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匹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_收入差距论文

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匹配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应引起重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不匹配论文,国民经济发展论文,重视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从宏观层面上讲,收入差距本身 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结果,但是它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互动的作用。也就是 说,收入差距本身不仅和经济效率相关,过度的平均主义和过大的收入差距还会影响到 经济效率。更重要的是,过大的收入差距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大量的发展中国 家的例子都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导致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不稳 定反过来又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循环发展。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时期,这为增加居民收入,平抑收入 差距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历史赋予不可多得的机遇,廓清发展思 路,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努力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匹配。

一、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匹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造成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合理因素,又有不合理因素 。但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匹配是一个重要方面,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概 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收入的多少决定消费需求的强弱,而消 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投资 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两重性,只是一种相对意义的“最终需求 ”,能否保持投资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最终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消费需求的强 弱。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手段。但 是,主要依靠提高投资增长率拉动经济增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产生较明显的作用,但 由于没有相应的消费来实现产品的价值,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国民 经济不可能实现良性循环,反过来也会制约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我国经济不能长期依靠投资拉动增长。如果居民收入上不去,消费跟不上,社会再生 产就不能顺利进行。投资增长会造成新的供给,而新的供给要靠新的消费消化掉。如果 没有消费提供支撑,投资就可能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产能闲置、产品积压、效 益下降,最终肯定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降投资过热,另一方面 要设法提高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

第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不高导致消费率偏低,而消费率低表明经 济总量用于消费的部分相对少。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此外,收入差距过大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第三、收入偏低容易形成消费断层与结构失衡,使潜在大市场难以持续扩张。自上个 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呈阶梯状态,富裕层与贫困层的差距呈扩大趋势,直接 导致了消费断层的产生,一部分乡村及城镇贫困居民还只是生存在能够满足基本的温饱 状态中,给企业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与产品结构的有序替代造成了困难,导致市场结构 失衡。

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产业间、地区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居民收入差距的不 断扩大,而收入的分化又进一步导致了居民购买力和实际消费水平的不断分化。消费需 求的多样化,表现为不同收入的社会阶层具有很不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购买能力。因 收入和财富占有状况的巨大差异,富有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实际生活状况的反差极为强 烈。一些人生活富足奢华甚至奢侈糜烂;而另一些人则无力维持温饱。这种分化使我国 巨大的潜在市场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充分释放。

其一,高收入群体难以成为经济的主要消费力量。在我国目前“贫富悬殊”的情况下 ,极少数“先富起来”的人们的消费力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多。高档品、奢侈品已经 成为经常性消费内容,其消费主要是出国旅游、高级宾馆、高尔夫球、高级进口物品等 ,这些消费并不能解决我国目前的“商品滞销”问题。况且,我国企业生产的大多数消 费品,如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其销售对象主要是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而不是 暴发户,只要广大中低消费群体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产品滞销问题就难以消失。

其二、中、低收入阶层需求潜力大,但缺乏相应的购买力。对大多数中低收入消费者 来说,经济实用的基本生活用品仍是消费主流。所以,消费市场出现一种特殊分层,一 方面,有购买力的消费者的千元级、万元级的消费已基本满足,而另一方面,低收入阶 层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尚需逐渐成长(如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失业者)。从全社会范围讲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数万元、10万元级的工业品消费,如 住房、汽车等)仍在积蓄。

我国低收入阶层占城镇人口的20%以上,这些人消费潜力大,消费观念不陈旧,但由于 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很多消费的实现,因而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对消费的促进可起到 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四、收入偏低延缓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我国经济处于一个低水平生产过剩 、高档供给不足的结构转换时期。产品结构需要升级,产业结构也需要升级。从世界各 国的经验看,当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以后,随着收入上升而出现的消费结构升级换代 是极其迅猛的,小康型的消费结构不同于过去的温饱型的消费结构,而从小康型向富足 型迈进时还增加许多新的消费领域。我国现在很多传统产业饱和的同时,还有许多新产 品和新产业仍没有得到发展。

