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1]2004年在《通用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资源存储管理和服务》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资源需要存储管理在数字图书馆中。这些数字资源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资源类型的多样性;(2)元数据规范的差异性;(3)资源在网络上的分布性;(4)提供资源服务的特殊性。由此产生了两个挑战性的研究问题:(1)如何将这些属性各异的数字资源高效统一地存储管理起来;(2)如何基于不同的资源提供不同的服务(下文分别称为问题一,问题二)。对于这两个数字图书馆研发中的热点问题,现有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通用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DLMS(Digital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针对问题一,采用开放源的数字对象管理系统Fedora作为底层数字资源管理子系统,使得DLMS能够统一存储管理各种不同的数字资源。针对问题二,基于Fedora构建了虚拟馆藏配置管理模块和检索服务模块,使得DLMS可以基于不同资源提供不同的服务。DLMS具有如下特性:(1)通用性,支持各种类型和格式不同,元数据格式不同,网络位置不同,提供服务不同的数字资源;(2)可扩展性,动态支持基于新的媒体类型和元数据格式的资源的新的服务,支持二次开发;(3)可互操作性,通过XML文件和OAI协议与其他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深入分析了数字对象框架和Fedora系统,说明实现了数字对象框架的Fedora系统可以解决不同资源的统一存储管理问题。(2)设计并实现了虚拟馆藏,实现了基于不同的资源提供不同的服务。设计了虚拟馆藏配置文件及其Schema,并实现了一个可视化的配置管理工具。(3)设计并实现了索引自动创建和自动更新模块,为不同的数字资源建立了不同的索引。(4)设计并实现了检索服务模块,实现了检索界面和检索结果界面的定制和自动生成,基于不同的数字资源提供了不同的检索服务。
李演军[2]2006年在《高校数字图书馆海量存储系统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涉及到诸多计算机应用技术,其中包含了诸如多媒体海量数据库、多媒体数据的压缩与检索、宽带多媒体网络、高性能计算机平台等。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存在方式及服务方式,使读者能更广泛、更方便地获取信息,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文献信息保障中心的职能也在加大力度建设数字图书馆。 本文对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技术之一: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加以研究。面对众多的信息存储技术,图书馆如何选择存储系统才能提高用户的访问性能,如何才能比较经济的建设存储系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子馆藏量,如何合理和有效的建设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使高校图书馆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网络存储技术,在保证数字图书馆海量信息存储安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的前提下建设可靠、经济的存储系统。是面临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本论文基于作者长期从事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实践,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以及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际需求入手,分析研究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存储系统应用的相关技术,阐述了数字图书馆海量存储系统的建设的原则以及高校建设存储系统的思路,并提出了可行的方案,对普通高校建设高可用性、经济实用的海量信息存储系统提供了合理的意见和思路。并结合兰州理工大学数字图书馆的总体设计和具体实施,提出了较为实用的数字图书馆海量存储系统的解决方案,可供其它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进行参考和推广。
余玲[3]2007年在《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存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大量可读取和利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之上的,优质的数字资源是数字图书馆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如何安全地存储数字资源、快速便捷地获取数据、在系统崩溃时恢复数据,这些都是数字图书馆存储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数字资源的存储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之一。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存储技术的发展,在资源存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存储容量、数据传输速度、扩展性和共享性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现代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呈现出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服务器平台种类多、读者需求复杂等新特点,传统的集中服务系统(如硬盘存储、光盘塔存储、磁带库存储)或者现有的网络存储系统(如NAS、SAN)都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数字信息迅猛增长的存储需求。而网格技术擅长解决数据密集型、吞吐量密集型的应用问题,基于网格的存储技术擅长解决海量、分布的存储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存储方案,并对其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比较了目前广泛使用的DAS、NAS、SAN和ISCSI四种存储方案的优缺点,指出了这些存储方案都不能全面地解决数字图书馆存储问题,因而将网格存储技术引入到数字图书馆存储建设中。分析和研究网格存储的基础理论,总结了网格存储技术的优势,并且针对数字图书馆存储面临的叁个主要问题,即海量、异构和动态存储问题探讨了相关的关键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网格存储模型,从模型体系结构、总体结构和软件功能模块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根据已经构建的数字图书馆网格存储模型,给出了应用方案,具体阐述了应用服务的四个过程(存储描述、存储组织、存储监控与发现、存储调度),并且就存储质量和存储安全两个方面提出了管理策略。
