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外向型程度的实证分析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外向化程度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区域经济论文,程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 0460(2000)04—0067—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般与重点相结合的方针,有步骤地扩大重点开放地区,不断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至今已形成了既有层次又各具特色的从南到北、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实施的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策略,使不同经济区域具有不同的对外开放规模和不同的开放程度。本文主要从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考察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开放度,并作比较分析。

一、区域经济开放度的定义及其评价指标

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度表示该地区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程度,即对国际经济的依存程度,因此可以用地区对外贸易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数来衡量。各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地利用外资与引进技术,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反映地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标志不能单纯地以进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衡量,还应表现为区域经济对国外先进技术、对国际金融以及国际投资的开放程度上。比较而言,我国目前对国外的资产和对国外直接投资的数额相对于我国利用的对外借款和外商直接投资,其规模要小得多,分配到各省区的数额更小,同时我国目前尚没有比较完整的地区对国外资产和对国外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在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对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开放程度时,仅考虑区域对外借款和外商直接投资两个方面。本文引用如下几个衡量区域经济开放程度的指标:

1.进口比率。即区域进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各地区对国际贸易开放程度的指标之一,反映区域经济对进口的依存程度。

2.出口比率。即区域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各地区对国际贸易开放程度的一个指标,反映区域经济对出口的依存程度。进口比率和出口比率的总和即进出口比率。

3.对外借款比率。即区域对外借款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区域经济对国际金融的开放程度。

4.外商直接投资比率。即区域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区域经济对国际投资的开放程度。对外借款比率和外商直接投资比率的总和即利用外资比率。

如果要从总体上衡量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则可以根据以上几个指标在反映地区经济融入国际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而决定其权数,设分别为W1、W2、W3和W4,求得它们的加权平均数,为对外开放比率K。 该比率综合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其值越高,开放程度越高。其计算式为:

4

K=ΣYi*Wi(1)

i=1

二、我国区域经济的开放度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是我国区域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主要方式,可以认为二者的重要性相同,由此确定它们的权数均为0.5;同理,进出口比率中,进口比率和出口比率的权数均确定为0.25;1992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所以把外商直接投资比率的权数确定为0.30、对外借款比率的权数为0.20。表1 中,进口比率、出口比率、对外借款比率、外商直接投资比率是利用1993—1997年各有关指标的累计值计算的,然后按上述权数和公式(1 )计算得开放比率K的值。

表1

区域经济对外开放比率(注:表中有关指标按美元计算。对外开放比率是按公式(1)计算, 表中列出的对外借款比率是以‰表示,计算K值时转化为百分数。)

进出口比率 进口比率 出口比率 对外借款

(%)

(%)

(%)

比率(%)

全 国

37.19 17.72 19.47 15.53

广 东 152.39 70.73 81.66 16.65

北 京

151.4 107.6 43.8 4.53

上 海

73.91 37.05 36.86 9.83

天 津

65.74 32.89 32.85 5.61

海 南

53.00 33.93 19.07 13.82

福 建

53.05 24.3 28.76 1.53

辽 宁

34.42 13.37 21.05 3.29

西 藏

39.52 33.45 6.06 0.68

江 苏

26.03 11.1 14.93 1.9

浙 江

25.46 8.38 17.08 0.95

外商直接投对外开放开放比率K

资比率% 比率(%)

位次

全 国5.4311.24

广 东

15.1742.98<1>

北 京7.3240.14<2>

上 海

10.8421.93<3>

天 津

13.7220.66<4>

海 南

18.7519.15<5>

福 建

14.2617.57<6>

辽 宁4.6610.07<7>

西 藏0.00 9.89<8>

江 苏7.16 8.69<9>

浙 江3.04 7.3 <10>

续表1 区域经济对外开放比率

进出口比率 进口比率 出口比率 对外借款

(%)

(%)

(%) 比率(%)

山 东

21.17

8.62 12.55 1.23

吉 林

16.85

8.93 7.92 3.52

广 西

13.63

5.88 7.75 2.35

陕 西

12.49

4.14 8.35 2.01

黑龙江

10.39

5.22 5.17 3.27

湖 北9.47

3.98 5.49 5.01

河 北

10.02

2.62 7.39 0.92

云 南

11.01

4.26 6.75 0.51

新 疆9.74

4.88 4.85 10.39

内蒙古9.65

4.6

5.05 4.89

江 西8.07

2.35 5.72 1.81

安 徽7.83

2.77 5.06 2.7

宁 夏8.87

2.23 6.64 8.34

湖 南7.12

2.01 5.11 2.55

山 西7.86

1.65 6.21 1.79

四 川7.34

3.21 4.14 1.67

贵 州6.68

2.18 4.5

9.24

甘 肃6.75

2.46 4.29 4.6

青 海6.56

1.00 5.56 1.76

河 南4.91

1.84 3.07 3.11

东 部

56.61 27.07 29.54 5.08

中 部8.53

3.41 5.05 3.23

西 部8.93

3.67 5.41 3.32

外商直接投对外开放开放比率K

资比率% 比率(%)

