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冲击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石油价格论文,效应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11)5-0052-008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根据中宏产业数据库提供的数据,2002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为6220万吨,对外依存度27.15%,2004年净进口量突破一亿吨,达到1.17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0.18%,而2009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高达1.9872亿吨,是2002年的三倍,对外依赖度超过50%,达到51.19%。与此同时,国际石油价格从2001年到2008年呈现出持续的上涨势头,特别是在2008年7月份攀上了14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底到2009年初,国际油价曾一度跌至40美元/桶以下。而伴随全球经济企稳、美元贬值和国际局势的动荡,国际油价于2011年初重返100美元/桶的高位。
那么,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会对国内通货膨胀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石油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石油价格的变动可以通过影响石油化工产品的价格来对各类中间投入品或终端消费品的价格产生广泛影响。因此,石油价格的波动成为诱发物价变动的重要因素。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价格暴涨曾引发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陷入滞胀的困境,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走出通胀的阴影。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2008年上半年,世界各国曾经历又一次的通货膨胀压力,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通胀形势才得以缓解。当前,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上升,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摆在决策部门面前的首要问题之一,那么,对国内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全面研究和揭示对于制定和实施反通胀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国际石油价格将成为诱发我国通货膨胀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从现有研究来看,李洪凯等人(2006)通过1993~2004年的季度数据对石油价格波动与我国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石油价格升高10%,我国物价水平将会上涨0.36%到0.5%。王凤云(2007)研究发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我国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屈新英(2008)也认为,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之间存在单向的,从国际油价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因果关系。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外部冲击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9)考察了1997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外部冲击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
然而,上述文献存在着以下不足:其一是,缺乏对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我国通胀的冲击、传导路径的研究;其二是,没有充分关注到国际石油价格对我国结构性通胀的冲击效应,而我国近期通胀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张晓慧、纪志宏、李斌,2010;李斌,2010),特别是有待将多变量内生模型系统引入到对国际油价冲击我国结构性通胀的研究中来;其三是,在数据选取上,未能涵盖石油价格的剧烈下跌期和最新一轮的上涨周期,无法有效凸显出石油价格的“波动性”变化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本文在上述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深化。接下来的结构安排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模型设定,并对数据选取和处理方法进行了说明,然后是实证分析部分,最后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不仅能够揭示变量的同期影响关系,而且可以对冲击来源进行结构式分解。因此,我们采用多变量SVAR模型来研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冲击效应。我们建立的k个变量p阶滞后的SVAR(p)模型如下:
为了对结构式冲击进行识别,需要对模型施加k(k-1)/2个约束条件(Sims,1986; Bernanke,1986),对于结构式模型可以根据经济含义对模型施加约束,根据本文的研究,在由国际石油价格(O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构成的四变量SVAR模型中,我们设定的约束条件如下:
国际石油价格(OPI)会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产生当月的影响,而OPI不受其余变量当月值的影响;PPIRM会对PPI和CPI产生当月的影响,而PPIRM不受PPI和CPI当月值的影响;PPI会对CPI产生当月的影响,而PPI不受CPI当月值的影响,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的结论也支持了本文SVAR模型中约束条件的上述设定方式。
近年来,由于以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为典型特征的结构性通胀十分明显,为了研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是否具有结构性通胀效用,我们在上述四变量SVAR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构成我国CPI的共计八大类分类价格指数,比较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不同类别产品价格指数的冲击效应。
(二)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是2001年1月到2010年11月期间的月度数据,包括IMF的国际石油价格指数(OPI)、我国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及构成我国CPI的八大类价格指数,分别是:食品(P1)、烟酒及用品(P2)、衣着(P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P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P5)、交通和通信(P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P7)、居住(P8)。我们首先运用X12程序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季节调整,然后取自然对数以减少数据的剧烈波动和异方差性。
只有各变量都是平稳序列,才可以构造SVAR模型,因此,我们首先检验各数据序列的平稳性。通过单位根检验可以发现(表1),除PPI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P5)在5%的置信水平上满足平稳性条件之外,其余变量均是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后的所有时间变量序列在1%的置信水平上都是平稳的。所以,我们使用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来建立SVAR模型。
