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银行国有化之路受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对八大银行中的七家采取了国有化计划后,英国政府突然之间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在银行国有化之路上打起了“退堂鼓”,如今,政府似乎比那些获得援助的银行更加急于脱身。
5月19日,据金融时报报道,英国已开始与若干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外国投资者商谈出售其国有化银行的股份。这个迹象表明,英国政府信誓旦旦并大张旗鼓实行的银行国有化政策已经受挫,正在无奈地回到私有化老路上来。
打起“退堂鼓”
2008年2月21日,英国国会通过诺森罗克银行(Northern Rock PLC)国有化法案,允许英国政府在25年内将英国第一大银行诺森罗克银行国有化,因全球信贷危机陷入金融困境,导致该银行发生大规模储户挤兑现象,此为英国银行国有化之路拉开序幕。同年9月29日,英国财政部宣布将接管英国主要房贷机构布拉德福·宾利银行的抵押贷款业务。至此,英国最大房贷银行布拉德福·宾利银行成为当年第二家被国有化的英国银行。到了10月13日,经与各银行之间加紧谈判,英国政府宣布对国内四家最大的银行注入约390亿英镑资金,以补救其坏账。
接受政府雷霆行动救助的银行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合并的劳埃德TSB与HBOS银行,以及巴克莱银行,其中,苏格兰皇家银行获得200亿英镑。这些银行将发行新股,由政府包销。当时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账面显示并无任何问题,但其董事会稍早已表示,银行需要多达100亿英镑的缓冲资金。英国政府注资后,成为这家世界最大银行之一的最大股东。
截至2009年3月7日,在英国政府与莱斯银行达成协议,把政府在该银行所持股份提升为至少65%后,英国政府就已经对英国八大银行中的七家进行了国有化计划。
然而,突然之间英国政府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在银行国有化之路上打起了“退堂鼓”,如今,政府似乎比那些获得援助的银行更加急于脱身。来自金融时报的报道称,英国金融投资有限公司(UKFI)正与一些主权财富基金及其他投资者进行谈判,拟出售英国政府所持莱斯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股权。
而早在2008年3月,英国财政部就宣布,设立一家专门的机构管理政府在部分银行的持股,即现在的UKFI。英国政府分别在莱斯银行和RBS持有43.5%和70%的股份。
进退之间
2009年3月,英国政府还在紧锣密鼓地掀起银行国有化的热潮,仅仅相隔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又迈出“去国有化”之步,这一进一退之间,或许可以显示金融危机的阴霾正逐渐散去,金融危机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
最新数据显示,英国4月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48.7,该数据创下2008年8月以来最高,给英镑/美元走势带来支持。安永统计俱乐部表示,英国信贷危机已经解除,英国最糟糕经济衰退局面已结束。
英国的行动表明,其在危机期间对部分银行的所谓“国有化”只是作为一种救助措施而已,因为“they are too big to fail”(他们太大了以至于不能出事),而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恐怕也只有政府会出手。一旦市场环境转好,那些被救助的银行终究还是要回归其私有的本色。
诚如索罗斯所言,称政府的注资为国有化是一种误解,将其理解为一种股权投资安排更为合适。这次危机本身并不能证明“国有”银行就一定强于“私人”银行。
当初,英国政府史无前例而彻底地以370亿英镑注资RBS、HBOS以及Lloyds之时,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就为此辩护,称有效的部分国有化仅仅是权宜之计。也就是说,银行国有化只是政府救市的临时措施,政府拿纳税人的钱为银行“堵窟窿”。
现在形势有了一点转机,英国银行内心深处产生排挤政府股权的躁动,而英国政府也迫不及待地要从银行国有化中抽身。其实,英国的情形中有美国的影子。5月4日,美国财政部公布对19家大型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之前,对自家家底已有信心的高盛就表示,希望可以归还美国财政部提供的金额为1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脱困计划资金。
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肯尼期·刘易斯也向媒体表示:“我们不需要美国政府的新资金,事实上,我们现在游戏的方案是尽可能快地让政府退出我们的银行。”于是美国政府借梯下楼,正酝酿从高盛撤资计划。
分析人士认为,英美两国不约而同地放宽对银行业偿还纳税人资金的限制或是考虑出售政府持股,并非一时冲动。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也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表明当局和市场越来越相信,金融危机的最坏时期已经过去。
“去国有化”避“英国病”
对于布朗内阁以及绝大多数普通英国民众而言,过去数月中频繁出现的“国有化”这一词实在是过于刺耳。一向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理念,一向以老牌资本主义自居的英国人,如今却改由政府持续向银行注资,逐步增加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权,这岂非预示着资本主义日薄西山?类似这样的质疑,不仅在英国国内,甚至在全世界都已比比皆是。
3月份,坊间传出政府新的银行国有化计划后,银行股一路领跌,英镑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风雨飘摇。而这次退出国有化的消息公布后,英国股市上扬,英镑又领先上涨。市场前后反应不一,说明英国银行国有化之路“此路不通”。
对于英国而言,国有化的弊端是降低银行和经济的运行效率,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窒息市场和经济的生机。英国政府决定适时从银行中退出,实为明智之举,在历史上,英国曾经两次实行银行国有化,给英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945年7月起,艾德礼工党政府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政策,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将约占国民经济部门20%的英格兰银行等八个行业实现国有化。1974年3月,威尔逊工党政府步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后尘,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经过两次国有化浪潮,到1979年,英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5%。在煤炭、电力、铁路和电讯等部门,国有企业的比重达到100%。
然而,经过两次国有化的折腾,导致英国经济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经济停滞、通货膨胀、贸易逆差扩大、黄金外汇储备减少和失业率攀升,而福利、补贴开支却无节制地膨胀。加之政府公职人员的惰性,怠工、欺诈和偷盗等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这种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被世人称为“英国病”。
1979年号称“铁娘子”的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上台就任英国首相,她采取了私有化等“去国有化”的强硬的新经济手段来治理“英国病”,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又成西方经济的领头羊,增长率高居欧美榜首,英国进入了20世纪的黄金时代。这次布朗政府能够及时从国有化中抽身,避免了再患“英国病”的巨大隐患。
眼前英国经济复苏的步伐还很缓慢,在亚洲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迹象日益显现,“春意”初露之时,英国经济却似乎依然寒意难消。被迫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英格兰银行预计,在保持目前0.5%基准利率不变的前提下,2009年第二、第三季度英国经济可能会出现4.5%和4.2%的负增长,高于预期。因此,作为治疗经济危机的权宜之计,眼下英国银行国有化的大门还不能完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