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武术发展与宗教的互性与差异论文

论传统武术发展与宗教的互性与差异

李伟雪

(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 从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宗教的互性与差异入手,探讨二者的交融点与不同,旨在利用传统武术与宗教的互性与差异,更好地把握传统武术与宗教的发展内涵。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宗教既相互关联也存在差异,传统武术借宗教这个载体不断得到演进与发展,在宗教中继承、发扬武术,进一步凸显我国传统武术在国家发展大势下的时代价值,实现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化发展、持续化发展与大众化发展。

关键词: 传统武术;宗教;互性;差异;发展

传统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起源和发展是以宗教为载体,在宗教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然而,我国传统武术在发展中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武术逐渐出现违背传统武术价值信念的因素。要想发展传统武术,必然要结合我国同样具有文化魅力的宗教因素。探讨传统武术与宗教的联系,分析二者在发展中存在的互性与差异,善于利用传统武术与宗教的互性与差异,更好地把握传统武术与宗教的发展内涵,对推动我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传统武术发展与宗教的渊源

1.1 传统武术的发展

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出多种内涵。经笔者梳理相关武术发展的脉络,存在国家、社会和个人3种层面的表现形态,具体如图1所示。一是为争夺土地以战争为契机,作为军事训练的实践表现的国家武术。隋唐以前,武术与战争密不可分。战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争取利益、扩大领土的唯一方式。此时的武术一方面强调“与文相对”的身体训练的军事技击,诸如射箭、御车、骑马、角抵、相扑等;另一方面借用技击动作形成的“武舞”以达到宣扬武力的作用。武术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在“自卫御敌、保家卫国”中起着关键作用。二是在社会阶层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而形成的多式多样的民间武术。隋唐“武举制”使武术有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义和团的失败与武举制的废止,使武术彻底与军事战争相分离,民间习武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风尚。在古代使武术套路更加成熟,出现了民间瓦舍、勾栏等场所的娱乐武艺表演,以健身、竞争为主的“角力”、“相扑”等,还形成了拳法、枪法、棍法、刀法等各类门派,尤其是武术的拳种门派,著名的有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等。武术成为一种自卫御敌、修养身心的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教化方式”[1]。发展到近代,传统武术进入学校体育的课程,开设武术课,教授内容包括徒手(包括各种拳法)和器械两部分。民间武术是古代武术的发展高潮,为今后武术的发展规范了方向,使其不断成熟,并演变为如今我们认为的传统武术。三是建国后,形成集竞技、娱乐、健身、教育于一体的个人武术。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传统武术更多地作为个人保持身体健康的锻炼方式之一。传统武术是我国武术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身体锻炼的形式,与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并列发展。

图1 传统武术的发展演变

1.2 传统武术与宗教的渊源

图2 二者的渊源演变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意识,并逐渐发展至今。由图2可见主要分为3个阶段。一是先民崇拜的“鬼神思想”阶段。这一阶段古代人民相信某些自然事物或神秘力量具有生命、意志和超自然的能力,可以影响人类生活,因而试图通过各种形式与之沟通以获得福佑、趋吉避凶[2]。这种封建迷信在武术中以武舞和民间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与武术实为一体的武舞,既是军事训练的内容,作种种击刺动作的演练,又是宗教的内容,以表现战斗的舞蹈来供奉神灵。另一方面,民间教门大都借传习武术进而宣传其教义,以此扩大组织和蓄养武装力量[3]。民众投身民间宗教以寻求解脱现世痛苦的途径和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4]。二是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道德思想”阶段。宗教的内涵从封建迷信转而宗教信仰,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和社会道德进行思考。“武德”专指修习武术之人以仁义为先的行为操守准则[5],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等”作为武德信条,是不同教派中都必须遵守的宗法礼仪制度。三是追求个人现实价值的“人本思想”阶段。国际化的发展使我国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有基督教、佛教、道教以及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宗教(藏传佛教等)。然而文化的冲击并没有使我国传统武术与宗教相分离,至今仍有不少民间流派依然坚持着武术的习练。习武之人追求将武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以享受生活,一种修心健身方式以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强调传统武术“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价值。据了解,仅流传至今的太极拳就有杨氏、武式、孙式、和式等诸多流派。

