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两国工业品流通经营管理体制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品论文,两国论文,经营管理论文,概况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德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发展,都在不断地调整其经济政策,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从他们经济政策调整的目标来看,都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中心,为企业提供充分施展市场主角能力的机会和条件,鼓励竞争,促进管理,使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优胜劣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角,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均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为主
在英国,市场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没有权力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享有比较充分的自主决策权。这种自主决策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根据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其他经济条件来进行投资决策;二是企业可以根据资本市场状况进行财务决策;三是企业可以自主决定产品产量和价格。政府的经济政策基本上都是通过间接调控实施的: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收入政策、税收和福利补贴等来控制总需求;通过改变利率、管理贸易和产业、外汇政策、免税、补贴并促进积极竞争来刺激总供给。经过数百年市场经济的发展,英国已形成一整套约束企业和市场行为的法律规章制度。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国有资产的企业组织形式、私有企业的成立和管理等方面,都制订了明确的法规,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政府的各项经济活动做到法律化、制度化。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战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以企业决策为主。政府决策对微观企业的影响,不是靠计划和产业政策,而主要靠货币和社会政策。
总的看,英、德两国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是由各个企业的行为构成的,企业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企业内部管理、资本运作、产品价格等,政府都不直接干预。简而言之,只要按章纳税,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营,企业做什么都不会受到干涉。在这样宽松的政策及经济环境下,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二、改革产权所有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产权制度改革是英、德两国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首要内容。在西方,人们习惯上将政府控股50%以上的企业称为公有或国有企业,国家控股低于50%的称之为私营企业。二次大战前,英国经济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只有邮电和公用电厂。二战后,政府对一些私人资本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投资的部门进行国家投资,同时,为了改变私人资本弱小,国家经济竞争无力的状况,开始了企业国有化进程。到1979年,英国国有经济发展到了顶峰,民用航空、煤炭、石油、铁路、电力、天然气、钢铁、邮政、城市交通等重要行业和部门大都实现了国有化。几十年中,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严重亏损,给政府造成的负担越来越重;二是成本高、效率低是国有企业的普遍现象;三是体制僵硬、干预过多,企业经营缺乏活力,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1979年后,英政府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私有化。截止到1990年3月,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净资金收益近280亿英镑。到1994年,仅有煤炭、铁路等尚未实现私有化。1980~1988年,英国经济以每年平均3%的增长速度发展,高于法国和西德。企业利润也有了明显提高,商品市场有了很大改善,职工也从企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
战后联邦德国也掀起了几次私有化高潮。一次是60年代中期,一次是80年代初期,90年代,政府正考虑进行第三次私有化。政府逐步从企业中退出,甚至原来由国家垄断的企业,也开始允许由私人投资。德国私有化措施,最突出的就是东西德统一后,政府对相对落后的原东德经济的改造。具体工作由托管局负责,其做法是:将大的联合企业分成众多的单个企业,将部分财产复归地方,如幼儿园、体育设施地方化,将企业归还原业主。首先由原经营管理部门买下全部产权,然后再卖给原企业经理和工作人员。这个措施从根本上推动了独立的中产阶级在德国东部的兴起。
私有化在80年代以来,并不仅仅是英、德两国的特殊现象,而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些国家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流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与生产和消费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市场关系
经过数百年的市场发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流通体系。流通渠道及形式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三大类。