位次

山 东4.11

6.55 <11>

吉 林2.53

5.04 <12>

广 西4.11

4.69 <13>

陕 西2.77

4 <14>

黑龙江1.91

3.24 <15>

湖 北2.16

3.12 <16>

河 北1.91

3.1

<17>

云 南0.64

2.95 <18>

新 疆0.49

2.79 <19>

内蒙古0.63

2.7

<20>

江 西1.99

2.65 <21>

安 徽1.71

2.52 <22>

宁 夏0.34

2.49 <23>

湖 南2.16

2.48 <24>

山 西0.86

2.26 <25>

四 川1.25

2.24 <26>

贵 州0.63

2.04 <27>

甘 肃0.81

2.02 <28>

青 海0.11

1.71 <29>

河 南1.30

1.68 <30>

东 部7.80 16.60

中 部1.75

2.71

西 部1.14

2.68

(一)对外开放比率K的比较

由表1可见,各省区对外开放程度具有如下特点。1.差异十分明显。对外开放比率极差达41.30个百分点,最高的是广东,为42.98%,最低的是河南为1.68%。2.东高西低。全国对外开放比率比较高的省、市大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省、区开放比率都比较低。沿海12个省、市、区,除广西、河北外,均排前12名之列;对外开放比率小于3 %的13个省区均属于中、西部地区。西藏自治区对外比率为9.89%,位居前十名之列,主要是该地区的进口开放程度高达33.45%, 这是国家对该地区实行特殊政策的结果。总之,从总体水平看,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16.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2.71 %)略高于西部地区(2.68%),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区域格局基本是一致的。

(二)分类指标的比较

在表1中,各省区分类指标具有如下特点:

1.进口比率的极差达106.60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为27.07%, 比全国高9.35个百分点。除河北外,东部省区的进口开放程度都处在较高的水平上,尤其是三个直辖市和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可见各地区进口开放程度的差异明显。而出口比率的极差为78.59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比率为29.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07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分别为5.05%和5.4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区进出口比率的差异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已确立“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格局,进出口贸易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和保持繁荣的重要源泉,而沿江、沿边经济开放区的设立以及相应的优惠政策,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

2.外商在东部地区的直接投资比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比率的极差为18.7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比率为7.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7个百分点。该比率位居前10名的省区均属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该指标分别为1.75%和1.14%。可见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程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来说,地区投资效益水平、提供配套资金的能力、软硬件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的水平和条件)、政策优惠程度和灵活性等是影响外商投资在我国区域配置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地区实施的特别优惠政策以及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东部地区在上述几个因素中都具有绝对的优势。在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东部地区为了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出发,多方面加强了对大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引资力度,因此,1993—1997年,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共计1856.5506亿美元, 其中87.55%分布在东部地区。

3.对外借款比率的极差为16.14‰,东、中、 西部地区对外借款比率分别为5.08‰、3.23‰和3.32‰。可见各省区对外借款比率的差异程度比较低,无论是极差还是排名顺序均不同于其他三个指标。这是近几年来政府通过统筹安排对外借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纠正我国利用外资区域分布结构不平衡的结果。1993—1997年期间,中、西部地区对外借款的流入速度加快,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达52.10 %和23.60%,相反,东部地区在这一时期对外借款年均增长速度却为-16.47%。对外借款区域分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西部地区对国际金融的依存程度,从而缩小了我国各地区国际金融开放度的差异。

三、我国区域经济开放度聚类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出我国各省区经济开放度的层次差异,下面我们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对我国各省区经济开放度进行分类。30个省区分别以样本X1,X2,…,X30表示,每个样本都具有4个属性,分别是进口比率、出口比率、对外借款比率、外商直接投资比率,于是每个样本就对应着一组描述其属性的指标,用Xij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 聚类分析的一般原则是将特征比较接近的样本归为一类,下面我们用欧氏距离来

