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各型细菌性痢疾的诊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细菌性痢疾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2例(占55%),有效16例(占40%),无效2例(占5%),治疗总有效率为95%(38/40),均未出现并发症,随访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针对各型细菌性痢疾及早明确诊断,及时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疗效,有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诊查;治疗方法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指由痢疾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结肠黏膜的化脓性炎症为其主要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发热等为主要表现。常年散发,夏秋季多见[1]。本病预后一般较好,如治疗不彻底易成慢性。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细菌性痢疾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各型细菌性痢疾的诊疗方法及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细菌性痢疾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8例(占70%),女性患者12例(占30%),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9.5±1.2)岁。其中急性菌痢21例,包括普通型9例、轻型8例、中毒型4例;慢性菌痢19例,包括慢性迁延型8例、急性发作型6例、慢性隐匿型5例。
2诊查要点
2.1病前l周有不洁饮食史、菌痢接触史,或来自疾病流行区,多在夏、秋流行季节发病。
2.2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日,平均为l~3日。
2.2.1急性菌痢
(1)普通型:起病急,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常伴有头痛、乏力、食欲缺乏,每日大便数十次,为黏液脓血便,量不多,里急后重感明显。体检有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2)轻型:无发热,腹泻每日数次,为黏液稀便,常无脓血,腹痛轻。
(3)中毒型: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毒血症状。起病急骤,突发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本型又可分为3型:①休克型:患者血压明显降低,脉搏细速难触及,口唇发绀、皮肤呈花纹状,少尿或无尿,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②脑型:患者烦躁不安、嗜睡、反复惊厥、昏迷,继之出现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均等呼吸衰竭表现,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2]。③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表现,最为凶险。
2.2.2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迁延不愈,常有腹痛、腹泻、稀黏液便或脓血便,或便秘、腹泻交替。有左下腹压痛,可扪及增粗的乙状结肠。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乏力等。
(2)急性发作型:6个月内多有急性菌痢病史,常因受凉、劳累和饮食生冷而诱发,可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但发热常不明显。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菌痢病史,但无临床症状。
2.3实验室检查
2.3.1血常规:急性菌痢有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升高。慢性病例有轻度贫血。
2.3.2大便常规:量少,肉眼为脓血黏液便。镜检可见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2.3.3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4乙状结肠镜检查
慢性菌痢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黏膜可呈颗粒状,且可见息肉等增生改变[3]。刮取黏液脓性分泌物培养可提高确诊率。
2.5影像学检查
慢性菌痢进行钡餐或钡剂灌肠,可见肠道痉挛、袋形消失、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及肠段缩短等改变。
3治疗方法
3.1急性茵痢
3.1.1一般治疗: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至症状消失后。卧床休息,进易消化饮食。高热、呕吐、失水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腹痛明显可酌情使用阿托品类药物。抗菌治疗,药物剂量要足,疗程不宜短于5~7日。
3.1.2急性菌痢普通型
(1)抗菌治疗:可选用呋喃唑酮(痢特灵)0.1g,每日3次;盐酸黄连素0.2~0.4g,口服,每日3次;复方新诺明2片,口服,每日2次;诺氟沙星(氟哌酸)0.2~0.4g,口服,每日3~4次:或氧氟沙星0.2g、环丙沙星0.25g,口服,每日2~3次。必要时可选用足量的抗生素静脉滴注。
(2)对症治疗:腹痛剧烈者给予阿托品0.5mg或山莨菪碱(654-2)10mg,肌内注射;或阿托品0.3mg、山莨菪碱(654-2)10mg、复方颠茄片1片、颠茄合剂lOml等口服,每日3次;高热可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呕吐,不能进食者适当补液;腹泻次数频多可加用思密达3g(1袋)口服,每日1次[4]。
3.2中毒性菌痢
3.2.1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测血压、脉搏、呼吸,每l~2小时1次,记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吸氧。
