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战场论文,经济建设论文,档案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档案工作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已经十分现实地摆到了我们面前。本文试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就提出这个命题的依据、现状以及如何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作点探究。
一、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必然选择
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这个时代命题,不是哪个人的发明,而是我国档案事业跨入90年代的历史必然。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力呼唤,更是我国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正确选择。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号召各行各业都要真正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根本不放松”。因为,“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要服从这个大局”①。
档案工作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同时也是我国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回顾建国后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历史,我国针对每个时期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80年代,我国档案工作的重点放在整体恢复上,突出抓了理顺体制,调整关系,形成规模。这一工作思路与当时的国民经济全面复苏思路相吻合,国家对档案事业作了较大投入,这对建立科学的档案工作体系,形成具有国家规模的事业实力,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档案工作在为经济服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与此同时,经过近10多年的全面恢复与发展,我国档案事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外向型开发实力。据统计,全国档案干部约100万人,各级各类档案馆3585个,馆藏量达到12107万卷(件),全国有1000多个国家综合档案馆进行了新馆扩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开发已建立起好的基础。②仅“七五”期间,利用档案产生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就达到304亿元。这为我国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走在有效服务与长入经济中求发展提供了保证。实践证明,档案工作总是在解决各种矛盾,特别是部分解决主要矛盾中不断前进的。
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也是我国档案工作历史经验的结晶与升华。纵观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基本的经验,都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为各项工作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的档案工作,同以往的档案工作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另一个事实也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即每个时期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重点是不同的。如果说,以前主要是为阶级斗争、计划经济服务,那么,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档案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特别是开发利用工作,如果跟不上时代脉搏,不能自觉地、主动地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要取得新的发展和新的经验是很难想象的。所以提出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也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近几年全国档案工作的最大变化就在于:我们从指导思想到实际工作,都在“服从”和“服务”的驱动下,有意识地向经济建设靠拢,与经济建设对接,发展态势不错。这是十分可喜的,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出路所在。而保持这种对接,必将带来档案工作投身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经济的繁荣,促进档案事业稳步发展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只有把档案工作作为市场经济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来建设,才能跟上时代的主旋律,进入事业发展的快车道,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繁荣。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既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归宿,又体现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需要。
二、对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现状的基本分析
1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档案部门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积极探索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在思想认识、实践探索、理论研究方面不断进步、逐步深化,但从整体上看,依然处于既适应又不完全适应的状况。
(一)思想认识有了提高。
全国档案部门积极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与党的十四大精神,提高了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自觉性,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更加牢固,初步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四个转变:
1.变安于现状为开拓进取,增强了参与意识。全国档案部门特别是沿海沿江档案部门密切注视本地经济建设的热点,在制定计划、指导工作、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等方面,以是否有利于经济建设为出发点,把档案工作的触角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方面。开始改变传统的“你来我查,你问我答”的被动服务方式,积极主动参与本地本部门经济建设大合唱。
2.变封闭为开放,树立全方位服务意识。我国档案部门已开始结合国内外经验,积极探索建立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如浦东等开发区、长江三峡等重点工程建立了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精简、效能的档案工作机构。直接引进目标管理、争创效益等有效管理方式。不仅在企业管理、优化决策、转换机制、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各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一些方面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状况已有较大改善。
