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民消费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期性论文,消费水平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着重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正确认识与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多数居民消费水平低下是其基本特征。正确认识现实,从实际出发,才能使各项政策符合中国国情,从而减少失误,使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新中国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20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有些重要经济指标已居于世界前列;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一些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从总体上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将比较长期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与发达国家相比,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短期内难以明显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充满活力,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稳定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改革之初的1978年,我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184 元人民币,到1996年已增长到2675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以1978年为100,1996年消费水平指数为365.9,增长2.6倍多。
虽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近20年来高速增长,但是起点低,人均消费水平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水平。以1994年为例,当年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为250美元左右,而美国是17321美元,日本是21460美元, 加拿大是11082美元,德国是12743美元,法国是14301美元。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只是这些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水平的几十分之一。
1978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120美元,1996年增长到322美元,年平均增长6%。按此增长速度计算,要50年才能达到6000美元消费水平, 而且只及发达国家目前消费水平的一半左右。
二、农民与非农民消费水平差距短期内难以缩小
在我国,农民与非农业居民相比,农民的消费水平更低。1996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平均为2675元人民币,其中农业居民为1718元(200 美元左右),非农业居民为5736元(700美元左右)。 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是农业居民的3.3倍多。我国农民人口众多,1996 年农民与非农业居民的人口比例是3.17∶ 1(农民人口大于农村人口,因为小城镇里有一部分农民人口)。农民人口基数大,生活水平提高难度大。以1996年为例,如果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分配,非农业居民每人减少消费3061 元(5736-2675=3061 ),农民每人才能增加957元(2675-1718=957),从中可以看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难度有多大。
缩小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尽了很大的努力,但农民与非农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在近几年还有扩大的趋势。
我国农民与非农业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将长期围绕1∶2.5的比例波动,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明显的缩小。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我国农产品产量虽然还将不断增长,但平均增长速度不会太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受到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制约,农村工业化受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受城市就业人口压力的制约,这些因素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将落后于非农业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如果政府不采取适当的政策加以调节,农民与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三、有半数左右农民将长期处于半自然经济状态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自然环境与生产条件差别很大,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农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差别也很大。可以说,在我国有一半左右的农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生活在半自然经济状态。从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情况。
1996年我国农民平均消费水平为1718元人民币。根据统计数据并适当简化,我们将全国农民平均分为A、B、C、D四组,A 组的平均消费水平为700元,B组为1200元,C组为2000元,D组为3000元(农民最高消费组消费水平为非农民平均消费水平5736元的52%)。各组消费量占农民消费总量的比例差别很大。A 组2 亿多农民消费量只占农民消费总量的10.1%左右,B组只占17.4%,A、B 两组合计消费量不到农民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
我国有半数左右农民消费水平年平均在1000元左右。这些低消费水平农民的消费支出中,商品化的现金支出一年也只有几百元钱。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年全国有15个省区农民用于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 文教、 娱乐用品及服务四项的消费支出现金额分别低于100 元人民币。以四川省为例,1995年全省农民每人平均用于衣着的现金支出是63元。我们可以设想,一年用于衣裤鞋帽被褥的支出只有60多元,60 元钱能买什么?连最基本的换季服装都保证不了。 从下面十五个省区1995年农民消费现金支出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有半数左右的农民还将较长时期处于半自然经济状态。
我国十五个省份农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情况表 单位:元
省份衣着 家庭设备及服务 医疗保健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
甘肃45.3 30.77 29.18 45.92
西藏92.1
616.41 6.37
贵州55.6
42.6 16.28 49.27
青海84.7 34.27 34.27 33.74
陕西 61 41.59 41.3 65.14
河南75.2
42.6 34.43 63.53
山西71.5 42.74 31.09 62.8
四川63.1 50.54 29.35 75.36
云南59.9 54.19 32.04 58.07
宁夏84.3 59.76 41.5 72.44
安徽69.9 57.23 34.07 79.45
内蒙85.7 50.01 48.49 97.45
河北87.7 58.15 40.93 73.04
江西69.9 57.76 39.48 93.48
广西49.2 51.65 29.04127.69
四、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几点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充满了活力。但我国经济发展的难度仍然客观存在,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认清国情,并不会降低我们前进的信心,相反,可以使我们在充分认识困难的基础上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前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步提高。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大的经济波动,无不与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缺乏正确认识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了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制定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反急躁情绪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长期任务,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人更容易表现出这种倾向。必须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的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奇迹”。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上的波动,造成经济资源浪费,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从长远来看,稳定健康发展的经济总体效果是最好的。
2.要充分认识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难度。我国将较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历史形成的。当前,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上,加上我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种差距不是在短期内能明显缩小的。我国将较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表明,要带领众多的农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决非易事。即使世界经济大国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也非易事。我国农民人数是西方七个工业强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全部人口数的1.4倍。 如果让这七个国家来共同背负中国农民这个庞大的数目,这七个国家的消费水平一下子要下降60%左右。可见,在中国现有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难度有多大。
3.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探索新的思路,促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功,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如果我们拘泥于书本,迷信于教条,思想不解放,就不会取得这样大的成果。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实际是以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为先导。我国之所以在农业社会滞留时间过长,与“重农抑商”、“兴天理,灭人欲”等思想束缚不无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对自身美好理想追求的结果。思想不解放,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社会生产力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放与发展。经济理论工作者应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借鉴别国的有益经验与理论,总结我们自己的建设经验,发展我们自己的经济理论,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
4.要大力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科学与技术,提高全民族科学技术素质的基础是教育。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工业社会发展的基础是资本,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只有狠抓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不断缩小与国外在科技方面的差距,缩小经济发展差距才有基础。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的世纪。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努力奋争,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
5.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将是长时期多层次并存的局面,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是多层次并存。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部分人的消费水平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社会上会不断地出现新的富翁,但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同时有相当数量的农民还处于半自然经济状态,城市还会有失业现象,社会矛盾有时比较尖锐。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保持社会安定,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基础。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问题,是理解中国经济与社会各方面问题的基础。本文仅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