程丽萍[4]2012年在《分析通用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文中提出现代社会是科学不断发展的社会,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数字资源需要存储管理,针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特点,采用开放源的数字对象管理系统,深入分析数字对象框架,构建虚拟馆藏配置管理,提供不同的检索服务,对于通用数字图书馆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骅竞[5]2004年在《通用数字图书馆管理平台的应用逻辑设计与用户界面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数字图书馆正逐渐发展为用于在网络上存储和交换信息的开放知识系统。但是,目前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或多或少都是为了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而设计的,只能支持一种或有限几种数据对象和元数据格式。它们不能很好地支持多种数据和元数据,也很难扩展当前支持的资源对象。而且,这些系统的体系结构使它们不能有效地和网络上其他数字图书馆系统进行交流协作,也无法方便地改变提供的服务类型。在本文中,选择了和以往数字图书馆不同的设计方案。在系统DLMS(Digital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中,使用了诸如Digital Object Architecture,J2EE和Struts这样的技术和概念,以提供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具体地说,在DLMS中,用户可以(1)自定义数字图书馆支持的数据资源类型和元数据定义,而不需要修改系统;(2)动态地增加或者删去一个系统中的服务;(3)通过OAI协议或者其他可编程接口与其他数字图书馆系统交互。我们采用了Fedora(Flexible Extensible Digital Object Repository Architecture)作为DLMS的子系统以支持Digital Object Architecture。在DLMS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致力于在应用逻辑层次上保证系统的通用性、可扩展性和可互操作性;同时实现用户界面层的可配置性。为了解决传统数字图书馆系统存在的问题,DLMS系统采用了如下的方案:提供了动态配置系统服务功能和数字对象管理服务以保证系统的通用性。通过使用Struts控制页面开发和利用Java语言的面向对象编程特征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通过实现OAI服务接口和实现与系统外部服务互连,使DLMS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互操作性的系统。 目前DLMS系统已经投入试运行,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测试结果。
唐兆琦[6]2008年在《基于DSpace的机构仓储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条件下信息交流的需求;现行的学术出版模式也存在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病,版权问题、费用问题也是矛盾突出;由此而发起的开放获取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交流的发展,但是科研人员可以获取的开放资源却非常有限。而与此同时,学术机构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产生了大量的、复杂的、数字化的科研资料和学术出版物,科研人员对这些资料的利用非常不便,各个机构之间共享资料也非常困难。为此,学术机构迫切需要一种方式来收集、整理、保管这些资料,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在这些背景下,机构仓储(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产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众多科研机构规划并实施了机构仓储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发展趋势来看,机构仓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解决学术机构数字资源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论文首先对国内外机构仓储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机构仓储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机构仓储的特征及建设机构仓储的意义进行了总结阐述,对开放获取和机构仓储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构建机构仓储的软件进行了分类介绍,重点研究了几种常用的开源软件系统。提出了机构仓储需要遵循的业界标准和技术规范。其次,论文分析了开源软件DSpace的功能,对DSpace项目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从DSpace系统的数据处理、用户与数字对象管理,浏览与检索,统计与订阅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分析了DSpace系统的叁层逻辑结构以及各层的功能,总结得出了DSpace系统在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再次,论文分析提出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构仓储系统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和技术需求;阐述了系统建设的目标和意义;设计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构仓储系统的整体模型;制定了机构仓储系统的工作流程和系统实施的详细过程,包括编码环境的设定,信息交换、Web界面和索引的中文支持,文件格式和元数据扩展,工作流的定制和管理等,实现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构仓储系统的基本功能。最后,论文基于IR系统设计出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信息平台的基础框架。通过分析现阶段机构学术信息交流的现状,以及科研人员对机构信息平台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建设学术信息平台的新思路,将学术门户、学术交流、虚拟学习等分布的应用系统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实现与这些学术应用系统以及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电子资源系统等的互联互通。作者将SOA设计模式应用于学术信息平台的构建;设计了学术信息平台的技术架构,提出了学术信息服务总线的概念。分析了基于IR的学术信息平台的服务流程,包括系统服务功能的分解和标准接口的定义。最后设计了基于IR系统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信息平台软件体系架构。作者希望通过上海交通大学机构仓储系统和学术信息平台框架的构建,能够长期保存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资料;方便校内外及国内外同行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能够有效的改善现在机构中学术信息交流不畅,科研产出受制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现状,有效的支持科研生产的全过程,提高科研的产出效率。
郭卫兵[7]2009年在《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技术标准研究》文中提出资源共享的实践自人类社会产生图书馆就开始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更多是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进行。然而,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应用的差异,使得技术和技术标准问题逐渐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技术条件和技术标准的研究,结合用户的调查数据和馆员访谈记录,研究出一个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技术标准的目标框架。本文开篇对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条件和技术标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指出技术条件是技术标准的基础,技术标准化是系统互操作的基本保证,研究了图书馆异构资源和异构平台的互操作机制,提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互操作的概念框架,并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互操作的概念框架为基础,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工作流程,提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互操作的实现框架。