3.变默默无闻为有声有色,强化舆论意识。除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大众宣传媒体外,许多省市档案刊物开辟“为经济建设服务”、“走向主战场”、“改革潮中话档案”等专栏。不少省市档案部门编辑档案利用效益资料,向领导及社会散发,使关心、支持、利用档案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人越来越多。档案宣传工作正朝着多媒体、全方位、社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4.变无所作为为大有作为,树立档案效益观念。过去那种档案部门无所作为的思想,逐渐被档案发挥效益的事实所改变。许多地方开展的档案创效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据沈阳市统计,1992年全市档案系统开发档案信息资源420项,建设行业企业情况档案资料105项,转让科技成果100项,专项活动创经济效益6473.89万元,极大地增强了档案效益观念。
所有这些都为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工作实践有了明显发展。
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档案部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概括起来,主要发生了四大变化:
1.工作重点的转移。档案部门围绕本地经济建设的重点,把档案工作的重点集中在重点工程、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发区及其他领域。据1994年4月召开的长江七省市档案工作协作组第一次会议情况显示,沿江七省市积极争取重点工程主管部门的支持,举办试点、制订管理办法、开展培训、指导验收,使重点工程档案工作有了良好起步。对大中型企业档案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抓转换机制,开展档案创效、创先表彰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大中型企业档案工作的深化。帮助开发区召开档案工作会议,制定规章、建立网络、培训干部、总结经验、组建机构,使开发区档案工作发挥了作用。同时,对三资企业、境外企业、第三产业、交易市场、股份制企业等新兴领域档案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建章立法。此外,一些省市还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农村及乡镇企业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的重点突出,与经济建设贴得更紧。
2.服务方式有了变化。各级档案部门除沿用过去接待查阅的传统利用方式外,更多地采用开架阅览、咨询服务、编辑专题资料等方式,服务的方式显得更加丰富、主动。一些档案部门围绕本地经济建设的中心编写“短、平、快”与“高、精、深”相结合的编研资料,召开档案信息发布会,向社会发布档案信息,开展档案创优增效活动,并设立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成果奖,有力地推动了档案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
3.服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仅提供档案原始信息,更多的是汇编优秀档案成果,提供高层次、智能型的开发服务。通过开发档案二次文献,编制各种目录、索引、指南,为经济建设部门提供检索手段;开发档案三次文献,汇编档案文件材料,编写专题标准资料,撰写综述、分析等具有创造性的知识产品,为本地领导决策服务。湖北省有的档案馆,还与各个单位签订利用档案协议,定题、定期提供编研资料,以短、平、快的编研产品,直接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很受欢迎。
4.组织形式的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档案部门初步探索了纵横交错、民间官方并存、行政社团共举的多种管理网络。一是继续依靠各级经济主管部门抓本系统、本行业档案利用工作,形成专业系统档案管理网络;二是抓企业集团的总公司,形成企业集团档案管理网络;三是组织各类档案工作协作组,形成档案协作网络,如全国各大区、沿海、沿江、计划单列市等地区协作组,冶金、机械、科学院、军工、商检等行业协作组;四是学会研究组织网络。如全国、各省及部分市档案学会,纺织、城建、冶金、高校等档案学会。有的学会活动与行政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较好地发挥了学术研究与行政管理的双重作用;五是跨行业、跨地区、官民合办的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组织形式。如档案咨询服务中心、信息开发系统网络、档案事务所等。
上述重大变化说明,提出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是10多年来档案工作以改革促发展的实践为基础的。
(三)理论研究有了加强。
为更好地引导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档案学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主要表现:
一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研究者不仅注意了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宏观管理理论、组织体制、人员要求、设备及现代化条件,而且还有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方法。从而,将研究的内容从表面的、单纯业务的研究,引向深入的、战略性的、与经济建设贴得更紧的方向。就其研究内容的广度讲,包含各个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系统,如计划、财税、金融、保险、冶金、工商、环保、医药、农林、水利等行业。这种宏观与微观、广度与深度的结合,不仅有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而且加快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从研究的形式看,不仅继续沿用过去召开会议、发布文件等,还创办专刊、开辟专栏、科研立项等形式。如云南省创办了《云南经济档案》专刊;不少省市在本地档案刊物开辟专栏;国家档案局将档案工作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科研任务立项;中国档案学会组织青年档案学者深入讨论等等,这都是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研究内容与较新的研究形式结合,推动了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研究。
二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无论是档案理论研究单位,还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他们或到经济建设部门和单位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丰富知识,或直接举办试点,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方式方法等理性思考,运用到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这样做,既丰富了研究内容,提高了研究水平,又推动和指导了实践的发展,已总结出一批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如《档案馆指南编制规范》、编制档案检索工具规则,科技档案创效计算方法等都是这种结合的产物。各级档案部门不仅大力支持这些项目的研究,还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好作用。
上述理论的探索,对档案工作更好的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是十分有益的。
综上情况表明,我国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打下了较好基础,可以大有作为。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影响和制约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种种问题:
一是一些档案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意义。思路不明,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行动迟缓,工作被动,错过了许多好的机遇。
二是工作重点不突出,组织管理不力,方法手段少。主要表现在档案部门不了解本地经济建设情况,盲目性大,重点目标不明确,业务管理工作思路窄,基础差,不能形成区域型或专业性的档案信息开发网络,甚至互相封锁,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广泛交流和有效利用;在工作方法上满足于微观指导,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和办法。
三是研究工作不系统,不深入。主要是对经济建设的现状、战略发展以及档案工作如何与之结合研究得不够。对已取得的初步实践经验也没有很好总结、研究与宣传,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亦缺乏深入探讨,整个研究工作存在着楼院性、封闭性和分散性。总之,认真解决好上述问题,能够更好地掌握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主动权。
