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国家十年转型的社会成本与发展前景_社会结构论文

东欧国家十年转型的社会成本与发展前景_社会结构论文

东欧国家十年转轨的社会代价与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代价论文,东欧国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政局剧变,随后整个苏联东欧社会主义体系开始崩溃。事态的发展来得如此迅速和势不可挡,从而震撼了整个世界。紧接着,各国开始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大转轨。但是,正如一位西方著名学者所说,“历史经常拿人们的愿望和期待开玩笑”(注:罗伯特.杰维斯:《世界政治的未来:它将重复过去的历史吗?》,载《国家安全》1992年第3期,第39页。)。不仅在事变发生前, 没有一个分析家或政治家预见到这一历史事变的到来,而且在事变发生后,许多人的期望和预测也都落了空。东欧国家既没有像萨克斯等美国顾问和理论家们所期望的那样,通过短期的阵痛进入自由的市场经济王国,也没有像悲观主义者认为的那样,堕入深渊,不能自拔。历史表明:东欧国家在历经艰辛和付出了高昂的社会经济代价之后,经过艰难和曲折的改革,开始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终于给人们带来了一线希望的曙光。

一 转轨的社会代价

资料表明,所有原苏联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不仅出现了严重的生产下滑和恶性通货膨胀,并且为克服这种困难付出了高昂的社会代价,几乎每个普通公民都为此做出了牺牲。

1.社会代价的具体表现

①贫困人口急剧增长。原苏联东欧国家的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剧变前的3%猛增到1992年的25%,贫困人数由剧变前的700万人增加到8800万人(1993~1995年平均数),其中,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的情况最为严重,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增加到了48%和39%。其次是波罗的海3国,贫困人口的比重达30%左右。匈牙利的情况较好, 贫困人口的比重为 7%(注:资料来源:B.Milanovic:《Income,inequality and pover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lanned to market economy (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8)》,P.77.)。 贫困导致生活水平下降、食品数量减少,儿童是最大的受害者。

②就业率大幅度下降。据官方数字显示,在中东欧国家(包括原东德)正式注册的就业人数从1989年的1.93亿减少到1.7亿,下降12 %。在中东欧、东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就业人口平均下降16%。一般来说,妇女的失业率比男性高得多。20世纪90年代初,波兰的失业率最高,经过几年的经济调整,经济有所回升,失业率也随之稍有下降,1994年7月的登记失业率高达17%,到1998年8月,降为9.5 %。匈牙利的失业率于1994年达到10.9%,而后开始平稳下降。捷克失业率原来一直较低,但到90年代末开始上升,1999年8月达9%。俄罗斯的失业率每年都在上升,到1998年达到13.3%(注:资料来源: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发表的:Economic Survey of Europe, 1999 No.2(United Nationspublication Sales No.E.99.II.E.3),P.69.)。

③社会福利显著恶化。在转轨过程中,各国的公共社会福利恶化,许多公共服务中断。例如,许多国家停止了对学校设施的维修,保加利亚、摩尔多瓦和马其顿等国的学校冬天供暖中断,俄罗斯、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学校的食堂供应大幅度减少。教育经费的减少,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再加上公共管理不善,使许多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相应下降。目前,在原苏联东欧国家中,10个儿童就有1 个无法上学(注:资料来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Education for all?(Florence,1998),PP.20~21 and 111.)。此外,污染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尤其在俄罗斯,水的污染在最近几年变得十分严重。转轨初期,特别是在独联体国家,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开始上升,在俄罗斯,白喉、结核病、梅毒、肝炎等疾病的发病率都在增加。在俄罗斯,结核病的流行一度震惊了国际社会,为此,国际救援小组被紧急派遣前往控制。

④死亡率上升,人口下降。原东德出生率的下降幅度最大,匈牙利相对最小,俄罗斯的人口死亡率显著上升。根据官方统计,1992~1999年间,俄罗斯人口减少了280万,单是1999年一年就减少了78.5万。 导致人口下降和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水平下降、生活压力增大和酗酒等。