三、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总体通胀的冲击效应
(一)模型的滞后阶数与稳定性检验
在构建SVAR模型时,我们需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一般根据AIC、SC和HQ信息量最小准则来确定模型期数,通过计算,我们确定模型滞后阶数为2,其AIC值为-37.44595、SC值为-36.58189、HQ值为-37.09527。同时,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可以发现,全部特征根都位于单位圆内,模型满足稳定性条件(图略)。
(二)脉冲响应函数
图1是PPIRM、PPI和CPI受到OPI冲击后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正向冲击后,国内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开始上升,在第5个月时,冲击效应达到峰值,此后冲击效应逐步减弱,第25个月后,冲击效应趋于零。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正向冲击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表现出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近乎一致的变化轨迹,只不过受冲击的影响幅度要小于后者。受到石油价格的正向冲击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立即开始上升,在第5个月冲击效应达到最大,随后冲击效应减弱,不过,在第18个月冲击效应趋于零之后,冲击效应重新开始上升,第25个月后,冲击效应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由此可以发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正向冲击的影响效应具有长期持续性,时间越长,其累积的冲击效应会越强。从累积的冲击效应来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1%会使12个月后的PPIRM、PPI和CPI增速分别上涨2.84%、1.94%和0.61%,到第48个月时则将分别累积上涨2.55%、2.00%和1.01%。综上可见,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会使国内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到更高的水平,特别是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冲击具有更强的持久性。
图2是PPI受到PPIRM冲击(左)、CPI受到PPIRM冲击(中)和CPI受到PPI冲击(右)的脉冲响应函数,以揭示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渠道。从结果来看,PPI受到PPIRM的正向冲击后,立即开始上升,第5个月时,冲击效应达到最大值,第15个月到第30个月出现较小的负向影响,此后的冲击效应消失。CPI受到PPIRM的正向冲击后,立即开始上升,冲击效应逐步增强,在第5个月冲击效应达到最大后开始逐步减弱,从第15个月后冲击效应接近于零。CPI受到PPI正向冲击后,起初影响效应为正,第5到第20个月为负值,之后不再产生影响,但无论是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影响程度都很小,总体来看,CPI受到PPI正向冲击的影响效应实际上并不明显。综上可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会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产生明显的正向冲击,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冲击效应并不明显,可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才是国际石油价格(OPI)冲击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间接传导渠道。
图2 PPI受到PPIRM冲击(左)、CPI受到PPIRM冲击(中)和CPI受到PPI冲击(右)的脉冲响应函数
(三)方差分解
图3是国内PPIRM、PPI和CPI变动的方差分解。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的冲击可以解释约40%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变动,而来自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自身的冲击可以解释另外约41%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变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国际石油价格指数的变动可以解释约41%,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可解释约35%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变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可以解释1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可解释约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身可解释约72%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综上可见,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是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而国际石油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重要因素。
图3 国内PPIRM、PPI和CPI变动的方差分解
四、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结构性通胀的冲击效应
(一)模型的滞后阶数与稳定性检验
我们同样依据AIC、SC和HQ信息量最小准则来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通过计算,我们确定将构成CPI的八大类分类价格指数分别纳入模型后的各个模型的滞后阶数均为2阶。同时,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可以发现,全部特征根都位于单位圆内,模型满足稳定性条件(图略)。
(二)脉冲响应函数
图4是食品(P1)、烟酒及用品(P2)、衣着(P3)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P4)受到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冲击后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显示,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正向冲击后,食品居民消费价格从第1个月开始上升,此后的冲击效应继续上升,第5个月时,冲击效应达到最大,然后有所回落,第15个月到第20个月冲击效应消失,随后冲击效应重新上升并长期稳定在一个正向冲击效应水平。烟酒及用品价格受到石油价格的正向冲击后,从第1个月开始上升,第8个月时冲击效应达到最大,此后一直回落,从第20个月开始,冲击效应持续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受到石油价格的正向冲击后,衣着类价格从第3个月到第15个月受到的冲击效应较大,此后的冲击效应持续回落,并于第25个月后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石油价格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的正向冲击持续上升并一直持续到第13个月,此后开始从高位回落并从第30个月开始正向的价格冲击一直较为稳定的持续下去。
图4 P1、P2、P3、P4受到OPI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
