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西青 300384)
摘要: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层面提出的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为解决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提升京津冀地区产业的整体实力,产业发展必将走向区域协同的发展之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不仅能促进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而且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转型和新增长动力的培育,是经济层面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协同学;产业发展;策略
1 区域概况
京津冀地区处于华北平原,在环渤海湾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联系东北、西北和中原地区重要的纽带。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辖区内的所有地域,土地面积21.7万k㎡,约有1.1亿人口。作为我国北方经济中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京津冀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
京津冀地区是北方经济发展最好,人才聚集程度最高,高新科技产业最密集的经济区域。它不仅是环渤海经济区的增长引擎,也是我国北方的经济战略基地。由此可见,加快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推进南北均衡经济格局的形成。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协同学
协同学有着“合作协调之学”的含义,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在上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协同学在广义层面上,既包括合作,又包括竞争;在狭义层面上,是指与竞争相对的合作、协作、同步、互助的含义。哈肯提出,协同学主要是研究构成复杂系统的子系统,与其之间如何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组织行为科学。
2.2 产业协同发展
国外产业协同研究主要是关于企业的战略协同。1983年,Micheal.Porter首次将协同学引入产业发展,并认为产业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融合与协同作用。2002年,Stieglitz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产业动态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为产业协同分析提供了参考。
国内学者对产业协同有不同的解释,2009年,赖茂生认为产业协同是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在发展中相互配合协调的过程,在复杂的分工中达到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2]。2011年,张淑莲提出是区域产业在经济社会的作用下,产业之间相互协作,形成有序的产业结构和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实现“1+1>2”的整体协同效应。
3 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
现今,北京、天津已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两个超大城市,而河北省部分中小城市发展迟缓,甚至存在“环首都贫困带”。从年鉴表1中可看出,北京、天津经济增长迅速, 发展势头良好,但河北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与京津之间差距较大。此外,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功能布局明显不合理,京津与河北产业发展存在巨大差距,现状呈现“核心大,周边小”的态势,城乡产业结构发展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表1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比
3.2 京津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区域协同治理缺位,功能定位不清晰
长期以来,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集聚了太多的功能,“大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且与天津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导致地区产业发展呈现出“两端化”、“离散化”的特征。由于京津冀地区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及清晰的功能定位,在市场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发展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难以实施,地区产业协同发展也难以推进。因而需要引入政府干预,通过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缓解区域差异进一步拉大。
(2)区域合作发展滞后,产业发展不平衡
在京津冀地区,北京的主导产业是高端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天津以高端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工制造业为主;而河北省则以钢铁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由于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集聚和发展由政府为主导,导致了三地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之间联系不多,产业合作滞后。
(3)经济増长缺乏活力,协同创新能力差
京津冀地区聚集了大量高校科技人才,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但三地的技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河北科技创新能力差,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增长片面,造成河北经济增长低和效益差。可见,区域科技合作己经迫在眉睫。如果能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层面,改善区域科研管理体制,构建区域内科技资源共享与科技合作体系,改变区域技术的发展不平衡现状,充分发挥科技在区域产业协同中的作用,加快区域产业协同的发展。
4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区域产业发展之间只有增进相互合作,进行产业之间深层次的、高端化的合作发展,才能产生“1+1>2”的效应,实现整体经济的最大化。
4.1 明确功能定位,创新治理模式
目前,国家层面已正式提出了整体定位,打造京津冀地区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决定了区域产业“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布局思路以及构建以城市为支点,交通干线和绿化廊道为纽带的网络空间格局。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为了形成区域化的管理模式,建立长期的地区合作关系,必须加强政府的市场职能,破除资本、技术、人才等相关障碍,发挥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引导作用,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区域市场秩序,弥补市场的疏漏及不足[5]。
4.2 加强产业协作,优化区域功能
当下,京津冀地区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不平衡;三地之间产业联系较少,发展差距较大。三地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产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提升传统优势集群,建设新型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逐步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性产业链,这对于促进区域内产业转移,降低产业成本,生态环保,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协同的发展,对加快区域产业链融入全球价值链有重要意义。
4.3 增强经济活力,区域协同发展
增强京津冀经济发展活力,首先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其次,应力推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带动作用。最后,要破解当前强政府-弱市场的资源配置格局,让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到产业协同发展和建设中来。
5 结论
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了京津冀产业发展的现状,产业协同发展在现有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产业联动,调节控制各产业要素,合理分工、互相配合、相互协作;结合产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区域产业集群,带动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的升级转型。通过产业发展和空间调节的互动影响,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7.
[2]赖茂生,闫慧:《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与协同理论和实践研究》,《情报科学》2009:1.
论文作者:宋安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产业论文; 区域论文; 京津冀论文; 产业发展论文; 地区论文; 天津论文; 经济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