4

描述地区之间的接近程度。欧氏距离d[,ij]的计算公式为:d[,ij]=Σ

k=1

(Xik-Xjk)[2]。其中,d[,ij]表示地区i和地区j 之间的对外开放的接近程度。系统聚类分析采用“最远邻近法”,设某步将类G[,p]和G[,q]合并为G[,r]与其他类G[,k]的距离为:

D[,rk]=max{D[,pk],D[,qk]}其中:G[,p]表示第P类,p≠q。

聚类分析计算结果如表2, 表中各类别的对外开放比率是按聚类分析结果,对每一类别中各省区1993—1997年有关数据的累计值计算所得。由表2可见,各类别包含省区数不一, 这从形式上看不如人为分组整齐,但这恰恰反映了聚类分组的科学性,它避免了人为分组的主观随意性。表2的结果同样显示,东部各省区经济开放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各省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层次十分分明。从表中可见,广东由于其对外经济活动不仅起步早而且发展快,经济的外向型特点十分突出,各种对外开放指标都名列前茅,因此其对外开放程度远高于其他省区,聚类分析结果单独成为一类。北京由于它在进口、出口开放程度上的特殊性成为单独的一类,其对外开放比率为40.14%;上海、天津、 福建和海南属一类,该类别的对外开放比率为19.98%,极差为4.36个百分点;辽宁、 江苏、浙江和山东四个省区属同一类,其对外开放比率为7.99%,极差为3.52个百分点;河北省由于其上述四个指标值都明显低于东部其余的省区,对外开放比率只有3.10%,与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同属一类(西藏自治区除外,由于它在进口开放程度的特殊性,自己单独成为一类),该类别的对外开放比率只有2.83%,极差为3.37个百分点。聚类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反映了我国各省区经济对外开放度的层次和差异。

表2如下图

①括号中的数值表示该指标的位次。

四、区域经济增长与开放程度的相关分析

以上四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但它们都不是测量进出口和利用外资对区域GDP贡献的指标。因此, 下面进一步利用各省区1993—1997年的TS/CS资料作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样本数据,分析各区域人均GDP 与进出口比率和利用外资比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见表3。

表3如下图

(注:p是拒绝相关系数为0的零假设成立的概率,“**”、“* ”分别表示在置信水平为99%、95%下显著相关。)

(注:样本期间西藏地区进出口比率的特殊性,在作西部地区人均GDP与进出口比率的相关分析时剔除。)

由表3可见,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特点突出,各地区人均GDP与其进出口比率相关系数为0.433,置信水平为99%,呈显著的相关态势。 如果以各地区的人均GDP的对数为被解释变量(lnY),各地区出口比率的对数(lnX)为解释变量可建立拟合模型:

lny=7.3344+0.455lnx(1)

(4.243) (5.955)

R=0.5799,F=35.46

上述回归模型的F以及t检验值较好,基本符合统计检验的要求。但是判决系数值R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影响人均GDP的因素除了出口以外,还有其他要素的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等;另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行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造成各省区对外开放程度不同,出口比率地区间的差异比较大,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异方差性。尽管如此,该模型作为分析东部地区出口依存度(出口比率)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分析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出口比率增长的人均GDP弹性为0.455,表明出口比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引起人均GDP增长0.455%。与东部地区不同,中、西部地区人均GDP 与进出口比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92和0.247,呈显著不相关的态势,表明中、西部各省区不存在经济的外向型特点,其对外贸易水平尚不足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

人均GDP与利用外资比率的关系,各地区情况也不尽相同。 东部地区该相关系数为0.237,置信水平为95%,表现为显著相关的态势, 表明本地区利用外资水平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进一步分析还可发现,该地区人均GDP与对外借款比率呈显著不相关的态势(相关系数0.088,显著性水平为0.461), 这说明期间东部地区利用外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主要来自于外商直接投资。由表3可见,中部地区人均GDP与利用外资比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92, 这说明中部地区利用外资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作用明显。 而西部地区人均GDP与利用外资比率相关系数为0.226,显著性水平为0.10,相关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西部地区人均GDP 与外商直接投资比率呈显著不相关的态势(相关系数:0.025,显著性水平:0.856),却与对外借款比率呈显著相关的态势,相关系数为0.316,置信水平为95%。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来,政府加大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西部地区对外借款比率的措施,已产生实效,并对该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

收稿日期:1999—03—31

标签:;  ;  ;  ;  ;  ;  ;  ;  

中国区域经济外向型程度的实证分析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