三、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思路与若干举措
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涉及面比较宽。有理论上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实践的问题,即要有明确的战略思路和与之相配套的举措。
关于投入的战略思路。以往确定档案工作发展思路时,我们从部门工作角度考虑得多一些,着眼点和着力点大都放在争规模、上条件以及具体业务工作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有机联系。现在,档案工作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已发生变化。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松动,进入90年代,虽然新旧体制交替的过渡时期尚未结束,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雏形已经具备,这必将对档案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在确定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思路时,必须把握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一特征,以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十四大精神为指导,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自觉地把档案工作当作经济建设链中一个必要环节,以“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标准来审视已有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从全局出发,站在市场经济角度,高屋建瓴地思考,立足已有工作基础,扎扎实实地筹划。依照这个基本点,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思路就应该是:以十四大精神为指导,以服务和服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旋律,一手抓深化改革和深度开发,一手抓依法治档、宏观管理、科技进步等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建设。基本途径是改革开放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开发经济建设部门档案的潜能与增强档案工作的总体实力、外向功能相结合,宏观管理与依法治档相结合。
关于投入举措,为保证投入战略的落实,使档案工作有一个大的突破和发展,必须要有若干新举措。
(一)转换视角,牢固树立新的观念。
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全过程将始终伴随着解放思想,视角转移,观念更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解放思想的程度,决定着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力度。从档案工作主要矛盾出发,现阶段尤其需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牢固树立参与经济建设,抓住服务经济建设不放松的观念。档案工作有多重功能,方方面面都重要。但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决定了档案工作必须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调整结构,服从大局,以服务为己任的档案工作决不能游离其外。因此,档案工作必须摆正原有功能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克服与经济建设联系不紧的毛病,这才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二是牢固树立围绕市场要求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观念。投入经济建设,档案部门必须研究市场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开发适销对立的信息产品,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围绕市场,追踪经济建设热点和主动开发的观念,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制定档案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研究并突破工作难点。只有这样,才会把生存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优化档案资源配置,拓展自身空间。三是牢固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为基础的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新观念,在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过程中,判断档案工作新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不能囿于已有的制度、抽象的理论或者外国的方法,而要以新的衡量是非曲直的原则为主,这就是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从这个原则出发,许多长久争论不休的问题就会不争自明,迎刃而解。四是牢固树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观念。现在,档案部门开始注意经济效益了,因此,强调树立两个效益并重的观念,优化自身配置,参与社会竞争,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在功能。
(二)改革行政管理手段,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档案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一些该管的,如对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规划协调、政策指导、法规监督等等,管得不够。反思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偏重于内部规模的扩大和形式上的完备,任务指标沿着档案行政系统下达,将工作范围局限在本系统,而社会其它管理系统对档案工作的多向监控调节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改进档案行政管理,实行宏观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就是要保持档案事业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加强档案事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与协调运行的关系,保持档案事业宏观结构与活动的合理有序。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代表国家实施宏观管理,发挥规划协调、政策引导、指导监督、服务保障等职能。所谓规划协调就要确立档案事业的结构、布局与发展战略,协调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档案所有权与利用权的关系,协调档案事业与情报、图书等相关事业之间的关系,以追求档案事业整体的最佳功能的、保持事业发展的动态平衡;所谓政策引导,就是从政策上引导档案的开发开放和服务,引导档案部门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协作;所谓指导监督,就要强化政策协调,凭借法律、政策等实施有效监督;所谓服务保障就是要为事业发展创造合适的软硬条件。
在加大档案工作服务市场的力度、形成社会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愈来愈感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交流的制约作用。如何从行政管理的协调规划角度加以改进呢?我们的想法:一是借助政策法规,把握社会需求导向;二是鼓励地区与地区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地区与专业档案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三是根据需求设立专门的档案信息服务组织,以联系协调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各类档案机构的档案信息开发活动,并充当利用者与服务者的中间人;开展咨询服务、定题服务、承包项目、转让技术等服务活动。
(三)调整工作布局,突出工作重点。
