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漂族”群体的生存现状与定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量论文,群体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校漂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9)04-0040-05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为了考研或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或害怕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而继续留在母校及其附近其他学校周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住在学校或学校周围,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学习,去操场踢球,在学校上网,还经常到学校听课和各种讲座、参加考研培训以及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活动等。学校的公共场所里几乎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俨然是高校中的一员,而事实上他们已经走上社会,与学校并无隶属关系,因此被称为“校漂族”。该群体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大学毕业生“国家分配与双向选择”并行之时,此后便连年存在。[1]
一直以来,学术界与教育界研究“校漂族”问题大多是从定性层面进行分析。但是,这一群体的生活满意度、社会公正感、利益诉求方式等问题仅通过定性分析很难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笔者组织课题组,采用判断抽样的方式对我国北部(北京)、东部(上海)、南部(广州),中部(武汉)、西部(西安)五个地区五大城市的“校漂族”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定量研究。
一、问卷分布与样本数据
本次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采取判断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街头拦访与入户访问的方式对“校漂族”进行问卷访问。向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5个城市“校漂族”发放问卷3150份,共回收2981份,回收率达94.63%。这2981份问卷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问卷分布情况表
调查地点问卷数量 比例(%)
北京市 77325.93
上海市 76225.56
广州市 486 16.3
武汉市 48116.14
西安市 47916.07
Total 2981 100
从数据显示的结果看:在地域方面,“校漂族”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仅没有发现西藏自治区籍贯的“校漂族”。在年龄方面,大部分“校漂族”出生于1980~1987年,占了总数的89.97%,也就是说“校漂族”中80后一族占到了有效总体的绝大部分。从性别方面看,男性占多数,占了总数的63.6%;女性相对较少,占36.4%。从婚姻状况看,绝大多数“校漂族”都没结婚经历,占了总数的75.1%;但有13.7%的“校漂族”处于同居状态。
二、基本特征分析
(一)户口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漂族”中大部分人来自农村地区,占了总数的72.7%;还有27.3%的人来自城市。从户口所在地看,有3.3%的人拥有当地城市户口,13.8%拥有当地农业户口,但是“校漂族”中绝大多数,占到82.9%的人没有当地户口,“校漂族”中这些没有当地户口的毕业生就是所谓的“漂族”(如图1所示)。
图1 户口分布
(二)教育经历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漂族”大部分已经完成学业并拿到学位证书,占了总数的95.6%,只有小部分未拿到学位证书(只占总体的4.4%)。从专业方面看,“校漂族”的专业涉及现有专业的绝大多数,但以管理、经济、计算机、法律和外语为最多,占了总数的63.94%。从生源地看,大部分是外地毕业后到当地来考研或找工作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61.23%,其余为当地高校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38.77%。
从学历方面看,“校漂族”的学历主要集中在专科和本科学历(包括正规国民教育系列毕业和成人以及民办院校毕业),占了总数的95.81%,研究生以上学历则非常少,仅占总数的4.19%。正规国民教育系列毕业生占大多数,为62.46%(包括国家正规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如图2所示)。
图2 学历分布
(三)支出情况
1.房租支出
在回收的调研问卷中,月房租支出在200元及以下的占有效调查总数的17.61%;200~400元的占53.42%;400~600元的占15.07%,600元以上的占13.9%。大部分人的房租都在400元以下,人均面积一般只有6~10平方米(见表2)。
表2 房租支出分布
<200 200~400400~600>600
17.61% 53.42% 15.07% 13.9%
2.伙食支出
在回收的调研问卷中,月基本饮食支出在300元以下的占有效调查总数的8.77%;300~500元之间的占61.36%;500~1000元的占28.25%;1000元以上的仅占1.62%。“校漂族”用于基本饮食开销平均为500元左右(见表3)。
表3 伙食支出分布
<300 300~500 500~1000 >1000
8.77% 61.36%
28.25%1.62%
3.交通支出
在回收的调研问卷中,月交通支出费用主要集中在50元以下,占有效调查总数的50.34%;50~100元之间的占33.45%;100~200元之间的占9.12%;200元以上的占7.09%;“校漂族”的交通费支出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公共交通工具费用较低(见表4)。
表4 交通支出分布
<50 50~100 100~200 >200
50.34% 33.45%
9.12% 7.09%
