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中文图书组合式书次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文论文,组合式论文,图书论文,书次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作者在总结研究了众多形式的书次号之后,设想了一种新型的组合式书次号,这种书次号由书名的首字母、著者姓氏首字母相应的数字和页码的末两位数组成。文章对这种书次号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论证了它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文图书 书次号 组合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献工作标准化的推进,迫切需要制订一个统一的书次号。图书馆界就制订了一个什么样的书次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各种方案,有以著者取号的(1),有以出版者取号的(2),有以图书的出版年月取号的(3),有以ISBN标准书号取号的(4),有以种次号取号的,等等。这些书次号(除种次号外)的共同特点是以书的某一固有特征为依据。但是由于有的号码过长,达7-8位之多;有的虽然简便,但重号率偏高,实用性不强,因而均难以推广。大家在作了一系列探索之后,又把注意力放到了组合式书次号的讨论上,提出了一些新颖的书次号,比如,ZCY书次号(5),TSAEV书次号(6),等等,各具特色。笔者认真研究了各种书次号,经过反复试验、分析、比较、综合,吸取了各自的优点,设想了一种新型的组合式书次号,这种书次号由书名的首字母,著者姓的首字母相应的数字和页码的末两位数组成。
书次号必须反映图书的固有特征,基本上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书名、著者、页码是图书的几个主要特征,以此作为取书次号的依据,只要取号合理,就能达到既反映图书特征,又取号方便,易于统一之目的。基于这一想法,笔者经过反复比较,确定采用书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小写)作为书次号的第一标记,因为能作为书名的汉字较多,且难以预测其出现频率,而汉语拼音首字母有二十多个,直接用字母比起用十个阿拉伯数字来,产生重号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取著者姓的首字母转化为数字作为书次号的第二标记,我国的姓氏与全部汉字相比是很有限的,姓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出现的频率完全不同于一般汉字的拼音首字母出现的频率。如何将姓的汉语拼音首字母较为合理地分布在0-9这十个数字中,就值得作一番研究。要研究,就要取样。取什么作为试验样本,直接关系到所设计的书次号的成败。由于书次号主要用于区分同类图书,而《中图法》的类目设置已相当细,主类目约有三万个,加上运用复分,仿分和不同级类,在分类中实际可用的类目接近十万个,因而绝大部分类目下的同类书并不很多,只有极少部分类目下的同类书较多,较为典型的是文学类I247.5建国后中长篇小说。因此,将这个类目作为试验样本是比较合理的。
笔者从本馆收藏的I247.5类目中抽取1400张款目(多卷册只抽第一卷的款目,集体著者不包括在内),把著者姓输入计算机,对首字母出现的情况作了统计,所得结果列表于下:
根据这个统计,我们将二十六个字母(包括I,u,v)分成十组,分别配以0-9,除了l,w,z之外,其频率分布大致相近:
a b c 0
d f g 1
h o p 2
i l 3
k m t 4
n q s 5
u w 6
e j x 7
ry8
vz9
取页码的末两位数作为书次号的第三标记。根据阎海同志所作的统计(5)及笔者所做的试验表明,图书页码的末两位数的分布情况几乎是均等的,故取其作为书次号的一部分,产生重号的概率就比较小。
组合式书次号的取号方法是:
1.一般图书的取号方法
正书名首字母(小写)+著者姓的首字母相应的数字+页码的末两位数字。
例:高等代数习题汇编与解答/阎满富等主编,536页。
书名的首字母是“g”,著者姓的首字母是“y”,转化为数字“8”,页码的末两位数为“36”,组合书次号为“g836”。
2.多卷书的取号方法
第一卷的书名首字母+第一卷著者姓的首字母相应的数字+第一卷页码的末两位数+卷次的顺序号。
例:英语(一)/沈一鸣、赵琏编,258页。书名的首字母是“y”,著者姓的首字母是“s”,转化为相应的数字“5”,页码的末两位数为“58”,卷次顺序号为“1”,组合书次号为“y558∶1”。
英语(二)/杜秉正、毕金献编,341页。
按第一册组合的书次号“y558”,另加卷次顺序号“2”,组合书次号为“y558∶2”。
3.丛书的取号方法
若丛书分散分类、著录,则按一般图书的取号方法取书次号。若丛书集中分类、著录,参照多卷书的取号方法取书次号,有统一丛书编号的,按第一单行本取著者和页码号;无统一丛书编号的,按出版最早的单行本取著者和页码号。