由于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我国大部分商品的绝对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向市场转 型一段时间内,这种偏高在所难免。种种迹象显示,在一些最具有潜力的重要产品上, 如汽车、电信、住房等,价格水平还远远未能达到国际通行、且具可比性的水平。相对 于我国居民的购买力而言,我国的价格总体水平不低。确实,我国已有相当多的商品价 格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但是,我国又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许多商品相对 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又大大偏高。

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品零售市场,实际发生的年购买力已经在5万亿元以上(包括 商品与服务性消费)。目前,除去基本生活吃穿用日常开支,经过多年积累,相当一部 分城市居民的大宗购买能力已进入1万元-10万元阶段,少数家庭进入了10万元-30万元 甚至50万元阶段。农村居民除日常生产、生活开支以外,经过积累,大部分也进入了1 千元-1万元大宗购买能力时期。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都面临着消费结构升级的问题,城市家庭主要进入1至10万元的购买 阶段,而农村家庭则要进入1千元-1万元的购买阶段。前者主要是从普通耐用消费品向 住房、汽车和信息产品等大宗和高档耐用消费品,以及教育、旅游、文化娱乐等个人发 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档次提升,而后者则是从生活必需品向中低档耐用消费品的方向发 展。从当前的情况看,城镇居民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入新的消费升级准备阶段,还 难以形成有力的扩张。特别是随着消费升级层次的提升,大宗耐用消费品的档次也越来 越高,购买力积累和消费等待的过程也就更长。如住房消费、私人汽车消费,都需要一 定时间的收入积累。比较而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则需要一个收入水平的大幅度 提高的过程。

第五、收入低形成的差距影响到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住户调查数据显示,东部农村 居民的消费水平达到小康生活标准,中部温饱有余,西部农村居民则仍处于温饱线上。 因此,在区域之间居民的需求结构差异度也较大,从而使某些必需的耐用消费品在东部 经济发达区域市场上已趋向饱和,而在西部区域市场上(特别是广阔的农村市场)却缺乏 有效需求,这就使新兴耐用消费品的区域性传导及消费的地区间梯度转移出现梗阻,造 成区域差别性市场之间的“断裂”。东西部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如果不消除这种区域 间消费梯度转移出现的梗阻现象,最大限度地弥补这种区域差别性市场之间的裂痕,将 难以达到逐渐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效果。

第六、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将加大农村市场的开拓难度。2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 ,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的财富总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同 的人群中间,提高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譬如在某些发达的农村,一些农民家家户户都 住上了两层小楼,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有些地区,许多农民仍然住在几十年了的老旧 房子里,生活条件和环境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部分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而言,他们的消费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且正受 到各种障碍的制约。这些农民并不缺钱,但是在消费上缺乏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平等待遇 ,比如进城买房受到限制,子女进城上学受到一定的歧视;再加上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 恶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消费,使得很多富裕农民的消费水平与其收入状况不相 一致。

第七、收入水平偏低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生一定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 济结构的变化有负面的影响。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使得高、低收入群体 存在着消费断层,致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处于一种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大部分人还停 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消费水平上,彩电、冰箱、摩托车等的消费远未饱和。另一方面一 个收入很高人数很少的群体,有能力购买汽车、别墅等高价商品,但其市场规模还有限 。于是,一些产业生产能力过剩,但又不能退出市场,只好压价竞争,如彩电产业;而 一些产业如轿车产业尚未成长为主导产业,产业升级脱节,产业技术在低层次徘徊。第 二产业的结构发展升级受限制,又进而影响了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

总之,收入水平偏低不利于启动有效需求;地区间收入差距和城乡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不利于社会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对总体经济有不良影响;收入差距的拉大将导致经 济增长的过度波动。当前收入差距的扩大还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影响消费的扩张 ,加剧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加剧城乡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社会 稳定,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形成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主要因素