4.通讯支出
在回收的调研问卷中,月通讯费支出金额在50元以下的占有效调查总数的33%;50~100元占42%;100~150元的占5.6%;150~200元的占14.3%;200元以上占5.1%。“校漂族”用于通讯的开销平均为50元左右(见表5)。
表5 通讯支出分布
<5050~100 100~150150~200>200
33%
42% 5.6%14.3% 5.1%
(四)形成诱因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漂族”漂在学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考研究生、生活成本低、恋校情节等(如图3所示)。其中因为考研成为“校漂”的人数最多,占了总数的40.26%。其次是因为学校生活成本低,占了总数的27.38%,再次是因为对学校有感情,占了总数的20.87%,当然还有少部分“校漂”是因为不急于就业或其他原因,占了总数的11.49%。最后这部分“校漂”时时感到有巨大的精神压力,看不到个人发展的前途,自卑心最重,是“校漂族”中最容易引发重大事件的群体。他们每天基本无事可做,有的沉溺于网吧不能自拔,有的日以继夜地进行赌博,有的整天泡在酒桌上,有的以猎艳为乐,有的则与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称兄道弟,而他们的巨额支出全部由父母“埋单”。因此,这部分群体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图3 形成诱因
三、媒介信任度及利益表达方式分析
(一)媒介信任度
由于“校漂族”独特的生存方式及思想状态,导致其对政府、官方媒体的看法与普通学生也会有所不同,本次调查利用“房价的涨跌”、“股市的走势”、“国内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社会治安形势”六个话题,来检验“校漂族”要获得以上六个话题的信息最信任的媒介是什么。本次调查列举了当代青年人最常用的六个方面的媒介,包括:政府机构、中央级媒体、专家学者、法律机构、民间传闻。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房价的涨跌方面,政府的信任度最高,为49.8%,即在房价的涨跌方面,有49.8%的有效被访者选择了最相信政府,其次是中央级媒体;在股市的走势方面,政府的信任度还是最高,为39.5%,其次是中央级媒体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国内腐败问题上,对政府的信任度最高,但是只有31.8%,其次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在贫富差距上,政府的信任度也是最高,为36.4%,其次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社会治安方面,政府的信任度都是最高,分别为46.8%和44.7%。从这些数据中可知,“校漂族”对政府的信任度是最高的,但是在不同的问题上对其的信任度有明显差异。“校漂族”在“腐败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上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较其他问题要低一些。这反映了这一群体对政府在这两方面所做的工作不是很满意,从而直接导致了这一群体对政府在这两方面信任度降低,图4反映了这一情况。
图4 媒介信任度
总的来讲,“校漂族”最信任的机构、媒体或人群,首先是中央政府,其次是中央级媒体、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但是在“腐败问题”及“贫富差距”问题上对政府的公信力较低。
(二)利益表达方式
从表6可以看出,当“校漂族”有不满情绪或者其他意见时,其倾向于使用何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调查对象中赞成公开集会的“校漂族”占55.1%,赞成游行示威的占27.7%,赞成上访的占64.2%,还有39.1%的人认为应该使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可见,赞成采用游行示威和公开集会表达自身利益的方式位居前两位,这和其他群体,如下岗职工、农民工倾向于采用上访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者不满有所不同。
表6 利益表达方式选择
态度公开集会 上访 游行示威 其他
赞成 55.1%
27.7%
64.2% 39.1%
不赞成36.8%
62.9%
26.5% 26.1%
难以选择
8.1%9.4%9.3% 34.8%
Total 100%100%100%
100%
四、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分析
(一)生活满意度
图5 生活满意度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漂族”对目前总体生活状况非常满意的占10.28%,比较满意的占56.07%,不太满意的占28.04%,非常不满意的占4.98%。即满意的占到66.35%,不满意的占到33.02%(如图5所示)。
(二)生活幸福感
图6 生活幸福感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漂族”有1.02%认为自己非常不幸福,有6.06%认为自己不幸福,有46.06%认为自己一般,有35.45%认为自己幸福,有6.97%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可见,认为自己不幸福的“校漂族”仅占少数(如图6所示)。
五、社会公正感分析
社会公正感是考量“校漂族”对于社会是否公平、公正这一问题的基本看法,笔者认为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校漂族”对于社会是否公平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于社会的态度。根据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校漂族”中有72.04%认为社会对自己公平(包括非常公平和比较公平),有19.15%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包括非常不公平和不公平),有8.81%说不清(如图7所示)。而且从表7的方差检验的结果可知,“校漂族”中男女对于社会公正度的评价是一致的,后文不再分性别讨论。为了更深入的剖析满意度、政治面貌及收入等对“校漂族”社会公正感的影响,笔者采用列联分析及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一)满意度与社会公正感