通过文献普查与网络检索这两种方法对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涉及到的技术概念和标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其更加系统和完善,并形成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标准框架。其次,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互操作实现框架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用户对地区资源共享系统的使用满意度情况,了解了高校用户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实际调查数据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地区资源共享系统技术条件的不足之处。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从共享系统工作人员的角度了解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建设情况,以及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们对高校图书馆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相关问题的认识与看法。最后,深入分析对比用户调查数据和馆员访谈数据,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标准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技术标准目标框架,包括图书馆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网络通讯条件、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网络标准化程度及数字信息从生成到服务各环节等,同时提出了实现该目标框架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并回访了相关高校图书馆的一线工作人员,得到了高校图书馆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技术标准目标框架应用前景反馈。
聂云霞[8]2014年在《国家层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信息技术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数字资源已经成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主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数字遗产保存宪章》中指出,数字资源应理解为一种有利于子孙后代活动的资本或遗产。但数字资源本身较为脆弱,受制于载体老化、技术过时等因素影响,数字资源生命周期比较短暂,如果缺乏有效的长期保存策略,势必造成数字资源的永久消逝,给民族记忆和人类文化传承带来重大损失。鉴于此,应改变现有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自发、分散研究的现状,立足于国家顶层设计,对国家层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进行有规划的、相对集中的研究。本选题“国家层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有别于文献机构或部门数字资源保存策略的研究,而是强调从国家全局和整体出发,探索和研究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相关策略,因此角度更为宏观。文中基于“大遗产保护”的视角,把公共数字资源和私有数字资源统一在国家数字资源层面,认为私有数字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公有数字资源,打破了两者“分而治之”的桎梏;站在世界记忆守护和人类文化遗产传承的高度研究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思考具有略意义的国家层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有利于整合现有研究力量,从岁本和全局出发科学设计、合理配置研究资源。笔者因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研究中紧紧围绕“国家层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的主题,以“数字资源”概为切入点、以“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为中心、以“国家层面”为基准来全(?)思考,提出了基于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国家层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政策策略(?)管理策略和技术策略,旨在为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提供参考和借鉴。
侯叁军[9]2011年在《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技术与人文的互动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工作是以资源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则是其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技术与人文的互动一方面提升了用户对资源和服务的质的要求与量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对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提出了 "随需应变"的要求。一是要求系统可以吸纳先进的技术成果,能够与技术发展相同步、相适应;二是系统可以"随需应变",以敏捷的方式反应"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变革与创新的要求,从而以更加简便、更加有效地方式实现图书馆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更加有针对性的用户服务。从数字图书馆的具体实践来看,"系统孤岛"现象是造成现实环境中"信息孤岛"、"信息淹没"现象的一个根本原因。解决这一始终存在的问题的根本途径也依赖于从数字图书馆系统自身建设开始,而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则为我们在系统实现层面提供了一种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本文聚焦于SOA框架之下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文章在对数字图书馆系统存在问题、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进展、数字图书馆系统与系统架构相关理论问题以及SOA理论与技术框架分析、研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SOA框架之下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进行研究:对数字图书馆建设要素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要素模型;对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的要素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的要素模型;对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分析模型;对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目标进行了思考,总结提炼出了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并对其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对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架构与服务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面向服务的业务域分析思路与分析范式,并对业务域系统与服务分析的主要环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分析建议;本文最后还从机构组织层面对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的相关机制与策略进行了探讨。