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创新的成功路径——上海电气集团实践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学研论文,上海论文,路径论文,启示论文,电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中国企业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创新能力瓶颈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约束。国内企业长期采取的“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的模式,虽然在短时间内缩短了一些技术差距,但实践证明难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易于陷入“引进—消化吸收—落后—再引进—再消化吸收—再落后”的怪圈。产学研联合作为一种创新路径,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产学研联合创新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方面的诸多障碍,也使许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受挫。本文在总结上海电气集团产学研联合创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产学研联合创新效果的一些有效途径。
一、上海电气集团产学研联合创新的实践
上海电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承担了以高新技术支持中国制造业实现从资源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的重任。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和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集团以多种方式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其中,与中科院的合作已经持续了4年,签订了三批36项科技合作协议。这些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集团产品创新中的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产品。新技术覆盖的产品销售合同达100余亿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技术经济效益。
2001年4月16日, 中科院与上海电气集团在上海举办了“高科技与产业化发展研讨会”,中科院及下属16个研究所的领导与上海电气集团及下属有关单位的领导就高效洁净能源—动力系统、工业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新材料等领域签订了长期合作的意向性协议。同年8月,双方签订了9个首批启动合作项目合同,投入经费2500万元。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135MW 蒸发冷却汽轮发电机技术合作项目、集成电路光刻机技术合作项目、磁悬浮列车技术研究合作项目等同时具有战略性和市场性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至2004年底,首批合作项目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新增销售收入约2亿元,取得自主知识产权4项。
2002年8月,在总结第一次合作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双方经过互访和反复研究,确定了第二批16个合作项目,合同额近5亿元。同年10月举行了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投入经费4500万元。这些项目完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8亿元,形成10项自主知识产权。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上海电气集团制定了项目计划进度、阶段性目标及关键工作结点,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到2003年底,第二批项目中的14项均通过鉴定验收。
2004年2月25日,中科院与上海电气集团以“高技术与产业化”为主题,在电站设备关键技术、新材料在核心产业中的应用、工业自动化集成技术等三大领域展开密切合作,签订了第三批合作项目。合作内容向纵深发展。
与中科院的合作模式开辟了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捷径。如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发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项目,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0t/h和400t/h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制造技术,产品从130t/h级发展到1025t/h级,获得9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同时提高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研究水平。到2004年底已承接130t/h CFB炉35台,440t/h-490t/h CFB炉19台,1025t/h CFB3台,合同额31.1亿。
集团利用产学研联合创新途径,借助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科技力量,加快了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如,“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合作”项目由上海继电器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监视、保护、远动、管理等因素,用于新建或改造变电站(所),使综合自动化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集团第二批16个合作项目技术都属于装备制造业中的先进技术。这些技术能级高、市场前景好,将极大推动装备产业的升级。例如,由上海开通数控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基于PC平台的开放式数字控制系统研制”项目,有“制造业第三次革命”之称,新一代开放式控制系统产品的推出可为我国机电一体化数控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产学研创新的成功路径
根据上海电气集团的实践,明确分工和优势互补、有效的创新沟通机制、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科学严格的合作创新项目运作过程,是产学联联合创新获得成功并持续开展的四大法宝。
1、明确分工和优势互补
上海电气集团与中科院在合作之初就进行了明确分工,中科院侧重设计,上气集团侧重应用,紧紧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如前面提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产业化技术示范”项目,双方的分工是: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负责方案设计和性能设计,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负责寻找用户、开拓市场及进行锅炉详细设计与制造,采用市场运作和国家支持的方式,寻找依托工程,加速推进循环流化床锅炉产业化。
2、有效的创新沟通机制
在与中科院合作过程中,上海电气集团以项目合作机制为基础,形成了高层互访和科技论坛等有效的创新沟通机制。高层互访机制是指双方高层围绕科技开发、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保持经常性联系。2004年初,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所长和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所长受聘担任改制重组后的上海电气集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直接聘请科研人员到企业任职在我国大型企业集团中尚属首创,是对我国“产学研”科技创新体制的新探索。科技论坛机制是指双方定期组织科技论坛,由中科院院士报告新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上海电气集团报告装备制造业发展进程和技术需求。2004年9月,双方联合举办的高技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分院举行,来自中科院各地区16家研究所和集团10多家企业的科学家、企业家和领导,以及中科院高技术局、上海市发改委、科技兴市办有关领导共7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为深化中科院与集团的全面合作,实现研究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献计献策。
3、完善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组织框架包括:(1)技术创新决策层,负责确定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的重大问题。(2)集团中央研究院,负责整合、集聚集团内各类科技开发资源,集中制定集团科技发展战略;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超前技术的开发研究;建立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装备产品设计、开发、实验技术平台,形成开放式科研设计网络体系;广泛开展同国外科技合作的交流,充分吸收国内外科技资源,促进公司的技术进步;承担公司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3)企业技术中心,围绕集团科技发展规划,解决关键技术的生产瓶颈,在集团核心业务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4)集团与高等院校、科技院所结成的科技联合体,沟通共需、积累信息,共同培养企业和学校的人员,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做贡献。
4、科学严格的合作创新项目运作过程
高效的产学研合作过程是合作成功的基本保证。运作过程至少包括5个关键环节:(1)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专业人员组成专家组,经过市场调研和项目论证提出开发项目方案,经公司董事会讨论确定具体开发项目,划拨开发经费到项目组。(2)组织专门的项目组分解难点,按节点确定开发时间、需要解决的难题,制定实施计划并牵头成立专项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等专业人员组成。提出要求达到的标准和验证的指标,并提出投标要求,要求至少有3个投标方。(3)招投标工作完成后,由专家组论证投标,提出调整意见,明确时间节点、考核内容、技术指标和技术条件要求。(4)跟踪监测项目实施过程,对比项目的进展进展状况与预设的进展目标,发现有较大差距或出入时进行预警并做出反应和调整。(5)项目完成后另请专家进行成果验收和鉴定,以减少利益黑洞和扯皮。
以上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具体措施,保证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有较高的成功率,以较低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