12条主要措施后又说:
无产阶级的劳动将使国内生产力日益增长,随着这种增长,这些措施实现的可能性 和由此而来的集中化程度也将相应地增长。最后,当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都集中 在人民手里的时候,私有制将自行灭亡,金钱将变成无用之物,生产增加了,人也改变了, 那时,旧社会的各种关系的最后形式也才会消失。[2](P219—221)
可见,在马、恩看来,消灭私有制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生产力极大提 高之前,不可能消灭私有制。在“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前企图实行纯而又纯 的公有制,消灭私有制,只能导致“寺院经济”和“贫穷的普遍化”。因此,无产阶级在取 得政权后,“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实行两个“彻底决裂”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目标, 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进程”。不能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目标,同现 实政策和战术措施混淆起来。在现实斗争与实践中,丢掉或忘却大目标是不对的,会犯右的 错误;但是,把历史趋势和战略目标当作现实突击任务,也是不对的,必然要犯“左”的、 蛮干冒进的错误。多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主要就是犯的后一种错误。
至于这个“逐步改造现社会”的“发展进程”会有多长,马、恩没有具体论及,也不可能 进行猜测。况且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更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他们一开始就估计到要经过 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以后又说,必然要经历“长久的阵痛”。[7][8](P525,P 614—616,P140)在他们看来,这是因为:1.生产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生产力的发 展,是 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转变所“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这种转变所必需的生产力 水平,就是大工业的充分发展和私有制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2](P39)2.经济组织管理改造本身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 经济条件,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逐步完成”。[9](P416—417)3.阶级斗争是长期的。用马 克思的话来说,这个改造过程“将不断遭到既得利益和阶级自私的反抗,因而被延缓、被阻 挠”,工人阶级“必须经历阶级斗争的几个不同阶段”。[9](P416—417)4.要完全改变人们 的观念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恩格斯曾说,“群众的发展是不能命令的。它受到群众生活条 件的发展的制约,因而是逐步前进的”。他认为财产公有不仅要建立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基 础上,而且要建立在人的思想觉悟的基础上,要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 的原理”。[8](P378,P373—374)
对于这样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马、恩一开始就使用了“过渡时期”的概念。[ 8](P379)他们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关于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的论述,都是指的这个从 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包括它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时期。在《哥达纲领 批判》这一重要论著中,马克思终于形成了关于过渡时期的经典性论断:在资本主义社会和 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它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 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 命专政。[7](P21)而这种专政,则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 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消灭由这些社会关 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2](P479—480)因此,是否承认需要有一个艰 难、漫长的过渡时期,也是科学与空想的重要分水岭。列宁曾指出,从前空想主义者正是忘 记了“历史上必然会有”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或特殊阶段”。[10](P82)
三、往往把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当作一种“理想社会”方案,一种主观“设计 ”出来适合于西欧的具体“社会模式”
这也是一种误解。如果这是一种主观“设想”,那就可以这样设想,也可以那样设想;可 以设想得原则一些,也可以设想得具体一些。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 主义学说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它并不去“设想”、“描绘”未来美好社会,而仅限于揭 示现存“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本身和“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 势”。恩格斯说过,“共产主义现在已不再意味着凭空设想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 是意味着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又说,“ 实际的社会主义是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11][9](P192—193,P 550)就是说,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如同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一样, 也是一种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作的一种 抽象理论分析和结论。这既不是一种主观设想的理想社会方案,也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国家或 某一特定地域而设计出来的具体社会模式。在现实实践中,它必然也必须与具体的国情、域 情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变成为五彩缤纷、丰富多样的社会现实,正如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现实中各国、各地域、各个不同时期不尽相同一样。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化静态描绘,而是对现存资本 主义社会客观自然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必然导致的结果的抽象动态认识和揭示。这种认识当然 也会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局限,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必须不断 地加以补充和完善,纠正这种认识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偏差,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 丰富和发展。但是,这种基于现实运动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可能被当作凭空随意的设想而弃 之不顾。根据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在具体建设社会主义,以求达到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 中必然存在的某些事物和现实,就轻易否定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也是不慎 重 的。正如把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当作神秘的教条,不顾实际地照搬强求一样 ,根据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某些事物与现象就轻易否定这些具有普遍真 理性的原理,实质上犯的是同一个毛病——即把科学的理论抽象当作了某种包治百病的具 体治国良策,混淆了抽象与具体的界限,教条主义式地对待了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中论及当时作为经济落后国家的德国的经济学教授常犯 的一种通病时曾经说过:“在德国,政治经济学一直是外来的科学。……别国的现实在理论 上的表现,在他们手中变成了教条集成,被他们用包围着他们的小资产阶级世界的精神去解 释 ,就是说,被曲解了。”[9](P211)马克思的这段话说得多么深刻,多么值得我们时刻警惕 啊!
标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宣言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