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从字形上看是“心、行之所值”,外化为“礼”,内为情感或者信念。德是人社会化的立足之本,是可以通过教而孕育、确立、改变的,它不是孤立的,要通过人的言行体现,对于“言”是需要积累和影响的,对于“行”要通过训练和要求的。
一、真正重视,坚持德育为首,实施情感性德育
1.师生情感和谐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并非传统教育理念中守旧的“我教你学”的主导关系。教师是学生受教育的一种天然教育资源,反过来学生对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双方的教育资源的有序结合、情感交融的合理汇合和愉悦功能的适时整合,是师生关系和谐的一种境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有利。尊重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建立每一个学生的自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这是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存在的能力水平的高低,教育的成功并不是把所有人的素质都提升到同一水平,而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2.感化先行,以情育情。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要以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爱感化学生,增强教师的“亲和力”首当其冲,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以艺育情,陶冶学生。
教育中要运用文学、肢体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要让学生在艺术形象的感染中由欣赏而动情,由动情而移情,在悄无声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令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加深对德育概念的理解。
4.强化德育体验,以行育情。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石,社会实践的改变是情感变化的有效依据,学校德育要加强加深实践活动,从而产生良好的互动互促的教育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秉承传统文化,培育优秀人才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催化人格养成。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绝大多数时间来自课堂教学,课堂中每人各所表现的言行是学生对教师、对同伴、对知识最好的道德实践基地。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格精神养成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中要有机挖掘学科中、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这些可利用的素材充分发挥闪光点的扩展作用,不断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2.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美化环境、环境育人。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空间影响行为,环境塑造人格。”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墙壁、每一个细小的设计,都能给学生美得熏陶和教育,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3.开展各种活动,融于生活,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当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道德教育是建立在对人的理解之上的,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不取决于他被告知了多少真理以及他要遵守多少规范和规则,在长期生活中,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待人做事、思考问题的基本价值观。因此,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应一味地说教,必须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和地方特点,将道德教育纳入其生活,倡导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活动,并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可以通过活动接受教育。加强对人的价值观念,思考问题,实现德育目标,个性的发展需要学生的自我体验,在学校教育中,要精心设计各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采用各种载体和形式,让学生体验祖国的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学生自我人格培养的动力。整合各种资源,让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活动和经历中塑造自己的个性。
三、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机制
义务教育阶段切莫把“绩”放在首位,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及能力的养成;学校领导首先要把握高考升学竞争的“度”,升学率固然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升学竞争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学校、社会、家长都需要,更不能无视这种存在。目前,社会对学校的升学竞争认识是模糊的,学校自身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竞赛“度”的把握很有意义,学校自身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评价观,坚持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为德育的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坚持“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制定相关实施方案,确定德育工作的有效推进。明确校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领导责任和班主任在班级德育中的中心地位以及教师在学生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落实德育导师制,形成这样一种舆论导向:不重视德育的领导、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教师,在校长任用、教师晋级、先进评定以及办学水平评价等方面予以具体反映,探索实践校长、班主任和教师德育过错的问责制。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素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目标,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研究、总结,优化,创设活动载体,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重视落实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启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品行文明、品性健康、品质高尚的学生,从整体上建构中国德育的宏观框架,我们或许才不会盲目,也不会心寒,才能让真正的素质教育真正地前行。
论文作者:邢有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学校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