第一,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收入与消费重视不够的问题。经济 工作中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偏向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工 业化步伐,在当时的苏联发展模式和“生产资料部类优先发展”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实 行高积累、低工资、低消费政策,以各种政策手段最大限度地动员国内资源发展工业特 别是加快重工业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增长都受到了抑制。至今,一些部门和 地方在经济工作中仍存在片面追求生产速度,轻视收入与生活消费的倾向。

第二、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现行的个人收入所得 税制度存在起征点低、档次多、税率级距小等问题,加重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 对高收入者缺乏有效调节;对居民收入缺乏全面有效的统计,工资外的各种收入如灰色 收入、金融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缺乏系统的统计数据,无法纳入所得税调节的范围; 由于收入差距较大,使人口占绝大比重的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难以扩大 ,出现了“有钱的不想买,想买的没有钱”的消费断层现象。

一是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实施存在问题。我们所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生产要素 按贡献参与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所有 制关系决定的。而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后,人们的收入差距就开始扩大了。这是因为: 人们对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创造社会财富 方面的贡献也有很大不同。在这一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下,劳动者的收入不仅来自于劳动 的质和量,而且来自于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质和量,因而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会进 一步拉大。

二是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由于全国各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城 乡之间的生产条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经济效益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必 然出现发展快慢不同、富裕程度不同的问题。这决定了区域、行业、城乡之间收入差距 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

第三、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支劳动后备大军长期存在,压低了劳动力价格,我国劳 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造成我国工资水平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水平增长缓慢。据 测算,20世纪80年代,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按城乡 人口比重加权平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3%、4.5%、8.4%和7.5%;90 年代,这四项增长率分别为10.1%、6.8%、4.5%和5.2%。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低于经济增 长,且二者差距呈扩大趋势。因此,低工资和廉价劳动力虽然使我国产品具备很强的国 际竞争力,但低工资也成为国内消费需求扩大的阻碍。

第四、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①不平等竞争的存在。比如, 一些行业的垄断性经营导致超额利润;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②市场监管不力。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走私贩私、制假造假等违规违法经营行为,牟取 巨额利润。③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等。

第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人们的收入差距在更多的领域 里拉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伴随着科技竞争的加剧和对管理人才的 需求增长,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收入势必大幅度提高,从而与一般企业职工的 收入拉开距离。

三、努力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是一个转折点。从全球经验看,这个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将出现两 大类型:韩国等东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经济结构呈现可持续发展态 势,城乡、工农之间协调发展,保持着旺盛的经济活力;而拉美的一些国家,则在人均 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城乡、工农发展失衡,经济停滞不前。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 是一个国家经济成长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政府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行为选择的关键时 期。

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表明,中国现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意味着政府为增加 居民收入、平抑城乡收入差距的行为选择有了很大的空间。各级政府必须抓住历史契机 ,在居民收入增长的目标取向、发展思路、制度创新、分配格局和政府职能转换上做出 重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众所周知,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所以,十六大明确提 出了“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工农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的目标。要在短期 内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有一定难度,但可以想方设法缓解、减慢收入拉大的趋势,再慢慢 地缩小差距。关键还得靠经济的可持续、协调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社会 的公平发展:着力保证和适当地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依法调节过高收入人群,扩大 中等收入群体。当然这还得靠一系列政策法规的保障。

(一)提高居民收入是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直接手段。

所谓消费讲到底就是满足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又包含想买和买得起两块。如果解 决了买得起,那么想买什么根本无需政府来教,老百姓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消费梯 度去采购。收入不升级则消费升级和梯度转移就是空谈。因此,设法提高收入及收入在 不同阶层间如何调剂分配是关键所在。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继续大力提高农民收入。经济增长无疑对农民收入增长有重要意义,但经济增长本 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手段。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解决农 民收入问题,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在追求经济总量增长 的同时,要关注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要把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中的充分就业、良 好教育、身心健康、文明素质、消除贫困、社会公平、机会均等、环境优美等问题作为 量化目标,分解到各级政府,作为政府行为选择依据。总之,必须尽快改变以GDP为单 一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指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政府职能要从经济增长目标向经 济社会目标并重转变,维护和保护好农民的基本利益,为农民提供有保障的公共产品, 创造农民增收的社会环境。

