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探讨
杨国文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职业中学 737200
听过不少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的公开课,发现有的从细节入手,有的从语言入手,有的从文章结构入手,但大多摆脱不了从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一路学将下来,这样的顺序或学法似乎没有什么不妥,顺风顺水靠岸。好的阅读应该“时时会溢出我的审美,对我‘自以为是’的经验构成冲击”。于是我想,与其在顺叙的轨道上“亦步亦趋”,何不就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发展作为讲课的一个切入点,让学生的阅读“溢出原有的审美”呢?打定主意,便着手进行。
提问一:林黛玉与贾宝玉未见面以前,她了解到的贾宝玉是什么形象?
林黛玉对他的表哥并不持什么先入为主的看法,当她舅母数落贾玉玉时,她只是“一一地都答应着”。这里一方面看出林黛玉的小心,另一方面也看出林黛玉的好奇心颇重。在她的心里,贾宝玉无疑是聪明,灵动的,有着不拘小节的作风,估计能与她心有灵犀一点通。无论王夫人怎么说贾宝玉的坏话,林黛玉并不发表她的任何看法,都能以一颗平常的心来包容他。引领学生在“一一地都答应着”等关键语段处多多“玩味”,时时揣摩,潜心涵咏,能够更细致地感受林黛玉的情感世界,促使学生向着课文的更深处挺进,发现更美的风景。
提问二:林黛玉与贾宝玉见面以后,她对贾宝玉的印象是什么?
引领学生注意这时的林黛玉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那就是,先疑而后惊。当贾宝玉出现在林黛玉面前之时,林黛玉得到一个意外惊喜:他就是林黛玉心目中的偶像。这个偶像既是形象上的又是气质上的。虽然说他们并没有见面,但是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已经俨然是彼此相知的一对了。“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引领学生在这样的关键处反复品味,开掘、体味和涵咏,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常态性工程。
提问三: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以后,他对林黛玉的印象如何?
一者贾宝玉心中有着偶像的影子,不然他就不会大胆猜她是谁。二者,贾宝玉也有相当的判断力。从情态上和气质上,他感到林黛玉无疑就是他心中的另一半。所以,文章借贾母的问话道出了贾宝玉心中的秘密。从贾宝玉换衣服一事来看,这既是他展现自己的表现,也是他尊重林黛玉的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上文说,林黛玉见了贾宝玉,觉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里又用贾宝玉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引领学生在这样的对比处和前后呼应处多多“较真”,想必文本深处暗含的情感“意蕴”——贾黛二人的“两情相悦”——必将为我们一一“收揽入怀”。
提问四: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以后,贾宝玉是怎样表达他对林黛玉的好感的?
阅读此段,应该引领特别关注其中的细节描写,比如:“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妹妹可曾读书?”“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细读文本就是沉入词语”(南帆)。引领学生沿径探源、披文入情,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能够更深地体会到贾宝玉对林黛玉喜之深、爱之切的情感,同时也不知不觉丰富了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生命。
提问五: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形象描写是通过什么途径表达出来的?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提示:分别通过对方的观察写出来,加深印象。使其“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故事发展有了根源。这是文章中最为精彩的一段。这正是为让贾宝玉来观察林黛玉做准备的。
提问六:从每个性格的角度分析,他们的爱情能取得成功吗?(重点讨论课文中的语言信息。)
面对此问,应该引领学生请从文中找出相应材料证明:林黛玉听得多,听得细。想得多,想得细。行动小心,谨慎。过于多虑,自尊心太强。(对他人不会太关心。)贾宝玉过于顽劣,独立不羁。(对他人也不会太真心。)(当然还有其他原因——社会原因。)当学生从这些材料中反复品味时,必将理解到:从他们二人的性格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不可能是完全心心相应的。他们最终的结局绝非那么理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我们对小说的艺术构思已经初步掌握了。接着提问:这样构思的艺术价值是什么?(重点分析讨论。)教师小结:欲合而又分,欲分而又合,分与合之间,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多变,生动诱人,构思精巧。
(林黛玉)进了荣国府,想这次可要见到宝玉出场了,不料又从贾母说起,写了邢王二夫人、李纨、凤姐、迎春三姊妹,还有贾赦、贾政,宝玉仍不出场,这又何异于巴望蝶儿落在花上,蝴蝶偏偏忽高忽低、时上时下地飞来飞去,就是不落在花儿上?忍性等到宝玉出场,急着要看宝黛相会,不料宝玉却转身而去,这与忍性等到蝶落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蝶儿高飞而去,又有何异?使读者急不可耐,然后再出场,才能使他们高兴非常,心花怒放。呵,作者的笔是神是鬼?为何如此细腻工巧?好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领学生从固定框架中摆脱。不断地“摆脱”,不断地“跳出”,才使得阅读仿佛一串钥匙,层层开启文本的大门。仍然借用李浩的话说,“不断地拓展,是文学的要义之一”,而我们可以说:“不断地拓展,是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
参考资料
[1]李浩 魔法师的事业[J].青年文学,2015,(5):87。
[2]祁洪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J].教师月刊,2015,(4):43。
论文作者:杨国文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林黛玉论文; 宝玉论文; 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见过论文; 构思论文; 是他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