图7 社会公正感
如表8所示,对目前总体生活状况非常满意的被调查对象中,有80.7%的受访者认为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是公正的(包括非常公正和比较公正),有12.9%的人认为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是不公正的(包括不公正和非常不公正);对目前总体生活状况比较满意的被调查对象中,有77.9%的人认为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是公正的(包括非常公正和比较公正),有15.3%的人认为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是不公正的(包括不公正和非常不公正);对目前总体生活状况不太满意的被调查对象中,有61.1%的人认为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是公正的(包括非常公正和比较公正),有25.6%的人认为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是不公正的(包括不公正和非常不公正);对目前总体生活状况非常不满意的被调查对象中,有62.4%的人认为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是公正的(包括非常公正和比较公正),有31.2%的人认为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是不公正的(包括不公正和非常不公正)。由列联分析结果,Pearson卡方检验值为0(表9),高度显著,说明目前总体的生活状况满意度与关于这个社会对自己是否公正的评价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校漂族”对其生活的满意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其社会公正感。
(二)政治面貌与社会公正感
图8 政治面貌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漂族”中不同政治面貌的人员构成,其中党员占了13.21%,共青团员占了69.67%,群众占了15.62%,民主党派占1.50%(如图8所示)。
表10中记录的是政治面貌与社会公正感之间的关系,表中清晰的反映出了在各种政治面貌不同的“校漂族”中,他们对于社会公正感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别。认为社会公正(包括非常公正和比较公正)的,共产党员占78.5%、民主党派占60%、共青团员占71.6%、普通群众占70.5%。可见“校漂族”中共产党员认为社会公正的比例最高。在“校漂族”中存在数量不少的党员,而且他们对社会的态度端正、积极,如果能够将这部分党员组织起来,加强“校漂族”的党组织建设,利用他们带动身边的共青团员及群众,将会对“校漂族”群体的稳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收入与社会公正感
“校漂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有工作收入,其他则大部分有家里供给的“收入”。因此,本文提到的“收入”既包括个人劳动所得,也包括父母给予的补贴。在对“校漂族”收入与社会公正感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如表11,收入在1500~2500元的“校漂族”认为社会不公正的比例最高(25.9%~26.9%),500~1000元的“校漂族”认为社会非常不公正的比例最高(13.6%),1000~1500元的“校漂族”则有更多的人表示对社会是否这一公正问题很难直接的回答(23.1%)。而对于收入在3500元以上的“校漂族”,其对社会的满意度较高,绝大部分人认为社会比较公正或者非常公正。综上,“校漂族”中中等收入者认为社会不公正的比例最高。通过以下的收入与社会公正感的对应分析图(如图9所示)能更好地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隔着近的圆和三角形相关性较大),认为社会不公正感比例最高的不是“校漂族”中最低收入者,而是中等收入的群体。
六、流动转折年现象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漂族”中绝大多数是在2004年到2008年这五年中毕业的,其中以2008年刚刚毕业生最多,占总数的24.48%,其次为2007年毕业生(20%)。以此类推,毕业越早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越少,很少有2002年之前毕业的学生。图10反映了随着毕业年数的增长,“校漂族”群体数量变化情况。
图9 对应分析点图
图10 群体人数与毕业年限变化情况
从图10可见,随着毕业年数的增长,“校漂族”中相应的毕业生也在不断减少,其中毕业后第5年是一个“转折年”,毕业已经5年以上的人数在“校漂族”中所占比重很小。
可见,“校漂族”是一个内部“流动的”群体,主要以毕业5年内的青年人为主体,毕业5年以上仍然属于“校漂族”群体的只占了8.4%,造成这一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点:1.毕业5年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收入、技能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因此很大一部分人搬出了学校及其周围,脱离了这一群体;2.还有一部分人“漂”了5年后,由于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很大进展而选择离开北京。所以,关注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的心态、动态对于消除社会稳定隐患是相当重要的。
七、结语
“校漂族”本是莘莘学子群集,与社会上的氓流是有本质区别的,貌似学生,但已不是学生,杂居于母校之中或其周围处所,大有大隐隐于市的派头。族体扩张,族史延伸,都不利于本人,不利于事业,不利于社会。求学的目的是为贡献于社会,学而不用,浪费最惨。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强制就业与当今的自由择业相比,只要认真研究一下历史,后者绝对优于前者。在此,敬望望子成龙的家长,急需促子成业;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注意到这些大隐隐于校的人群。
收稿日期:2009-04-09