3.2.2抗菌治疗:用有效抗生素静脉注射,如氨苄西林3~4g,头孢噻肟钠4~6g,头孢曲松钠3~4g,分2次静脉滴注,或环丙沙星0.2~0.4g、氧氟沙星0.2g,左氧氟沙星0.2g,每日2次静脉滴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2.3对症治疗:(1)降温镇静:高热者积极物理降温,或酌用退热药,或给予亚冬眠疗法,用盐酸氯丙嗪和异丙嗪各1~2mg/kg,肌内注射;反复惊厥者,给予地西泮10~2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2)休克型:抗休克治疗。①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快速静脉滴注右旋糖酐一40 500ml及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待休克好转则继续静脉输液维持,补液量视病人情况及尿量而定。同时给予5%碳酸氢钠3~5ml/kg,纠正酸中毒。②血管活性药物:如山莨菪碱(654-2),成年人每次10~30mg,5~15分钟1次静脉注射,待四肢转暖,血压回升后可停用。如血压仍不回升则给予升压药,如多巴胺40~2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③保护重要脏器功能。④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3)脑型:脑水肿者用20%甘露醇,每次l~2g/kg快速静脉滴注,6~8小时重复使用[5]。用血管扩张药改善脑血管痉挛,并应用糖皮质激素。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发生呼吸衰竭。出现呼吸衰竭则使用呼吸兴奋药,如尼可刹米(可拉明)0.25~0.5/次,静脉注射。哌甲酯(利他林)5~20mg,每日1~2次静脉滴注。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或气管切开。
3.3慢性菌痢
3.3.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使生活有规律。饮食易消化、少渣、无刺激,忌生冷油腻。防止腹部受凉,纠正贫血,驱除肠寄生虫,积极治疗合并的胃肠道疾病,调节肠道菌群失调。
3.3.2抗菌治疗:宜根据药敏试验或选用急性期未曾用过的有效药物,联合用药或交叉用药2~3个疗程,每个疗程延长到10~14日。
(1)急性发作型:可选用作用环节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参照急性菌痢普通型)。
(2)慢性迁延型:对久治不愈的患者,在选用上述抗菌药物的同时,可进行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每晚1次,10~14日为1个疗程。①一种敏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配成1%~2%溶液,淀粉浆液200ml,0.25%普鲁卡因lOml,锡类散0.3g(1支),泼尼松20mg。②5%~10%大蒜溶液200ml加泼尼松20mg,0.25%普鲁卡因10ml。③O.3%黄连素溶液200ml,加泼尼松20mg,0.25%普鲁卡因lOml[6]。
(3)调整菌群失调:由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常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可选用丽珠肠乐(含双歧杆菌)2片,口服,每日3次;或地衣芽胞杆菌(整肠生)0.5g,口服,每日3次。连用2~4周。
(4)免疫治疗:痢疾疫苗疗法,最好采用自家菌苗,隔日皮下注射1次,10~14日为1个疗程,同时加用左旋咪唑,50mg,口服,每日3次,每周2日。
4结果
40例患者经明确诊断予以针对性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均未出现并发症,随访3个月无复发。详情见表1.
5讨论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菌痢患者要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可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有肠道功能紊乱者可酌情给予镇静、解痉药物。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以利肠道正常菌群恢复。本研究中40例细菌性痢疾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2例(占55%),有效16例(占40%),无效2例(占5%),治疗总有效率为95%(38/40),均未出现并发症,随访3个月无复发病例。
综上所述,针对各型细菌性痢疾及早明确诊断,及时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疗效,有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尚明春.276例细菌性痢疾患者的临床诊断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医学信息,2015,(16).
[2]田祎,贾蕾,钱海坤,吕冰,曲梅,张新,黄瑛,王全意.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符合率及特征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4).
[3]高璐.细菌性痢疾研究现状[J].职业与健康,2017,(2):277-281.
[4]刘成山.成人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诊治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1):25-26.
[5]崔东晓,钟辉.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效果观察[J].医学动物防制,2017,(6):692-694.
[6]张鸿,赵清侠,曹宁家,李彧,李竹,马淑琴,陆亚红.急性细菌性痢疾1027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6).
论文作者:杨周荣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痢疾论文; 细菌性论文; 肠道论文; 患者论文; 脓血论文; 静脉论文; 药物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