一是以批零方式,形成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联接关系。德国批发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向转售者、再加工者、营业性用户或大消费者销售商品,向生产型企业供应投资性物资、原料、辅助材料、燃料,并向零售业提供耐用和非耐用消费品和日用品。批发商在为生产企业服务的过程中,起着筹垫资金,供应仓库、分配商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批发商阶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批发商的功能是经营该行业零售商所需要的全套商品,他们向厂家大宗购货,从中取得很大优惠的价格折扣。在供应商品的同时,还向零售商通报新产品,提供短期和中期贷款。随着零售业的兴起,产生了新的批发商,一种是专门从事特种商品经营的批发商,另一种是一些零售店与批发企业自愿组合连锁批发,以对付大型零售机构的竞争,实行联购分销。目前,中间批发商在德国原材料、半成品市场上拥有强大阵地。
二是由代理人和经纪人销售产品。这又可区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代理商不占有商品,不存货,实行转卖订单方式。这种形式可称佣金代理,代理人的作用就是为生产企业介绍客户。佣金代理的报酬大约为2~5%。另一种是买断方式。我们所到的欧宝柏林中心同时采用此两种代理方式,而且代理销售的产品价格与生产方厂价是一样的。这种情况表明,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的、稳固的。
三是生产企业成立销售机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经营的侧重点由生产向销售转移。我们走访的德国飞鱼公司就是一家由单纯技术型转向科工贸结合型的一个大型综合企业。该公司的创始人菲舍尔是在德国知名度很高的大发明家,其专利产品一部分转让,一部分自己办厂生产销售。现在该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已有22家,目前正在中国太仓投资办厂。在中国,飞鱼的产品除直接销售给大工程外,计划将产品的70%交由经销商销售。至于在该国内,他们的销售方式十分灵活。比如该厂专利菲舍尔箱盒,销售方式除主要直接对汽车厂家外,还有一部分通过中间商渠道推销。
四、企业经营各有特色,管理严格,讲求服务,目标明确
从我们接触的情况可以看出,企业工作效率高,职工敬业精神好,充满奋发向上的生气。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有以下特点:
1.大型企业集团组织严密,实力强大,工贸结合紧密,功能齐全。英国环球集团是一个做了20年金属贸易的企业,随着贸易的发展,其业务已涉及金融、钢材、有色、化肥、煤、焦炭等,是一个拥有自己的船运公司、机械厂和工程项目的、内部经营业务联系紧密的、多功能的大集团。
德国飞鱼公司原来是一个由技术专利转向生产开发的实业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成为集高科技、科研、生产、贸易、培训等为一体的企业集团。集团下属四个公司,仅国际有限公司就设有23家子公司在海外开展业务,公司海外营业额超过总营业额的50%。
2.中小型企业运转灵活,专业性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低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都是由几家大集团主宰国家经济。西欧各国政府为保护竞争,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在英国,近20多年来小企业发展很快,1982年底注册并营业的企业数在9年中增加了20%,据估计全国小企业近200万个。在服务业领域,小企业的作用比在制造业等生产部门大得多。在德国,商业领域也以中小企业为主。大约有一半商业企业雇佣人员不超过2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丰富市场,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大的选择余地,而且,促进了分工,促进了竞争,使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在扩大就业方面也解决了政府的大问题。因此,无论在自由市场经济的英国,还是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德国,政府都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小企业采取适当的鼓励扶持政策。当然,由于较强的社会竞争,企业破产、兼并也是很常见的。
3.企业专业化程度高。这是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经营上的共同特点。大型企业如企业集团,尽管业务面宽,综合能力强,但其业务都有相关的联系性。如环球集团所经营的化工材料尿素等,就是由开始时出售金属废料给化工厂做原料,慢慢转向自己控股生产、加工的。飞鱼集团则只生产由自己公司研究开发的专利产品或高科技产品。中小型企业,如我们所看到的各类汽车销售中心,都是专一化经营,只卖一种牌子的汽车。
4.企业的经营技术含量高,质量管理严格。这也是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共同特点。大企业如飞鱼公司,由于该公司是以高科技起家的,因此质量管理尤为严格。公司聘来的所有员工,首先要进行技术培训,再经过转岗实习,最后才能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公司制订了质量检查制度,由工人中选出质检代表,定下质量准则,工效挂钩,搞浮动工资。由于该公司严格的技术和质量管理,深得众多企业的信任,其中奥迪汽车公司把飞鱼公司作为定点供货商。
5.企业重视人才,强调周到服务。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实力强、富有蓬勃发展生机的企业无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环球集团中国销售部的亚当主任及其工作班子是从美国ALC贸易公司转到该集团的。亚当原是ALC国际贸易公司金属贸易的负责人,环球集团雇佣他是看了亚当关于开辟中国市场的报告并对他面试之后决定的。飞鱼公司不仅设有专门的研究部门,还设有专门的培训中心。到目前为止,仅本部就有5800多项专利成果,全集团的专利则已达6400项。由于飞鱼公司重视员工培训,企业职员素质普遍很高。我们所到的几家汽车销售中心,无一不是销售环境好,接待热情,服务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