⑤犯罪率上升,腐败蔓延。在原苏联东欧国家,人们普遍缺少安全感。这些国家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犯罪与政治和失业紧密相连。许多议员和官员受犯罪分子贿赂成为其保护伞,商人甚至雇佣犯罪分子保护合同的顺利执行。波兰由于建立了一些有活力的公司从而使腐败行为有所减少。腐败行为使资源分配不平等,助长了大批官员的寻租行为和冒险行为,为投资设置了种种障碍。与此同时,腐败也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这是潜在的、导致政局不稳的危险因素。

⑥武装冲突明显增多。转型期间,在原苏联地区就有6 个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卡拉巴赫,阿布哈兹,塔吉克斯坦,南奥塞梯,外尼斯特里亚和车臣。在前南斯拉夫地区发生武装冲突的地区有:克罗地亚,波黑和南联盟。武装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的毁坏及大量的难民。

2.导致高昂代价的原因

导致高昂社会经济代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方面的失误,也有历史遗留的问题。实际上,东欧国家的经济危机从70年代后半期就已开始。从那时起,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遇到很大困难,陷入近乎停滞的状态。1973~1989年,捷克的经济年增长率为1.3%,匈牙利为1.2%。波兰1978~1983年的GDP下降了10%以上。80年代下半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经济年增长率为3.6%, 而同期罗马尼亚的经济年增长率仅为0.7%,南斯拉夫为0.5%,波兰为0.2%;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头10年,东欧国家的贸易普遍下降20%,有些国家甚至下降了26%~32%,外贸赤字急剧增加,几乎所有东欧国家都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东欧剧变时期,波兰的外贸赤字累计近420亿美元, 匈牙利为200多亿美元,保加利亚将近100亿美元, 原苏联东欧国家债务总计达1100亿美元。在这些国家的硬通货收入中,债务就占40%~75%。此外,大部分国家已失去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因此,许多人认为转型期间的经济衰退只是这一地区长期和复杂的经济危机的延续和进一步爆发。

90年代初东欧国家实施的激进转轨方式和宏观经济政策是导致高昂社会代价的政策因素。政局剧变后,东欧国家为尽快融入西方世界和获得资金援助,普遍接受了西方国家给他们设计的转轨“药方”。这一“药方”主要出自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的一些管理机构,它的基本内容来源于拉丁美洲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对物价和贸易实行自由化和市场化、对国有经济进行激进的私有化改造、对恶性通货膨胀和高负债率实行宏观经济稳定化的政策,即所谓的“四化”: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稳定化,也就是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共识”认为,只要把不规范的非市场经济因素消除掉,自由化的市场机制和私人所有制就会自动解决所有转型国家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只要对现有经济进行总体的、快速的调整,就可以减少过渡造成的痛苦。萨克斯说,如果把握好改革的速度和综合措施,就能在3~5年内快速地实施改革,宏观经济稳定化也可以相应加快。看来,90年代初所实施的改革方案和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失误,因为它不符合东欧国家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实际,因此东欧国家付出了巨大的社会经济代价。

3.为什么高昂社会代价没有引起较大的政治抗议运动

东欧国家为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付出了极其高昂的社会代价,但是,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在东欧国家并没有因此而爆发大规模的抗议运动和政治动乱。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也可以从历史因素和现行政策两个方面来寻找。一方面,以前的社会主义体制遗留下来了许多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例如:东欧国家没有非常悬殊的不平等,没有长期的贫困,福利措施较普遍,住房情况也相对较好,没有大规模的棚户区。此外,工会组织也有较好的合作传统。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对东欧国家的政治稳定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新政党上台后,在政治上对广大居民实行了较为宽容和自由的政策,允许人们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在选举中作出自由的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不满。在经济上,新政权允许和鼓励居民开办私有企业、从事自由职业和第二职业、自由更换工作岗位和迁徙。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人们自谋经济出路,从而也对政治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 转轨带来的结构变化

10年来,东欧国家在付出高昂代价的同时,基本完成了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调整转轨方式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造。这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与1991年相比,东欧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如下重大变化。

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转轨前,东欧国家的私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经过10年的改造,各国的所有制结构均发生了重大改变。1999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斯洛伐克的私有成分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最高,达到84.5%。其次是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和波兰,它们分别为80.0%、77.2%,72.0%和70.0%。其他中东欧国家私有成份的比重也在55%到65%之间(注:资料来源:慕尼黑东欧研究所研究报告,2000年10月,第227页。)。私有经济吸纳了大量的就业者。

