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林晓渊(通讯作者)

厦门市中医院 福建厦门 361000

【摘 要】目的:探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8月收治的120例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60例患者为原发性肝癌,为A组;还有60例患者为非原发性肝癌,为B组。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差异,并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A组患者的AFP指标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指标均要显著高于B组,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同时,使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检测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诊断,阳性率高达85.0%(51/60),诊断的准确率较高。结论: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的检测能够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指标明显更高,诊断的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原发性肝癌;诊断

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PC)是我国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肝癌而死亡的发生率达到了35.68/10万【1】。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出现肝癌的患者也越来越多【2】。肝癌是一种发生在肝脏部位的恶性肿瘤疾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肝痛、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关于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了医学研究中的重点,尤其是对肝癌患者的诊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3】。只有通过有效的诊断,准确了解患者的病情,才能够更好的制定预后方案。近年来,许多医院通过检测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诊断,针对这一点,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癌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探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8月收治的120例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60例患者为原发性肝癌,为A组;还有60例患者为非原发性肝癌,为B组。排除标准:①合并出现了冠心病、高血压以及严重肾脏疾病的患者;②无法配合诊治工作的患者;③神经系统有严重疾病的患者。A组中,男35例,女25例;患者年龄最小的32岁,年龄最大的68岁,平均(48.9±2.3)岁;病程(3.9±1.1)年。B组中,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龄最小的33岁,年龄最大的67岁,平均(48.6±2.5)岁;病程(3.8±1.0)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P>0.05),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

1.2方法

①标本采集:以患者的肘部静脉取血,采集病人2 mL 外周静脉血于EDTA-K2 抗凝的真空抗凝管中并分离血清,未及时检测血清标本要保存在4℃的冰箱中。②检测方法:本次试验中选用的仪器为雅培i2000化学发光仪,主要进行甲胎蛋白检测。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的检测选用仪器为日本富士G1200,具体的操作按照试剂盒上的内容执行。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AFP和血清PIVKA-Ⅱ指标,分别取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的平均值来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应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来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准确率。

1.4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的研究中,相关的统计结果均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并且将数据输入到SPSS19.0软件【4】中去,其中,计量资料以()的形式来进行表示,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T值检验,计数的资料则以(%)的形式来进行表示,然后再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卡方值检验。在两组间进行对比,对比的值用P来表示,当P值<0.05时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比较

A组患者的AFP指标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指标均要显著高于B组,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应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来进行诊断的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6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别采用甲胎蛋白、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来进行诊断,根据比较可知,通过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来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高达85.0%(51/60),而甲胎蛋白诊断的准确率仅为66.6%(40/60),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021;P<0.05)。

3.讨论

近年来,原发性肝癌已经成为了主要困扰我国公民的恶性疾病之一,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也较多,包括有肝硬变、病毒性肝炎、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等【5】。同时,肝癌患者也很可能出现癌结节破裂出血、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关于肝癌的诊断和质量非常重要。临床上对原发性肝癌进行诊断时,主要从病理和超声来进行诊断鉴别,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室的一些检测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了解,检测的项目主要有甲胎蛋白(AFP)及其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Ⅱ)、岩藻糖苷酶(AFU)、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等。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的检测进行实验观察,根据12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可知,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FP值和PIVKA-Ⅱ指标明显高于非原发性肝癌患者,且诊断的准确率达到了85.0%,诊断的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的检测能够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原发性肝癌患者的PIVKA-Ⅱ指标明显更高,诊断的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海伦,赵睿,李大鹏等.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变化的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12(08):1012-1014.

[2] 席强,孙桂荣,丛培珊等.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2):928-932.

[3] 杨贵敏,杨运强,赵运胜等.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3):783-785.

[4] 顾志冬,陈诗凯,郭平等.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比例(AFP-L3%)及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C].//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560-567.

[5] 公帅,孙桂荣,刘明军等.异常凝血酶原和唾液酸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07):900-903.

论文作者:林晓渊(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9

标签:;  ;  ;  ;  ;  ;  ;  ;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林晓渊(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