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妇女与就业理论研究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概况论文,妇女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妇女就业方面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少理论和观点,下面选择其中的一部分理论,从妇女就业现象的变化、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和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介绍。
对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的现象分析
1.老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上升
妇女,尤其是年轻的妇女希望在退休年龄之后继续工作,她们更倾向于在过了退休年龄之后仍然工作。Peter Francese (2003)认为在55到64岁之间的52%的妇女,和处于45到54岁之间的77%的妇女,都在从事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工作。同时由于妇女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引起了家政服务市场的变化,家政市场上将会有更多的需求,这也导致了老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的提高。
Amy M.Pienta,Jeffrey A.Burr,and Jan E.Mutchler(1994)在他们的研究中认为早期的家庭劳动经历和老年的劳动供给也是存在关系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倾向于工作的妇女与倾向于家庭劳务的妇女相比,在老年阶段,更喜欢参与工作,不管是全日制的工作还是非全日的工作。
2.低收入水平的妇女劳动参与率提高
Carole F Miller(1996)认为由于男性较高的失业率,已婚妇女的劳动参与则相对比较连续。在经济繁荣期,有些妇女甚至希望她们的配偶的失业时间更长一些,这样她们就可以留在劳动市场上,以防被挤出劳动市场后,在将来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更难找到工作。收入水平差的已婚妇女的劳动供给行为与其他已婚妇女的劳动供给行为是不一样的。低收入的已婚妇女比那些收入水平高的已婚妇女更倾向于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因为她们需要赚钱来支持家庭的生活。
影响妇女劳动力供给增加的因素
1.老年妇女劳动供给增加的原因
(1)妇女退休领域的变化
Peter(2003)认为造成老年妇女劳动供给增加现象的原因不仅是由于老龄妇女的人数增多,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现在的妇女所受的教育更多,知识水平更高了;而且相对于早一辈的妇女来说,她们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他同时认为老龄妇女仍愿意留在劳动队伍中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她们现在从事的工作比原来的工作更轻松、更简单;其二是她们所得报酬比原来更多。现在的年轻妇女更期待自己有个更长的职业生涯,因为她们生命周期中工作的平均寿命将会延长4到5年。
(2)家庭劳务的影响
Amy M.Pienta,Jeffrey A.Burr,and Jan E.Mutchler(1994)在他们的研究中认为,早期的家庭劳务,是影响老年的供给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对老年妇女的劳动供给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快速上升的离婚率,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和男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等等。老年男性的劳动参与率在持续地下降,而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却在不断地上升。
Attachment hypothesis 理论认为:妇女在成年期的工作如果很少受到家庭劳务的影响,那么她在老年阶段也会很少受到家庭劳务的影响,由于她们工作的连贯性,很少会中止工作,因此她们的经济独立性很强,而且已经建立了一种牢固的社会保障关系。她们之所以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劳动供给非常多,一是因为她们的工作报酬很好,二是因为她们的配偶非常支持她们的工作,三是因为经济需要。同时很多妇女之所以要延迟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由于个人选择和市场歧视的原因,她们整个工作周期的收入水平很低,没有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储蓄,因而她们不希望提早退出劳动力市场,而是希望老年时仍然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从事一些工作。而同时有养老金的工作比没有养老金的工作更能吸引妇女就业,而她们一旦从事了这样的工作,就希望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多干几年以积累养老金。
2.影响已婚妇女劳动供给增加的因素
战后发达国家妇女就业的增长主要是来源于已婚妇女就业率的增长。以英国为例,1951年女性就业人口中已婚妇女所占的比重为38.32%,到1981年, 这一比例上升为64.02%。以美国为例,1975至1991年,妇女就业的比例从49%上升到67%,而已婚妇女则是妇女就业比例上升的主要组成部分,从44%上升到64%。因此,对妇女劳动力供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释影响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的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下列因素会提高已婚妇女的劳动参与率:1、妇女收入的提高(或预收入提高);2、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3、孩子少或者孩子年龄大(在18岁以上);4、丈夫无工作或者收入低;5、妇女工作岗位扩大;6、家庭里有省力的装备设施;7、半日制工作增加。
相反,以下一些因素则会减少妇女的劳动参与率:1、社会或丈夫对妻子工作的不赞成态度;2、高失业率;3、丈夫收入较高;4、家庭服务成本的上升。
丈夫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的高低决定了妻子的休闲时间和劳动时间。即丈夫的收入影响着妻子的劳动供给的决定。由于市场歧视、照看孩子和受教育机会有限等因素,低收入的已婚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很差,她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一些半技术或非技术性的工作。照看孩子将会牵制妇女的工作精力,同样影响妇女的劳动供给。
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妇女为什么要外出工作的理论主要有“经济压力论”(Economic Pressure)。这一理论认为,妇女外出工作多数是由于经济压力所致,尤其是丈夫收入水平低或者无收入的妇女,77%是出于经济因素而工作的。
Kristin Mammen和Christina Paxson(2000)在他们的研究中认为,当收入增加的时候,已婚妇女会选择从家务劳动中走出来进入劳动力市场参加工作,已婚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和她们的配偶的受教育程度也是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Leibowitz,Arleen和Klerman,Jacob Alex(1995)认为影响已婚妇女参加经济活动的因素包括:母亲在家务劳动中的角色的变化,劳动力市场上赚钱机会的增多,母方的受教育水平,母亲的年龄,夫妻俩人的年龄,以及家庭规模的大小等等。
Tanja van der Lippe和Liset van Dijk(2002)研究认为照顾孩子是影响妇女就业的重要因素,而社会上提供好的照顾孩子的机构,对妇女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会有很好的就业机会。
Stacy J Rogers(1999)认为已婚妇女就业与婚姻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妻子的收入的增加或减少与婚姻的质量的上升或者下降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而部分学者则认为婚姻的质量和妻子的收入是互相影响的。Stacy J Rogers的研究表明婚姻的不协调会使妻子的收入增加,而婚姻的协调则会使妻子的收入减少。当妻子未就业时,婚姻的质量会下降,这样妻子就会考虑进入劳动力市场参加工作,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总之,二战结束后,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妇女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多,学者也对这种现象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理论的研究总是落后于事实的,不过我们相信今后在这方面的理论必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从而也有利于中国妇女就业问题的研究,为世界妇女争取更多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