需要指出的是,法律翻译对中西方权力斗争的重要性早在当时就已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证据之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乃晚清最重要的对外事务决策机构,同时却又称译署。另一方面,中体西用式的法律翻译模式只是权力博弈过程中的阶段性平衡点。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渐次瓦解,西方民主观念的逐步确立,传统义理纲常终究要被现代政法术语所取代。仅仅几十年后,1911年编撰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中,“休妻/出妻”等已无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离婚”。时至今日,我们无论制定法律规章,还是探索法律问题,所用皆是源于西方的术语,这些术语所包含的概念完全游离了传统文化形象。

以上可见,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宗教相辅相成,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较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以进一步研究二者的联系,正确看待传统武术与宗教,利用互性与差异中的积极因素促进我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

2 宗教与武术的互性

2.1 两者发展兴盛的共时性

交流与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本质,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宗教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传播,这种社会传播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师徒传承是人际传播体现最为明显的武术固有的模式之一[14]。武术的师徒传承是以传习某种武术技艺为纽带,要求师徒双方按照一定的规范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15],内在表现为接近血缘的‘父’与‘儿’的关系,外在表现为以宗法等级为实体的礼仪制度[16],成为人们在动荡社会中拥有归属感而团结到一起的民间组织。在传统社会中的师徒传承遵循着宗法制度,建立起强调武德的道德规制,如人们所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道、以德为先”、“未曾习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的“非信廉仁勇者,不可传兵论剑”等。

2.2 两者技术内容的一致性

传统武术虽作为一种非功利性行为,但在国家发展大势之下,利益是推动发展的持续性动力,传统武术要实现持续化发展,就必须结合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一方面,人民健康是民富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个人追求内外兼修,外强筋骨,內炼心神,促进身心统一与协调健康发展,以此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进而实现我国全民健康的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武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承载的传统文化令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术所望尘莫及。由“野蛮之武”进化为“文化之武”、“道德之武”,将“文化之武”沉漫在阴阳五行、“精气神”、武德和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中,形成中华文化的瑰宝。弘扬我国传统而优秀的武术文化,就是弘扬我国的时代精神,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

2.3 两者价值目标的相似性

早在三国时期的宫廷戏中就出现刀、杖对打的情节,是一种武术与戏剧的完美融合[12]。如今的武术表演多指融汇各种时尚元素和表演艺术成分,呈现出舞台表演效果的武术套路。在表演中要求动作协调、干净利落,展现出动作美与神态美,是将外在形式美和内在意蕴美相结合的肢体运动艺术。然而,在古代,集宗教祭祀、教育、搏斗训练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武舞被众多学者认定为武术表演的雏形[13]。武舞在宗教祭祀中模仿格斗击杀动作以藉慰神灵;在休闲娱乐中模仿格斗击杀动作以歌颂领导者的武功;在搏斗训练中是对格斗击杀动作的反复操练。

信念价值的不同。传统武术有着极普通的现实信念,与民间日常生活相关联,体现的是从肉体至心灵的不断升华。传统武术中的拳法器械套路从技术动作的学习起,在不断地习练与对身体的不断反思中加强对动作的连贯性,也逐渐在完整的套路中得到超乎身体的思考,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灵追求。传统武术是一种由外而内的修炼形式。宗教则是神圣且不可改变的,与神化了的物或自然相联系,追求从灵魂到肉体的逐步具体化。古时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社会大环境下,身心俱苦,为摆脱心灵上的奴役,人们依靠神灵以抚慰内心的不安,通过实际行动表示对神灵的崇尚,以此得到心灵的满足。宗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炼形式。

2.4 两者追求审美的共通性

宗教中“苦行”的目的既要使灵魂变得纯洁和高尚,又能够增强身体的生命力[10]。正如古人云:“心清意净,天堂之路;心慌意乱,地狱之门。先民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借以修行摆脱内心的惶恐与不安以求得宁静,追求心灵上的超凡脱俗,方能得道成仙以延年益寿。心灵得到升华,生命力也得以延续。而习练武术在传统上具有三个层面的价值:即 “强身”、“养心”、“悟道”。身体外练得到满足转而促成对生命与人生的省思,则是武术所要达到的归宿[11]。“强身”是通过训练士兵的身体来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也是民间百姓通过习练武术得以生存,虽目的并非是为强身,却间接达到了健体的功效。“养心”即是内练,以静坐修炼为主要方式,通过内练的修养达成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悟道”。