图5是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P5)、交通和通信(P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P7)和居住(P8)受到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冲击后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显示,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受到的冲击效应在第8个月达到最大值,然后略微的有所回落,这种正向的冲击效应会一直持续下去。交通和通信价格受到石油价格的正向冲击后,立即做出向上的反映,并快速上升,在第5个月达到最大值后,冲击效应稳步回落,一直到第25个月后,才回落到零值附近,可见,一次性的石油价格上涨会使得我国交通和通信价格产生长达两年的正向冲击效应。石油价格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的冲击效应起初为正,随后为负,累积的冲击效应接近于零。居住价格受到石油价格的正向冲击后立即产生正向效应,并迅速上升,之后开始回落,这种正向影响效应大约能够持续20个月,此后的冲击效应趋于零附近。
图5 P5、P6、P7、P8受到OPI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
综上可以发现,在构成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中,除了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P7)外,其余都会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冲击的影响。按照受到冲击影响的大小来看,受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居住(P8),其次是食品(P1),再次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P4)以及交通和通信(P6)。在国际石油价格上升1%后,到第12个月,上述四类价格增速将分别累积上升1.56%、0.75%、0.48%和0.28%。此外食品(P1)、烟酒及用品(P2)、衣着(P3)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P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P5)受国际石油价格的正向冲击后的影响效应具有长期持续性,即石油价格上涨对这几类商品价格的正向冲击会一直持续下去,具有长期效应。
(三)方差分解
图6是P1、P2、P3、P4受到OPI冲击的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国际石油价格(OPI)可以解释约4%的食品价格(P1)变动,食品价格自身的冲击可以解释约90%的食品价格变动(图略)。国际石油价格(OPI)可以解释约40%的烟酒及用品(P2)价格变动。国际石油价格(OPI)的变动可以解释约10%的衣着(P3)类价格的变动,其自身可以解释70%的价格变动(图略)。国际石油价格(OPI)的变动可以解释约73%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P4)价格变动。
图6 P1、P2、P3、P4受到OPI冲击的方差分解
图7是P5、P6、P7、P8受到OPI冲击的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国际石油价格(OPI)的变动可以解释80%的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P5)价格变动、22%的交通和通信(P6)价格变动、6%的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P7)价格变动和45%的居住(P8)价格变动。此外,对交通和通信(P6)价格变动解释力最强的是来自自身的冲击,大约能解释54%,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P7)解释力最强的也是来自自身的冲击,约能解释81%。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PPIRM)和居住价格(P8)自身分别能解释约28%和24%的居住价格(P8)变动(图略)。
图7 P5、P6、P7、P8受到OPI冲击的方差分解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通货膨胀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必然存在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就这一问题,本文从总量和结构相结合的视角通过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冲击效应,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第一,国际石油价格(OPI)一次性上涨1%会使我国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增速在12个月后分别累积上涨2.84%、1.94%和0.61%,且对CPI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第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的上涨会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升,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是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国内通胀的主要传导渠道;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通胀的冲击具有结构性通胀效应,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冲击最大的是居住(P8)和食品(P1)类价格,国际石油价格上涨1%对两者的累积冲击效应(12个月)分别高达1.56%和0.75%,而这两项也是近年来推动我国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第四,国际石油价格对食品(P1)、烟酒及用品(P2)、衣着(P3)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P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P5)的冲击具有长期效应。
因此,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既会带来总体通胀效应,也会产生结构性通胀效应,这对应对当前以结构性物价上涨为重要特征的结构性通胀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对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要继续稳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防范以石油价格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国内通胀的冲击,为此必须密切跟踪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势并关注其对国内物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第二,在反通胀政策上要多头并举,鉴于影响通胀的因素众多,单纯依赖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要有效应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冲击还需要继续努力在加强能源自给能力建设、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开展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等方面下功夫;
第三,随着全球化的继续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必将继续加深,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必须深入研究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机制,通过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等来积极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竞争,减少国际炒家恶意炒作能源价格对我国能源价格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四,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背景下,要建立健全对农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的燃油价格补贴机制,这对抑制当前以食品价格上涨为突出特征的结构性通胀具有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1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