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瞩目的地区,但是从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结构性矛盾开始上升。经济发展虽然还保持大体8—10%的速度,但是产业发展中产销矛盾、商品积压, 市场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企业亏损增多,下岗职工增加,整个市场需求不足。我们已经面临产业结构性矛盾,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部门内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任何社会的再生产,包括资本主义再生产在内,客观上都要求产业各部门、各个组成部份之间的协调和适应。马克思早已说过:“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282页。 )马克思对社会的两大部类以及部类内部的副类作深入分析,揭示了社会生产内部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一定量的比例关系。当然马克思的研究是在抽象意义上研究社会生产内部的运动规律,而产业结构则是在更具体的范畴上研究社会生产内在的联系。西方国家把产业结构泛指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与关系,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既包括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又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方面的内容。结构平行指在某种发展水平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平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由社会生产力发展而突破原有产业结构到新的更高阶段的水平。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看,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第一产业相对比重的下降,第三产业相对比重的提高。工业发达国家其第三产业更要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其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但是发展的总趋势基本相同。我们国家建国之后,超越轻工业发展阶段以重工业为中心,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矛盾。改革开放以后至80年代中期不得不补上发展轻工业的课,而80年代中期以后掀起了以耐用消费品为主的高加工度化的工业发展。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规律,轻工业的发展推动重化工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全面发展,在经过一般重化工业发展后,再进入高加工工业阶段。而我国80年代中期随着创办经济特区、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下放外贸自主权、扩大对外开放的时候,在经济国际化的浪潮推动下,中国又一次超越重化工业发展的路子。当然在当时的条件下有它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终归暴露出结构上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1.加工工业迅速发展,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而基础产业相对滞后。80年代中期以后,一个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家电流水线的热潮在全国掀起。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消费的需求,但另方面重复引进造成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900 多种重要工业品的调查资料显示,半数以上的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如我国彩电的生产能力已达年产4000万台,1996年的产量仅为2100万台,需求量才1700万台,而基础产业及其原材料、零部件又相对滞后。
2.企业规模偏小,小型化、分散化的特征非常明显,无法获得规模效益。进入我国产品目录的汽车总装厂达122家, 如包括民用改装车厂则有838家,其数目堪称世界第一,然而我国汽车总产量1996年才150多万辆,不足美国通用汽车厂的1/5。按照世界公认的最小合理化规模15万辆,我国目前只有上海大众1994年底达到30万辆的生产能力。
3.地区工业结构趋同化普遍存在,无法实行区域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资源和经济技术条件差别很大,但是工业结构却极为相似,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23个省在生产洗衣机,29个省生产电视机,23个省生产电冰箱,27个省生产汽车,其它诸如摩托车、化纤、纺织、塑料、自行车等轻工业产品也都遍及全国各地。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原因分析
产业结构是生产供给方面的事情,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可以从供给方面找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主体从单一的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变,随着财政包干制的实施,企业权力下放等措施的贯彻,地方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调动。但同时也增添了投资的分散化和重复。原来国有经济体制中存在的投资饥饿症,从单一的中央政权扩散到多个的地方政权。
旧投资体制的弊端在从中央到地方投资主体的权力转移中并没有消失,同样是投资的饥饿和投资缺乏约束和责任制。而投资体制中的严格纪律、科学论证、层层审批的投资程序又给抛弃了,因此,在投资决策中产生失误成为比较普遍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坏东西保留了,而好的一面又给抛弃了。由于投资权力向地方转移,地方又资金不足,投资分散的结果导致企业规模的分散和偏小,达不到规模效益。而且将力量放在短期的工业上面。而中央又由于财力不能集中使大型的重化工业基础投资不足,技术改造无力,造成基础产业发展滞后。这些反映了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中的矛盾,反映了旧的投资体制还没有完全转换为新的投资体制。只有加快机制的转换,才能使投资项目准确,效率提高。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和需求有关,因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在生产领域是无法判断的,只有到市场上来,只有在流通领域才能判断。一旦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就暴露出来了,市场问题和消费者的需求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不够发展,改革开放十多年人民群众刚刚摆脱产品极端缺乏的问题,向温饱生活过渡,从长远看不可能是需求不足。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分配的差异,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有很大差别。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相差约2.5倍,而城镇居民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需求多层次差别的情况下,供给也必须多层次才能适应。而我们的产业结构远不能适应需求的状况,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不能满足居民中已达小康水平的需求;另方面一般性产品的需求在城镇居民中已经达到满足,可是广大的农村居民远未满足,就以电视机来讲,农村的普及率仍然很低。企业又缺乏开拓农村市场的能力和条件。为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机电产品及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也还不能满足需求,要从外国大量进口。因此,我们当前出现的许多产品供大于求只是相对的,反映了我国工业生产中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状况,反映了供给结构不适应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状况,潜在的市场需求很大,而现实的需求不足。
三、调整产业结构的模式选择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协调是一个客观的经济发展过程,各个国家和民族在选择的模式上是存在差别的。那么,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空间要选择什么样的路子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复布点、重复生产是一个难以避免的事情,市场的作用就在于优胜劣汰,让那些没有效益和缺乏效率的企业淘汰,而让那些经济效益好、适应社会需要的企业壮大起来,形成新的经济支点,这样整个社会生产力就可以向前发展。有关资料表明:当今美国所有行业几乎2/3的新建企业在六年之内会破产和被兼并。而我们市场经济刚刚建立,市场还很不完善,在企业后面往往有地方政府的支撑。那些该破产或淘汰的,市场无法开出“罚单”,而该发展的企业却因资金不足或市场分割而不能发展。因此削弱地方行政管理的干预,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健康、完整、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市场也有失败的时候,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能避免经济的波动,市场调节是以价格机制为基本手段,价格只能反映近期的供求关系,而不能反映长期的趋势,因此很难避免经济波动而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单纯的市场调节难以消除企业经营中导致的社会问题。从微观的角度看,企业只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至于经营中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考虑的。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而导致外部环境的恶化,如污染、生产条件的破坏、能源的枯竭乃至社会矛盾的加深,单纯的市场调节是无能为力的。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追求的社会目标,应该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而稳定的发展;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而且结构协调;要有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等等。而这些单纯的市场调节难以做到,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通过有计划的调节社会资源配置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从历史上看,本世纪20年代以前,资产阶级新古典学派崇尚自由竞争,认为价格机制自行调节,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发生生产过剩,价格的变动会使其恢复供求平衡;劳动力市场也不会发生不平衡,如果劳动力过剩,市场价格也会调节,使工资降到每个人都有工作的水平,而不会出现“非自愿的失业”。但是,无情的三十年代大危机粉碎了这个美梦。凯恩斯进行了一场革命,他证明了单纯依靠市场调节,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他从总量的分析中得出这个结论,建立了宏观经济学模型。从此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结束了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调节的一面,又多了国家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的一面。这对于缓和资本主义矛盾,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我们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有必要和可能实行国家的宏观调节。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定一定时期的战略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国家经济的按比例发展,对于我们这样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国家尤有必要。战后时期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它们所提供的经验可以作为佐证。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浪中,虽然也反映了亚洲模式中某些缺陷,但是总体来讲加强国家宏观调节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是不能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