4.重版图书,仍用原版图书的书次号;对于修订、增订、第二、第三版等,加版本区分号。
例:实用公关英语/廖瑛编著,451页,91年初版,组合书次号为“s351”。93年又修订,页码为466页,书次号为“s351-1”。
组合式书次号的取号规则为:
1.书名首字母的取号规则
①书名首字母为汉字时,取其汉语拼音小写首字母。例:英语,首字母为“y”。
②书名首字为英文字母时,直接取其首字母改为小写。例:A、P案件,首字母为“a”。
③书名首字为阿拉伯数字时,一律用“v”代替。例:1994年中篇小说选,首字母取为“v”。
④书名首字为标点符号或其它字符时,一律取其后紧接的汉字首字母。例:《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取“三”字的首字母“s”。
2.著者字母的取号规则
①取图书的第一著者的首字母相应的数字(个人取姓,团体取首字)。例:郭沫若,姓首字母为“g”,相应的数字为“1”;南京大学,首字母“n”,相应的数字为“5”。
②若无著者,则一律用数字“0”代替。
③若著者为英文字母,则用姓的首字母相应的数字;若已译成中文的,直接取姓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相应的数字。例:Alan Sillitoe,取姓的首字母“s”,相应的数字“5”;若已译成爱伦.西利托,取西的拼音首字母“x”,相应的数字“7”。
④多卷书以第一卷的著者取号;若先到馆的是第二卷,则可通过查检全国新书目和征订目录等书目工具,查找到第一卷的著者以后再取号。
3.页码的取号规则
①取图书正文页码的末两位数。
②图书中有多段正文页码时,取第一段页码的末两位数。
③若图书页码不足两位数,则在数字前加“0”补足两位数。
④若图书没有标明页码,则一律用“00”代替。
⑤多卷书以第一卷的页码取号。
4.辅助区分号的取号规则
①卷次区分号用“:”接在书次号后,再加卷次顺序号。凡有卷次顺序号的,直接用顺序号;凡无卷次顺序号的,按出版的先后顺序取号;凡标明上、中、下册的,分别取号“1”、“2”、“3”。
②版本区分号用“—”接在书次号后,再加次序号。凡初版图书不加版本区分号;凡修订、增订、2版、3版等,按图书出版的先后次序取区分号。
卷次区分号和版本区分号同时使用时,卷次区分号在前,版本区分号在后。
③索书号重复时,可加附加区分号。附加区分号用“.”,接在书次号后,再加次序号,从出现的第一个相同的索书号开始,按数字顺序“1”,“2”,……加在书次号后。例:I247.5/h048,I247.5/h048.1,I247.5/h048.2。
在确定了书次号的取法之后,笔者对I247.5类目中1400种款目配以本文的书次号,并与其它书次号作比较,将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所得的结果是:用本文的书次号,共出现40个重号;用ZCY书次号,共出现91年重号;用TSAEV书次号,共出现126个重号(本文所作的重号统计是按照下法进行的:同一索书号出现两次,算一个重号,同一索书号出现三次,算两个重号,依此类推)。由此可见,这里所设计的书次号,其重号率明显低于其它书次号。
注意到这里的姓氏首字母的数码配备就是根据I247.5类款目的抽样统计结果而设计的,是否具有一般性?为了验证这一点,笔者又对本馆现有藏书较多的类G633.6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书共429张款目还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用本文的书次号、ZCY书次号、TSAEV书次号,出现的重号数分别为9、12、29。使用本文的书次号,其优越性仍是较为明显的。
这种新型的组合式书次号,采用一个小写字母与三个阿拉伯数字混合编排的方法,不仅区别于分类号,而且与纯数字书次号相比,大大增加了号码的容量,降低了重号率。本书次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不管谁采用此方法,取号都相同,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便于统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取号不需很复杂的号码表和辅助工具,只有一个很简单的字母数字转换表,形式上比较简明、直观、易查、易写、易认,号码字符简短、精炼,取号迅速准确,有一定的规律;既便于手工操作,也便于计算机操作。
采用本书次号,能将多卷(册)图书和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的图书集中在一起,方便读者检索。唯一不足的是,同类中同一著者的不同著作不能集中在一起。但这对读者检索图书和排架等并无多大影响,且这一不足还能通过著者目录来弥补。
收稿日期:1995年4月18日
标签:读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