2.产业结构的变化。10年来,东欧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所有国家的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都显著下降, 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1998年的统计数字表明,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50%。匈牙利、斯洛伐克的第三产业比重达62%,其次是波兰、斯洛文尼亚和保加利亚,它们分别为59%、58%和50%,罗马尼亚为47%(注:资料来源:慕尼黑东欧研究所研究报告,2000年10月,第227页。)。

3.就业结构的变化。1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工业外,农业中的就业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98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的农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已下降到10%以下,第三产业在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分别上升为54%、58%、56%和54%。波兰和保加利亚的农业就业的比重分别为26%和25%,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45%和44%。罗马尼亚的农业就业比重依然比较高,达38%,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1%(注:资料来源:慕尼黑东欧研究所研究报告,2000年10月,第227页。)。

4.外贸结构的变化。10年来,随着对外经贸关系的扩大,东欧各国的外贸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地区结构,欧盟已成为中东欧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1999年对欧盟的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50%~70%,对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只占10%左右。变化最突出的是阿尔巴尼亚,1999年出口产品中90.9%销往欧盟国家,出口独联体国家的商品只占出口总额的0.08%。波兰、保加利亚对独联体国家的出口保持着相对较高的比重,它们分别为12.3%和9.0%(注:资料来源:慕尼黑东欧研究所研究报告,2000年10月,第227页。)。

三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10年来,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90~1992年为第一阶段,即实行激进的经济转轨阶段;1993~1999年为第二阶段,即不断实行政策调整和结构改造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东欧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急剧下滑,通货膨胀恶性发展。在第二阶段,东欧国家的发展出现了显著的不平衡。少数国家,首先是波兰,较快地克服了危机,并开始在新的轨道上向前发展,但多数国家仍徘徊于危机的阴影之中。直到1998年和1999年,除个别国家外,大多数国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

东欧国家1999年和2000年上半年经济发展情况(与上年同期相比)以及1999年的GDP与剧变前水平的比较(1989年为100)

国别GDP的增长情况通货膨胀率

1999年 2000上

1999年与1999年2000上半年

半年 1989年相比

波兰

4.15.7 121.57.3 10.1

捷克 -0.13.1

95.22.1 3.7

斯洛伐克

1.91.7 106.3

10.6 15.7

匈牙利 4.56.2

99.4

10.0 9.5

罗马尼亚 -3.22.1

75.0

45.8 19.0

保加利亚

2.55.2

68.11.8 11.1

斯洛文尼亚 4.95.0 102.36.1 8.2*

克罗地亚 -0.33.8

85.84.25.4**

阿尔巴尼亚 7.37.1

90.61.6

-1.6***

资料来源:WIIW Database incorporating national statistics.*6/7月份 **8月底 ***零售价格

2000年是东欧国家体制转轨以来经济发展情况最好的一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但就各国情况来看,发展是不平衡的。 经济情况最好的是匈牙利和波兰。2000年GDP增长幅度超过5%的国家有:波兰、匈牙利、波黑、阿尔巴尼亚。与此同时,通货膨胀也得到明显的控制。除南联盟和罗马尼亚外,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均控制在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经济发展是在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下取得的,具有较坚实的基础。

四 几点结论

1.中东欧国家经过10年努力,在付出了高昂代价之后,终于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并且开始出现经济增长。从中东欧国家的实际看,建立一个混合所有制和有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

2.10年来,中东欧国家在实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结构实行了必要的改造。看来,没有相应的经济结构改造,市场机制也还是不能正常运行。自1999年以来,东欧国家的国民经济开始在新的运行机制和新的经济结构下发展。2000年中东欧地区第一次出现了整个地区的全面增长,从而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3.目前,东欧国家虽然已建立起新的经济运行体制和新的经济结构,但新体制和新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此外,这些国家还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即如何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目前,东欧国家距离欧盟中经济水平最低的国家也还有相当的距离,要加入欧盟和达到欧盟国家的发展水平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标签:;  ;  ;  

东欧国家十年转型的社会成本与发展前景_社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