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中小学生节奏感知与表达教学的策略论文_王珏

改进中小学生节奏感知与表达教学的策略论文_王珏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论文摘要:

《音乐课程标准》在“感受和欣赏”教学领域中的第一指向,就是感受“音乐表现要素”,“音乐表现要素”中包含了节奏、节拍等因素。而“节奏感知与表达教学”更承担了达成课程要求,发展学生节奏感的任务。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创的“体态律动”、“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他们的思想对当今的音乐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

节奏感、表达、教学策略

中央音乐学院音教系近年来致力于世界三大体系在中国本土化的实践创新研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运用。学习吸纳国际先进理念和做法,反思当前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的现状,总结教师的实践经验,我们初步获得在节奏感知与表达方面的相关对策。

一、系统规划:——从补差补缺开始。

任何能力都是在特定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首先认真分析课程标准,找出与节奏教学相关的要求和规定,仔细研读其内音在的精神。如在感受与欣赏领域的有这样一项要求:“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响,能够用不同方式模仿不同的声音。”,看似针对音色的,但也绝不排除对自然界节奏的感知,如公鸡叫声:喔喔喔—。母鸡叫:咯咯哒—,小鸡叫:叽叽叽叽,显然这是三种不同的节奏,很多作曲家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聆听,才创作出生动的描述性的音乐作品。其次,认真领会教材的意图。教材是课程的具体转化,也是实施课程的基本资源,伴随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也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修订,整体而言,修订版教材在学生的活动建议方面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关键是要认真阅读,读懂教材的操作建议。第三,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在新生进校的第一周,通过轻松的游戏活动或”快乐的音乐会”,对学生的节奏感知和表达能力做一次摸底调查,以便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尽快制定补差补缺的具体的有梯度的进阶式内容和弥补的方式,在最初的几个教学周内,对学生的聆听习惯、表达兴趣、识读乐谱的能力进行集中弥补,参照课程标准制定学期计划,有机的渗透在感受与欣赏、表现(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创造性活动等不同的学习领域。

二、改进教法——从感受体验开始:

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所以得到推广借鉴,是因为这些体系都着眼于学生的生命主体,寻找最原始的、最自然的、最朴素的、最生活化的方式找到音乐与学生的结合点,运用生活中的语言元素、动作元素、声音元素帮助学生认识音乐亲近音乐,都力图通过特定的教具、声势活动、视觉符号等多种体验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感知与表达节拍的强弱、节奏的类型、音值的长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音乐中,让人与音乐共同流动交融,从而获得对音乐最深刻的认识和印象。因此我们的教学在现有的课程要求下,在大班授课方式下,在现有的教学内容的中,适时适度的渗透参与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已是大势所趋。

(1)聆听中提高分辨能力:多样化的节拍类型和千姿百态的节奏组合,组成造出千姿百态的音乐世界,节奏中包含节拍单位和单位拍内的多种节奏型的组织形式,在歌唱、演奏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的节拍类型,对于单一节拍强弱规律的判断,把握好音乐的基本韵律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聆听音乐中关键节奏的语气表达、节奏塑造的形象。引导学生“大”到“小”进行分辨,首先关注节拍,进一步关注节奏,聆听同一拍号运用不同节奏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对比。因此增强学生对节拍表现力的认识,对节奏运用的多样性的体验,从而在听觉上建立起对节奏要素的关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运用声势律动增强对节奏的感知。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和运用声势体验的方式对学生的测试,学生对于身体参与表现音乐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在音乐伴随下富于美感的动也是学生的向往,在动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审美认识更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研究学生,研究音乐,什么样的体验活动才能被学生接受。从最简单的动作入手,培养学生参与“动”的自信,如在强拍处捻指,在长音处挥手等,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将音乐听熟听透,设计出符合音乐节奏特征和内在变化的,学生易于参与的,富有美感的动作,激活学生参与兴趣。其次,教师善于示范,让投入的状态,合拍的律动美感,鼓动学生参与。在新歌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用身体动作替代口头语言,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拍,音乐的节奏变化;欣赏教学中更应将音乐表现要素转化为多样化的声势律动,在反复的律动中增强了对音乐主题的记忆。

(3)乐谱识读中增强体验:乐谱是学习音乐的一项重要工具,是借助特殊的视觉符号进行的,掌握这些视觉信号,可以为深入运用节奏表现节奏服务。识读乐谱也是初中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段提出“能顺畅识读乐谱”的要求。作为一项学习活动一直与在歌唱、演奏、欣赏联系在一起,乐谱中的节奏学习通常是与旋律同步进行,但它的音乐表现意义与价值常常被忽略,而通常学生能唱准音高,却不能唱准节奏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并且学生不能发现自己的声音缺乏韵律感,这也能反应学生的节奏感含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些问题,通过对比演示让学生感知,散乱的音符经过节奏的组合立马会变的有精神。其次,养成良好的唱谱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节拍特点,掌握和运用划拍方法辅助唱谱。最后,在乐谱识读活动中更应补差补缺,强化对基本节奏型的识读和记忆,第四,重视增强对节奏的审美认识,分析节奏的情感表现意义和风格特点,促进学生的节奏表现。第五,运用教学技能辅助支撑学生的节奏表现,教师在学生的唱谱过程中,善于运用钢琴的力度、音色,清晰明确的将节奏的强弱长短等信息传递给学生。

三、关注能力发展——提供表现平台

学生节奏感至于表达能力的提高不能停留在被动模仿和接受,更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展示的场合。在不断运用在运用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运用中发展学生兴趣。

(1)节奏感知“课课练”让节奏练习成为常态。

选取短小的乐曲,可以是即将学习的歌曲作品,也可以是欣赏的作品片段,引导学生为作品编配律动动作,逐步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敏感,指导提示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劳动或锻炼动作或舞蹈动作伴随聆听,合拍感受音乐的节奏,由最初的教师引导示范慢慢过渡到学生为音乐设计动作。

(2)让学生成为创造性活动的主角。

知道学生运用口技模仿打击乐器声音、捕捉生活中的节奏声音为歌曲伴奏。也可以为歌曲添加节奏型的引子或尾声。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的节奏型,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判断选择运用。教师运用指挥辅助学生的表现。

(3)开展好初级创作活动。

结合知识点的学习开展实践活动,如乐句的填充练习,教师提供两个乐句的节奏,每句的句尾最后一小节留给学生填充,在学生多样化的节奏填充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选择最佳的节奏,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节奏不仅是符合节拍特点,还应有作为乐句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的合理性,推进了学生发展性训练学习。重视增强对节奏的审美认识,促进学生的节奏表现。

节奏是最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的一个要素,节奏中的节拍变化,节奏本身的变化,节奏的情感表现意义都是需要学生体验的。节奏感知与表达如何融入当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已有的教学范本如何更加适应本土中小学生,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勇.柯达伊音乐教育理念在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音乐探索.2006(S1):91-93

[2] 王雪桦. 音乐实践中速度感的训练与培养[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

[3] 张晖. 几种复杂节奏节拍的教学探讨[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0(03)

论文作者:王珏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  ;  ;  ;  ;  ;  ;  ;  

改进中小学生节奏感知与表达教学的策略论文_王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