在工作安排和力量配备方面,向档案信息资源和档案信息服务市场的双重开发作适度倾斜。现阶段,档案工作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与档案部门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档案工作要求取得新的发展,必须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展开,把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效果作为检验其工作开展好坏的主要标准。因此,要把开发利用作为重要工作来安排,选派素质好、能力强、肯动脑筋的业务骨干去从事两个开发工作,打开局面,形成气候。
在业务指导上要树立档案工作要服务、服从经济建设的思想观念,一方面指导作好机关档案室和档案馆的基础工作,同时,要充分重视,甚至在一个时期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开发利用上,多为被指导单位出点子,想办法,尽可能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出一些既有利于本单位,又造福社会的成果,形成以开发利用为导向,促进基础建设的的新格局。
认真健全档案行政规章和业务规范。原有的一些文件、标准、办法、规范,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面前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有的方面就必须有新的或较完善的文件规定,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保障档案工作有效服务经济建设的档案规章制度体系。
追踪经济建设热点,拓宽档案工作面。90年代,国家经济建设热点由沿海向沿江推进,一系列大型项目即将上马,档案部门必须作到经济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作好重点工程、开发区、国有大中型企业、重要的事业单位和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部门的档案工作。建立起以现代化管理为基础,以开发利用为导向的外向型档案工作模式。
(四)改善馆藏结构,增强服务功能。
面对机遇与挑战,综合档案馆怎么办?这既是眼下议论中心,也是一大难点。
目前大多数综合档案馆的馆藏特点是,反映政治活动的档案多,反映经济建设的档案少;反映机关行政事务的档案多,反映地方区域特色的档案少;反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档案多,反映结合各地实际加以执行的档案少;已经完成现实使用价值的历史档案多,仍具有现实使用价值的档案少。论干部力量,论库房设施,论馆藏数量,综合档案馆都是“老大”,论有效服务经济建设,综合档案馆的办法又最少,而综合档案馆在档案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这种反悖现象的延续对综合档案馆藏甚至对整个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一个综合档案馆工作如何的基本标准,不是馆藏卷数的多少和库房设施的先进壮观,而是它所提供的档案信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作好为党政部门服务的同时,要更多地注意为经济部门、单位、厂矿企业服务,增大经济档案和特色档案的的成分;调整服务方式,深入经济建设部门,了解需求,密切配合,加强编研服务和咨询服务,把利用服务的重心由以阅览提供一次文献为主,逐步过渡到编研、咨询服务和一次文献阅览服务并举;条件成熟的馆还可以开展综合信息服务尝试。随着企业被逐步推向市场,企业活动已由原来的行政命令导向改为市场机制调节,由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对于国家有关产业、税收、金融信贷等宏观调控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对于这样广而深的需求,综合档案馆具有特殊优势,这正是综合档案馆的一次发展契机。
(五)广泛开展档案创效活动,形成规模效应。
现在,好几个省市开展了档案创效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这是档案工作从大的层面上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一项立竿见影之举,其意义和影响十分深远。我们认为在整个档案系统广泛开展这一活动,以改变各地单兵独进,彼起此伏的现象,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规模效应是十分必要的。
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与指导思想就在于号召和组织全国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人员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工作,争创档案工作的两个效益。借助这种形式,档案工作部门可以尽快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前哨阵地,了解经济建设的需求特点,促进档案工作与经济建设的进一步结合,把档案的开发利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这种途径,促使各级各类档案管理部门贴近经济建设,主动适应生产、科研、市场的利用需求,建立与项目的研究、开发、生产的调度、管理、产品的经营销售等经济活动的热线联系,深入到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实现档案的综合有效开发,为经济建设提供更直接、更完善的服务。
(六)借助技术信息市场,探求档案工作服务新路。
按照传统观念,人们不会把档案工作与市场联系起来。而市场经济浪潮把技术信息市场推到了档案工作的大门口,市场主体也在时时呼唤档案出山。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以新的思想与视觉来研究档案工作与市场的关系。诚然,档案从整体上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它的原生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制约了档案进入技术信息市场的自由程度。但是某些档案信息,仍然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特别是经过开发的档案信息,源于档案又不同于档案,凝结着档案工作者有目的创造性劳动,则可以考虑直接进入信息市场。从目前信息市场需求的动向来看,能够进入市场交流,并为社会所急需的主要是科技类、经济类、专门事业类的档案信息。随着信息市场的形成,信息开发的交流性、深层性、信息加工成果的商品化将成为社会信息交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技术信息市场里,档案部门一直为之奋斗的档案价值实现功能、服务转移功能、横向联系功能、加快转化功能,都可望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因此,提出档案信息进入信息市场,目的在于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扩大档案工作服务对象,深化、拓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档案工作的活力。
档案信息进入信息市场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对其进入市场的可行性和方式尚需很好研究。目前,可以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市场,或行业技术开发及信息中心,开展档案信息咨询服务和档案信息利用代理服务,举办层次不一、范围有别的各类档案信息交易会,档案信息发布会;同时,也可以直接参予社会综合信息市场交流,促进档案信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当然,档案信息进入信息市场,可能会出现一些把握不准的现象,但只有我们保持积极而审慎的态度,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管理,强化中介机构功能,加强档案信息市场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可以做到档案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的。
档案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尚待深入探讨。我们的初步探究,旨在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赐教。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②国家档案局:《1991年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
标签:经济建设论文; 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经济论文;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