要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充分增长目标的实现,必须彻底进行制度创新,下决心改变二元 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特别是要给予农民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机 会以及平等的国民待遇。以平等的原则作为制度创新的基本理念,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的平抑机制。

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 富裕的重要前提。为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要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要大力发展社区 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强劳动职业培 训,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确保职 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要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在工业化进程中,要把解决城市就业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问题统筹考虑。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大发展,是 现阶段和今后一段长时期增加农民收入,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现实的途径,也是最 有效率的政府行为选择。要彻底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障碍,简化各种手 续,防止乱收费。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职能和重大责任,要逐步建 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和管理、流动监测、就业培训、供求信息和农民工维护权益法律 服务体系框架。积极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工作机制,彻底改变农村劳 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多头管理、分散负责的局面,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纳入政府 统一、高效和规范的服务和管理轨道。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农民提 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发展。

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教育是最重要的人力投资,也是农民能获取较高收入的基本保 障。要将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从农民转移到政府。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城乡居民有 接受教育的义务,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有供给的责任。中央和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基础 教育的支持力度,让农民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 培训要统筹兼顾。同时,积极推进教育体系改革,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教育体制。

(二)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分配体制。

提高个人收入调节税的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力度,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将取消农业税的进程由现在提出的5年时间,进一步缩短,同时要 重点防止农民税内负担减轻、税外负担加重的问题。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原则是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在此前提下,主要是通过国民经济再次分配和财政调节的功能,校正初次 分配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这方面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启动主要针对城镇居民 收入的调节机制。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要研究对城市部分 行业、部分人群由于行业性质决定的畸高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办法。调整个人收入所得 税征收办法,适时开征不动产税、遗产税等税收课目,控制部分城市居民收入过快过高 增长。简言之,就是采取贫富拉平行动,达到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兼顾的目的。

(三)继续减轻农民负担。

一是逐步降低农业税水平,改革或取消相应课目,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分步到 位的方式,创造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税制。二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坚决抵制对耕地的乱 占滥用,控制耕地征占规模,明确界定政府的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公益性用地要提 高补偿标准,经营性用地要采取市场经济的办法,提高农民的议价地位。探索集体非农 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的机制和办法,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当前,要特别关注失 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转移就业问题。三是正视乡村两级负债问题,政府要动员各种资 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化解乡村两级集体和农民的债务负担。同时,下决心精简 乡镇机构,精简乡村干部人数,大幅度减少乡镇财政开支,彻底减轻农民负担。

(四)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解决投资率长期过高,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关键不在于简单地压投资,而 在于通过积极地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切实不断提高各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不断扩大 消费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基础上,使消费增长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 长的主要动力。在宏观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使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关系趋于合理。

资料来源:《2004中国统计年鉴》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比上年增长%)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 职工工资总额 职工平均 城镇居民人均 农村居民人

实际工资 可支配收入 均纯收入

197811.710.5 6.0

19807.8 19.4 6.112.7 16.6

198513.522.0 5.31.5

7.8

19903.8 12.7 9.28.4

1.8

199510.521.7 3.84.9

5.3

19969.6 12.1 3.83.9

9.0

19978.8 3.6

1.13.4

4.6

19987.8 0.2

7.25.8

4.3

19997.1 6.2

13.1

9.3

3.8

20008.0 7.9

11.4

6.4

2.1

20017.3 11.0 15.2

8.5

4.2

20028.0 11.2 15.4

13.4 4.8

20039.3 12.0 12.0

9.0

4.3

平均增长速度(%)

1979-2003

9.4 13.9 6.16.8

7.1

1990-2003

9.3 13.1 8.37.7

4.3

1998-2003

8.0 7.8

12.3

8.7

3.9

标签:;  ;  ;  ;  ;  ;  ;  ;  ;  ;  ;  ;  

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匹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