身心发展的不同。在对人的身心发展上,传统武术和宗教有着质的区别。传统武术有利于人的身体强健,更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在民间,传统武术可以作为娱乐性质的武术表演,作为社会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表现,作为社会的谋生的手段,还可以作为不同教派根据个性的选择形成的不同风格的传统拳法、器械套路;宗教虽有强身的一面,却约束人的个性发展,不利于人的自然心理发展。宗教的封建迷信对鬼神的绝对崇拜,要求先民服从于自然力量,使先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接受鬼神的赐予。传统的宗教信仰中由于教派的高度发展虽改善了人们对鬼神的绝对崇拜,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教派的派规的约束。

2.5 两者传播方式的统一性

虽然在宋代武术与军事相分离,但武术始终没有摆脱这样的军事背景。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武术发展史上的繁荣期,是真正的传统武术发展的高潮,拳种的形成是武术发展的完备形态。明清时期的武术,不仅摆脱了以长期依附军事为主的现象,打破了武术的“离散状态”,而且为武术今后发展的基本规模和方向作出了规范,标志着真正意义上传统武术的形成。同时,出现的各种“谱”“册”等武学巨著,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为武术的发展作理论材料支撑;拳法、棍法、枪法以及武术套路的种类形式多样化,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武术体系。该时期大量涌现各色拳种门派,也是教派高度发展的标志,尤其少林拳可谓是我国古代武术发展的里程碑[6]。少林武术是结合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作为佛教禅定的辅助手段而逐渐形成的。明代嘉靖年间的抗倭使少林寺僧人扬名立万[7],少林武术也从小众化变为大众化,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由此开创了少林武术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使少林武术在众多教派中独领风骚。

民间一直是中国武术生存与发展的主战场,“侠以武犯禁”为民间武术组织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组织传播是传统武术在民间以村落、结社、拳场等为组织形式,以传承武艺、健身娱乐、保家卫国为组织目的的多方位的民间组织[17]。明清时期大量涌现的民间武术流派组织可谓是民间武术组织发展的高潮。有太祖拳形成的“太祖门”;少林拳形成的“少林会”;明代内家拳发展成的“广陵散”;梅花拳演变成的“大架门”、“小架门”等数 10 种武术流派组织[18]

图3 传统武术与宗教的互性表现

综上研究可得,宗教和武术存在多方面的相似,存在某些特性和社会功能上交汇的共存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主要表现在图3中的5个方面。但时代在进步,要促进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还应探讨传统武术与宗教之间的差异,正确看待传统武术与宗教,利用二者互异性中宗教积极的、科学的因素,实现我国传统武术的时代价值,推动传统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

3 武术与宗教的差异性

行为内质的不同。传统武术是一项具有个人主义的身体实践行为,也是一种以修身养心、自卫御敌为目的的非功利行为,大多集体性习练,在练习中体现强烈的分享性。传统武术虽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的修炼,但更强调习练过程的集体性。宗教是集体性、非技击性的思想概念表达行为,也是争取个人利益的功利性行为。宗教通过集体的规模性组织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每个人所追求的都是出于自己的需求,体现出明显的争取利益的个人主义,尤其是我国佛教同藏传佛教都是源于印度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继承了印度佛教中的政教关系理论[19]。政教阶层的出现,致使在宗教中将统治欲和占有欲这种带有功利性的色彩展现无疑。由此可见,传统武术和宗教在内质的显然差别。传统武术是个人主义的非功利性行为,宗教是追求个人利益的集体组织行为。

二者的价值追求都包括身体与心灵两个方面,尽管二者的最终目的大不相同,不可否认,它们都主张内外兼修。

(1)P是循环群或广义四元数2群.若p∈π(o(g1))π(o(g2))则存∩在m1∈N∗使得o()=p满足g1≃≃ g2,即 d(g1,g2)≤ 2;若q∈ π(o(g1))π(o(g2))则存在m2,m3∈N∗满足o()=q.由Q1的正规性可知其包含在群G的任意一个Sylow q-子群中,从而,即d(g1,g2)≤2.若g1为p元素,g2为q元素,当o(g2)<qm时,构造g1~g1g2~g2;当o(g2)=qm时,构造,故d(g1,g2)≤3.综合上述3种情况可知d(g1,g2)≤3.∩