等等。本文认为,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总体目标的一致性与系统业务流程的一致性,为统一框架下随需应变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建立在数据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之上的数字图书馆软件系统在资源共享利用与平台整合等方面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其意义和"车同轨、书同文"一样深远。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基于对数字图书馆建设及"要素说"的理解,给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要素模型。模型以四面体的形式构建的,旨在说明: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之中,无论以哪一个要素、哪一个节点为中心、为出发点,理论上都需要处理好与其他要素节点之间所构成的线上的关系,处理好与其他要素节点所构成的面上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数字图书馆这个有机体,他们之间的互动促进图书馆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推动了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基于对数字图书馆建设要素的理解,给出了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的要素模型。该模型表达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方面——以系统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体现了以服务为主导的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要求在数字图书馆应用软件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处理好要素关系,它们都是系统构建、系统架构设计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需要结合具体的实施环境包括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等加以权衡。3.基于对SOA的理解,结合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要素模型,给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分析模型。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以服务为基础的,服务是面向服务架构中关键的组织概念。如何实现标准化服务分割、实现服务定义,是面向服务数字图书馆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模型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分别表达了实现服务分割可能方式以及服务分析的叁个维度。模型结合了要素分析、业务目标分析、自顶向下的流程分解分析、自底向上的技术分析等元素,应用该模型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分析中实现业务与技术的匹配,从而实现对服务的标准化服务分割。该模型也为数字图书馆模组化系统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不仅限于SOA。4.总结提炼出了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并对其理论依据进行分析。认为所提出的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可以得到"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图书馆用户服务理论"、"图书馆学五定律"等相关理论的支持,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系统建设总体目标的一致性,以及系统相关业务流程的一致性,为统一框架下的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提供了可能性。5.结合目前学者们关于系统架构的研究及现实世界中部分数字图书馆系统案例,以系统建设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运用所提出的系统分析模型,给出了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架构与服务的分析思路与分析范式,并对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业务域分析的主要环节给出了具体的分析建议。这种分析局限于个人的认识与经验,值得进一步商榷,有待于实践中不断完善。
皇甫青红[10]2011年在《数字保存系统软件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保存系统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项目的核心,本文从数字保存系统的研究入手,首先介绍了数字保存系统的定义及数字保存系统软件评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本文提出了数字保存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功能要求和非功能要求。基于OAIS标准,功能要求包括摄入、档案存储、数据管理、管理、保存规划、存取功能。非功能要求包括元数据要求和其它技术基础结构要求。接着本文介绍了10种数字保存系统软件,并对其中叁种软件D Space、DigiTool、Fedora进行测试分析。最后,从四个方面评价了测试结果:技术基础设施、存取、元数据、保存。通过评价分析,本文对我国数字保存系统的构建给出了建议:利用OAIS模型构建国内数字保存系统;借鉴国外构建数字保存系统构建的方法;利用开放源代码系统构建数字保存系统;评估构建好的数字保存系统。希望能够对国内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通用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资源存储管理和服务[D]. 王勇. 清华大学. 2004
[2]. 高校数字图书馆海量存储系统建设研究[D]. 李演军. 兰州理工大学. 2006
[3].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存储研究[D]. 余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 分析通用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J]. 程丽萍.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5]. 通用数字图书馆管理平台的应用逻辑设计与用户界面设计[D]. 李骅竞. 清华大学. 2004
[6]. 基于DSpace的机构仓储应用研究[D]. 唐兆琦.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7]. 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技术标准研究[D]. 郭卫兵.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8]. 国家层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D]. 聂云霞. 武汉大学. 2014
[9]. 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研究[D]. 侯叁军. 南京大学. 2011
[10]. 数字保存系统软件评析[D]. 皇甫青红. 郑州大学. 2011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数字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 存储管理论文; 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