虽表现形式多样,但始终离不开视觉的欣赏美。武术无论是模仿格斗击杀的武舞,还是向人们展示各种优美招势动作的武术套路,都呈现出外在的视觉效果。

综上,我国传统武术和宗教虽因发展的需要存在一些交汇,但主要体现不够深刻,有相同性必然存在相异性,二者究其根本却大不相同,且存在很大的区别。差异的存在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传统武术与宗教的发展内涵,有选择地对这些差异进行利用得以进一步实现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可持续性。

开展关联性教学不仅是教师创设和建立了这种“关联”,更需要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到这种关联的存在,要让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与原有的认识和经验相关联,让新学习的概念原理和眼前的现象之间产生关联。

4 以宗教为载体进一步发展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瑰宝,其自身的发展对于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传统武术要更好地契合现代发展,就必然跟随时代脚步实现现代化的转型。由于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分裂出的竞技武术背离了传统武术的价值观,使传统武术价值体系丢失。要促进传统武术的时代化发展,满足现代人们的健身、娱乐、观赏等需求,就应抓住发展的时机,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势,以宗教为载体进一步实现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

4.1 教派规范下传统武术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武术借宗教形成了规范化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如今传统武术的发展出现时代性的“异化”,民间武术教派在当前与未来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与武术文化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表现出不同民间武术教派的理论思想孕育形成不同风格的“传统武术”。像少林武术注重技击,套路大多短小精悍;道家太极拳要求“顺其势而改其路”,在实战中达到“以弱胜强、以柔化刚”。还表现出同一器械、同一拳种有着各具特色的招式动作,如杨氏的太极拳拳路在陈氏基础上删改了纵跳、震组等动作,动作舒展柔和,练法简易;孙氏的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的要义融一体而形成,行气连贯且重心无起伏;棍术分为以轮、劈、砸为主的“五尺棍”,以扎、缠、捉兼拦提为主的“条子棍”和以戳、挑、舞花等为主的鞭杆3类[20]。发挥各派传统武术的风格与招式特点,这不仅是各教派对传统武术内容与思想的规范,使习武之人进行各自教派对器械套路的固定招式进行修炼,而且利于充分利用各个教派中的风格促进对传统武术的个性化发展。通过不同教派对传统武术的规范,得以实现传统武术的多元、多样化发展。

4.2 利益驱动下传统武术的持续化发展

首先,武术中的动作招式名称大多出自教派的理论。如武术中“行走九宫”,练气时“气沉丹田”、“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中的精气神等招式与道教密不可分。这些招式符合道教的内练之道,即根据内在的有机循环促成身心的一体化。“罗汉撞钟”、“五花坐山”、“起肘扳手”是少林拳中几个典型的实战招式[8]。符合少林“清静本心”的禅宗思想,强调只有心无骛,才能使潜在直觉悟性重显活力。其次,武术中的很多理论同样源自教派,像拳式中的“天地人三才”理论、“炼神导气”的练习法则,“一式三招,三招九变”、“虚实并用”攻防招式等,都是根据佛教与道教等教派僧人的修行特点发展而来。最后,“舞剑”或“兵舞”是各类祭祀仪式上不可或缺的环节,这种祭祀舞蹈与武术套路在动作表现出高度的雷同。据学者研究,东巴刀舞与武术套路之间在技术路线方面存在显著的相似性。例如,青龙踢脚与腾空后蹬腿、祈神与撩腕花、转身镇鬼与提膝转身等一一对应[9],两者的组合动作和路线基本一致,且基本结构中都有起式、固定的动作及收势。

4.3 全民健康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大众化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明的时代,尽管传统武术具备技击术,但如今更多强调的是它的文明性功能。宗教不断对传统武术在价值功能上进行迎合社会发展的时代化改造,衍生出传统武术的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而如今各门各派普遍将传统武术用作健身、修道、养生的锻炼方式,同样符合我国“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故传统武术在现今倡导全民健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但传统武术只局限在各门各派显然是没有发挥自身的影响,只有真正被民间大众广泛运用的武术才称得上是传统武术,也是人民的武术。传统武术的习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便于随时随地进行身体锻炼,这为广大人民对传统武术的认知打下一定的基础。

充分发挥各教派的辐射作用,以各教派为中心,带动周边百姓提高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以中心带周边,以人民带人民的方式,使广大人民普遍习练传统武术,既是增强心肺功能,灵活肢体的重要锻炼途径,又是将我国传统的武术文化发扬光大的有效方式。

当DFL=1时,说明企业无付息债务,利息为0。由公式得知,财务杠杆与利息(分母的减项)成正比,反映了财务风险大小。在边际贡献、固定成本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付息债务越多,债务利息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则财务风险越大。下面举例说明建立财务杠杆模型,探讨对经营风险决策的分析方法。

5 结语

以武术作为宗教修行的辅助方法,因此武术必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武术是在宗教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发展与不断成熟,宗教与武术相互依存发展,两者具有多方面的互性,同时又表现出差异。利用两者的相同点不断相互促进,利用两者的不同之处,将宗教积极、科学的方面融入到传统武术之中,对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不论是旧时封建迷信还是现实的价值观念,都对我传统武术的发展起了导向作用。传统武术借宗教这个载体不断得到演进与发展,并在当下国家的发展大势下实现自身的时代价值,实现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化发展、持续化发展与大众化发展。

设直线DC与圆C的交点为E,F.则当M位于E或F时,DM分别取得最大值与最小值.此时,∠DOM也相应地取得最大值与最小值.注意到OEOF(∠AOy的内角平分线与外角平分线垂直),∠COD = 90° - α,所以当M位于点E时,B位于y轴的正半轴;当点M位于点F时,点B位于y轴的负半轴.

数据可视化使用igraph实现。当爬虫采集到某用户的社交网络主页时,将分别对其的关注者和粉丝进行爬取,在igraph中围绕着目标用户构建主干节点,以此放射性地向外延伸,从而实现构建目标用户的关注人和粉丝的网状图。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 刘旭东.禅宗语境下的少林武术表现形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7):81-83+100.

[3] 蔡尚琪,孟庆光.清代民间宗教对武术的渗透与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1):89-91.

[4] 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J].社会科学战线,2015(02):95-102.

[5] 栗小莹.武术[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6] 邹业兵,王 欣,余忠舜.藉武体道-武术中的宗教[J].中国宗教,2015(11):72-73.

[7]周伟良.武当武术的历史梳理——道教影响下的一个文化案例[J].学术界,2013(10):198-207.

[8] 和春云,胡小明,葛锦润,等.原始宗教仪式舞蹈与武术套路形成的双向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11):36-41.

[9] 李 森.浅谈少林拳技击思想[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09):131-133.

[10]邹业兵,王 欣,余忠舜.藉武体道-武术中的宗教[J].中国宗教,2015(11):72-73.

[11]和春云,胡小明,葛锦润,等.原始宗教仪式舞蹈与武术套路形成的双向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11):36-41.

[12]买向东,王 芳,向 吉.武术传播载体的改变[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2):101-103.

[13]董德英.神圣与世俗:宋代佛教节日与节日生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5):82-88.

[14]关 硕,李士英.中国近代武术传播的嬗变轨迹及规律研究(1911—1937)[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5):139-144.

[15] 郑旭旭.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4.

[16]满现维,胥晓飞.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与道德规训[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33(6):81-84.

[17]赵海涛,刘佳丽.传统与现代:破解民间武术组织发展困局的路径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9):128-135.

[18]郭 强,杨祥全,刘雅媚.清末民初津门武术社团兴起的历史寻绎[J].体育文化导刊,2014(4):168-171.

[19]王纳新,于 秀.传统武术文化的道家渊源与精神[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3):63-66.

[20]李德成,林素朴.武术教学培训教材[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Mutuality and Difference of Wushu and Relig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LI Weixu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hannxi No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119)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interactiv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wushu and relig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lending point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m,aiming at making use of the interactiv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wushu and religion,and grasping th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of them.The development and relig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are interrelated and different.With religion as a carrier, traditional wushu has been continuously evolving and developing,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wushu in religion, further highlighting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the era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the diversified,sustained and popular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China.

Keywords: traditional wushu; religion; mutuality; differe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983X(2019)06-0494-04

收稿日期: 2019-03-06

作者简介: 李伟雪(1995~),女,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标签:;  ;  ;  ;  ;  ;  

论传统武术发展与宗教的互性与差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